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活格哈爾特出土的象牙雕塑「小馬」有什麼重要發現
馬格德林時代的小型動物圓雕,一般都用來裝飾骨投擲器或其他工具,雖然是用作器具的裝飾,但這些動物雕塑寫實技巧的高超嫻熟令人嘆為觀止。法國布留涅契爾(Bruniquel)出土的以「躍馬」作為裝飾的矛棒,自應當是馬格德林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動物與器物的關系處理得渾然一體,賓士騰躍的馬的形象如此准確生動,顯示出舊石器時代歐洲原始藝術家們對動物觀察得深入仔細。《小羚羊》是另外一件馬格德林文化的傑作,這也是一件投擲矛棒,在擲矛的頂端裝飾著一隻回首顧盼的小羚羊,它驚奇地發現在它的尾部棲息著兩只可愛的小鳥。整個雕塑構思新穎,妙趣橫生。《回首的野牛》也是一件投矛器的裝飾動物雕塑,雖然矛棍部分已殘缺,但動物裝飾的部分保存尚好,野牛的表現遵循著冰河時代寫實主義的藝術表現傳統,但在野牛鬃毛的處理上卻顯示出對裝飾性的偏好。
德國活格哈爾特出土的象牙雕塑「小馬」奧瑞納文化時期約公元前28000年前後
❷ 德國班堡大教堂的老牌雕塑主要作品有哪些
大教堂中的老派的藝術家與德國羅馬式雕刻傳統聯系緊密,老派的主要作品有聖喬治聖壇的圍欄浮雕、東南門廊的《天國之門》和《公爵門廊》中的一些雕刻。
.★德國班堡大教堂的新牌雕塑主要作品有哪些?
大教堂中的新派接受了哥特式雕刻藝術的新原則,新派的主要匠師學習了當時法國哥特式雕刻風格,尤其受到蘭斯大教堂的較大影響。
新派的主要作品有《瑪麗亞·伊莉莎白·班堡騎士》雕像與《亞當之門》雕刻。
.★德國的哥特式雕刻對人物形象的處理常用什麼手法?
德國的哥特式雕刻對人物形象的處理喜歡用誇張手法,魔鬼和地獄中的黑暗勢力被表現得醜陋可笑。即使是在庄嚴的題材中也依然有怪誕的形象出現。例如在傳統題材《最後的審判》中和《公爵門廊》山牆雕刻中,人物的手勢與面部表情都有近似於漫畫式的誇張,誠實人的喜悅和犯罪人的恐懼都被強調得很突出。
❸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雕刻家漢斯·維滕創作的《鬱金香佈道壇》有什麼特點
漢斯·維滕(約1485~?)是德國薩克森與下薩克森地區重要的雕刻家,主要作品是《鬱金香佈道壇》(約1510RH)。佈道壇是講道的場所,15世紀以來,在新教教堂中佈道壇取得了與祭壇同樣重要的地位。維滕突破了傳統的佈道壇的造型模式,將佈道壇設計成為一朵鬱金香花,巨大的葉片拔地而起,中間部分類似聖餐杯的形狀,向外凸出的弧形間隙中雕刻著小天使;葉子與葉莖支撐著頂部的講台。講台為花萼的形狀,周圍雕刻著渦形裝飾花案和基督教早期神學家的形象。先知坐在盤旋而上的樓梯下,他身體的上方有一個穿工作服的青年在向上攀登。
❹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成就最卓著的雕塑家是誰
蒂爾曼·里門施奈德(TirmanRiemenschneider,約1455—1531)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成就最卓著的雕塑家,為德國留下了一批雕刻精品,他的風格仍然屬於晚期哥特式,但他在宗教題材的創作中注入了較多的世俗因素,塑造出許多寬厚溫和的人物形象,他為德國創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紀念碑風格的雕塑樣式。其重要作品有:維爾茨堡馬利亞教堂的《亞當與夏娃》(1491—1493)、魯道夫墓碑雕刻(1496—1499)、《馬利亞升天祭壇》(約1505—1510)等。
❺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是怎樣的
15世紀下半葉到16世紀上半葉,德國雕刻由晚期哥特式風格逐漸過渡到文藝復興風格,並出現了一批傑出的雕刻家。
蒂爾曼·里門施奈德(TirmanRiemenschneider,約1455—1531)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成就最卓著的雕塑家,為德國留下了一批雕刻精品,他的風格仍然屬於晚期哥特式,但他在宗教題材的創作中注入了較多的世俗因素,塑造出許多寬厚溫和的人物形象,他為德國創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紀念碑風格的雕塑樣式。其重要作品有:維爾茨堡馬利亞教堂的《亞當與夏娃》(1491—1493)、魯道夫墓碑雕刻(1496—1499)、《馬利亞升天祭壇》(約1505—1510)等。
❻ 德國標志性建築有哪些
有新天鵝堡、勃蘭登堡門、科隆大教堂。
勃蘭登堡門(德語:Brandenburger Tor;英語:Brandenburg Gate),位於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最初是柏林城牆的一道城門,因通往勃蘭登堡而得名。
現在保存的勃蘭登堡門是一座古典復興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
如果說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標志,而坐落其上的雕塑更是該門的象徵。由四匹青銅馬拉著的勝利戰車是哥特菲爾德·斯查多1793年的作品。
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銅制雕塑,女神張開身後的翅膀,駕著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面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勛章,花環上站著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戴著普魯士的皇冠。
雕塑象徵著戰爭勝利,是普魯士雕塑家沙多夫的作品。
❼ 當13世紀法國的哥特式風格傳入了德國後,在德國產生了哪些優秀的雕塑藝術
13世紀法國的哥特式風格傳入了德國,與當地盛行的羅馬式地方風格結合起來,發展為德國的哥特式風格。
早期德國哥特式雕刻代表作為瑙姆堡教堂中唱詩祭壇屏飾上的《基督受難》。這座雕像強調體積感和戲劇性的悲壯氣氛。而同一教堂壁聯上的兩位貴族供養人的雕像《埃克哈特和烏塔》形象寫實,比例准確,較為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埃克哈特和烏塔(局部)
德國班堡大教堂開始興建於8世紀,建築本身體現出晚期羅馬式向盛期哥特式過渡的不太一致的風格。大教堂中的雕刻也並存了兩個學派——「老派」和「新派」的風格。老派的藝術家與德國羅馬式雕刻傳統聯系緊密,而新派則接受了哥特式雕刻藝術的新原則。新派的主要匠師學習了當時法國哥特式雕刻風格,尤其受到蘭斯大教堂的較大影響。
聖母哀子
❽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蒂爾曼·里門施奈德創作的《邁德布隆哀悼基督祭壇》在構圖上有什麼特點
《邁德布隆哀悼基督祭壇》這件雕刻高2.05米,寬1.66米,背景中一個巨大的十字架,將構圖分為兩部分,右邊的馬利亞握著兒子的手臂,悲痛地跪在基督的屍體旁;聖約翰用手輕撫馬利亞的肩膀,向她表示安慰;約翰的對面是尼哥底母,他身穿著市民服裝,手捧油膏罐,這個形象的原型據猜測是里門施奈德本人或他兒子:祭壇中間幾個主要人物周圍還有哀悼的人物群像。這件群雕的人物感情刻畫動人心弦,氣氛庄嚴肅穆,整個構圖宏偉單純,具有紀念碑的氣勢。這件雕刻也是里門施奈德創作生涯最後的、永恆的紀念碑。
❾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雕刻家維特·施托斯創作的《天使的問候》有什麼特點
《天使的問候》是一件彩繪木雕,表現的是基督教傳統題材受胎告知,雕刻高3.70米,其中聖母與天使均高2.20米,他們被由玫瑰花組成的花環所圍繞。在花環上還有五個圓形木雕畫面,分別表現了耶鮮誕生、聖靈降臨等場面。花環的中央雕刻了上帝的坐像,上帝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天使和圓形木雕畫面,分別表現了馬利亞加冕和馬利亞之死的場面。這件雕塑的造型新穎,並且沒有按照常規緊貼牆面,而是高懸在教堂的大廳上空,為教堂增添了庄嚴神聖之感。
❿ 柏林門上的那個雕像叫什麼名字
柏林勃蘭登堡門上的雕像是由德國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夫為此門頂端設計了的一套青銅裝飾雕像:四匹飛馳的駿馬拉著一輛雙輪戰車,戰車上站著一位背插雙翅的女神,她一手執杖一手提轡,一隻展翅欲飛的普魯士飛鷹鷲立在女神手執的飾有月桂花環的權杖上。這個女神是勝利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尼刻,羅馬神話中的維多利亞)。
這個雕像原本叫「勝利女神四馬戰車」,在拿破崙時代曾被拿破崙搶回法國,但很快拿破崙倒台雕像又回到門上,因此德國人又稱它「歸來的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