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柏林工業以什麼為主

德國柏林工業以什麼為主

發布時間:2022-07-19 01:12:14

❶ 德國工業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LZ您好.

德國工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1. 德國城鎮化晚於地中海地區,由於氣候相對寒冷和森林分布,工業革命時代周邊國家尤其是西和南已經形成了諸多市場,這使得在此基礎上發展的德國工業會稍微偏向西和南

  2. 工業革命時代,早期的工業依賴煤炭等原始資源,因此以大魯爾工業區(西北)為代表的煤炭資源豐富地區最先被開發,(當然當地河流水資源,水運資源,鐵礦資源也很不錯),還有很重要的是當地靠近西歐,大航海時代的比利時,荷蘭出海口.

  3. 境內河流較多,多平原,全國地理條件相似,並沒有特別不適宜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城鎮化(勞動力市場)在全國是均勻的,後期如德國最發達的汽車工業,賓士,寶馬和大眾的總部在德國不同的地方.這也有政府或者人為干預的結果.

  4. 微電子,宇航等新興產業分布於南部,而海洋工業為代表的不萊梅,漢堡,柏林因地制宜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發展,但整體看,中小企業還是均勻遍布全國,

  5. 近年來大魯爾工業區又有老樹煥新芽的趨勢,主要在於當地擁有最為悠久的歷史,工業基礎好,靠近比利時荷蘭港口,交通更為便捷

大致上是這樣的情況.

❷ 德國柏林有哪些工業產品

這個就多了哦~~下面是一個德國輕工業展覽的介紹,可能對你有點幫助~~ 德國柏林輕工業產品博覽會 舉辦地點:德國 柏林展覽中心(Deutschland Berlin)展館名稱:柏林國際展覽中心(Berlin Messe)周 期:一年一屆(11月27日-2005年11月29日)主 辦:艾爾法國際展覽有限公司(Alpha Fair & Trade Ltd.)協 辦:柏林國際展覽有限公司(Messe Berlin GmbH) 展會概況:德國是世界第二大進口國,是歐洲禮品和消費品的最大消費市場,而中國是德國在亞洲最大的進口國。本次展會舉辦地選擇在德國首都柏林,選擇在歐洲銷售最旺盛的輕工業產品,其中消費類產品更是在德國以至整個歐洲最具有競爭實力的一類。Alpha Fair & Trade Ltd. 是一家專業舉辦承辦展會的實業公司,總資產超過600萬歐元,有13年的在展會方面的專業經驗,包括廣告宣傳,展會會務,產品交流等方面,每年在歐洲地區經辦10次以上的展覽博覽交易會。這次展覽會Alpha 國際展覽公司和德國柏林國際展覽公司及德國最大的最權威的展會組織廣告公司(SCHALL)共同合作,力爭使這次展會達到最佳的展出效果。本次展會總展覽面積達到18000平方米以上,期間至少會有超過2000家來自歐洲的采購零售商,及7000個以上專業人士參加參觀和進行商務洽談。本次展會將會給冬季的歐洲消費用品市場打開一扇大門,給原本春秋兩季的消費用品市場賦予更多的機會。本次展會的特色是在展會期間不光有大型的采購商參加參觀,還邀請數量巨大的歐洲中小型采購商,這些采購人員沒有足夠的能力專門去中國進行采購,而必須通過在歐洲的一些采購中轉商進行間接采購,我們的展會為他們提供了這次機會,填補了這片空缺,也給來參展的企業提供了更多可觀的商業機會。參展范圍:廚房用品 家居用品及相關 工藝品及禮品 辦公用品 裝飾裝修品 皮革製品詳細分類:餐廳及廚房用品:餐廳用品,陶瓷、金屬、玻璃及水晶餐廳用品,餐具,餐桌飾品,陶瓷、木製、金屬廚具,容器,炊具,廚房用磅秤,塑料廚具,刀具,夾子,隔熱手套,去皮器,鍋,保溫瓶,煙灰缸,碗碟,筷子,調味套件,餐巾,杯墊,餐墊,托盤,圍裙,毛巾,小家電,電子計時器,打蛋器,火鍋器具,壓蒜器,蔬菜磨碎器,一次性紙制和塑料廚房用品,廚房清洗用品,廚房燈飾,吧台及飲水用具,磨刀器及凈刀器,及其它餐具。家居飾品及家庭用品:室內照明燈飾,工藝陶瓷擺設,裝飾品、配飾及特色傢具,古典、現代傢具,鍾表,畫框及鏡子,書畫及仿古工藝復製品,銅器,金屬擺設,藝術及手工藝品,雕刻品,樹脂工藝品,藝術及裝飾玻璃器皿,蠟燭及燭台,水晶,漆器,花瓶,柳條、藤條及竹編製品,乾花和人造花,室內香料,香熏油,掛牆飾品及掛牆物,木製品,盆,編製品,卧室用品,桶,CD架,衣架,購物籃及手提包,消費電子產品,咖啡機,洗碗碟機,電熱鍋,榨汁機,攪拌機,微波爐,焗爐,電飯煲,戶外野營用品,花園設備、野營設備,燒烤設備、帳篷,噴池設備、柵欄絲網及雕塑,戶外照明設備,遮陽用品,衛裕用品。禮品及聖誕用品:禮品,煙灰缸,獎品,廣告禮品,手工藝品,藝術品,贈品,紀念品,小擺設,聖誕禮品、飾品,宗教用品,室內外燈具,聖誕卡。辦公用品、文具:辦公用品,演講用具,信封、不幹膠及圖章,紙製品及繪畫用品,文件夾、圖畫及書報架,照相薄,學生用品,書寫及繪畫材料,練習本、資料夾及文具盒,標簽,禮品包裝材料,禮品包材,絲帶及包裝裝飾用品。珠寶及服飾、美容用品:金銀飾品,珊瑚、珍珠及寶石,珠寶、金制飾品,銀制飾品,手錶,珠寶包裝材料,服飾及美容用品,手袋、腰帶、圍巾、雨傘、太陽鏡、手套,香水,化妝品,胸花,時裝手錶,個人護理用品。皮革製品及相關:皮製傳送帶,手套,皮夾,小包袋,手提箱,旅行袋,筆袋,帽子,小型皮革製品

❸ 關於德國工業

德國艦船工業發展:兩德國統一至今
2005-04-28 01:08:08 冀忠仁

德國統一後,德國造船工業除了繼續受到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的困擾和來自遠東等造船國的強烈競爭外,原東德造船工業的調整和私有化也帶來了大量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德國海軍的戰略方針和使命任務

在蘇聯解體以前,德國乃至整個北約組織的假想敵人是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隨著蘇聯的解體和華約組織的解散,德國海軍的戰略方針和作戰使命自然也作了新的相應變化。

1992年11月26日,聯邦國防部長批准了《國防政策方針》,把海軍在和平、危機和沖突時期的作戰方針和作戰使命歸納為"捍衛、支援和顯威"三句話。

1.捍衛

所謂捍衛是指為了本國和盟國的利益,在主要海域經常部署一定的海上兵力,必要時遵照北約組織統一部署的作戰方案,參加對敵的海上作戰行動,其重點是保衛沿海和前沿海域,並確保海上交通線的暢通。

此外,德海軍還應參與對付盟國范圍內,尤其是北約集團乃至國際安全體系內出現的危機軍事行動。為此,遵照北約的統一部署,德國須將其海軍兵力的40%用於參與「危機反應兵力」,這支兵力須擁有護衛艦及艦載直升機、潛艇、快艇、水雷戰艦艇、支援艦船、遠程偵察機/反潛機和海軍殲擊轟炸機。

2.支援

在支援方面,德海軍應為履行國際主義義務而提供技術和後勤方面的援助;為聯合國和其它組織提供人道主義的支援;為維護環境保護條例實施監督,並對由於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惡果進行搶救。此外,德海軍還須對海上搜索和救援提供經常性的空中支援等。

3.顯威

在顯威方面,德海軍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派遣艦艇出國訪問,與友邦海軍交換士兵以加強平時的訓練及其它方式的合作。德海軍艦隊還參加北約組織在大西洋、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峽經常舉行的作戰編隊演習,以顯示盟國的實力和團結,同時也是顯示德國海軍參與國際危機控制能力和戰備實力。

在新的形勢下,為適應海軍的戰略方針和使命任務,德國艦船行業發展所採取的方針政策大致有以下幾點:

立足本國現實,大力發展中小型艦艇

由於歷史、地理和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原因,德國主要建造中小型艦艇,如護衛艦、快艇、潛艇和水雷戰艦艇。它不追求艦艇噸位,而是著眼於性能的改進和裝備的現代化上。它建造的中小型艦艇具有裝備精良、技術先進的特點。眾所周知,德國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國家,這也為本國的艦艇和艦用設備的研製奠定了雄厚的技術基礎,某些領域已居世界領先的地位,例如,AIP動力系統,不久將裝備新研製的212級新型潛艇。

根據海軍使命,均衡發展艦艇

根據本國海軍的作戰任務以及北約的統一部署,德國須將40%的海軍兵力投入到"危機反應兵力"中去。因此,為完成上述作戰使命,德海軍必須擁有攜帶直升機的護衛艦、潛艇、快艇、水雷戰艦艇、支援艦船以及海軍航空兵。近些年來,德海軍正是遵循這一思想規劃和發展海軍裝備的。

配套齊全,軍民結合

德國在發展艦船工業時,重視發展有關的艦船配套工業,以形成獨立完整的艦船工業體系。在艦艇及其裝備的研製方面,採取軍民結合的辦法,軍內不設專門的造艦廠設計部門,充分利用地方上的技術力量和造艦能力,艦艇的設計與建造任務全部委託給民間造船廠承擔。各造船廠做到軍民品兼顧,開展多種經營。

研製本國裝備,同時兼顧出口

為維護和發展國內艦船工業,德國艦船工業除了為本國海軍服務外,在軍品出口控制較為嚴格的情況下,還大力發展出口型艦艇,以保持造艦能力,降低研製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眾所周知,209型潛艇和MEKO型護衛艦,在國際艦艇市場上極為暢銷,深受引進國的歡迎。

加強國際合作,共享技術成果、降低研製費用

在艦艇研製過程中,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北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以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取長補短,既縮短研製周期、降低研製成本,又提高研製水平和裝備水平。例如,與荷蘭、西班牙制定了「三邊護衛艦合作計劃」;與義大利、荷蘭共同研製NH90直升機;以及與美國、挪威合作研製反潛魚雷等。

規模布局:

1. 行業規模及企業分布

東西德統一後,經過近十年的調整和改組,德國目前船廠的數目在100家以內,且大都分布在德國北部沿海地區。其中主要艦艇建造廠僅有少數幾家,包括:布洛姆·福斯公司、霍瓦茲·德意志造船廠、不來梅·富坎造船廠、蒂森公司北海造船廠、呂爾森船廠、阿伯金·拉斯姆森公司、克律格造船廠等。

2. 從業人員數量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造船成本,德國造船工業伴隨著企業的重組對造船工業的職工隊伍規模進行了大規模的削減。據德國造船協會報道,1997年德國造船工業的年平均職工人數由1996年的31,868人減少到26,000人,下降了18.4%。另據德國金屬製造業工會的一項調查研究,1998年德國造船工業的職工人數將進一步減少。

3. 艦船生產規模

德國每年造艦工時約占整個造船工業建造工時的1/10。兩德統一前,西德造船工業總營業額中有15%來自海軍訂貨,統一後基本維持原來水平。

德國造船業在1997年基本保持了良好態勢。盡管1996年不來梅·富坎造船集團破產,1997年德國幾家船廠又進行了調整,但據德國造船界公布的統計數字,1997年全德造船產量81艘、122.2萬載重噸、109.5總噸,產值約50億德國馬克,與1996年處於同一水平。同期承接新船較1996年明顯回升,全年承接新船總值約46億馬克,年底時累計手持訂單約170億馬克。德國造船業重心東移的局面在1997年中又有進一步發展。

在德國的主要造船企業中,1997年造船產量居於德首位的是霍瓦茲·德意志造船廠(HDW),交船5艘,計21萬總噸(23萬載重噸),排名第二的是克瓦爾納·瓦爾諾夫造船廠,交船4艘,計11.4萬總噸(14.5萬載重噸),第3位是海洋技術造船廠(MTW,原東德瑪梯阿斯-台資恩造船廠),交船8艘,計11萬總噸(13.3萬載重噸)。
不知道這個能行嗎???是否是你想要的...?
希望採納

❹ 誰能給個德國柏林城市的詳細介紹 包括經濟政治旅遊等

柏林

德國首都柏林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
早在13世紀時,已成為貿易集鎮,17世紀發展成為地方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871年的柏林是普魯士"德意志帝國"的首都,而魏瑪共和國時代,柏林作為"二十年代黃金時光"的舞台迎來了它光榮歷史的頂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它是德國首都和最大城市。隨著納粹政權的上台。柏林的繁榮被籠罩上了陰翳,戰敗後城市被分裂成東西兩半。1961年8月13日一夜之間"柏林牆"築起來了,而且自那以後的28年間,人們一直以為它將不會倒塌。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上被開出一個洞,並且隨著第二年德國的統一,柏林再一次恢復首都的地位,盡管波恩還擔任著首都的大部分政治職能,但該職能的轉移已開始啟動,總統官邸也在柏林。柏林扼東西歐交通要道,往北距離波羅的海、往南距離捷克均不到200千米。
柏林於東西歐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意義。城市邊緣為森林、湖泊、河流環抱,有"森林與湖泊之都"的美譽。市內有電子、儀表、化學、電機、印刷、食品等多種工業部門。
柏林經濟、文化事業均非常發達。鳥瞰柏林,其周圍被森林、湖泊、河流環抱,城市彷彿沉浸在一片綠色海洋中。施普雷河從南面緩緩流過市區。亞歷山大廣場電視塔,四周環以現代化的旅館、商店、會議廳、教師會館等大型建築,氣魄雄偉、造型美觀。庫爾費斯騰達姆商業街長3千米,商店、服飾店、畫廊鱗次。著名的菩提樹街,是歐洲最著名的林蔭大道。此外,用乳白色花崗岩築成的勃蘭登堡門、有800年歷史的聖母教堂、市政廳、博物館島上的古老建築群、「水晶宮」、共和國宮、洪堡大學等亦十分著名。古老的夏洛特堡宮周圍分布著埃及博物館、古董博物館、史前早期博物館和應用美術館等重要文化建築,其內收藏著許多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古老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一側建有八角形的新教堂。1957年落成的銀色、屋頂呈蚌殼狀的會議大廳是現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柏林還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學術交流場所之一,是毫不比巴黎遜色的藝術之都,特別是表現主義的繪畫和德國電影的出色成就格外引人注目。建有現代化的國際會議中心。兩年一度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也吸引著世界級影星和電影愛好者的關注。

更詳細的介紹: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29/content_336874.htm (圖文並茂)

❺ 德國工業以什麼為主

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魯爾區 聯邦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通常以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主體部分介於萊茵河及其東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作東西向延伸;還包括周圍邊緣地帶。面積497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2%。人口524萬(1983),約佔全國總人口9.2%;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174人。區內城市櫛比,為歐洲著名的城市集聚區。以單一職能中小城市為主。1980年全區10萬以上人口城市有19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萬以上。 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水、陸交通的要道,與歐洲各國主要經濟區相距不遠。地形以平原為主,上覆黃土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南北有緩丘和高地,東部為山區,森林較茂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1月平均氣溫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氣溫在5℃以上,生長期較長。常年盛行偏西風,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濕度大。萊茵河自南向北流經本區西部,發源於東部山區的魯爾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為東西流向,注入萊茵河,構成稠密的水網,為全區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以及航運之便。煤炭資源豐富,1200米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約佔全國硬煤總儲量95%。煤的埋藏較深,但品種多,煤質好,其中約3/5為適於煉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區內各地,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 中世紀時,本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13世紀末起已有原始採煤業,發展了初步的煉鐵和金屬加工,「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但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是當時德國的「谷倉」。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經濟的基礎,形成採煤—煉焦—發電—煉鐵—煉鋼—鋼鐵加工—機器製造和採煤—煉焦—煤化學兩大工業系列。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長期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現仍集中全國硬煤和焦炭產量的80%以上、鋼鐵產量的70%左右。鐵礦石全部從巴西、賴比瑞亞、瑞典等國進口。煤、鋼產地接近,產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費。全國年煉鋼能力 4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企業中有 6個位於本區。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本區重點發展的部門,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生產采礦、冶金、化工設備、建築機械、鐵路機車等;化學工業起源於煤化學,以煉焦和合成氨為基礎,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以及化肥、染料、葯品等。煉鋁、煉鋅和煉錫業是有色冶金工業的重要部門,礦石依賴進口。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總裝機容量約佔全國30%,發電量自給有餘。60年代以來,新興的工業部門有汽車、電子、電器、精密機械和儀表、煉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也有一定規模。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聖路」歷來是人口稠密、工礦業集中地帶,有多特蒙德(東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業中心。隨著採煤區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工業分布也相應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採煤和化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區工業又明顯出現由東向西,即向萊茵河沿岸集中的趨勢,以便利用廉價水運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區最大的鋼鐵和重型機械製造業基地,煉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沿岸。 農牧用地約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0%左右,東部和萊茵河以西地區較為集中,其他地區多為分散的小塊農田。主要種植燕麥、冬小麥和大麥等飼料及糧食作物,飼養乳牛、豬和家禽。農業生產面臨工礦、交通和住宅建設佔地日增的矛盾,環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陸交通發達。以萊茵河為主幹的4條天然河道,與多特蒙德-埃姆斯、萊茵-黑爾訥、韋恩爾-達特爾恩、達特爾恩-哈姆4條運河,組成稠密的水運網,溝通了魯爾區與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區共計74個,其中杜伊斯堡為全國和歐洲最大的河港。由 5條鐵路干線組成的鐵路網,通往國內和鄰國主要城市。鐵路總長9850公里,年貨運量1.5億噸,分別佔全國的1/3和2/5;鐵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當於全國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達,總長18900公里,有聯邦一號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線,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遍及全區的油、氣、化工產品的管道網。

❻ 德國的主要工業是什麼

主要分布在魯爾區,魯爾區生產全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主要的工業領域有鋼鐵、采礦、精密儀器和光學儀器、航空航天、紡織和服裝、食品工業和造船工業等。最主要的是鋼鐵為起點的產業璉,當然德國的精密儀器還沒有哪個國家比他做的認真

❼ 柏林城的介紹

柏林(berlin)作為1990年10月兩德統一後的首都既年輕又古老。它位於歐洲的心臟,是東西方的交匯點。城市面積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園、森林、湖泊和河流約占城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整個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環抱之中,宛若一個綠色大島。 人口約339萬。

柏林是著名的歐洲古都,始建於1237年。建城人是勃蘭登堡邊疆伯爵阿伯特,因伯爵的綽號叫「熊」,後人就一直以一隻站立的黑熊作為柏林城的城徽。1415年,柏林—科恩成為勃蘭登堡邦國的首府。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定都柏林。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統一,東、西柏林也再次合並為一個城市。次年6月德國聯邦議院決定,柏林為德國統一後的首都和政府所在地。

但柏林也曾是德國納粹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大本營。1945年納粹戰敗後,蘇、美、英、法4個戰勝國分區佔領了柏林。此後隨著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成立,柏林便分東、西兩個城市,196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修建了柏林牆,將東西兩區隔離。

柏林是歐洲的旅遊勝地。這里有很多古典建築和現代建築群。古典與現代建築藝術互相映襯,相得益彰,體現了德意志建築藝術的特色。1957年落成的會議大廳是現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屋頂是向上張開的蚌殼狀。在其北面,過去的帝國國會大廈已部分修復。1963年建成的交響音樂廳和著名建築師路德維希設計的國家現代美術館風格新穎。古老的德皇威廉一世紀念堂兩側,建有八角形的新教堂和鍾樓。附近還有20層的鋼鐵玻璃結構的歐洲中心大廈。長達1.6公里的「菩提樹下大街」是歐洲著名的林蔭大道,它是由腓特烈二世主持修建的,街道寬60米,兩旁綠樹成蔭。現代化的旅館商店和已修復的富麗堂皇的古老宮殿分立兩側。大街西端是按照古希臘雅典衛城城門式樣建造的勃蘭登堡門,用乳白色花崗岩築成,門高20米,由前後各6根陶立式圓柱支撐,分成5個入口處,城門上豎立著一座銅制的希臘勝利女神維克托里亞乘坐戰車的雕像。雄偉的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堪稱德國近代史的見證人。大街東端是樂園廣場,廣場南邊從前是普魯士王宮,二次大戰中已化為廢墟,現已辟為馬克思—恩格斯廣場。馬恩廣場一側有用巨型玻璃鑲嵌的宏偉的「共和國宮」。附近矗立的電視塔高達365米,在200多米處有一球形旋轉餐廳,從這里可以俯瞰柏林全市的風光。樂園廣場北面是著名的「博物館島」,這里集中了國家美術館等多個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國珍貴的藝術品。

柏林也是德國文化最大的對外窗口。柏林有3所歌劇院、150家劇場和劇院、170座博物館、300座畫廊、130家電影院和400家露天劇場。柏林愛樂樂團更是享譽世界。歷史悠久的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都是世界著名學府。此外,每年都舉行各種藝術節、博覽會和影展等。

柏林作為德國主要的工業城市,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子、機器製造、化工、印刷、紡織和食品加工等。

柏林還是國際交通樞紐。1838年柏林-波斯坦鐵路通車,揭開了歐洲鐵路時代的序幕,1881年,世界上第一輛有軌電車在柏林投入使用。柏林地鐵始建於1897年,戰前全長達75公里,設有92個車站,為歐洲最完善的地鐵系統之一。現在的柏林有3個主要機場,3座國際性火車站,公路長5170公里,公共交通網2387公里。

1994年4月5日,柏林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

❽ 柏林是哪個國家的

柏林是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現有居民約340萬人。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弗爾河流經該市。柏林也是德國十六個聯邦州之一,和漢堡、不來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歐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積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蘭登堡都會區的中心,有來自超過190個國家的5百萬人口。地理上位於歐洲平原,受溫帶季節性氣候影響。城市周圍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園、花園、河流和湖泊組成。據有關統數據統計,柏林總人口共有3,405,259人。

(8)德國柏林工業以什麼為主擴展閱讀

柏林原來分為23個區。2001年1月,柏林實施行政改革,把23個區合並為12個區(Bezirke)。每一個區再細分成為分區(Stadtteile),代表著傳統的都市化地方。在行政改革以後,地方政府之間的重組仍然不斷。現時,整個柏林的12區合共有96個地方政府,而每個地方政府亦再由數個街道(Kiez)組成。州議會有141個議席。現時由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組成大聯合政府。

柏林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大多是東德時期遺留下來的企業。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加工、食品、日用消費品生產。德國政府對東柏林的企業採取政府撥款、低息貸款、稅收優惠等政策。西柏林是一個消費城市,長期依賴來自西德的大規模投資。統一後的柏林立足於發展為商業、金融和服務業為主,輔以手工製造業和食品等輕工業的城市。

❾ 德國工業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2008年GDP是38180億美元,經濟總量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日本和中國,且與英法的差距很大。德國作為西方七大工業國成員,對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起著重要作用。2007年德國貿易出口突破9000億歐元大關,貿易盈餘達1988億歐元,創歷史新高。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礦物原料(鋼、鋁土礦、錳、磷酸、鎢和錫)對外國的依賴特別大。德國擁有少量鐵礦和石油, 天然氣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國內滿足,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L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閱讀全文

與德國柏林工業以什麼為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