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中德國到底發明了哪些黑科技武器
v1巡航導彈、v2彈道導彈、k1空空導彈、尾流自導魚雷、反坦克導彈「小紅帽」、地空導彈「萊茵女兒」(薩姆1導彈的原型,薩姆1的基礎上衍生出擊落U2大名鼎鼎的薩姆2)、無線電制導炸彈、無人機、現代模式的水滴潛艇、自導魚雷,潛射火箭,機載雷達、超級密碼機和解碼器、STG44突擊步槍、拐彎槍、mg42通用機槍、me262噴氣式戰斗機、飛碟式驗證試驗機、火箭(發射到90公里的太空),並先於美國研製原子彈(可惜不是被轟炸就是被破壞了)。
說日·耳·曼民·族聰明也好,猶·太·人給打下的底子厚也罷。很多軍工科技在·屠·猶太人以後也有很大發展,不得不承認德國人治學嚴謹、刻苦努力、不搞形式主義、比較踏實的作風。在加上希·特·勒注重新式武器,給予了很大人力物力支持。
『貳』 二戰時德軍研發了哪些腦洞大開的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算是與全世界為敵,自己豬一樣的隊友一個都指望不上。德國為了完成世界一統的偉大構想,腦大了很多腦洞大開的武器!
1 這個「短粗硬」的東西官方叫他卡爾臼炮,這是一門攻城迫擊炮,擁有非常巨大的殺傷力。設計他的初衷就是想研發一種威脅力極大的武器,來沖破法國的馬其頓防線。
戰爭關乎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二戰時各種奇葩的武器也是為戰爭准備的。當戰爭的機器開啟時,所有的頭腦和資源都會投入到這個無底洞之中,只為勝利。
『叄』 二戰中的德國發明了什麼
突擊步槍
StG44突擊步槍(Sturmgewehr 44),世界上第一種突擊步槍,開創了突擊步槍時代,戰後突擊步槍已成為了單兵武器的標志。
.噴氣飛機引擎
渦噴發動機分為離心式與軸流式兩種。今天所用的軸流式發動機,是德國人發明的。
RPG的鼻祖——鐵拳
RPG和突擊步槍一樣風靡世界幾十年,但率先想到彈葯可以大於身管口徑的是德國的鐵拳,苦於反坦克槍無力的蘇聯人在見識到鐵拳的威力以後,在1945年開始仿製德國的鐵拳100式44毫米火箭筒,並且據此發明了自己的型號РПГ-1型火箭筒,就是RPG-1。
AIP潛艇
AIP(不依賴空氣推進),世界上第一種AIP潛艇是德國設想並研發製造的。
直升機
1938年,年輕的德國姑娘漢納賴奇駕駛一架雙旋翼直升機在柏林體育場進行了一次完美的飛行表演。這架直升機被直升機界認為是世界上第一種試飛成功的直升機。
『肆』 德國創造了哪幾個關於槍的「第一」
德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手槍生產國,創造了好幾個槍支生產的「第一」。第一支自動手槍、第一支軍用手槍、第一支沖鋒槍等,據說都是德國人創造的。有槍支創造上的第一,必然有槍支發明中的名人,世界著名的手槍設計大師伯格曼、毛瑟、沃爾特都是德國人。槍支不是用來娛樂的,而是用來殺人的,既然槍支創造上排名第一,那麼,在打仗上也不會是弱者,有了發明槍械的歷史,德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就不難理解了。
『伍』 現代槍支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現代槍支是由普魯士(德國)工人馮·德雷澤發明的。
最早的後裝槍是由普魯士(德國)軍械工人馮·德雷澤發明的。這種槍同時又是一種擊發槍。一扣扳機,一根長撞針便從彈葯筒的底部穿過,插入炸葯,刺穿雷管,引發炸葯爆炸,將彈丸發射出去。
後裝槍這種從後面裝彈的武器才真正具有了前人無法想像的射程、准確性和發射速度。後裝槍和擊發式槍擊的出現,標志著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現代槍械)。
1841年,德萊賽解決了針發槍的幾項跨越性的關鍵技術後,德萊賽步槍立即被普魯士軍隊採納,並以M1841的名稱列裝。
由於1860年美國內戰、普魯士-丹麥戰爭中後膛槍的出色表現,1864年,英國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負責挑選一種新步槍,替換過時的恩菲爾德M1853。委員會首先決定採用美國人雅各布·斯奈得(Jacob Snider)的設計作為過渡方案,將前膛裝填的恩菲爾德改裝為後膛裝填並改用金屬彈殼彈葯。
『陸』 德國造的名槍有哪些
在1944年初的蘇德戰場上,蘇軍突然發現前線德軍半自動武器數量開始增加,德軍利用這些新銳的半自動武器配合上MG-34/42機槍已對蘇軍構成了相當強大阻擊火力,從此德軍在步槍有效射程上的自動/半自動武器密度上已遠遠超過了蘇軍。而今天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款雖然「默默無聞」但又十分著名的二戰兵器----德國沃爾特43半自動步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步槍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作為步槍家族的後起之秀半自動步槍更是在這場戰爭中大放異彩。但提起半自動步槍,也許很多人會立即想到美國的M-1伽蘭德步槍或者前蘇聯的SKS步槍,而作為與它們同時期的作品德國的沃爾特43半自動步槍(G-43)就顯得名氣微薄許多,但這並不影響其二戰兵器史上的地位。後起之秀在戰前的德國看來軍隊並不需要這樣一款兵器,因為他們相信僅僅憑借已廣泛列裝的Kar-98K步槍就可以滿足戰爭的需求。而與此同時的美國,作為制式兵器的M-1步槍已經開始大量為軍隊所訂購並逐漸取代了老舊的1903式步槍,同樣,俄國人也在為他們的新的托卡列夫 SVT-40 半自動步槍的列裝而忙碌著。直到1941年6月,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德國的步兵們卻開始為一個問題所苦惱,那就是蘇軍此時已經裝備了SVT-40半自動步槍,他們可以有效壓制德軍手動填裝的K-98步槍,而德軍大量裝備的MP-40沖鋒槍也時常由於射程不足而無法作出有效還擊。由於此時德軍制式武器的火力強度已經無法完全滿足戰場的需要,於是為軍隊裝備一種可以與蘇軍SVT-40步槍有效抗衡的半自動步槍的議程也隨即被提了上來。軍旅生涯為了爭奪新的制式兵器的生產權,德國兩大兵工企業的「元老」毛瑟公司與沃爾特公司幾乎同時推出了各自的G-41型半自動步槍,但毛瑟公司的產品在競爭中失利,而德國軍隊也隨即決定用這種新式的半自動步槍來取代老舊的K-98步槍成為軍隊的標准裝備。1942年8月,沃爾特公司開始承擔了批量生產G-41(W)半自動步槍的生產任務。到了12月底,首批的6000隻步槍被提供到了蘇聯戰場上試用。但部隊卻拒絕接受,因為它像K-98步槍那樣,必須用彈夾從上面將彈匣裝滿,而部隊要求的是一種象蘇軍SVT-40那樣從下部填裝供彈的步槍。於是沃爾特公司按照部隊要求對原有的G-41半自動步槍的加以改進,並於1943年中旬推出了帶有10發下裝彈匣的K-43型步槍。直到1944年德國陸軍總局將K-43半自動步槍改稱為G-43,贏得了來之不易的正式制式編號,從此G-43被大量生產以供給部隊。隨著戰爭的進行,G-43步槍也被賦予了更廣泛的用途。例如當加裝ZF41或 ZF42瞄準鏡之後,G-43半自動步槍就可以作為狙擊步槍使用並頗受好評。根據到納粹德軍1945年3月最後的統計數字顯示,此時部隊還有221047支G-43半自動步槍,其中27549支為帶瞄準鏡的狙擊型號,其餘有1056支不帶瞄準鏡和3177支帶瞄準鏡的G-43存放在器材局。據統計,總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和53433支帶瞄準鏡的G-43步槍進入到了德國軍隊中服役。在戰爭中G-41隻被生產了很少的數量,它們被配備給了德國的部分精銳部隊和傘兵,大多數的G-41在蘇聯戰場上損失掉了。而G-43則被製造了更大的數字,它的生產一直延續到了1945年德國戰敗。但由於數量不足,因此G-43一般只配發給經驗豐富的士官,而大多數的士兵依然在使用老舊的K-98步槍。使用G-43射擊的德國士兵戰爭後期的德國由於原料的不足,加之時間緊迫以及技術缺乏,同其他大多數德軍裝備一樣,G-43在製作工藝上越來越簡陋,昂貴的木製槍托以及其他木料部分被非常薄的木頭代替,槍托底部改為罩杯式沖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了鋼制沖壓件。這些近乎侮辱似的改造必然使得G-43戰力功能的急劇下降,但戰爭畢竟也是生產力的較量。槍體特點作為制式裝備,G-41/43配備了標準的 8 x 57 mm 彈葯。最初的K-41步槍所採用的導氣系統是由工程師 Mauser 設計的,這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導氣系統,它並不是像通常步槍那樣由氣體口岸排出氣體,而是用槽孔引導氣體進入集氣筒。在進行連續射擊時,槍機後坐會帶動擊針運動,並壓縮導管內的復進簧,使復進簧平穩運動。一名有經驗的士兵在使用G-41/43步槍時可達到50-60發/分。G-43步槍的分解圖但後來德國人發現該導氣系統存在著諸多問題。此外由於設計上的過於精密,它容易積垢這使得士兵們不得不對之作頻繁的清潔,因此G-41不大受前線士兵的歡迎。通過實戰,德國人發現G-41的槍體拆卸工作也相當困難,但它的可靠性卻並不比蘇軍的SVT-40步槍更高,此外G-41的槍身全重大且造價昂貴,這些弱點的暴露使得德國人不得痛下決心對G-41進行改進,而這就是後來的G-43半自動步槍。裝備了MP-44與G-43的德軍山地步兵G-43的螺栓機制與G-41大同小異,但它採用的導氣系統是SVT-40的長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該系統久經實戰檢驗。它的閉鎖系統的可靠性也很高,因此從槍支內部設計上看G-43在技術上並不輸給M-1伽蘭德步手持G-43沖鋒的德國士兵被重新設計的G-43步槍隨即被大批量生產。它採用了大量沖焊熔鑄工藝的零部件,非常適於機械加工廠的大批量生產。此外G-43的零部件也與G-41有著很大的通用性,但與G-41不同的是G-43從一開始就沒有設定刺刀座。比較有意思的是,G-43步槍的槍栓位於槍機左側,似乎是為左撇子射手而設計的。這里筆者至今仍沒有機會使用這些步槍射擊, 但從現存的資料可以看出G-43確實也是一款相當實用可靠的武器。性能諸元:產地 德國製造商 沃爾特類型 半自動步槍彈葯 8 x 57 毫米運作方式 半自動供彈方式 10發可填裝式彈倉重量 4.33 千克 (無彈葯裝填)長度 1.120 米[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槍管長度 550 毫米槍口初速 745 米/秒有效射程 600 米1年前 -
『柒』 二戰時,德國發明了哪些武器,對人類科學發展有什麼作用
說其二戰時期的德國,最讓人注意的就是其針對戰爭研發的一眾黑科技。這也讓納粹德國在軍迷口中被戲稱為黑科技之鄉。其實德國人發明的新概念武器確實不少,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幾樣。首先就是自行防空車,最終型號被稱之為球形閃電。其次就是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也是德國人發明的。最值得一提的是,德國人在二戰時期還開發出過無人坦克,專門負責掃雷的工作。
最值得一提的是,德國人在二戰時期還開發出過無人坦克,專門負責掃雷的工作。這種無人坦克是德國人為了在作戰的時候掃清戰線上的地雷而開發的。而且這些無人坦克在實際作戰過程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成功的將大量的地雷從陣地之前清除,為後續部隊的進攻立下了汗馬功勞。
『捌』 德國毛瑟手槍是誰發明的,有效射程是多少米
德國1932年式7.63毫米毛瑟手槍
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並以毛瑟命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鍾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
駁殼槍,中國又稱盒子炮,其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次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有一種全自動型的,稱做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在我國很多小說里經常能看到「快慢機」這個詞,筆者幼時最喜歡的鐵道游擊隊中的王強就是一人拎著兩支「快慢機」打得鬼子屁滾尿流。而駁殼槍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最早的駁殼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閑暇聊設計出來的。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1896年,毛瑟兵工廠希望能為德國軍隊生產駁殼槍。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駁殼槍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駁殼槍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在這幾十年裡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各國軍隊不採用駁殼槍並不是因為該槍的質量不好,而是因為它價格太高,而且該槍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而做為步槍又威力太小了,實在是不上不下,左右為難。
所謂瑕不掩瑜,駁殼槍真正被使用者所喜愛的是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做為手槍的駁殼槍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在中國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爭中人民武裝也大量的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因此人民軍隊里也大量裝備這種駁殼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
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歷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麼可改進了。分解一支駁殼槍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愛的標准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