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現代化之路美國歷史學家平森認為,直到1870年至1900年,德國的工業發展才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把這種
(1)此前,德意志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阻礙工業革命發展。1871年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完成德意志統一,建立帝國,為工業革命創造有利條件。同時,獲得了法國的50億法郎和阿爾薩斯等礦產資源,又抓住了剛剛興起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所以,迅速崛起。 (2)一戰前,德國成為歐洲頭號工業強國,主要經濟指標趕超英法,機械製造和化工業處於領先地位,誕生了電氣和化學等新興工業部門。城市人口劇增,1900年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3)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惡性膨脹,德國統治集團挾工業化的巨大力量,熱衷於對外殖民擴張,導致戰爭危機。 |
『貳』 德國是在哪個工業化歷程後首次成為世界性強國的,該工業化歷程的標志是什麼
是二戰時候,今天發達國家都已經去工業化了
『叄』 德國近代化工業發展史
德國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業發展的優勢,在其他產業部門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英國和法國等最早起步的工業國家。其具體的一些指標為:1,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鐵路系統,其鐵路長度從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龐大的商業貿易艦隊,其蒸汽動力的船隻從1871年的81994萬噸增至1913年的4380348萬噸,3,迅速地擴大了自己的機械製造工業,使德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輸出國之一,而軍事工業在機械工業中所佔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魯伯公司在埃森就僱傭了68300工人。在同一時期,德國的電氣工業和化學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僱傭的人口看,這兩個行業的工人總數並不是很多,但由於其擁有的先進技術和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使其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們在工業中所佔的比例。
事實上,早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前,德國的一些重要企業就已經開始發展起來了。1816年,德國最早的鑄鋼廠之一的克魯伯工廠因為負債而停產,1818年其創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魯伯使它恢復生產後,在1826年被迫將工廠轉交給他的兒子,但情況仍然沒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後,德意志的經濟開始起步,1834年,由於鐵路的修建,克魯伯接受第一批鑄鋼車輪的訂貨,於是,工廠的轉機出現並開始了真正的發展。1831年,其工廠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經增加到683人,至19世紀中葉已經超過了1700人。而這時克魯伯已經不但供應車輪,而且還生產火炮,並且有半數以上是供應外國的。
電氣工業的發展是與威納爾·馮·西門子和埃米爾·拉特瑙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西門子是一個靈巧的發明家,他在1867年設計並製造了發電機並將其用於電氣化鐵路上。在與西門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國愛迪生電氣公司,後來逐漸脫離了西門子而成為獨立的德國通用電氣公司。這兩個公司推動了德國電氣工業的發展,並具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
化學工業的起步不同於電氣工業,這是因為德國早已形成了化學實驗的傳統。不過,化學工業的決定性發展是在德意志帝國時期內完成的,很多化學工業後來合並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並一直保持到現在。這個染料公司在德國的化學工業中一直處於十分領先的地位,德國的染料、化學制葯以及其他的化工產品在此期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加上德國在基礎科研方面的實力,使德國的化工產品享有了國際性的聲譽。
正是由於這些大公司的規模性發展,使德國的工業能夠後來居上,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國
『肆』 美,德什麼時候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呢
美國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止時間的權威說法
美國工業化的高漲時期是在19世紀後半期,即南北戰爭後的40年,但工業革命的開始卻在18世紀末。美國工業革命起步要比英國晚30年。由於它在工藝與技術水平上英國等歐洲國家落後,所以美國人一方面積極引進技術(特別是從英國引進〕,另一方面努力從事發明創造。以紡織業為例,為了引進英國的阿克萊特的棉紡機,美國曾作過種種嘗試,但由於英國嚴禁此項專利機器出境而告失敗。最後,美國人只好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並吸引了一位名叫斯萊特的英國青年。因為無法攜帶任何圖紙或模型,斯萊特就將他所了解的有關阿克萊特機器的全部資料數據記在心中。 1790年,他隻身抵達紐約,之後去羅德艾蘭州,憑記憶設計出一台24錠的棉紡機,並辦起棉紡廠。紡織機器的製造成為美國工業革命的開端。 http://..com/question/34086164.html
德國產業革命
德國產業革命是德國於19世紀出現的工業革命,當中以機器為主體的工廠制度取代了以手工技藝為主的生產過程。德國產業革命共分三個時期:初期(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高速發展時期(1848年革命後的50年代和60年代)和鞏固時期(自從1871年德國統一)。http://ke..com/view/1849551.htm
德國工業革命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而且,它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是交錯在一起的。
http://iask.sina.com.cn/b/11294609.htm
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過程及特點http://www.whez.com.cn/culture/htm/guocheng2-3--1.htm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四十年代,標志:電氣的廣泛應用(即電氣化))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伍』 德國作為支配國家在19世紀末是如何在歐洲崛起的
德意志的統一:
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已得到迅猛發展,德意志已從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工業化國家。1870年,其工業生產已超過法國,躍居世界第二位。國家的分裂狀況已成為阻礙德意志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在統一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時,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宰相,開始了統一德意志的進程。俾斯麥實施「鐵血政策」,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
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
① 行政權:憲法規定德國是聯邦國家,其中普魯士王國占特殊地位;皇帝和宰相是帝國國家制度的中軸,權力極大;議會並無實權;規定了軍事警察制度。
② 立法權:議會實行兩院制。聯邦議會(相當於上議院),權力巨大,議長為帝國宰相,議員由君主任命,負責法律的審批。帝國議會(相當於下議院),權力較小,具有立法權,但任何法案必須經過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按普遍、平等的選舉法選舉產生。無行政監督權。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作用
①德國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確立;
②德國社會的一大進步;
③有利於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使德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④帶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性色彩。
『陸』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不是,第一個是英國。它在18 世紀中期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最早的工業化國家,德國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為工業化國家。
『柒』 德國詳細歷史
這個嘛,我就按照我的思路幫你理一下線索吧。
意志國家位於北海、波羅的海和阿爾卑斯山(東段)之間,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早在青銅時代晚期(公元前500年),日耳曼民族就已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日德蘭半島、威悉河和奧德和之間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
公元前2世紀末,日耳曼各部族已推進到德國中部和南部,趕走了生活在那裡的凱爾特人,並開始與高盧的羅馬人有了接觸。
之後多次侵擾羅馬帝國。
1、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奠定了今日德國、法國、義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其中(東法蘭克王國,就是後來德國的前身。)
也就是說德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這里,但是日耳曼民族的歷史則是我之前講的,那是公元前幾世紀的事情了。
2、東法蘭克王國之後,962年,奧托一世在羅馬加冕,建立了後來大家稱呼的既非神聖,也非羅馬的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一直統治到1806年。
3、德國1806年之後,就是一個分散的狀態,而此時普魯士是逐漸顯示出自身的優勢。
4、1871年,在通過幾次王朝戰爭之後,德國完成了統一。統一之後的德國,就以不可遏制之勢發展起來,但是由於保留來了一些軍國主義的傳統,最終導致了其成為一戰與二戰的主要發動者,二戰後,德國被分成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由於得到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以及自身人員從業素質較高、重視科技與教育、推行艾哈德的社會市場經濟,大大激發了經濟,使其在20世紀60年代末,先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民主德國發展不如聯邦德國。在20世紀60年代成立的歐共體中,聯邦德國成為創始成員國之一,在歐共體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5、今日的德國,在世界上處於發達國家的行列,在教育科技等方面,都有值得學習與借鑒之處。
根據自己所學知識寫的,可能不盡如你意,因為現在研究的范圍越來越窄了,要是世界古代史,我可能會懂的更多一些。
『捌』 德國何時完成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這一演變過程叫做工業革命.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前的科學研究很少用於工業生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長大,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界限越來越小,更多的工程師埋頭做科學研究。以前的科學家多是貴族或富人的子弟,現在則有許多來自工業發達地區和工人階級的子弟成為了科學家。他們更加對化學和電學感興趣,這也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這個術語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來的,指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前期發生在英國的從手工生產轉向大機器生產的技術、經濟變革,後來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國。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工業革命是生產技術的變革,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從社會關系說,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7、18世紀,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道路,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為向機器大工業過渡准備了條件。隨著市場的擴大,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產階級為追求利潤,廣泛採用新技術。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80年代因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繼英國之後,法、美等國也在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它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鞏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引起了社會結構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後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多次工業革命」說,例如,19世紀後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後半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玖』 唯一完成工業化的原住民國家是哪個
現代文明其實就是工業文明,而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文明,就是完成了工業化並靠著工業體系一下子爆發出令世界嗔目的能量國家。但是世界上國家何其多,工業文明500年,完成了工業化的並讓工業化體系爆發出威力的,其實也就是西方七強+蘇聯。像比利時,瑞士,新加坡之類小國,只靠一個產業鏈就吃飽的那種,體現不了工業化的體系威力,所以不能算真正的工業文明,所以也照成了,這些小國很富,但沒啥存在感。下面一一介紹現在人類文明以來的這8強。
英國,作為現代文明的開啟者,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國家,作為工業化母國,其實力自然不容小覷,雖然現在玩金融玩脫了,造成了去工業化,不過真正的工業核心實力還是有的,世界上能生產航空發動機的就5個工業強國,中,俄,英,美,法。英,美兩國的航發技術最好。俄羅斯,法國次之。中國最後,不過在加速追趕中。
法國,作為工業母國的地理鄰居,有著工業化的先天條件。作為第2個開啟工業化進程的國家,雖然一直慢吞吞的工業化發展。不過作為後進國家,不同於英國的原發型工業化,法國的國家主導開始在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作用。有著相對完整軍工體系。英法作為兩大先發工業國開始了瓜分世界,殖民世界的腳步。
德國,靠著法國,作為法國的鄰國,在完成了國家統一後,也開始工業化進程。完成工業化後發現,世界市場已經瓜分完畢,於是只能同英法戰個痛。一戰失敗後,又打了二戰,2次大戰雖然都戰敗了,不過二戰後的世界全球化秩序變相的打開了世界市場,於是二戰後,德國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也不枉打了2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由於地理位置遠離工業文明中心,工業進程啟動較晚,同時技術也是直接引進他國。同時也公有企業為引導,同德國一樣,苦於世界也瓜分完畢,於是加入2次世界大戰,賣了2次萌後,二戰以後繼續靠賣萌為生。也稱意呆利。
俄國,彼得大帝開啟了工業化進程,不過在沙皇時間,一直進度較慢。在蘇聯模式未開啟前,一直作為歐洲2流國家度日。直到赤色狂魔,斯大林開啟了蘇聯模式,用時2個半五年計劃,直接完成工業化,一改老牌工業化國動輒幾十年,上百年的工業化進程。所以蘇聯模式一誕生,就被西方列強視為眼中釘。直到蘇聯解體,俄國去工業化,四方國家才大舒口氣。老毛子這倆百年忙的,從2流國家,忙了2百年,又忙回了2流國家,唏噓啊。
美國,加拿大,英國的大小兒子,作為英國的兒子輩,當仁不讓的給技術,給市場,而且一個大洲的資源,兩個國家用,同時大發2次世界大戰財,靠著3億人口,美國2戰以後,一躍成為世界超強,加拿大由於人口問題,又在美國旁邊,存在感較弱,不過工業實力不容小覷,美加歷史上還干過一架,大小兒子誰也沒打過誰。只能繼續兄弟相處。
日本,作為早期亞洲唯一個工業化國,明治維新,開啟了工業化進程。工業化完成後,一拳將壓制自己千年的宗主國干番在地,頗似出了一口怨氣。一時好不得意,不過千年的屬國命,造成了眼界的狹隘,戰術上一直在成功,不過戰略上一塌糊塗。最終太平洋上一敗塗地,被美國征服。消掉了國防,成了畸形國家。哎,屬國的命啊。
下面介紹下中國,我題目中題了8個國家,除去蘇聯已經滅亡,那麼第8個工業強國是哪個呢。沒錯,就是中國。
中國,同明治維新同時起步的工業化進程,可惜,一直戰亂不斷,工業化一直處於輕工業徘徊狀態。直到太祖一統中國,才在國家層面有了工業化的必要條件。後來和美國的聯合國軍幹了一架,讓蘇聯刮目相看,同時也在心裡放下了戒心,同時作為朝戰的報答,蘇聯進行了一次,也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的全面工業體系建設,156個工業項目,搭起了中國工業化的架子,也就是靠這個基礎,才讓中國成為2戰後,後發國家中唯一一個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工業化的國家。(所謂的亞洲四小龍就不吐糟了。除了賣萌還是賣萌)。同時由於採用了蘇聯模式,赤化後的中國,又一次證明了蘇聯模式在完成工業化方面超強作用,2個五年計劃,中國從農業國一躍成為了當時的工業第七強。不過蘇聯模式的後遺症,蘇聯自己沒解決好,吃了西方的速成葯,直接去工業化了。中國則進行了改革開放,相對較小的痛苦解決了蘇聯模式的後遺症。所以中國改革開放,其實是對蘇聯模式打了補丁進行了升級,變成了蘇聯模式威力加強版。惡心西方的蘇聯模式其實並未在冷戰結束後消失,相反,以另一種更變態的形態出現在了世人面前,也照成了,現在美國的瘋狂打擊圍堵。不過,有道時,一旦上了軌道,想慢都慢不下來。估計再過個5年,中國就超過美國,那時就有點意思了。
PS:把中國去掉,加上滅亡的奧匈帝國(土耳其這貨祖上也闊過)就是赫赫有名的八國聯軍了,原來,列強還是那個列強,這么些年下來,誰也沒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