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吉利為何能成功的收購沃爾沃
不要把沃爾沃想的太神乎其神了,一個幾經轉手的破產品牌,還真的那麼值得稱道?像暢銷的世界名車有很多,有本事你買到別克么?有本事你能買到本田么?有本事你能買到奧迪么?像沃爾沃這種外國人不願意買,國人大多買不起的破落戶,李書福想要把沃爾沃賣到他說的年銷量200萬輛,無疑是痴人說夢!
寶馬和賓士國產以後有什麼變化?銷量沒有見得突飛猛進吧?有錢人還是會選擇購買純進口的高檔車,反而會因為它們是國產的而放棄;錢不多的人,即使國產後這樣的品牌還是買不起。所以,就淪為了所謂的「高不成,低不就」!
沃爾沃和悍馬之所以在全球被淘汰而頻臨破產。買汽車畢竟不是買裝甲車,安全不是唯一重要因素,要不豐田是靠什麼暢銷全球的?誰都知道:以後資源越來越緊張,石油越來越貴,外國人都想買省油的豐田;中國這個石油主要依賴進口的國家,真的就適合沃爾沃了嗎?
「小船去拖航母」,中國企業因收購而拖垮企業自身的不勝枚舉。雖然現在吉利的行情不錯,但往長遠來看,前景不會怎麼樂觀。中國一直不乏世界500強企業,但長青樹不多見。現在吉利可以靠著中國經濟不錯的大背景下快速增長。但沒有好的產品質量想要做大做強,放眼世界任何一家企業,找不到!何況盛極必衰,你不可能永遠都能有這樣的增長環境的。
收購之後,也不一定能掌握其核心技術,也不一定能夠吸收消化得了。你能買到人家的企業,但你不一定能留得住人家的研發團隊。中國留學生學成歸國的比例還少得可憐呢,想要留住外國專家們談何容易啊!否則,F1的領獎台怎能會沒有中國汽車的身影?即使能掌握其技術,老百姓也得不到太多實惠,照樣不會太便宜。因為,一是現在像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二是現在各廠家車價都已經壓的夠低了,基本已經沒有太多的降價空間了。像當年18萬多的化油器普桑都降到電噴7萬多了。不要以為國產的就特別便宜,當年夏新、波導、TCL...等等國產手機剛上市的時候不也照樣賣到三四千?跟合資品牌相差無幾。現在不是它們良心發現不想賣高價了,而是低價也沒人買了!中國的企業家也沒有你想像中那麼仁慈的!
不要看現在自主品牌也很活躍,政府也是大力支持,但只靠低價而掌握不了核心技術,早晚還是會被市場所淘汰。跟手機市場一樣:當年自主品牌政府也很支持,也曾經占據了市場半壁江山。什麼夏新、波導、TCL、康佳、海爾、海信、CECT、金立...等等。銷量直逼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價格也不低,我也曾經花過2700多元買過夏新A8。可你現在再看看國產品牌手機,基本已經喪失正面戰場的抵抗能力了,而只能輔助一些坑蒙拐騙的手段去後方打游擊了。
汽車也一樣,早晚洗牌過後,你會發現,到最後能生存下來的,除了合資品牌,還是合資品牌。擴張的生產線早晚也是為人家貼牌生產做鋪墊的。紅旗當年那麼優秀,來了個破桑塔納就把紅旗給徹底打敗了,現在即使你想買紅旗,你看想找到賣紅旗的容易不?更何況現在的山寨品牌汽車還不一定能勝過紅旗呢!更何況現在的世界名車更是一起不遺餘力的大舉入侵!
所以,沒有核心技術、質量上不去,靠政府支持也沒有用。美國難道不支持福特和通用么?不遺餘力的去整治豐田,本田。但照樣還是本國車企頻臨破產,而擋不住日系車的一枝獨秀。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福特比吉利何如?連福特這樣的超級跨國汽車企業巨頭都扶不起來的沃爾沃,吉利想要扭轉乾坤,談何容易啊!汽車企業收購以後不成功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
所以再次的洗牌,破產重組是遲早的事!
㈡ 吉利汽車如何一步步 全球化進程 | 2020懂車觀察
所以無論是對內對外,兩個品牌在資源整合後都有不同程度的優勢所在,首要就是體現在車輛品質以及價格上,對於消費者來說,用更少的錢買到品質更優異的車輛,又何樂而不為呢?對於吉利來說,合並後新的集團有望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汽車集團,由此吉利將會有更雄厚的資本研發車輛,由此抗衡大眾、豐田這類國際巨頭汽車公司也並非難事了。(圖:來源網路;文:懂車之道岑鎮華莫偉帥編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為何說吉利收購戴姆勒股份秋後被算賬
今年2月份吉利宣布收購戴姆勒股份公司9.69%股份之後,一直處於風口浪尖。德國財政部下屬的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在第一時間就表示要對收購案進行合規調查,以判定該公司是否遵守了《德國證券交易法》規定的信息披露要求。
8年前,戴姆勒集團被美國司法部指控違反《美國反海外腐敗法》的反商業賄賂條款。戴姆勒沒有發表任何強硬聲明,而是選擇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及美國司法部達成的和解協議。支付了9360萬美元的罰金和返還9140萬美元非法所得。蔡澈事後發表聲明,稱公司已經「吸取到足夠的教訓」。當年,戴姆勒就申請從紐交所摘牌退市了。
雖然適用法律和執法機構不同,但舊事表明,如果沒有堅強的證據,與執法機構訴訟將引發嚴重後果(5%營業額的處罰)。
不過,現在雙方還處於摸底階段,不急於採取法律行動。如果吉利能洗清自身,BaFin就必須縮手,否則會將自身置於不利的道德境地。就算意圖打壓中資收購,也須先從修改立法環節入手。用「新解讀」溯及幾個月之前的收購行動,邏輯上和法律上都站不住腳。
㈣ 吉利的成長之路:細數那些被它收購的國外車企
吉利這幾年可謂是風頭正盛,銷量蒸蒸日上,還在為自己擴展汽車業務。雖然吉利這幾年買其他品牌有點上頭,但它沒有忘記自己的「任務,那就是把國產車賣出國門。對於吉利如此頻繁的買買,也有人對此不贊同,為何不把這些錢拿去研究汽車技術呢?我想這幾年吉利汽車的銷量,就已經讓說這話的打臉了。
除了戴姆勒以外,吉利基本都是在這些其他企業困難的時候才出手,也被大家稱為「好人」。現在看來,不管是國內空缺的跑車市場,還是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吉利已經手握資源,怎麼發展吉利都能接招。這不,前段時間居然又傳出吉利對大眾旗下的賓利有想法,你覺得這個可能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㈤ 三大吉利海外並購事件是哪三個
吉利海外收了沃爾沃轎車、英國錳銅(英國計程車)、DSI(變速箱生產商,已轉手賣給雙林)、寶騰路特斯(寶騰49.9%路特斯51%)、terrafugia(美國飛行汽車公司)、沃爾沃集體(AB Volvo,造卡車、船舶、工程車等等,8.2%股權、15.6%投票權)、戴勒姆(賓士母公司,9.69%股份,有表決權)
早期三大是錳銅、沃爾沃、DSI,現在不好說了
㈥ 吉利收購戴姆勒為什麼遭罰款
吉利收購戴姆勒9.69%的股權一事又起波瀾。
近日有外媒報道稱,德聯邦金融監管局認為吉利在收購戴姆勒股份時,在通報時間上違反了相關規定,目前面臨高達1000萬歐的罰金,或者年營業額5%的巨額罰款。與此同時,德國政府希望藉此事件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加強對商業收購監管。
對此,吉利於5月13日透過媒體回應稱,自己准確無誤地履行了德國監管機構的披露要求,但由於近日德國監管機構出台了新的政策條款,吉利需要對收購的部分相關情況進行補充披露。
在法蘭克福匯報引用德國財政部的一封信函報道中稱,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在戴姆勒的股權投資應該「部分」在2月22日而不是2月23日披露。該報看到的信函稱,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調查發現,有關3%和5%閾值的文件提交應該在2月22日完成。調查結論完成後,可能的罰款將由BaFin確定。
根據路透社獲得的一份德國財政部的信件,作為此次交易的參與者,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已經要求摩根士丹利更正披露文件日期。德國財政部管理著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拒絕對信的細節進行說明。不過,摩根士丹利已經根據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的要求修改了文件披露日期。
對此,5月13日,吉利方面回應稱,吉利在第一時間,即2018年2月23日,就其持有戴姆勒9.69%的股份事項通知了市場,且通知的內容准確無誤,吉利認為,2月22日時,雖然股東間已基本敲定這一交易,但因為和投行的溝通尚未產生法律效力,所以當時並沒有披露義務。
但也有媒體注意到,實際上,早在2月27日,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就表示,將調查中國汽車製造商吉利通過旗下海外企業主體以約90億美元收購戴姆勒股份公司9.69%股份是否遵守了披露規定。「就像在其他類似案例中一樣,我們自然會考慮這樣的收購是否及時遵守了披露要求」,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在當時的一份聲明中說到。
以下內容為吉利的回應:
吉利在第一時間,即2018年2月23日,就其持有戴姆勒9.69%的股份事項通知了市場,且通知的內容准確無誤。
吉利通知資本市場有關其持有的投票權數量也一直都是准確的。BaFin(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對吉利23日的通知內容從未提出任何異議。不過BaFin要求吉利對2018年2月22日的情況做出補充披露,這項要求是BaFin基於對政策條款的最新解讀提出的,而該解讀是2018年5月9日才首次公布。
認為之所以要求吉利做補充披露,是因為22日當天,吉利通知了相關投行(即最終於23日向吉利出售股份的投行),吉利的股東已經原則上批准了這項潛在交易。但是這種和投行之間的內部溝通並沒有對任何一方產生任何有法律約束力的義務。法律義務僅在雙方於23日簽署正式的股份購買協議後才產生。從22日夜間至23日,雙方還在就購買協議的內容進行最後的談判。總之,此前吉利對資本市場披露的投票權數量一直是准確無誤的,應BaFin要求做補充披露不會對這一事實產生任何影響。
㈦ 吉利除了收購沃爾沃還收購哪個品牌的汽車
其實樓上說的都不全面,沃爾沃是北歐瑞典的知名汽車公司,但是很多零件都是荷蘭進口的,北歐人理性
低調,做出了和諧
人性
安全
高品質的汽車,從而馳名世界。沃爾沃並不像一些大公司,像dc
gm
toyota一樣追求銷量,所以做出來的汽車很有品質,可以說每一款純進口的沃爾沃都是經典。
不注重銷量,必然後事後會出現資金不足的情況,這樣給了福特公司收購的機會。
福特是正宗的英國轎車公司,與法國標致
德國賓士
捷克斯柯達都是真正超過百年的老牌汽車公司。只不過英國人有點小散漫,低調又稍微慵懶,福特的底氣很快被耗盡了。現在福特把總部設在美國,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有大量的高品質鋼材
鋁材,另外人口多
市場也大,技術交流的時間充裕,當地政策相對優惠,美國也不注重節能減排,so。。。
屬於福特公司,不是美國福特公司。
㈧ 吉利的發展史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始建於1986年,從生產電冰箱零件起步,發展到生產電冰箱、電冰櫃、建築裝潢材料和摩托車,1997年進入汽車行業,一直專注實業,專注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不斷打基礎練內功,堅定不移地推動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現資產總值超過2000億元,員工總數超過12萬多人,連續七年進入世界500強。
2018年,與戴姆勒出行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宣布,雙方將在華組建合資公司,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
2018年,與航天科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開展最高時速4000公里的高速飛行列車等項目合作。
2018年,與中國電信在北京舉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攜手構建智慧立體化出行生態。
2018年,吉利與寶騰合作首款新車——寶騰X70在吉隆坡正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