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為何總能從戰後快速崛起
1.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不在德國,因此德國的工業基礎設施基本保持完好,為其隨後的經濟復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盡管德國經濟遭受重創,但德國的整體經濟結構和活力依然存在,並保留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技術人才。因此,經濟仍有快速復甦的能力。同時,根據《凡爾賽條約》,雖然德國的軍隊被嚴重裁減,但英國和法國等國並不太關心德國秘密發展自己的軍隊,認為德國只要不大力發展海軍,就不會威脅其他國家的安全。
2.德國沒有違反凡爾賽條約,軍隊人數沒有超過10萬,但這10萬人是德國軍隊的精髓,每個士兵都是按照軍官的標准訓練的,只要有需要,德國可以將軍隊人數擴大到100多萬。在英國和美國的道斯計劃的支持下,德國經濟復甦鑒於德國無力償還戰爭中的巨額賠款,英美等國於1924年制定了解決賠款的「道斯計劃」,試圖藉此機會利用德國經濟的復甦,確保德國支付賠款。
B.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贊揚和肯定。英國歷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么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大學也許是觀察德國人最好的窗口。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國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政府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這種多軌、多類型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C.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為什麼會迅速崛起
在眾多原因中,德國自身的主觀原因才是根本的原因。德國崛起根本原因還是要從德國自身來分析。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英勇好戰的民族。而德國人又有著較高的勞動素質,可以吃苦耐勞,艱苦奮斗,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和復興。戰爭的失敗後,無論是對德國還是德國民眾都帶來了很大的打擊,而他們此時因為自己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是他們變得更加的勤奮。
而且盡管一戰德國戰敗了,但是他擁有著深厚的工業基礎和眾多高素質的人才。在德國當地的一些工業設施。破壞的程度並不是太大。工業基礎和工業設施為人才提供了物質條件。德國的恢復和發展也僅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D. 一戰戰敗的德國是如何在二戰前迅速崛起的
從19世紀起,德意志經濟社會發展明顯落後於英、法等國,這刺激出德國人對國家強大的期盼和「落後就要挨打」的焦慮,由此逐漸形成了德意志必須強大的民族共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凡爾塞和約》的規定,戰敗的德國被解除了軍備,民族屈辱、經濟蕭條、社會混亂交互作用,讓驕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實現「強國夢」。而希特勒的納粹黨,敏感地把握住了這種國民心態,適時提出了「修改《凡爾塞和約》、收回失去的領土,把相信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聯想起來,團結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宗旨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失業現象。上台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這樣對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還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盡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里,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跡。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 對外希特勒燒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希特勒上台後,經過一番折沖,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築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鍾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後的內外「三把火」,燒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的確曾經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國人當然有理由為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而自豪。特別是希特勒個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簡朴,是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煙更不鬧緋聞,讓不少德國人感動得簡直要用高尚純潔來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
E. 二戰之前德國如何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戰敗國,然而從一戰結束的1918年到二戰開始的1939年,短短20年的時間竟然還能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是如何崛起如此之快的!?
我們一起來看看德國當時所經歷4大最重要的時間點:
1、1929全球經濟大蕭條
F. 德國是如何在二戰結束後迅速崛起的
用唯物主義的思想解釋,高素質的人民和優秀的政府就能造就強大的國家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論調。 真正的東西可能我們還遠沒有揭示出來,而且可能某些人反對揭示它。 實際上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日本和德國即使 戰敗了,仍然處於整個世 界資本主義鏈 條中,而且都由於其特殊的重要地位而沒有受到進一步的削弱,甚至還有很多來自美國的援助。所以他們能很快重新建立工業體系,並且在美國主導下的世 界經濟鏈條 中占據有利地位(也就是說仍然處於剪刀差關系的有利一邊)。 大家可以想想,優秀的 政府 是依靠人民建立的,高素質的人民是依靠教育培養的,沒有最初的物質投入到教育中,什麼優秀 政府 ,高素質人民都不會出現。
G. 二戰後的德國為什麼迅速崛起他們有什麼准備嗎
一方面,因為馬歇爾計劃,西德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得到了大量的支持,尤其是資金,恢復了工業生產。一方面,德國本來就是歐洲工業強國,人口素質,工業水平都很高。機器可能被戰爭毀壞,但那些充滿了高級技術的工人,卻依舊大量存在。
學校可能被炸毀,但大量的學生依舊在。
一句話,軟實力依舊在,讓德國和歐洲再次崛起。當然,德國特殊的嚴謹,也是有利於工業發展的一個原因。
H. 一戰二戰之後德國是怎樣迅速崛起的
1,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社會形勢穩定
2,實行非軍事化,集中進行經濟建設
3,來自美國的大量援助
4 政府切實可行的政策,對經濟宏觀調控
5,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
6,徳國人民普遍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
以上是二戰後
以下是一戰的
1,一戰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
2,由於超級恐怖的通貨膨脹讓德國人民的財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全部變成了無產者,一張白紙好作畫。財產的急劇損失客觀上也刺激了德國人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寡頭為遏制德國國內共產主義的發展,並攫取巨額利益,在早期也給了希特勒政權大量財政支持。
I. 德國是怎樣崛起的
從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在德意志土地上綻開的文化之花,完全可以和十四十五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相媲美。這場德意志的文藝復興使德文化引領著世界的文化潮流,今天的世界上人們用的雖是英語,討論的則都是源自於德國的思想。 德國人如何取得這樣的成就的呢?德意志的民族特性或文化傳統或許都有點關系,但是德國的文化傳統其實並不悠久,西歐人過去一直把德國人看作是一群剛從黑森林裡走出來的質朴粗鄙的農夫。德國的崛起最直接的原因是十八世紀以來德國的普魯士王室及整個社會為了一個觀念而作出的持續努力。這個觀念叫做「bilng」(教養)。 為什麼德國會擁有十九世紀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正是他們對「教養」這個最根本的社會和人生理念的信仰使他們開創了傳承至今的大學體制。腓特烈大帝的父親腓特烈一世登基後規定,他的國土上的所有神父都必須到普魯士的哈雷大學至少學習兩年。在他的統治下,普魯士政府建造和改建了一千六百六十所學校,要知道那時的普魯士只是一個幾百萬人口的小邦國。腓特烈大帝繼承了他父親重視教育的政策,當時整個英國只有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普魯士則已經擁有五十所大學,當然,大部分的普魯士大學都很小,但是它們分布各地,使貧困家庭的孩子容易得到入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