㈠ 二戰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少部隊,投降了竟然還有250萬
二戰開戰時,即德軍攻擊波蘭時兵力120萬,(有的說160萬)。
德軍攻擊法國時,兵力335萬。德軍巴巴羅薩行動時,兵力55萬。
德國最強的1941年.全歐洲的納粹軍隊有1020萬。德國宣布投降時,兵力還有250萬左右。
1945年五月,德國向美,英,法三國投降人數的分布大致是:蒙哥馬利的英軍受降50萬德國俘虜,英國-加拿大聯軍受降200萬人,這些俘虜大多數在德國投降後放回了家,其中有30萬人被送往法國作為「重建法國」的勞動大軍。美國在歐洲和北非受降525萬人,約100萬死在了戰俘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爭剛結束的那段時間,蘇聯共接收了238.8萬德國戰俘以及109.7萬歐洲其他國家的戰俘。這不包括大量在戰場被俘馬上被處決和立即死亡的失去戰鬥力的德國軍人。
另外還有包括婦女、兒童和老人在內的50萬德國平民被抓進了斯大林的勞改所。
能回國的十分之一是一個概略數。很多人認為只有5%-8%左右。比如第六集團軍被俘九萬,戰後回國六千。
㈡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10萬部隊,它們究竟是如何做到在一年內擴軍800萬的
德軍本來只有10萬士兵,它們之所以能夠在一年內能擴軍800萬。主要是因為它們那10萬士兵都是按照軍官的素質培養的。
綜上所述,德國之所以能迅速的從10萬士兵變成800萬士兵,是因為它原本就有預謀,它把10萬士兵都按照軍官的條件來培養。
㈢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總兵力是多少
總兵力550萬人。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夥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超過2700萬人傷亡,其中蘇聯紅軍部隊累計死亡人數為865.6萬人左右,包含300萬上下死亡的俘虜,其餘1800多萬傷亡為平民,全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
納粹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最終德國的陸軍主力在蘇德戰場被決定性的擊敗,東部防線也徹底被蘇聯突破,首都柏林被紅軍攻克。
(3)德國在開戰前擁有多少萬軍隊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軍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蘇聯軍隊猝不及防,節節失利,蘇聯大片領土淪陷,蘇聯軍隊和武器裝備也損失慘重。
㈣ 二戰初期德軍投入了多少兵力進攻法國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的一線部隊大約投入300萬人。有的資料最多可以達到550萬人,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德國全國的總兵力,投入蘇聯的不會超過300萬人。
首先德國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壓力,如果按照這樣550萬人的說法,那德國幾乎動員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蘇聯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發的健康男性)德國需要在法國維持一支非常龐大的佔領軍,到了44年這支軍隊幾乎達到了200萬人,雖然素質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輕視。
另外為了維持在北歐的統治特別是維持瑞典的鐵礦石,在北歐德國維持了一支大約40萬人的精銳部隊,來提防英國和美國的登陸。
另外在巴爾干,對付越來越「猖獗」的游擊隊和保護羅馬尼亞的油田,德國人又保持了大約50萬人的軍隊,其中在4年內大約有10萬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擊隊中陣亡。
還有在中東歐,德國還是要維持佔領軍,那又將耗費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護特別是空軍和防空軍的。另外海軍和空軍的數量不詳細。
照此列出,那麼德國在開戰之初至少需要有700萬到800萬的軍隊,動員其人口的一半,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另外根據資料,德國在戰勝法國之後全國兵力大約400萬人,我想擴軍不可能在一年之內就擴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軍隊素質和戰鬥力的下降,預備役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訓練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傾向於550萬是全國的兵力總和,而扣除佔領軍和國內駐軍,大約可以派出300萬人到蘇聯戰場,另外再加上匈,羅,意的仆從國的軍隊,大約在350萬人這樣的規模還是可以維持的。
㈤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10萬部隊,如何在一年內擴軍800萬的呢
希特勒沒有“撒豆成兵”的本領,不可能在一年之內把軍隊從10萬人擴充到800萬之眾,納粹德國軍事力量的重新武裝和擴軍歷程,其實是分波次進行的,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直到1941年5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德軍總兵力才擴充至大約720餘萬人,但仍舊沒有達到800萬這個數字。
另有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海軍兵力為40.4萬人,此外還有武裝黨衛隊15萬人。也就是說,從10萬人的陸軍擴充至700多萬人的武裝力量,希特勒整整用了六年多時間。
㈥ 二戰中德軍的所有軍力大約有多少
納粹德國前後動員兵力大約在1500萬左右,其中1200萬左右是納粹德國軍隊,其他為附屬國士兵。納粹德國就是德國(1933-1945)。第三帝國的軍隊是有很多外籍士兵的,外籍軍士較多,外籍兵的軍裝是有袖章標志區分的。即使是在情況急劇惡化的1944年後期,第三帝國的軍隊仍然有900多萬(一說1100 萬),執行巴巴羅薩計劃閃擊前蘇聯之前,第三帝國總兵力大概是700-800萬,其中500萬是納粹德國士兵。
一、二戰德國損失
1945年底,德國被劃分為二區,東德人口為一千五百萬、西德人口為三千五百萬,合計5000萬人口。然而,在二戰前:「德國8000萬人口」是包括了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地區、波蘭的波屬西里西亞、波屬但澤等區域的「德意志人口總數」。
單論「德國」的人口,是6600萬。按照戰後人口的統計,德國在二戰至少損失了1600多萬人(其中士兵死傷高達600多萬,平民約死傷1000多萬),從1944年開始,只是短短的2個月之內,蘇軍攻入德國後,就屠殺了300多萬平民,在盟軍的空襲下也造成了約200萬平民的傷亡。1945年5個月以來,蘇軍佔領德國後,屠殺辱殺平民高達500多萬。
二、納粹德國介紹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一詞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三、納粹德國軍事成敗原因
1、勝利滅亡法國
在英、法的壓迫與希特勒的威脅下於1938年9月29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這一軍事要區劃分給了德國,這便是《慕尼黑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但德國並不罷休1939年3月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既而希特勒的矛頭指向了波蘭,1939年4月希特勒發布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
9月1日德國出動了五十多個師、二千多輛坦克和二千多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的倉促應戰加之武器落後、裝備又差,且一味的依賴英、法兩國。而英、法指望德國擊潰波蘭後進攻蘇聯。由於波蘭是英、法的盟國,所以對德宣戰其實是宣而不戰。
那時候德軍在西線只有二十三個師,而英、法擁有一百一十個師的龐大兵力,卻不出擊,出現了所謂「奇怪的戰爭」、「靜坐戰」、「滑稽的戰爭」的狀態。而其實,德國與蘇聯已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德軍進攻波蘭同時,據內幕消息,蘇聯也正式從東線進攻波蘭.蘇聯希望德國能與英法作戰。
而英法也希望能"引水他流",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很好抓住了英法蘇這一心理,從中抓住機遇,不斷擴張獲取資源為日耳曼民族獲得生存權。但對波蘭的戰爭中我們也已看出,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德軍自身的戰鬥力,德軍的戰鬥力、士兵素質、戰略、戰術都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這一點從對法國戰爭中實力展露無疑。
2、錯失戰機
當英、法軍隊錯失良機的時候,德國卻做好了西線進攻的准備.丹麥和挪威是控制北海和波羅的海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要道.1940年4月9日清晨,德軍空襲丹麥和挪威,四小時佔領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6月10日德軍佔領整個挪威.1940年5月10日德國計劃繞過馬其諾防線,然後迫使法國投降,盧森堡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後,於14日宣布投降。
比利時同一戰時一樣英勇抵抗,5月28日宣布投降,但不一樣的是沒有能挽救法國.德軍裝甲兵團開始發揮其優勢,前進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然而正當眾人都開始認為德軍將橫掃六合之時,希特勒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5月24日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有四十餘萬人,被迫退到一塊狹小的三角形地帶敦刻爾克。
而正當古德里安命令其所屬第二裝甲師挺進之時,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坦克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得以讓盟軍將33.8萬人運到英倫三島。這些人後來成為了反攻歐洲大陸的中堅力量。對這一命令有兩種說法可以解釋:一是不列顛民族是希特勒認為的僅次於日爾曼人的民族想放英國人一條生路為今後留有後路;二是因希特勒擔心自己心愛的裝甲部隊過於深入會陷入孤立。
即使這樣,6月5號德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巴黎,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極具諷刺的是,希特勒挑選的簽字地點正是當年「一戰」德國簽字投降的地點。這也進一步表明了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使法國葬送在希特勒的鐵蹄之下。
3、丘吉爾上台
1940年5月1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被迫辭職,保守黨首領袖丘吉爾上台執行,決心挫敗希特勒。丘吉爾在政期間做了件罕為人知卻對「二戰」有著巨大影響的事件。他將政府在瑞士銀行里的資金用於買通西班牙政界人士,這才使西班牙在「二戰」時保持了中立。
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由於德國的大力幫助使西班牙法西斯專政推翻共和國。所以憑此關系,西班牙一定會加入到德國這一邊來的,這樣以後的戰局就很難預測了。所以這算是一個「第三帝國」衰亡的外部原因。除此之外希特勒此時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命令空軍司令戈林對不列顛進行空襲,但只持續了兩、三個星期,英國的主要軍用設施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相反使英國人的鬥志更加堅強。
德國空軍沒有實現沉重打擊英國的目標,而德國海軍又難以與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抗衡。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德軍無法對英國實施登陸。沒有完全解決英國,也就沒有完全解決德國腹背受敵的危險。希特勒便准備進攻蘇聯。
4、進攻蘇聯
希特勒進攻蘇聯恰恰又是他犯的一個毀滅性錯誤。在沒有完全消滅英國之前,他對蘇聯的戰爭無疑是將自己的戰線拉得更長。此乃軍事上的大忌,但他別無選擇。
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一旦發動就無法停止下來,因為納粹德國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是無止境的,這種無限度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已經摧毀了納粹德國的造血能力,迫使他們必須一次又一次的發動戰爭獲取其他國家的收益和財富,並徹底從經濟上掠奪猶太人以及各個佔領區,用掠奪到的財富來支付他們天文數字一樣的財政開支和軍費支出。
假如這個過程一旦停止下來,那麼等待著他們的就是必然的經濟崩潰和軍事失敗!換句話說,納粹德國從發動戰爭起就註定會失敗。
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有多少軍隊
2戰中最為波瀾壯闊的當然是蘇德戰爭,和這場規模宏大的戰爭相比,其他的地方那隻能算做戰役。在蘇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兩軍的士兵成百萬的倒下。男人的尊嚴和榮譽就在那熱血澎湃的一刻到達最高的境界。
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關於2戰的文章,必然有欠缺之處,大家請指教。 我是一個較為哈德的。個人認為德國如果沒有兩線作戰的話,那很有可能戰勝蘇聯。德國的失敗我個人認為就敗在了人力資源的缺乏上,說白了男人都戰死了。我想那時候德國徵兵局的官員巴不得全國都是男人(平時當然希望美女多多)。在開戰前夕,德國擁有人口大約6000到7000萬人。之所以不確切,是因為我不知道該不該把其他國家但是屬於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進去。按照鄙人的估計,當時德國可以征發的男子大約在1500萬人左右,年齡階段在18歲到55歲之間。當然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調用。後來在徵兵環境極度惡化的情況下,德國的徵兵年齡甚至放寬到17歲到65歲之間。到了滅亡前一刻,就連12,13歲的小男孩和70歲的老人都被強征去組成國民衛隊。戰爭的慘烈可見一斑。而至於蘇聯。蘇聯當時的人口在1。5到1。8億之間。之所以浮動,也是因為我不知道是否應該把蘇聯剛吞並的波羅地海三過和一部分波蘭的人口加進去。因為他們並不可靠,在戰場上恐怕只會大規模的倒戈。而蘇聯是一個民族矛盾深刻的國家,少數民族佔了人口大約一般左右。就看純粹的俄羅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會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據資料顯示,蘇聯當時可以供給徵兵的俄羅斯族男子大約在1600萬左右,並不對德國占據多少優勢。而全國的可以征發男子大約在3500萬人。而德國吞並了大半個歐洲後,可以作為勞動了的人口則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雖然這些人口並不適合作為士兵被派上殘酷的東線,但是作為後方的勞動力還是可以的。更何況蘇聯在戰爭的開始階段國土大規模淪陷,雖然絕對值並不多,但是人口卻占據了總人口的40%,這就說明了這部分的勞動力並不能被蘇聯人利用。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的一線部隊大約投入300萬人。有的資料最多可以達到550萬人,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德國全國的總兵力,投入蘇聯的不會超過300萬人。首先德國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壓力,如果按照這樣550萬人的說法,那德國幾乎動員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蘇聯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發的健康男性)德國需要在法國維持一支非常龐大的佔領軍,到了44年這支軍隊幾乎達到了200萬人,雖然素質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輕視。另外為了維持在北歐的統治特別是維持瑞典的鐵礦石,在北歐德國維持了一支大約40萬人的精銳部隊,來提防英國和美國的登陸。另外在巴爾干,對付越來越「猖獗」的游擊隊和保護羅馬尼亞的油田,德國人又保持了大約50萬人的軍隊,其中在4年內大約有10萬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擊隊中陣亡。還有在中東歐,德國還是要維持佔領軍,那又將耗費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護特別是空軍和防空軍的。另外海軍和空軍的數量不詳細。照此列出,那麼德國在開戰之初至少需要有700萬到800萬的軍隊,動員其人口的一半,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據資料,德國在戰勝法國之後全國兵力大約400萬人,我想擴軍不可能在一年之內就擴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軍隊素質和戰鬥力的下降,預備役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訓練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傾向於550萬是全國的兵力總和,而扣除佔領軍和國內駐軍,大約可以派出300萬人到蘇聯戰場,另外再加上匈,羅,意的仆從國的軍隊,大約在350萬人這樣的規模還是可以維持的。而至於蘇聯,其數字的確定的確是一個頭大的問題。原因是這樣的。蘇聯在戰爭初期可能有360個左右的師,但是關鍵問題是蘇聯擁有大量不滿員的師,就是保留軍隊的骨幹,普通兵員由戰爭時期的預備役人員來填充。而且這些部隊的訓練和裝備也是比較差的。所以問題就出現了,你無法有確切的數字來確定蘇聯到底有多少滿員的師和半滿員的師,甚至預備役師。還有蘇聯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備軍或者國內秘密警察部隊等等半軍事化或者不隸屬國防部的武裝人員,我也不知道該不該算進去。不過我還是傾向於軍隊的規模在於500萬人左右。這是一個我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數字。大約占蘇聯可以動員人口的15%強(當然包括少數民族和新並進地區)。而且這個數字也於蘇聯剛開始戰爭的損失吻合的上。不過順便要提及的一點就是,蘇聯的一個師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會超過1萬人,而德國的一個滿員師通常在1。4到1。8萬。蘇聯一個集團軍通常不會超過10萬人,一般在4萬人到6萬人之間。而德國的卻一般至少也在10萬人以上,多的甚至可以達到數十萬,例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第六集團軍擁有30萬以上的兵員,最後付出了11萬人戰死,5萬人受傷,大約10萬人被俘虜的結果。所以有時候看到戰史上蘇聯的師的番號有幾十個,10幾個集團軍,而德國卻只有2,3個集團軍在對陣。蘇聯在戰爭的開始將前線兵力的48%集中在了南烏克蘭,結果導致了大量的損失。其實這個也不能怪斯大林,在沒有判明德國人的主要攻擊方向前,只能重點保衛烏克蘭這個俄羅斯的糧倉和工業基地以及原料基地。蘇聯在戰爭開始短短幾周內,損失了損失火炮2.2萬門。坦克1.8萬輛。飛機1.4萬架。一個方面軍,十九個集團軍,250個師被全殲。在基普,66萬蘇軍被俘虜。在明思克戰役中,65萬蘇軍被合圍。而在此之前的斯摩凌思克戰役中,超過30萬的軍隊被全殲滅(還有一個著名的合圍,我忘記了,蘇聯有損失了超過30萬的軍人。這個就是開戰的四大合圍戰)。在這一系列的合圍中,蘇聯光人口損失超過200萬。結果導致的是1923年出生的蘇聯男性(在1941年18周歲,構成軍隊的主要年齡成分)在戰爭結束後陣亡25%,受傷和殘廢30%以上,還有數量不詳細成為戰俘,大約只有23%的人才能夠相對健康到戰後。如此巨大的損失恐怕也只能是蘇聯才能夠承擔。在有效的動員體系下,蘇聯進行了全民動員,其中,18歲到35歲的男子除特殊工作者外,一律編入軍隊。這樣,蘇聯完成了軍隊的再塑造,動員後的蘇聯的軍事人員超過1000萬人(我個人認為稍嫌誇張)。在一線的部隊大約估計在600萬左右。 戰爭就這樣進行著。在41年那嚴酷的冬天過後,德國總參謀長寫到~~~步兵的損失累計已經超過200萬~~~(注意的一點就是,受傷也算做損失,但是傷好了之後再度負傷那又算一次)而蘇聯人已經穩定了軍隊的的規模。雖然素質遠不如德國,但是已經開始適應打一場殘酷的新技術戰爭。而德國則老兵已經陣亡了不少,部隊充斥著新兵,而且在前線的損失無法得到有效的補給,特別是人員上的補給。局部條件下惡化到了損失十個才能補充一個的程度。德國的多線作戰的惡果。蘇聯確因為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徹底的放下心來,從遠東抽調了大批新銳部隊,來補充前線的損失,甚至蘇聯還建立了若干個戰略預備軍來防止某一陣線遭受殘酷損失後導致全線的崩潰。反觀德國,德國已經捲入了非洲戰場,在東線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還分出10多萬部隊去沙漠中爭奪一個並沒有多少戰略價值的地域。為了防止英國的登陸,大西洋防線開始建立,那需要大量的部隊去駐守。這個是一個非常雞肋的問題,不守不行,守了又是大量兵力的分散。還有北歐的防禦以及為了對付英美的空襲大量的防空炮佔用了大量的資源。更為殘酷和嚴重的問題是,在東線殘酷的消耗戰的情況下,原本每一個德國團都有一個劃定的區域有一個預備役營來提供新兵,但是大量的部隊被殲滅後,德國不得不將預備役部隊直接神格為常備部隊而拉到戰場去消耗。結果導致了德國的預備役體制在1943年陷入崩潰的境地。新兵不僅素質下降,而且無法得到充分的訓練。到了44年甚至不得不將教官拉出來組成裝甲教導師和裝甲擲彈兵教導師投入到西線來穩定局勢。結果導致納粹的最後的裝甲部隊的種子也暴屍在西線的陣地上。1942年是很有決定性的一年。德國人在41年冬季的慘重失敗後開始反思,期望重新奪得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德國動用了恐怕是最後的戰略預備隊第六集團軍。第六集團軍是一支光榮的部隊,也是一支具有悲劇色彩的部隊。一戰中德國皇太子親自帶領第六集團軍作為攻擊的矛頭主力(好象是參加了凡爾登戰役吧),結果是無功而返,損失巨大。而現在的第六集團軍更加具有悲劇意味。在希特勒的愚蠢的指揮下,30萬官兵幾乎全部死在了蘇聯冰冷的土地上,9萬多戰俘在戰後僅有6000人返回德國。我想到了「紅櫻桃」里「幸福」的德國戰俘穿著干凈的軍服在幹活的情景。實際上,大多數的德國戰俘倒在了蘇聯殘酷的戰俘集中營里。當然,蘇聯的戰俘也大多被折磨至死。德國人在春天冰雪融化後開始主動進攻。整個南方集團軍群分成AB兩個集團軍群,一個目標高加索,一個斯大林格勒開始進發。這個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高加索實在太遠了,德國人沒有足夠的兵力來完成這一目標,還導致了兵力的分散。希特勒的目標恐怕就是巴庫的石油。而斯大林格勒作為整個蘇聯南部的經濟,工業和航運中心,則更有巨大的戰略意義。而且這個是用蘇聯領袖命名的城市,其政治意味則更為人所知。這導致了德國最後已經在完全為了城市而戰,而不是看中了該城市背後的戰略意義。8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在肅清了城市周圍的守軍後,德軍攻入了市區。巷戰的殘酷性是眾所周知的。不過有一個小插曲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使各國開始重視狙擊手的使用。其戰役中,也就是大片「兵臨城下」中那個神奇的蘇聯狙擊手的原形瓦西里確有其人,他狙殺了德國狙擊手學校的高級教官。而他最後的結局是失去眼睛。不過其中有一些鏡頭我覺得就是對蘇聯的侮辱,是一件極其不負責任的污衊。好賴物的導演實在是沒有嚴肅的對待歷史。盡頭中剛開始蘇聯士兵被強征來並且度過伏爾加河遭到空中打擊隊伍發生混亂結果導致軍官開槍彈壓,這個是視覺鏡頭的極度渲染。歷史中可能的確會有,但是美國人當然也會這樣做,誰都會這樣做,而美國人這樣過分渲染只是為了醜化蘇聯。另外蘇聯士兵兩人一支槍,前去做無謂的沖鋒,失敗後反而遭到自己人的射殺更是對社會主義的污衊了。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在相信這個,我感覺到非常的驚奇和悲哀。在1942年的冬天來臨後,德國人的進攻停止了。到了來年,整個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有書誇張說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損失了150萬人,那純粹就是在胡說八道。150萬實際上至少佔據了德國東線兵力的三分之一強,你說到那時候德國人哪裡可能維持的住戰線。德國人的損失是嚴重的,但是絕對不是人口上的損失的致命,致命的是老兵的大量損失,這個是幾乎無法補充的。順便說一下,德國的義務兵需要服役12年,這就以為著德國的步兵不得不不聽的作戰,而在那種條件下,想服12年兵役而又不陣亡或者受傷那簡直就是天書一般。 1943年德國發動了庫爾斯克突出部戰役。其戰役的初始是因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聯乘勝追擊,但是在天才曼斯坦因的指揮下,德國發動了哈爾科夫戰役,全殲了蘇聯的波波夫集群。人員損失並不巨大,但是損失了大量技術兵器。而且蘇聯損失了一支重要的快速機動的打擊部隊。蘇聯人的攻勢就停頓下來了。而德國人則是拚命調兵遣將,將各師盡量補充滿了員額。還要說明一點的是,由於昔特勒的錯誤,德國師的番號是大量增加了,但是師的實力確下降了很多,經常出現一個只有2個團的師和兩個營的團,其他的部隊拿去組建新的師了。還有德國的武裝黨衛軍佔有補充的優先權,好的裝備和兵員一般都要優先供給武裝黨衛軍。當然,SS軍團作為德國陸軍中精銳也充當了攻擊的矛頭和防禦時候的救火隊員,參加最為殘酷的戰斗,傷亡率遠高與國防軍的一般部隊。我前面已經說過,43年後德國的預備役體制已經陷入癱瘓,所以這個恐怕是德國竭盡全力才「拼湊」出來的。更何況隨著老兵的大量陣亡,新的德國青年已經不願意加入軍隊了,所以兵役局不得不採取強制措施,這樣強迫性的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又下降不少。而蘇聯在解放了廣大的土地後,獲得了大量的兵員,這樣補充了部隊的損耗。蘇聯軍隊的一大特點是依靠軍隊的數量和規模來壓倒對手,而不是靠戰術和戰鬥技能。這或許對蘇聯士兵來說太殘酷了,但是為了勝利這樣的代價也是值得的,個國有自己的國情。庫爾斯克戰役的最後結局我們宣傳是德國遭到了慘重的失敗,德國喪失了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但是我個人認為德國的損失並不很大,損失大的還是老兵的損失。可以這么說,德國陸軍的支柱,裝甲部隊的精華都消耗在這里。實際上,曼斯坦因據說後來還有30萬的預備隊沒有動用,而蘇聯已經沒有多少力量了。後來在希特勒的嚴令下德國停止了進攻。 44年是德國人走向敗亡的一年。這時候,德國人早已在非洲徹底的失敗,25萬德意聯軍被俘。南斯拉夫的游擊隊已經異常強大,已經發展到幾乎可以和德國人對抗的程度。在法國,德國人駐軍也超過200萬人,來抵抗意料之中的登陸。不過值得說的是,這些部隊大多是由一些素質較差的2線部隊組成,甚至有大量的『胃師』作為要塞守備部隊。其兵員都是一些不適合在東線作戰的人員,例如身體有缺陷或者年齡教大或者受過傷等等人員組成。1944年德國人共有34個裝甲師,東線18個,西線14個,還有兩個作為最高統帥部的戰略預備隊。1944年5月諾曼底登陸戰後,德國人不得不在兩線與兩個強大的敵人作戰。而且43年開始的千機大轟炸嚴重的打擊了德國的工業體系以及石油的補給。這個時候德國已經油盡燈枯,兵役局瘋狂的搜羅著大街上每一個健康的男子,大量的國民衛隊師被建立,一戰的武器被翻出來裝備德國的民兵部隊,就連教官也不得不到一線作戰,使部隊後繼無人。43年希特勒已經在元首領」防衛第三帝國「中將徵兵年齡規定在了17歲到65歲。並且那時侯蘇聯人已經基本解放了國土,開始進入東歐與德國人作戰。而此刻蘇聯也已經到了非常困難的地步,兵員實際上也已經枯竭。大量的刑事犯被編入軍隊,造成了蘇聯軍隊軍紀的敗壞。蘇聯在戰爭中,共計陣亡了大約800多萬軍人,被俘虜600萬人,其中500萬死在戰俘營中,數百萬殘廢,在加上蘇聯當時軍隊規模大約在1100萬人左右,而蘇聯總可以征發的男子在3500萬左右,可以說,蘇聯已經很難再擠出人力來了,因為一則蘇聯沒有德國人如此多的戰俘和被佔領國的人口可以利用。二則很多方面必須有男子來承擔勞動。而德國情況更是嚴重。但是如果考慮到德國不與英美作戰全力對付蘇聯的話,那真是鹿死誰手未必也知。德國人至少可以徵集200萬以上的軍隊對蘇聯進行打擊,本土也不至於遭受如此殘酷的轟炸破壞。恐怕那200萬人就絕對不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44年德國人在阿登反擊戰後,耗盡了最後的裝甲部隊,那是曾經縱橫歐洲的德國裝甲部隊最後的絕唱。 45年更不用說了,德國戰敗了。
另:
戰爭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
總兵力:德國730萬、蘇聯537.3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550萬(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 蘇聯268萬
編制:德國190個師(包括19個坦克師大國崛起 蘇聯大國崛起 簡介,14個摩托化師)、蘇聯170個師另2個旅
坦克: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德國49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㈧ 二戰德軍總兵力是多少
雖然二戰爆發於1939年9月1日,但納粹德國在此之前做了周密的准備。
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突破了《凡爾賽和約》的限制,瘋狂擴軍備戰,把國防軍從10萬擴大到30萬。
1938年3月11日,在奧地利狂熱法西斯分子的配合下,德軍“解放”了奧地利,從此邁出了侵略擴張的第一步。
勢均力敵,希特勒把屠刀伸向捷克和斯洛伐克,獲得了大片土地和軍隊,為發動全面戰爭奠定了基礎。
1939年9月1日,強大的納粹德國派兵南下,與蘇聯一起瓜分波蘭第二共和國,從而拉開了二戰的序幕。
不到一年(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的鐵蹄遍行歐洲大部分地區,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在內的廣大領土被這些法西斯軍隊佔領。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百萬大軍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來到莫斯科。
蘇聯人民在偉大領袖斯大林的領導下,不屈不撓地抵抗了德國的進攻,逐漸轉入反攻。盟軍於1944年6月成功登陸諾曼底,開辟了西線戰場。德軍兩面夾擊,路死了,步步為營,1945年5月8日投降。
納粹德國是二戰元兇,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它
然而,一個國家必須有從事製造業的工人,以及來自各條戰線的雇員,如醫生、官員、教師、法官和行政人員。所以說德軍動員了一千七百萬是不準確的。
㈨ 二戰期間德國從開戰到投降共投入多少兵力
鼎盛時期:法西斯國家中,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希特勒上台初期:由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只能保留10萬的陸軍,沒有海空軍,沒有重型裝備.蘇德戰爭爆發時期: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當時的統計如下:控制領土面積達904萬平方公里,(為二戰德國領土的三倍),人口1.17億,總兵力為723.4萬,坦克5639輛,飛機萬余架,火炮與迫擊炮6萬余門,艦艇217艘,其中陸軍總兵力約500萬人,共214個師又2個旅,(其中有19個坦克師和14個摩托化步兵師),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海軍兵力為40.4萬人,編成三個聯合編隊。此外還有黨衛隊15萬人。 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6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萬德軍)、傷病累計約700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380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奧地利、蘇台德 、阿爾薩斯等地的德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後大量參戰的人民沖鋒隊之類的民兵組織的損失。
㈩ 蘇德戰爭開始時德國及其盟國共出動了多少軍隊
真厲害!你幾乎復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錄》第9集「巴巴羅沙行動」的原文!只是開篇你所說的蘇德雙方的兵力對比為何不引用原文!?你在「借用」他人史料的同時卻又更改了原文的真實數據!這樣做不誠實啊。幫你更正一下(摘自原文):「……同在這個時刻,200多萬德軍正悄悄進入接近蘇聯邊境的各個進攻出發陣地……在戰爭的頭一周,中央集團軍群已推進到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南方集團軍群的前鋒已進至通向基輔的接近地。北方集團軍群已渡過西德維納河。面對德國強大的進攻攻勢,蘇聯政府立即採取緊急措施,把前沿軍區改為方面軍,成立了蘇軍統帥部,但由於大量准備工作未能搶在戰爭爆發前就緒,因而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聯西部軍區的兵力並不算少,共有170個師270萬人,但在強敵臨頭時,戰略總意圖不明,是戰是退,舉棋不定,加之裝備陳舊,指揮人員素質較差,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等原因。致使戰爭初期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