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1918年11月3日,拒絕出海作戰的基爾港水兵舉行起義,揭開了十一月革命的序幕。11月9日,首相巴登親王將政權交予社會民主黨右派首領艾伯特。15日,德共領導人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被捕遇害。2月國民會議在魏瑪召開,宣布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5月初,政府軍隊攻入慕尼黑,蘇維埃政權被顛覆,革命結束。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部分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嘗試由於條件不成熟而失敗。
② 德國十一月革命的介紹
德國十一月革命,通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1918年與1919年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政權被推翻以及魏瑪共和國的建立。與俄羅斯的二月革命類似,德國革命並非由一個政黨領導,而類似蘇維埃的工人團體亦企圖奪權。然而此類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軍團來鎮壓同為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爾港首先發生起義。四萬名海員及船隻認為德國在戰爭中大勢已去,出戰只是自取滅亡,於是抗拒海軍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時,工人與士兵的議會已佔領了德國西部的大部分,為「議會共和」作準備。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國滅亡。縱然如此,仍有不少上產或中產的分子支持帝制。11月11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社會民主黨躍升成為領導德國的政黨,與激進的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共同執政。不過,獨立社民黨認為,社民黨想保持資本主義在德國的現狀,便在12月脫離聯合政府。其後,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發動第二股革命浪潮,讓它橫掃德國。社民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軍團鎮壓起義。1月15日,斯巴達克團兩位領導人卡爾·李卜克內西與羅莎·盧森堡慘遭殺害。4月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蘇維埃共和國遭社會民主黨政府血腥鎮壓。德國革命促成了魏瑪共和國的成立,同時又促使民族主義的納粹黨崛起。
③ 在世界史中,德國十一月革命是怎麼回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而戰爭給德國人民的是雙倍的飢餓、痛苦。1916——1917年冬天,德國人根本沒有麵粉做麵包,所能吃到的只有蘿卜,所以,他們把這個冬季叫做「蘿卜冬季」。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個年頭1918年,德國的經濟、軍事已瀕臨崩潰,工農業生產下降一半以上,生活資料非常缺乏,德國人只能憑供應卡購買食物。而且戰爭期間德國約有400萬人傷亡。此時,德國人心思安,士兵們都希望早日返回家園。十月革命後,德國國內的革命運動高漲起來。
德國十一月革命按其性質來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次革命在某種程度上是用無產階級的手段和方法進行的。在革命進程中,德國無產階級為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作了局部的嘗試,但革命最終失敗。十一月革命雖然未能完成其最終任務,但仍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推翻了德國君主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人民群眾也得到了一些權力,並經受了鍛煉,提高了覺悟。十一月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推動了歐洲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支持了蘇俄的社會主義革命。
④ 德國革命的介紹
德國革命又稱為十一月革命,是德國在1918年與1919年發生的一連串事件,令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被推翻,以及魏瑪共和國的建立。在此期間,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共和政府利用右翼的自由軍團,鎮壓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
⑤ 1848年德國革命引發了什麼
1848年德國革命是從同法國靠近的南德各邦開始的。受法國二月革命影響,巴登、巴伐利亞等邦人民於3月初先後開始革命。德國革命中心是普魯士首都柏林。3月13日柏林群眾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16日和軍警發生流血沖突,150多名群眾被打死打傷。3月18日,群眾隊伍包圍王宮。國王威廉四世下令鎮壓,群眾築起街壘,雙方發生了激戰。國王被迫下令把軍隊撤出柏林,並召開國民會議制定憲法,改組政府。3月29日任命萊茵區大工廠主康普豪森和大資本家漢塞曼組閣,5月22日召開國民會議。資產階級靠工人起義取得了政權。但是他們在竊取政權後做了一系列蠢事,導致最後垮台。他們害怕工人斗爭的發展,保留舊國家機構,調回軍隊,不支持農民的反封建斗爭等,國王卻在背地裡積蓄力量。10月,重新指定新內閣,11月16日調軍隊強制解散了國民會議。
⑥ 德國十一月革命的事件過程
1918—1919年以工人階級為主體,廣大革命群眾參加的德國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意志帝國的經濟陷於崩潰,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德國工人階級開始把爭取結束戰爭的斗爭同准備武裝起義結合起來。
1918年10月底,德國海軍司令部命令駐基爾艦隊出海作戰,遭水兵拒絕,許多水兵因之被捕。11月3日,基爾艦隊的水兵為了反對同英國艦隊出海作戰的命令,並要求釋放被捕的水兵,聯合碼頭工人舉行了遊行示威,而且由遊行示威很快發展成了武裝的起義。
1918年11月4日,基爾革命的水兵和工人組成了工兵代表蘇維埃,奪取了基爾的全部政權,揭開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漢堡、不來梅、萊比錫、慕尼黑等地也紛紛起來響應了這次起義,組成了工兵蘇維埃,也紛紛奪取了各地的政權。
1918年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也爆發武裝起義,佔領了政府機關、郵電局和火車站,推翻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迫使德皇威廉二世不得不匆匆地逃往荷蘭,武裝的工人和士兵控制首都,斯巴達克派領導人卡爾·李卜克內西在群眾大會上宣布成立社會主義共和國。
1918年12月,全德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柏林召開,由於無產階級缺乏獨立的革命政黨的領導以及右派社會民主黨人的背叛,政權重新落入資產階級和容克地主——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集團手裡,這個集團的領導人F·艾伯特和P·謝德曼組成政府——人民全權蘇維埃。它沒有觸動舊的國家機構和軍隊,留任大批原來帝國的官員和將軍,竭力設法把群眾運動平息下去,使11月革命遭到了失敗。12月16日,在柏林召開全德蘇維埃代表大會。在大會上,右翼社會民主黨人竭力要求恢復和平與秩序,主張召開立憲的國民會議,成立正式政府。斯巴達克同盟的代表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和成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口號。大會通過翌年1月召開國民會議的決議,宣布在此以前由艾伯特政府行使國家的全部立法和行政權力。12月29日,斯巴達克同盟召開代表大會,決定立即脫離獨立社會民主黨,成立自己的組織——德國共產黨。30日,德共成立大會在柏林舉行,R.盧森堡作了關於黨綱問題的報告。大會決定以她起草的《斯巴達克同盟要求什麼》一文作為黨綱的基礎。
1919年1月4日,政府罷免了左派獨立社會民主黨人埃喜荷恩的柏林警察總監職務,導致了1月5日柏林工人的武裝起義,要求推翻艾伯特政府,起義遭鎮壓。1月15日,德共領袖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被害。1月19日舉行國民議會選舉。2月6日,國民議會在魏瑪召開,通過魏瑪憲法,建立魏瑪共和國。艾伯特任總統、謝德曼任總理。4月13日,慕尼黑工人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起義,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政府集結軍隊於5月1日攻入慕尼黑。至此,十一月革命結束。
⑦ 德國十一月革命名詞解釋
德國十一月革命,通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1918年與1919年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政權被推翻以及魏瑪共和國的建立。與俄羅斯的二月革命類似,德國革命並非由一個政黨領導,而類似蘇維埃的工人團體亦企圖奪權。然而此類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軍團來鎮壓同為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爾港首先發生起義。四萬名海員及船隻認為德國在戰爭中大勢已去,出戰只是自取滅亡,於是抗拒海軍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時,工人與士兵的議會已佔領了德國西部的大部分,為「議會共和」作準備。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國滅亡。縱然如此,仍有不少上產或中產的分子支持帝制。11月11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社會民主黨躍升成為領導德國的政黨,與激進的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共同執政。不過,獨立社民黨認為,社民黨想保持資本主義在德國的現狀,便在12月脫離聯合政府。其後,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發動第二股革命浪潮,讓它橫掃德國。社民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軍團鎮壓起義。1月15日,斯巴達克團兩位領導人卡爾·李卜克內西與羅莎·盧森堡慘遭殺害。4月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蘇維埃共和國遭社會民主黨政府血腥鎮壓。
德國革命促成了魏瑪共和國的成立,同時又促使民族主義的納粹黨崛起。
名 稱
德國十一月革命
地 點
德國
時 間
1918年10月29日—1919年8月11日
參戰方
德意志帝國(1918);魏瑪共和國(1918—1919);斯巴達克同盟,德國共產黨,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
結 果
魏瑪共和國獲勝
參戰方兵力
德意志帝國 100,000人
魏瑪共和國 250,000人
斯巴達克同盟等 約1,000,000人
傷亡情況
德意志帝國 不詳
魏瑪共和國 傷亡50,000人
斯巴達克同盟等 傷亡250,000人,其餘被捕
主要指揮官
威廉二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羅莎·盧森堡,卡爾·李卜克內西
⑧ 德國革命的革命歷程是什麼樣的以及德國革命終結的標志是什麼
1919年1月5日,無產階級革命派開始了柏林的「一月戰斗」。6日,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公告推翻艾伯特政府,但起義沒有獲得廣泛的響應。政府在10日進行武力鎮壓,屠殺起義者。13日起義失敗。15日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被殺害。
同年春季,全德各地出現「第二次革命」浪潮。魯爾礦工35萬人總罷工,持續近4周。薩克森工人在3月2日宣布進行「第二次革命」,掌握邦的權力。不倫瑞克等地成立工兵蘇維埃共和國。柏林在3月3日發動三月起義,一連四五天都處於嚴重動亂和巷戰之中。政府於9日出兵鎮壓,至16日起義再次被淹沒在血泊之中。
在巴伐利亞,4月13日晚間成立以共產黨人為首的巴伐利亞工兵蘇維埃共和國。柏林政府出動2萬軍隊會合當地軍隊與巴伐利亞紅軍展開激戰。5月1日,政府軍開進慕尼黑,5日市內戰斗結束。巴伐利亞工兵蘇維埃共和國被扼殺,標志著1918~1919年德國革命的終結。
⑨ 德國十一月革命
1918~1919 年以工人階級為主體 ,廣大革命群眾參加
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意志帝國的
經濟陷於崩潰,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國內階級矛盾空前
尖銳。德國工人階級開始把爭取結束戰爭的斗爭同准備武裝
起義結合起來。1918 年11月3日,基爾港的水兵反對同英國
艦隊作戰,舉行起義,建立全德第一個工兵代表蘇維埃,揭
開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柏林、漢堡、不來梅、萊比錫和慕尼
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奮起斗爭,成立工兵代表蘇維埃,對廠礦
企業和一些政府機關行使革命權力。9 日,柏林數十萬工人
和士兵舉行武裝起義,推翻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末代皇帝
威廉二世逃往荷蘭。武裝的工人和士兵控制首都,斯巴達克
派領導人K.李卜克內西在群眾大會上宣布成立社會主義共和
國。由於無產階級缺乏獨立的革命政黨的領導,革命勝利果
實落入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集團手中,這個集團的領導
人F.艾伯特和P.謝德曼組成政府——人民全權蘇維埃。它沒
有觸動舊的國家機構和軍隊,留任大批原來帝國的官員和將
軍,竭力設法把群眾運動平息下去。
德國十一月革命中的柏林起義者
12月16日,在柏林召開全德蘇維埃代表大會。在大會上,
右翼社會民主黨人竭力要求恢復和平與秩序,主張召開立憲
的國民會議,成立正式政府。斯巴達克同盟的代表提出全部
政權歸蘇維埃和成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口號。大會通過翌年
1 月召開國民會議的決議,宣布在此以前由艾伯特政府行使
國家的全部立法和行政權力。12月29日,斯巴達克同盟召開
代表大會, 決定立即脫離獨立社會民主黨 , 成立自己的組
織——德國共產黨。30日,德共成立大會在柏林舉行,R.盧
森堡作了關於黨綱問題的報告。大會決定以她起草的《斯巴
達克同盟要求什麼》一文作為黨綱的基礎。
1919 年 1月5日 ,為抗議艾伯特政府免除左翼獨立社會
民主黨人擔任的柏林警察總監職務,首都工人舉行盛大示威。
翌日,示威發展為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參加群眾達50萬。德
國共產黨堅定地領導這場戰斗。11日,政府軍隊在右翼社會
民主黨人 G.諾斯克率領下開進柏林 , 對工人進行血腥屠殺。
15日,德共領袖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慘遭殺害 。2月,政府
在魏瑪召開國民會議,艾伯特當選德意志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1919年4月13日 ,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的工人群眾在共
產黨領導下,舉行起義奪取政權,宣布成立巴伐利亞蘇維埃
共和國,遭到資產階級反動武裝的殘酷鎮壓。5月2日,軍隊
佔領慕尼黑。德國十一月革命結束。
⑩ 德國有沒有資產階級革命
德國有資產階級革命。不過英美法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俄日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美國是獨立戰爭;德國(19世紀60年代)和義大利則是王朝戰爭
第一次王朝戰爭.對丹麥的戰爭
發生於1864年。當時,丹麥王國在其本土之外還佔領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其中,荷爾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爾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聯;而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居民除了日爾曼人外,還有大量的丹麥人,因此沒有參加德意志邦聯。
丹麥國王一直企圖把這二個公國並入本國版圖。1863年頒布的丹麥新憲法規定把兩國歸入丹麥領土。此舉在德國引起強烈反對,俾斯麥乘機挑起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2月開戰,丹麥很快戰敗。根據當年10月簽定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佔有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則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他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因為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奧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攏俄、法、意,使他們在對奧戰爭時不予干預。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達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
此後,奧軍無力再戰,只得請法國調停。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普魯士不僅吞並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而且還佔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佔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結束後,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這個聯邦已經具有統一國家的性質,它有統一的議會,普魯士控制著其軍政和外交大權。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美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得)。
這4個邦國力圖保持獨立,因而靠攏法國,抵制普魯士。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擾普魯士統一的步伐。早在調停普奧戰爭時,法國就提出,普魯士的勢力不能超越美茵河以南。1870年,普法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
7月13日,法駐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證永遠不同意霍亨索倫族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辭拒絕,並將事情經過電告俾斯麥,俾斯麥乘機竄改電文,以此激怒法國。
電文公布後,法國於7月19日向普宣戰。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輻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
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10)德國什麼革命擴展閱讀
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國的前身)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王國和法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
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
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
這次戰爭使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同時也促成了義大利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