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攻佔蘇聯,是德國的最後目標
1941春,德國放棄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入侵蘇聯。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世界各大國聯合起來與之作戰,掀起了一場世界大戰。那麼,德國元首有稱霸全球,挑起世界大戰的野心嗎?答案是,沒有,而且是從來沒有。
一是,親歷過一戰的德國元首,十分清楚憑借德國的資源,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在下一場世界大戰中獲得勝利,他只希望打敗宿敵法國,在蘇聯獲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實現德意志民族的輝煌。這在《我的奮斗》一書中,說得很清楚。
更關鍵的是,德國需要烏克蘭的小麥和高加索的石油,而這些戰略目標都必須打敗蘇聯才能實現,這也是出於為德國拓展所謂的“生存空間”,將蘇聯作為德國的殖民地。說白了,兩國必有一仗,而從此德國開始走下神壇。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B. 為什麼德國一定要發動二戰,默默發展實力不好嗎
這是因為德國在當時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的影響,而德國政府為了轉移國內的經濟危機所引發的矛盾,就選擇發動對外戰爭,而德國最終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掠奪其他國家的財富以及資源,希望通過用這種方式來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但是這樣的行為也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以及反對。
所以也希望德國能夠記住第2次世界大戰中所犯下的錯誤以及所承擔的後果,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德國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也希望德國在國際社會上能夠擔負起更加重要的責任。只有這樣德國才能夠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C. 二戰,德國入侵蘇聯是野心膨脹還是迫不得已
德國閃擊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都一樣,都是迫不得已。
要知道作為統治者,他們是不會輕易失去理智的。
他們都一樣,已經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維系這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爭了。
德國必須拿下巴庫油田,所以閃擊蘇聯。
日本必須拿下東南亞的油田,但那裡是美英的殖民地,珍珠港虎視眈眈,所以必須先打掉珍珠港。
D. 二戰德國,為什麼沒有稱霸全球的野心和能力
1940年6月,法國投降。作為世界上幾個主要的工業大國之一,投降後的法國工業企業,幾乎“全須全尾”地被納入到了德國的工業體系,再加上西歐其他國家的工業實力,如今的德國在工業製造方面有了質的飛躍,實力更加雄厚。
這讓蘇聯統帥不安起來。他認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能給蘇聯帶來至少21個月的准備期,但僅過一年,在歐洲大陸只剩蘇、德兩國。不過,讓他略感安慰的是,德國會首先拿下憑海據守的英國。事情真的是這樣嗎?錯。
當然,兩國的價值觀有很大不同,作為意識形態上的對手,德國不可能與咄咄逼人的紅色蘇聯長期保持和平,這種矛盾是不可能調和的。說得難聽點,誰看誰都不順眼,打仗是唯一的解決方案,既然是打,就要趁德國強大的時候早打。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E. 揭秘: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會失敗
第一,國力所限 看一看二戰時期各國的地圖,就可以發現,德國的國土面積太小了,國土小人口肯定少,並且資源也不及其他國家豐富,偶爾打一打仗還好應付,如果就這樣頻繁的打下去,德國絕對支撐不了。
第四,隊友太給力 二戰時德國有兩個坑爹隊友:義大利和日本,這兩個坑貨緊密合作,把德國直接坑死,具體過程如下:德國進攻蘇聯的計劃叫《巴巴羅薩計劃》,該計劃是自1941年5月份開始進攻蘇聯,結果義大利4月份進攻希臘,反而被這個小小的希臘打的鬼哭狼嚎,心態炸裂,無限呼叫支援,德國無奈轉而進攻希臘,雖然很快就取得了勝利,但是巴巴羅薩計劃因此而推遲了一個多月,而恰恰是這致命的一個多月,導致德軍進攻到莫斯科城外的時候,恰好趕上冬季大雪,
F.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佔領捷克後就收手,它的目的是什麼
他是想讓德國過的更好一些,因為一戰之後的德國經濟落後。
它增強了德國發動戰爭和統治歐洲的意願和決心。希特勒對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捷克共和國的吞並,從而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眾所周知,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西方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這也給希特勒提供了法西斯主義突然出現的機會。希特勒於1933年升任德國總理,直到1936年。在短短幾年內,希特勒將德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翻了一番,這在世界上是一個奇跡。畢竟,德國的土地面積有限,資源稀缺最好的出路是戰爭。
G. 為什麼二戰氣間德國最終沒有下定決心吞並瑞士
不受侵害原因就是因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國」,這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簽署的協議。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並不是從這里開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遠聯邦建立開始,瑞士在歐洲歷史上就一直扮演著中立國的角色,似乎從來沒有過軍事征服其他地區的行為。但是另外一個原因卻是瑞士在二戰時期對德國採取了妥協屈服的態度,使得德國最終沒有下定決心吞並瑞士。
至於維也納會議,是歐洲列強為了重新劃分拿破崙戰敗之後混亂的歐洲版圖,對瑞士中立國的身份的確立只是一個不很起眼的小協定。雖然維也納會議是通過壓製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張在歐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統而遭到了歷史學家的譴責,但是在一戰之前,這次會議達成的協議為歐洲維持了將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戰時期瑞士的中立國問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瑞士在二戰時期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區。事實上,瑞士在二戰中並不是完全中立的,雖然有資料說瑞士曾組織軍隊反抗德國,但是更多資料顯示瑞士在二戰期間其實是「助紂為虐」,不止在經濟上對德國進行幫助,對猶太民族難民的間接迫害更是為後人所不齒。
下面是相關資料
瑞士是一個人口704萬(二戰期間為400多萬),土地面積41284平方千米的中歐小國。但是在二戰中,當希特勒的軍隊肆虐著整個歐洲時,它仍然能夠免於戰火的破壞。每當學習到這段歷史時,很多學生就會問道:「瑞士在二戰中為什麼能保持中立?」 有的資料說,面對希特勒的威脅,瑞士曾於天內動員了43萬大軍[1],並迅速進入作戰陣地,顯現了堅強的防衛作戰能力和決心,加之納粹德國因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因而放棄了入侵瑞士的意圖。其實不然,在這場關系著人類命運的大搏鬥中,瑞士並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紂為虐,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為什麼要屈從希特勒?
在歷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統治下的一個小國。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為了限製法國,反法同盟通過了關於瑞士永久中立的聲明,瑞士被確定為永久中立國。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瑞士的中立和獨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納粹德國的出版物稱,所有以德意志人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國」的邊界之外,也都是德國人。因此,它們把瑞士人稱為「在瑞士的德國人」(瑞士人口中64%屬於德意志民族)[2]。而納粹德國繪制的地圖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內。與這種反動的種族主義鼓噪相呼應,在瑞士德語區出現了親納粹社團,其中以「國民陣線」以及「瑞士國社黨人」兩個極右組織勢力較強。得到希特勒政權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勢力一時甚囂塵上,對瑞士當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威脅著瑞士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此外,德國還威脅要切斷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當二戰已經迫在眉睫時,瑞士議會於1939年8月30日通過決議,重申它將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國最高統帥部制訂了以突襲方式迅速佔領瑞士的幾種方案,統稱為「冷杉行動」。只是希特勒在權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後,最終未將它付諸實施[3]。
1940年6月,法國的半壁江山淪陷,小小瑞士轉瞬間落入德、意強鄰及其兼並或佔領區的四麵包圍之中。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吞並野心,瑞士當局最終選擇了屈從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歷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戰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貓膩?
1、在經濟上向法西斯國家輸血。
德國歷來是瑞士的最大貿易夥伴。二戰中,瑞士一直都維持了同德國的經貿、金融關系。大戰爆發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億瑞士法郎貸款,德方則允許瑞士商品經由德國轉口。義大利亦從同瑞士的經貿關系中獲益。瑞士還向德國賣電,讓德國工廠保持生產,直至1945年3月德國敗局已定時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廠還同向德國供應精密零件。蘇黎世的軍工廠提供的40毫米口徑高射炮,是德國應付盟軍空襲的重要防衛武器。[4]
2、二戰時瑞士一直讓貫穿阿爾卑斯山脈的具有戰略意義的15公里長的聖哥大隧道(這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向德國和義大利開放。滿載戰略物資的火車不斷穿過瑞士往來於兩國之中[5]。
3、拒絕幫助受迫害的猶太人。
二戰爆發前,納粹政權一般並不阻擋猶太人移居國外,通常是剝奪其財產後迫使他們遷往別的國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猶太人流亡的首選地。但瑞士當局卻採取對策阻擋他們的湧入,它明確規定,「猶太人不應當視為政治難民」。為此,當局采了取先堵後趕的措施:實行預先簽證,制止難民入境;假如獲准入境,則盡早將其逐出;對非法入境的難民,瑞方將其押到邊界崗哨交與德方。戰爭年代,由於無法進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猶太人是難以計數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門讓德國在德國猶太人的護照上打上一個大大的「J」字印(猶太人的標記)。到正式開戰時,瑞士已在邊境攔截了10多萬猶太人入境。瑞士有時甚至直接把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黨衛軍手上[6]。為此,德國的報紙在戰後也曾批評過瑞士的所謂「中立」。德國《周報》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沒有同第三帝國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銀行:侵吞猶太人財產,充當納粹黃金保險箱。
瑞士銀行在二戰中的表現也有許多「貓膩」。據報道,在二戰中,被納粹迫害致死的德國猶太人在瑞士銀行開戶數達5萬多戶,存有價值為60億美元的資金,而至今只有600萬美元經瑞士政府交還給了猶太組織或贈與一些國際人道主義組織[7]。一些瑞士銀行甚至以納粹集中營沒有發放死亡證的理由拒絕賠償。所有這些資金都被瑞士銀行侵吞了。
瑞士還是納粹德國進行黃金交易,以換取硬通貨瑞士法郎的主要地點。瑞士銀行則根本不問黃金的來路,一味從中賺取巨額差價。據稱,當時納粹德國的帝國銀行90%的黃金交易就是通過瑞士銀行進行的[8]。納粹通過戰爭掠奪來的巨額財產,也有相當一部分存在瑞士銀行。在瑞士銀行的「幫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寶貴的外匯,從而在世界市場上購買維持戰爭的重要物資。納粹德國帝國銀行副行長索性露骨地說:「瑞士允許自由的外匯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我們至今仍讓它保持獨立的一個基本原則。」[9]
上述史實說明,瑞士在二戰中的行為違反了永久中立原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瑞士聯邦政府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長科蒂首次代表政府為瑞士在二戰中的表現作出道歉。他說:「我們不能、也決不否認瑞士在戰時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野蠻行為有牽連。」「雖然一個被納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圍的小國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難,但這也不應當使我們原諒自己當時嚴重喪失立場與軟弱——我認為尤其不能原諒我們當時對受迫害的猶太人的政策。」 當時他還發表了一個經聯邦委員會(即瑞士政府)通過的聲明,表示瑞士在二戰中有負於納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於正視和承認本國政府半個多世紀以前所犯的嚴重錯誤並就此道歉,這一立場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賞。
H.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二戰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一戰和二戰之間只間隔了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德國在一戰中是戰敗國。自一戰後,曾經的奧匈帝國分裂成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潘多拉的盒子打開了,古老的歐洲現在到處都是打碎的壇壇罐罐,德國的巴掌挨得最響亮,然而他們要報復的並不僅僅是從普魯士時代延續下來的那些敵人們。
德國因為賠款付出的代價。德國利用這些情況,為自己在國際上,爭取到了很多的同情。這些同情,多少都能轉化為對德國的支援。而且,希特勒不斷的對外表示自己的和平意向,發了很多煙幕彈,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沒有對外擴張的野心了。
通過一戰,人類在自相殘殺方面的創造力表現得沒有最強,只有更強。在凡爾登的絞肉機和索姆河的坦克面前,19世紀天真的樂觀情緒,對主流古典人文主義的自信土崩瓦解了。新的思潮紛紛登上舞台,直截了當,冷酷無情,與這個鐵血強權的時代賓主相得一拍即合。
I. 二戰時期德國有入侵美國的野心和可能嗎
無語了,你缺乏起碼的軍事常識,所提的種種「設想」,不論在軍事上、政治上還是技術上,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性,完全是空想。
例1:「德國再次利用閃電戰,偷襲美國,用潛艇大肆襲擊美軍運輸船,英國不就會因為物資中斷而喪失戰鬥力嗎?」
——德國本來就在大西洋上用潛艇戰來打擊從美國往英國運送物資的船隻了,雖然曾經造成了很大損失,但始終未能徹底切斷運輸線,反而在美英反潛力量打擊下損失慘重。
例2:「德國空軍很強大,大西洋並沒有太平洋那麼浩瀚,德國飛機既然可以飛臨英國領空,也應該可以越過大西洋飛臨美國領空的,」
——麻煩你看看地圖先!美國和英國的距離差得是一點半點么?德國空軍打擊英國航程都不太充裕,還想飛越整個大西洋轟炸美國?你有腦子沒有啊?
例3:「美國的主要炮艦都集中在太平洋與日本戰斗,大西洋除了大量運輸艦,美國因該不會有大量炮艦,並且英國的海軍沒有航母機群保護」
——不要胡說八道好不好?美國大西洋艦隊的實力不比太平洋艦隊差多少,只是偏重於反潛一點而已。誰告訴你英國海軍沒有航母機群保護的?
例4:「德國在二戰時期已經研製了新進的火箭導彈技術,射程還挺遠,完全可以發射幾枚導彈摧毀紐約的」
——德國當時的火箭技術遠未成熟,打到倫敦都勉強,威力和射程都不夠,哪裡能打到美國?再說德國沒有核武器,用幾顆常規高爆彈頭難道就能摧毀一個城市么?你不要做夢好不好?
麻煩你多讀點軍事書籍,對二戰有點起碼的認識再來提問,不要再提這么丟人現眼的S B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