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的戰敗和美國有什麼關系

德國的戰敗和美國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2-07-20 05:03:23

⑴ 德國戰敗後,美國為何要連續13個月向西柏林空投總計242億美元的物資

德國戰敗後,美國要連續13個月向西柏林空投總計242億美元的物資,也是為了幫助他們。

⑵ 德國和美國有著很多淵源,為何現在兩國關系卻越走越遠

德國與美國淵源確實頗深。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美國大移民中,除了英國人之外,很大部分的人口,其實是德國人。那些人,是英軍的雇傭兵,在戰爭結束後,不願意回到當時不發達的德國,便攜家帶口到美國定居了。在二戰中,不少美軍在德軍俘虜里都能看見老熟人。

⑶ 在二戰時期德國戰敗已成定局,為何當時美國人要拒絕英國人攻打柏林的提議

因為美國希望藉助德國來損耗蘇聯的一些兵力。在當時,德國戰敗幾乎已經成了定局,不管德國怎樣負隅抵抗都很難再重新得到上風,這個時候的德國不過是還在頑強的抵抗,但是卻沒有什麼用了。德國軍隊的抵抗只是能夠推遲一些被攻破的時間罷了,但是美國還希望能夠利用德國來損耗蘇聯的一些兵力。

對於蘇聯來說,攻打德國對它非常有好處。在戰爭結束之後,蘇聯的目標是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國家,所以適當的擴張一些國土對它來說有益而無害,所以蘇聯也會主動地攻打德國。這樣一來蘇聯和美國的願望都得到了滿足,又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斗爭和戰爭。

⑷ 二戰德國戰敗原因

德國失敗的原因很多了,有細節也有大的方面。總的來說急功近利,戰線太長。二戰初期德國幾乎是打下整個歐洲,法國淪陷,戴高樂將軍流亡,英國苦苦支撐早已沒有當年的日不落帝國的氣勢。德國整整感覺力不從心是從進攻蘇聯開始,其實蘇聯剛開始時及其不願意捲入戰爭的,當時的蘇聯和德國日本都有所謂的和平協議。日本佔領中國東三省,德國佔領捷克蘇聯都沒有站出來,美國更是只想發一筆戰爭財。所以德國執行巴巴羅莎計劃是個很大膽很冒險的行為,我覺得德國的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所以這要說到另外一個問題,軸心國內部也並不是那麼牢不可破,如果當初日本和德國一起聯合進攻蘇聯,蘇聯兩線作戰斷然沒有勝利的可能。但是日本有自己的小九九,他要建立自己的大東亞共榮圈,他不想日後德國來參與自己的亞洲事務,所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對蘇的戰爭是希特勒過於自信,沒有為可能帶來的阻撓做好充分的准備,雖然前期取得巨大成功。但隨著冬天的到來,德國的末日也就到來了。隨著蘇聯參戰,美國參戰,整個軸心國的形式開始逆轉,他們面對的不僅僅是盟軍的軍隊,還有億萬反抗侵略的人名群眾。
其實戰場形勢是瞬息萬變的,我們可以想想,如果30萬英法聯軍沒能從敦刻爾克越過英吉利海峽,而在那裡被殲滅(你可以查一查相關歷史,希特勒命令軍隊停止追擊3天,讓英法聯軍可以撤退)。如果德國不入侵蘇聯,也就不會有蘇美英三國聯盟,德國也不會在東線損失如此多的人員與裝備,如果把東線戰場的1094個師調至西線,或是義大利和北非。當然了,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我們只能去客觀的審視它
拋開正義與邪惡這些唯心的說法,我覺得德國的失敗是一個必然。我們從初中到高中對世界史上的很多東西的評價是很客觀的,希特勒和日本軍國主義的上台是因為什麼。首先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1933年開始,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大規模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導致了政治危機。對外戰爭成為轉嫁危機的有效手段,就如現在的美國。這樣的對外侵略不同於領土擴張,對很多因素都沒有全盤考慮,對佔領地的管理,從一開始到最後德國都在進行著一個大躍進似得戰爭。隨著被侵略地的反抗和正面戰場遙相呼應的時候,勝利就不會再屬於德國了。
上面全是自己打的,一點拙見,噴子留情

⑸ 如何評價美國與德國的關系,德國為什麼心甘情願的受美國鉗制

當我們回顧戰後德國的歷史時,會發現這個國家與美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復雜矛盾的心理始終伴隨著德國民眾。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德國在上世紀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戰爭,納粹德國的軍隊在歐洲所向披靡,打遍歐洲無敵手。然而,就在第三帝國有望佔領全歐洲時,美國人出手了。為了維護美國在亞洲、中東、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美國對德日正式宣戰,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也直接扭轉了二戰的戰局。

二戰結束後,德國元氣大傷,德國(西德)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領土被四國劃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權。

戰後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輸血援助,給西德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冷戰對峙中,德國(西德)由於獨特的地理區位,被美國當作抵禦蘇聯的橋頭堡,夾在美蘇兩大超級強國的夾縫之中,左右為難,可謂是提心吊膽。

按理說,在這種美蘇兩強爭霸的背景下,德國由於經濟軍事政治被美國控制,為求生存不得不依靠美國的庇護尚在情理之中,可隨著蘇聯解體,對歐洲的威脅大大減輕,德國卻越來越依賴美國,甚至不願擺脫美國的鉗制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從被動接受保護到主動尋求庇護,難道德國這個受虐者在長期受虐過程中對美國這個施虐者產生了依戀?

這種心理分析顯然不適合用在現實政治中。德國不願擺脫美國的控制,這背後又有哪些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在本文中,雲石君試著對這個問題做一分析。

首先,蘇聯雖然解體了,但俄羅斯壓力的依然存在,使得德國乃至歐洲都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由於地緣關系的相對接近,使得德國在地緣上不得不直面蘇東集團。而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不僅失去了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國家經濟體系也被徹底摧毀,整個國家一時間墮入深淵。

按理說,身邊的這頭北極熊倒下了,對德國而言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從此以後再也不用天天擔驚受怕了――如果你要這么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雖然美蘇冷戰對峙以蘇聯的解體告終,但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遭受了解體之痛,俄羅斯依然坐擁17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並繼承了蘇聯的龐大政治和軍事遺產。憑著這份家底,俄羅斯雖然退出超級大國行列,無法與美國公平較量,但仍不失為世界級大國,與中、歐並駕齊驅。至少,在面對德國時,俄羅斯依然有強大的底氣與實力。一旦德國敢在自己背後搞點小動作,俄羅斯的鐵甲洪流完全可以跨過東歐大平原直撲德國。更何況,俄羅斯繼承了蘇聯龐大的核工業與核武器研製的主體部分,一旦使出核武器這個大殺招,德國瞬間可以被秒成渣。

德國眼看著蘇聯已經內外交困、經濟崩潰、人心浮動,到了絕症晚期,剛想緩一口氣,一眨眼的工夫,俄羅斯卻強勢拔地而起,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產,這讓德國剛剛鬆懈下來的神經又緊張起來。

眾所周知,戰後德國經濟體系基本崩潰。外力方面,靠著美國的馬歇爾輸血援助,德國經濟才得以滿血復活,踏上了飛速發展的道路。內力方面,德國自身也憑借著殘存的工業實力和歐洲中樞的地緣區位,主動選擇了融進歐洲一體化的大潮中,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加強與鄰國的經貿合作,共同組成了歐洲共同體。在此過程中,德國開始逐步領導歐盟內部事務,成為了歐盟的扛把子,並在其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雖然德國歷經波折,重新回到了歐洲的政治舞台中央,但德國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憑借自己的這點體量,要想與俄羅斯抗衡,完全是蚍蜉撼樹,不堪一擊。

有人要問了,既然德國單獨抗不過俄羅斯,不是還有歐盟這個共同體協助打援么?

事實上,即便加上歐盟,也不足以抵禦俄羅斯。原因也很簡單,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准之上的,雖然這種認同能維系表面上的經濟和政治統一,但實際上並不具備有效的約束力。總而言之,歐盟的鬆散以及德國作為弱勢領袖的處境,也決定了德國本身並不足以將歐洲高度整合,以抵禦俄羅斯施加的壓力。

這種體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德國不得不重新審視當下的處境。既然組團群毆都干不過北極熊,那還不如重新回到太上皇――美國的懷抱中尋求保護,以防備德國乃至歐洲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其次,德國作為歐盟弱勢領袖,其領導力相對低下,凝聚力不夠,只能依託美國維系歐洲的統一和凝聚力。

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其政治和軍事地位被剝奪的很慘,深受美國鉗制。雖然依託美國的輸血援助和歐共體實現了經濟的跨越發展,但德國的實力還沒有到以一敵十的境界,不能以一己之力威服四方。對於整個歐洲而言,德國本身只有經濟優勢,軍事政治方面的優勢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言,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准之上的,可以說是十分薄弱。這種情況下,德國作為歐盟弱勢領袖,自然無法服眾,不足以凝聚歐洲各國的力量。

怎麼辦?這就需要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出馬了。

美國作為二戰中新興崛起的超級強國,對戰後歐洲秩序重建起著主導性作用。雖然戰後歐洲的格局和秩序經歷了多方重組變遷,但美國憑借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地緣影響力,依然牢牢控制著歐洲的政治走向,其影響力已施加到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

換句話說,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的存在,有利於維系歐洲的統一和凝聚力。

目前的歐盟雖然在貨幣等方面實現了短暫的統一,但隨著歐洲經濟危機、社會動盪和分裂傾向的加劇,歐洲各國涌現了民粹主義風潮,並且有愈發不可收拾之勢,表現在經貿領域,就是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其內部可謂是矛盾重重。憑借著德國的弱勢領袖地位,要想真正完成歐盟政治經濟一體化,其難度堪比登天!

這個時候,德國只能繼續投靠美國。雖然美國並不真想歐洲統一,但他作為太上皇,對歐洲的全盤統馭,卻在客觀上壓制了原先存在於歐洲內部的諸多地緣、民族、國家等矛盾,增強了歐洲的凝聚力,增強了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形態的構建,也為德國鋪好了道路。沒了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歐洲凝聚力必將大為鬆懈,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根本無從談起。

再次,德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美國的扶持。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原來英國主導的全球化2.0升級和金本位復辟失敗,西方資本主義的主導權轉移到了美國手中。毫無疑問,美國作為戰後的超級強國,主導著全球化分工體系這盤棋,並制訂了全球貿易規則,其中最重要的無非是這兩條:建立以美元本位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鼓勵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這是市場經濟打敗計劃經濟的精髓。

美國長期作為全球化的領頭羊,以他為首,對歐洲經濟的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用。而德國作為外向型經濟體,也從全球化的整合中分了不少好處。

在此過程中,德國已經習慣了由美國做大蛋糕,自己從中分蛋糕的獲利模式,而德國這種外向型經濟體要想發展經濟,只能融合到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中,通過貿易往來中獲得利益。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有卷土重來的重壓下,德國如果貿然擺脫美國,憑借自己的能力,享受不到這份全球化好處,甚至自身的經濟影響范圍也會大幅縮窄。

要知道,德國之所以能成為歐盟領袖,最大的資本就在於歐洲內部相對強大且穩健的經濟發展態勢。一旦這種優勢地位喪失,德國極有可能失去各國的認同,從巔峰跌落,甚至陷入被各國群毆的地步(誰讓你之前當歐盟老大時給各國攤派難民和費用,搞得各國很不爽呢)。

這種情況下,德國只能抱緊美國的大腿,指望著美國繼續推進全球化,自己也跟著吃肉喝湯,維持自己的歐盟老大地位。

⑹ 二戰德國為何會戰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對於德國戰敗的緣故原由許多,然則有兩個原由是不得不提的。希特勒上台之後,就視蘇聯為最大敵人,千方百計地准備攻打蘇聯,甚至不惜和當時關系不錯的中國翻臉,直接與日本成為同盟。

換句話說,日本人用自私的心,打了德國兩個耳光,將希特勒的美夢完全打破了,將德國徹底拉進失敗的泥潭。希特勒原本以為選擇了德,意,日三國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軍事同盟,但他帶上的兩個小弟完全不按他的意思出牌,根本沒有戰略配合,不但沒能幫上忙,還反而處處掣肘,成為了二戰中德軍可能最嚴重的戰略錯誤。

⑺ 既然德國戰敗了那為何美國等同盟國不瓜分德國!!!

互相制約,其實已經等同於劃分了,當時德國被分成東德和西德

⑻ 德國一戰之所以統一歐洲戰敗的最根本原因是美國的參戰

美國只能算是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吧。
所以說法應該是,最 「直接」原因美國參戰導致德國壓力過大,從而戰敗。
根本原因是國家內部原因。
詳說的話大概就是多次「內部意見錯失良機」、"無限制潛艇戰做大死」、「政體制落後」
「布列斯特條約渙散軍心」等等 就像站在雞蛋堆上換燈泡一樣。
原本放著給你贏,你就使勁送人頭,那麼輸只是遲早的事情。
大概算是野心夠大,但是實力不足以吞下野心。
二戰也是一樣,堪稱20世紀作死典範國家。

⑼ 德國在二戰中戰敗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就是日本這樣的舉動讓美國徹底加入二戰,當初德國在一戰中原本是可以戰勝的,但就是美國的介入才會戰敗。所以德國得知美國加入二戰以後整個心都是拔涼拔涼的,不出所料德國還是在二戰中戰敗了,因此德國經常說日本簡直就是一個豬隊友。

⑽ 二戰時柏林戰敗,蘇聯和美國是如何瓜分德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盟軍挺進德國首都柏林而告終,希特勒飲彈自殺,而法西斯也宣告破產,那麼如何瓜分德國呢?這成為了盟軍們頭等大事,美、蘇、英、法四國曾在諾曼底登陸後就開過一次會議,會議也確立了由四國聯合瓜分統治改造德國的大事。

美國善德國科技人才

美軍就開來了艦船上面,全部關押德軍的高層次科技技術人員,當這些人才們心灰意冷地登上美軍軍艦後,美軍立馬全部給他們松綁,並且每個人都留出一間屋子休息,還送上了換洗的衣服食物,這些舉動讓德軍的科學家們都摸不著頭腦,美軍究竟想幹嘛?要殺趕緊殺,何必惺惺作態。

閱讀全文

與德國的戰敗和美國有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