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里的德國士兵都會背著一個鐵罐子,寧死不丟是為什麼
有人猜測這是飯盒,其實根本不是的。事實上,鐵罐子裡面放的是防毒面具。因為一戰期間兩軍交戰會使用化學武器造成很大的傷亡,所以在二戰期間,德軍開始重視這個問題,為了減少傷亡製造了防毒面具並發給每個士兵。
為了打贏毒氣戰,得到德國算是下了血本了,斥巨資來研究防毒面具。但事實上,除了日本在中國發動了毒氣戰,其他地區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毒氣戰,所以說,德國在這上面的投入可以算是沉沒成本了。
相對於德軍攜帶的這件利器,其他國家就顯得較為簡單,僅是一個頭盔了事,如果碰上德軍的毒氣彈攻擊,那就顯得比較吃虧。難怪二戰中,德軍的戰鬥力比較強,因為他們的武器裝備都比較精良。
2. 二戰中歐洲很多文物為什麼沒被德國搶走
把文物藏起來了,德國人沒有找到,何況戰爭不是因為這些文物打起來的,德國人的注意力沒有放在這頂上
3. 二戰時期德國考古學家去西藏尋找什麼結果是什麼
當初派去西藏的考察隊據說是尋找地球軸心。元首認為亞特蘭蒂斯沉後。一部分真正純的亞特蘭蒂斯人生活在西藏。他需要這些老祖宗(他認為亞特蘭蒂斯人一部分是日耳曼人。但是已經不純了。還有一部分就是西藏人)的先進技術來幫助他實現戰爭的目的。但是通過網上的一些歷史資料 。貌似他們去西藏好像就是為了這個。他們獲得了一些數量驚人的各種數據、信息、標本及實物。還有大量情報,掌握了當時西藏的內部狀況和真實的政治形勢,認為德國已經正式建立了與西藏的接觸,西藏人有與德國合作的可能。因此二戰爆發後西藏很快就進入了納粹領導層的視野。
4. 二戰時期,為什麼德軍要攜帶這一物品,它有什麼作用嗎
二戰德軍在戰場上,他們不僅會攜帶武器裝備,並且還會攜帶一個很奇怪的物體,就是在德軍的身上他們都會攜帶一個大鐵罐。有人說這個鐵罐應該是飯盒,雖然很像飯盒,但並不是,那麼這個大鐵罐有什麼用途呢?實際上這個鐵罐是防毒面具罐,裡面裝的是防毒面具的。
因為在一戰的時候,很多士兵他們都是被化學武器導致死亡的。所以在二戰的時候,德軍很重視這一塊,所以他們美味士兵都會配備一個防毒面具。這個防毒面具是用薄鐵板沖壓製造而成的,高度大概在28厘米,而且這個鐵罐的底部還有一個標志大寫的字母D,這個個就是表示這個罐子是未拆封的,直到戰爭結束以後德軍都沒有幾乎將這個罐子打開。
二戰的時候,這個防毒面具不僅德國有,還有英國美國日本他們都是有的,只是德軍的比較特別一點。因為在德軍部隊裡面他們要求每一位士兵都必須要攜帶這個 裝備,而且還不能隨便的丟棄這個裝備。並且他們還有士兵會檢查是否每一個士兵都帶了這個裝備,主要就是為了考慮到他們的安全問題。
5. 二戰德國為什麼會找日本當隊友匪夷所思
要知道當時的日本的國力是非常強大的,尤其是在海軍方面,光航母就有33艘,更不用說其他的船隻,而且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還向西方學習了很多軍事知識,可以說戰略戰術能力非常強大,不然日本依靠什麼打下了半個中國和半個東南亞?甚至讓美國差點提出了先亞後歐?
與日本不同,德國是陸軍戰力和先進科技掌握能力(比如導彈.噴氣式戰斗機等)強大,但是海軍卻只有潛艇,簡單地說德國在海上只有偷襲卻沒有大型的海上作戰的能力,海獅行動的失敗就證明了這一點,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大西洋一直沒有大海戰而只有反潛艇作戰的原因,希特勒急需一個海上強國來幫他進行海上作戰,所以才會與日本結盟。
而且事實也證明日本的海上戰力是非常強大的,如若不是美軍在中途島僥幸獲勝,那麼對日作戰至少還要再延續幾年。
6. 二戰里德國兵為什麼隨身帶個罐子,寧死也不丟呢
德國軍人隨身攜帶的圓筒形罐子,並不是用來裝食物和水的罐子,而是用來裝防毒面具的罐子。毒氣彈是一種非常令士兵恐懼的武器,在核武器沒有發明前,毒氣彈就已經成為各國禁止使用的武器了。世界上最早的毒氣彈出現於英布戰爭時期,在英國人使用毒氣彈獲得較好的效果之後,其他國家爭相效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德國人率先在戰場上使用了毒氣彈,德國使用毒氣彈之後,英法兩國也採取了報復性的措施。
蘇聯和德國也是一樣,雖然德國士兵每天都帶著一個巨大的罐子,但是這個罐子真正能夠用到的機會並不多。蘇聯在二戰時期幾乎沒有使用過毒氣彈,德國在一戰中吃過虧,也不敢率先使用毒氣彈。因此兩國就像達成了默契一樣,不管是德國進攻莫斯科,還是蘇聯進攻柏林,蘇德之間都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毒氣彈戰爭。希特勒和德國軍隊統帥部讓士兵攜帶防毒面具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手段,只是希特勒沒有想到,蘇聯始終沒有大規模使用毒氣彈,德軍精心准備的防毒面具,也一直沒能發揮出來大的作用。
7. 二戰德國為什麼幫中國
德國在二戰中幫助中國的原因:
中國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那就是人口數量眾多。也就是說如果當時的中國有足夠先進的武器裝備,那絕對有潛力成為一個超級大國,而德國也恰恰是看中了這一點。如果一旦德國成功的將我們給拉攏過去,那麼他們就可以提供一些強大的武器。
當然這也只是一個表面上淺層次的原因,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
當時中國的地理位置,北面挨著蘇聯,拿下還有英國殖民地,如果能將這個地方給拿下的話,那麼在作戰上就會有了更大的優勢,可以對他的死對頭蘇聯進行兩面夾擊的攻勢。
(7)二戰德國為什麼找古物擴展閱讀:
二戰前的中德關系:
1911至1941年間,中華民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在20世紀中前期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結成聯盟,密切的合作關系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現代化,這在中國抗日戰爭之前尤甚。
此時期的中華民國一直在民國軍閥割據與列強環繞的環境下艱難地生存著。1928年,中國國民黨完成北伐,雖在名義上統一了軍閥動盪之中的中國,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對外擴張,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卻在該國政壇抬頭。
有鑒於此,中華民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方面則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種關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間,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系在一起。
雖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納粹當政開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只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同樣,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國抵禦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8.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賣武器給中國
德國之所以在日本侵華早期(注意!此時歐洲戰事尚未開始!),向中國提供了一些軍事援助,是因為在當時德國擴充軍備的生產中,嚴重缺乏鎳、鋰等稀有金屬資源。這些礦產在德國境內根本沒有,只能進口,但在中國儲量很大。中國又恰好迫切需要德國的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指導。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分別用軍事援助和礦石進行互換。這是純粹的利益交換,後來德、日兩國簽訂條約成為盟友,德國立即應日本的要求終止了對華軍事援助。
9. 二戰中歐洲很多文物為什麼沒被德國搶走
德國同樣有搶掠文物。1940 年,希特勒以保護文物為名,委派羅森貝格設立「羅森貝格特別工作處」,負責徵收法國和其它佔領國的藝術珍品。據羅森貝格的報告,從1940 年10月至1944 年7月,該機構徵收的各種文物共21903件,其中繪畫10980幅,手工藝品 5825 件,雕像數百尊,17—18 世紀的傢俱 2477 件。僅從法國擄掠的文 物就價值 10 億美元。這些文物中的精品歸納粹頭目私人佔有,其二戰中德國中後期的主要軍事行動是針對資源的侵略,將有限的軍事資源用到關鍵地方這才是避免戰敗的基本戰略,更何況德國難道要留著這「犯罪證明」去發傻嗎。所以綜上所述,德國沒必要或沒急切的需要去破壞或毀滅或搶奪他國文化產物余分發給德 國各博物館。
佔領區中的貴重文物也遭到掠奪,從後來繳獲的納粹文件中可以看出,這是在希特勒和戈林的明確指示下進行的。希特勒和戈林依靠這種掠奪,大大擴充他們的「私人」收藏。據這個肥胖的帝國元帥自己估計,他的藏品價值達五干萬德國馬克。在掠奪藝術品這一特殊領域中,戈林是名副其它的策動者。征服波蘭以後,他便立即下令掠奪波蘭的文物。受他委派執行這項命令的專員,在半年之內就作出這樣的報告:「這個國家的幾乎全部文物」都已被接收了。
但是,歐洲的偉大藝術珍品多半收藏在法國。這個國家被納粹征服後不久,希特勒和戈林便下令進行掠奪,希特勒委派羅森堡執行這項特別的劫奪任務。羅森堡設立了一個稱作「羅森堡特別工作處」的機構,他不僅得到戈林而且還得到凱特爾將軍的協助。凱特爾曾向德國駐法陸軍部隊下過一道命令,說羅森堡「有權將他認為有價值的文物運到德國進行保護。至於這些文物的用途,將由元首親自決定」。
1940年11月5日,戈林為了分配巴黎盧佛宮所收藏的藝術品,特別發布了一道密令。這個命令道出了希特勒決定「這些文物的用途」的一套想法,這些藝術品將「按下列幾類分別處理」:
1.元首對其用途保留決定權者。
2.對充實帝國元帥(即戈林)的收藏……有用者……
3.適合於送交德國各博物館者……
法國go-vern-ment抗議掠奪該國的文物,指出這種行為違背海牙公約。當羅森堡手下的一個名叫本耶斯先生的德國藝術專家大膽提請戈林注意這個問題時,那個胖胖的藝術專家戈林回答說:「親愛的本耶斯,讓我來操這份心吧。我是全國最高法律權威,我的命令就是決定,你遵照執行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