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寫了哪本書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寫了《大陸和海洋的形成》。
《大陸和海洋的形成》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地質學家、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創作的自然科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15年。
在《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魏格納根據大陸的外形、古氣候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古地極遷移等大量證據,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個泛大陸,這個超級大陸後來分裂,經過兩億多年的漂移,形成了人們今天所知道的海洋和陸地的分布形態。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的研究理論
魏格納以倡導大陸漂移學說聞名於世,他在《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復地球物理、地理學、氣象學及地質學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因各學科的專門化發展被割斷——用綜合的方法來論證大陸漂移。
魏格納的研究表明科學是一項精美的人類活動,並不是機械地收集客觀信息。在人們習慣用流行的理論解釋事實時,只有少數傑出的人有勇氣打破舊框架提出新理論。但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大陸漂移由於缺乏合理的動力學機制遭到正統學者的非議。魏格納的學說成了超越時代的理念。
B. 魏格納完成了什麼一書
魏格納完成了《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在書中,他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他指出,全世界的大陸在3億年前是一個統一整體,在各種力的作用下,經過漫長的歲月,它分離、漂移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海洋和陸地。他的學說,使人類在對地球的探索上,向前邁進了關鍵的一步。
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發表了他的著作《大陸與海洋的起源》。
在書中,他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他指出,全世界的大陸在3億年前是一個統一整體,在各種力的作用下,經過漫長的歲月,它分離、漂移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海洋和陸地。他的學說,使人類在對地球的探索上,向前邁進了關鍵的一步。
魏格納1880年11月1日出生在德國柏林的一個孤兒院院長家裡。中學畢業後,他曾經先後在好幾個大學學習。1905年他在柏林的因斯布魯克大學學習氣象專業。大學畢業後,魏格納到了高空氣象台工作。
C. 魏格納是那生的
魏格納(Wegener,Alfred Lothar) 德國地質學家。1880年11月1日生於柏林;1930年11月卒於格陵蘭。 魏格納和皮爾里一樣是一位格陵蘭專家。他曾四次赴這個北極島嶼考察,並在第四次考察中死於格陵蘭。 他和某些前人一樣,對南美和非洲海岸線的地應性產生了很深的印象。不難想像,南美東海岸的突出部分正好與非洲西海岸凹入部分相吻合。 看起來好象是西半球和東半球正在慢慢漂離。至少根據十九世紀進行的經度測量,格陵蘭和歐洲大陸在一個世紀內似乎遠離一英里,巴黎和華盛頓每年遠離15英尺,聖迭戈和上海每年接近6英尺。 於是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原來是一個被連續的海洋[泛大洋(Panthalassa)或整海(All-sea)包圍著的整體[泛大陸(Pangaea)或整陸(All-earth)]。這個巨大的花崗岩體破裂成幾個大塊,慢慢分開,漂浮在玄武岩底的海洋上,幾億年以後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魏格納用這種假說解釋各種不同類型的冰川的變化原因,這當然是因為兩極與大陸的相對位置發生了變化的緣故。他還用這種假說解釋物種的相似性,例如人們在世界上彼此遠離的大陸發現了相關的物種等等。 這似乎是一種十分合理和令人信服的理論。然而也出現了反證。人們發現格陵蘭地理位置的明顯移動是基於錯誤的測量。二十世紀較精確的測量表明這塊土地根本沒有移動。盡管如此,有關大陸架結構的新證據,海洋中部裂隙的性質以及南極兩棲動物化石的發現都使「大陸漂移說」越來越吸引地質學家們。 魏格納還參加了有關月球環形山到底是火山活動還是隕星撞擊造成的爭論。他試著做了一個精巧的試驗,把粉狀石膏滴到一層平滑的水泥粉上面,結果得到月球環形山的小型復製品。試驗做得與實物如此相似以致幾乎使天文學家們相信隕星撞擊假說是正確的。 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發表了他的著作《大陸與海洋的起源》。 在書中,他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他指出,全世界的大陸在3億年前是一個統一整體,在各種力的作用下,經過漫長的歲月,它分離、漂移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海洋和陸地。他的學說,使人類在對地球的探索上,向前邁進了關鍵的一步。 魏格納1880年11月1日出生在德國柏林的一個孤兒院院長家裡。中學畢業後,他曾經先後在好幾個大學學習。1905年他在柏林的因斯布魯克大學學習氣象專業。 大學畢業後,魏格納到了高空氣象台工作。 1906年4月5日,魏格納和他的弟弟乘坐一個3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氣球飛上天空,他們在空中整整飛行了54個小時,打破了當時載人氣球在空中停留35小時的世界記錄。在飛行中,他們測量了高空的氣溫、氣壓、風速和風向,實現了魏格納到空中親自觀雲、觀風的夢想。 魏格納還十分羨慕那些去南北極探險的探險家,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和他們一樣,親身去探險。1906年夏天,魏格納隨丹麥的一個探險隊去格陵蘭考察,實現了他的這一夢想。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僅次於南極洲的大陸冰川。魏格納在兩年時間里,了解了格陵蘭島上高原和海洋氣候的不同點,搜集了許多珍貴的氣象資料。 魏格納結束了格陵蘭島的考察後,回到德國,在馬里堡大學當了講師。 他一面任教,一面撰寫了許多文章,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氣象學專著《大學圈熱力學》。 1910年的一天,魏格納在一幅世界地圖上偶然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非常想像,特別是南美洲巴西東部的突出部分,與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於是他萌生了這樣一個想法: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經連在一起,後來才裂開、漂移開。從此,他注意觀察和研究,發現有許多現象可以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 1912年的春天,他又一次乘氣球在天空中翱翔。那一年,他再次赴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考察過程中,他繼續對大陸漂移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思索。 終於,他下了決心,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從氣象學轉向地質學,這是他學術生涯中的一個偉大的轉折。 格陵蘭考察完成不久,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戰爭使魏格納被迫停止了他的研究,應征入伍。不久,他因傷回國,在病床上,他又開始了他的科研工作。 他在書中指出:在大約3億年前,全球的大陸是一個整體,在它的周圍是遼闊的海洋。這個原始的大陸在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離心力、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以及其他力的作用下分裂成幾塊,漂移開來,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海洋和陸地。這種狀態,現在還在緩慢地發展變化著。 這個學說在細節上雖然還不完善,但魏格納已從地貌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大地測量學等諸多方面提供了大量有力的論據。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曾經遭到過人們的反對。但科學技術的發展證明 了它的正確性。現在,它已發展成為當今的板塊構造學說。 魏格納沒有停止探索。1929年他第三次赴格陵蘭島考察。1930年,年近5旬的魏格納第四次赴格陵蘭島考察,但人們不會想到,這是他的最後一次遠征,由於氣候惡劣和食物缺乏,11月,魏格納長眠在格陵蘭島上。
D. 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完成了什麼一書
《大陸與大洋的起源》。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簡稱「魏格納」,德國地質學家、氣象學家,大陸漂移說的創立者。魏格納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並曾經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
他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1915年出版《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1930年11月,在一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死亡,享年50歲。後人為紀念他,月球及火星上有以他命名的隕石坑,小行星29227也是以他為名的。
研究理論
魏格納去世30年後,板塊構造學說席捲全球,人們終於承認了大陸漂移學說的正確性。由此可見到:一種正確的理論在其初期階段常常被當做錯誤拋棄或是被當做與宗教對立的觀點被否定,後期階段則被當做信條來接受。但無論如何,人們至今還紀念魏格納的,不是他生前冷遇與死後熱鬧,而是他畢生尋求真理、正視事實、勇於探索和不惜獻身的科學精神。
E. 魏格納他著有什麼
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1880年11月1日生於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1910年提出\「大陸漂移說\」,1912年得到證實。他在《海陸起源》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
F. 有關魏格納的作品,我很著急
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1880年11月1日生於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1910年提出「大陸漂移說」,1912年得到證實。他在《海陸起源》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
主要研究大氣熱力學和古氣象學。1912年提出關於地殼運動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說——「大陸漂移說」。他根據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輪廓非常相似等資料,認為地殼的硅鋁層是漂浮於硅鎂層之上的,並設想全世界的大陸在古生代石炭紀以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盤古大陸),在它的周圍是遼闊的海洋。後來,特別是在中生代末期,盤古大陸在天體引潮力和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離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若干塊,在硅鎂層上分離漂移,逐漸形成了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況。但這一假說卻難以解釋某些大問題,如大陸移動的原動力、深源地震、造山構造等。[2]
大陸漂移學說理論
主要的證據:泛大陸存在及大陸破裂
漂移的證據主要有﹕
①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相互對應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兩岸構造呼應
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岩石﹑構造上遙相呼應。例如北美紐芬蘭一帶的褶皺山系與西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褶皺山系相對應﹐都屬早古生代造山帶﹔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構造方向﹑岩石層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鄰大陸
特別是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疊系的地層中均含一種生活在淡水或微鹹水中的爬行類──中龍化石﹐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他地區都未曾發現。又如主要生長於寒冷氣候條件下的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於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諸大陸的石炭-二疊系中。而這些大陸所在的氣候帶卻不相同。
④石炭紀-二疊紀時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亞都發生過廣泛的冰川作用。這些地區除南美洲和南極洲外﹐都處於熱帶或溫帶地區。與此同時﹐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廣大地區並未找到確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遺跡﹐相反卻見到許多暖熱氣候的生物化石。這表明上列出現古冰川的諸大陸在當時曾相連接﹐為一個統一的大陸。
⑤現代科學的發展
為大陸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證據﹕精確的大地測量的數據證實大陸仍在緩慢地持續水平運動﹔古地磁的資料表明許多大陸塊所處的位置並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經過了或長或短的運移。
大陸漂移思想是一種活動論﹐它的提出是對固定論的挑戰﹐並為板塊構造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地球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大陸漂移的機制問題至今依然沒有解決。
大陸漂移學說形成
發展歷程
大陸漂移說是阿爾弗雷德·魏格納(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來的,並且在幾年後(1915)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人們幾乎立刻就意識到了這個假說潛在的革命性質,因為它要求對地理學的全部基礎進行重新修訂。20世紀20-30年代間,地理學家對大陸運動的觀念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結果,反對意見幾乎是同聲一片。因此,魏格納提出的地球漂移說長期以來處於我所說的理論革命階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斷發現的新證據才越來越對大陸可能運動的假說有利。但直到本世紀(20世紀)60年代,一場地球科學革命才真正發生。
歷史分析
歷史分析表明,這場地球科學革命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理論革命狀態外僅僅是因為人們勉強接受了一整套已處休眠狀態或早先被摒棄的觀念或理論。這場科學革命伴隨著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傳播知識的新技術的產生而產生。不僅許多地球科學家沿著非傳統的路線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學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學的研究之中,並做出了偉大的發現。因此,最終發生的地球科學革命並不僅僅是長期受到抵制的、作為傳統觀念的一次根本性轉變的大陸漂移說的簡單復活,而且還創立了新的板塊構造理論來描述大陸的漂移。從某種意義上說,魏格納的原始理論並未導致一場科學革命,但是,最終的科學革命確實體現了魏格納理論中大陸運動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兩類地域(陸地和海底)的觀念。
主要特點
這場革命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處在學科工作中的地理學家普遍意識到他們正在經歷一場地球科學革命。許多科學家撰寫文章或專論都強調了考察大陸和地球的思維方式所發生變化的革命性質;他們寫出了標題醒目的著作,如《地球科學中的革命:從大陸漂移說到板塊構造說》(哈拉姆1973)或《地球科學革命的嚴峻年代》(格倫1982)。強調革命性不僅是後來歷史性或評論性文章和書籍的特點,也是地球科學革命年代中學術論文的特點。例如,《科學》雜志中的一篇頗具新意的學術論文(奧普代克1966)的標題是「南海深海岩心的古磁研究」,它的副標題是「確定地球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革命方法」。1970年,在討論「新的一類錯誤」期間,J.T.威爾遜聲稱關於地磁逆轉的發現構成了地球科學中的「革命」。在(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的)「上地幔計劃」(U.M.P.)的最終報告(1972)中,「U.M.P.實施期間提出的板塊構造的統一概念」被說成是地球科學中的一場「革命」(舒利文1974,343)。
詳細經過
魏格納以倡導大陸漂移學說聞名於世,他在《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復地球物理、地理學、氣象學及地質學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因各學科的專門化發展被割斷——用綜合的方法來論證大陸漂移。魏格納的研究表明科學是一項精美的人類活動,並不是機械地收集客觀信息。在人們習慣用流行的理論解釋事實時,只有少數傑出的人有勇氣打破舊框架提出新理論。但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大陸漂移由於缺乏合理的動力學機制遭到正統學者的非議。魏格納的學說成了超越時代的理念。
早在1620年的時候,英國的哲學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圖上觀察到,南美洲東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銜接在一起。雖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語「知識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學家,他只是將自己關於兩塊大陸的想法說了出來,而沒有試圖去尋找證據,來證實兩岸曾經是相連的。在培根之前的人們沒有想到這一點是有情可原的,因為哥倫布在1492年才發現了美洲,當時的地圖錯誤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時代,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才繪製得像模像樣。但是培根之後將近300年的時間里,竟然沒有一個科學家認真思考過,為什麼大洋兩岸的陸地竟可以嚴絲合縫地拼在一起。許多人也許在心裡有過疑問,但是卻都沒有去行動。最終,歷史將榮譽授予了一位德國人。
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身體欠佳,躺在病床上。百無聊賴中,他的目光落在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他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相對應,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個突出部分,恰好對應非洲西岸同樣形狀的海灣;相反,巴西海岸每一個海灣,在非洲西岸就有一個突出部分與之對應。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這位青年學家的腦海里突然掠過這樣一個念頭: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是不是曾經貼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從前它們之間沒有大西洋,是由於地球自轉的分力使原始大陸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陸分布情況的?
第二年,魏格納開始搜集資料,驗證自己的設想。他首先追蹤了大西洋兩岸的山系和地層,結果令人振奮:北美洲紐芬蘭一帶的褶皺山系與歐洲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褶皺山系遙相呼應,暗示了北美洲與歐洲以前曾經「親密接觸」;美國阿巴拉契亞山的褶皺帶,其東北端沒入大西洋,延至對岸,在英國西部和中歐一帶復又出現;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區(老於20億年)可以與巴西的古老岩石區相銜接,而且二者之間的岩石結構、構造也彼此吻合;與非洲南端的開普勒山脈的地層相對應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脈中的岩石。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對此作了一個很淺顯的比喻。他說,如果兩片撕碎了的報紙按其參差的毛邊可以拼接起來,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連接,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這兩片破報紙是由完整的一張撕開得來的。除了大西洋兩岸的證據,魏格納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亞等大陸之間,也發現有地層構造之間的聯系,而這種聯系都限於中生代之前即2.5億年以前的地層和構造。看來,報紙的版面規模巨大。
沉浸在喜悅中的魏格納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學家就已發現,在遠隔重洋的一些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例如,中龍是一種小型爬行動物,生活在遠古時期的陸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紀到二疊紀形成的地層中找到,也出現在南非的石炭紀、二疊紀的同類地層中。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它大陸上,都未曾找到過這種動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龍,是如何游過由鹹水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種園庭蝸牛,既發現於德國和英國等地,也分布於大西洋對岸的北美洲。蝸牛素以步履緩慢著稱,居然有本事跨過大西洋的千重波瀾,從一岸傳播到另一岸?當時沒有人類發明的飛機和艦艇,甚至連鳥類還沒有在地球上出現,蝸牛是怎麼過去的?
再來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齒,這是一種古代的蕨類植物,廣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層中,即現代版圖中比較靠南方的大陸上。植物沒有腿,也不會游泳,如何漂洋過海的?
為解釋這些現象,魏格納之前的古生物學家曾提出「陸橋說」,他們設想在這些大陸之間的大洋中,一度有狹長的陸地或一系列島嶼把遙遠的大陸連接起來,植物與動物通過陸橋遠涉千萬里,到達另外的大陸;後來這些陸橋沉沒消失了,各大陸被大洋完全分隔開來。這種觀點被稱為「固定論」,即大陸與海洋是固定不動的。而魏格納的解釋則是「活動論」的,各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並不是因為它們之間曾有什麼陸橋相連,而是由於這些大陸本來就是直接連在一起的,到後來才分裂漂移,各奔東西。固定論與活動論的爭論,與火成論與水成論的爭論、漸變論與災變論的爭論一道,被人們稱為地質學三大論戰。作為活動論的先驅,魏格納一開始幾乎是孤軍奮戰。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納的想法。距今約3億年前後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印度和南極洲,都曾發生過廣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區還可以從冰川的擦痕判斷出古冰川的流動方向。從冰川遺跡分布的規模與特徵判斷,當時的冰川類型是在極地附近產生的大陸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古冰川遺跡殘留在大陸邊緣地區,冰川的運動方向是從海岸指向內陸,顯然冰川是不會登陸向高處運動的,這說明這些大陸上的古冰川不是源於本地。面對這種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徵,過去的地質學家一籌莫展。然而正是這些特徵,卻為大陸漂移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在魏格納看來,上述出現古冰川的大陸在當時曾是連接在一起的,整個大陸位於南極附近。冰川中心處於非洲南部,古大陸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狀流動,這就很合理地解釋了古冰川的分布與流動特徵。我們看到的冰川向陸地內部運動的表象,其實是因為原來巨大的大陸分裂開來,原來的內陸變成了沿海的緣故。
除古冰川遺跡外,蒸發鹽、珊瑚礁等古氣候標志,也可用來推斷它們形成時的古緯度。古緯度與大陸的位置是沖突的,這也說明以前的大陸不在今天所處的地方。
證據似乎已經很充分了。在嚴謹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魏格納的代表作《海陸的起源》於1915年問世了。在這本書里,魏格納闡述了古代大陸原來是聯合在一起、而後由於大陸漂移而分開,分開的大陸之間出現了海洋的觀點。魏格納認為,大陸由較輕的含硅鋁質的岩石如玄武岩組成,它們像一座座塊狀冰山一樣,漂浮在較重的含硅鎂質的岩石如花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鎂質組成的),並在其上發生漂移。在二疊紀時,全球只有一個巨大的陸地,他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風平浪靜的二疊紀過後,風起雲涌的中生代開始了,泛大陸首先一分為二,形成北方的勞亞大陸和南方的岡瓦納大陸,並逐步分裂成幾塊小一點的陸地,四散漂移,有的陸地又重新拼合,最後形成了今天的海陸格局。
魏格納這一「石破天驚」的觀點立刻震撼了當時的科學界,招致的攻擊遠遠大於支持。一方面這個假說涉及的問題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個地球科學的理論就要重寫。必須要有足夠的證據,假說的每個環節都要經得起檢驗;另一方面,魏格納在大學中獲得的是天文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氣象,他並非地質學家、地球物理學家或古生物學家。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領域發表看法,人們對其假說的科學性難免會產生懷疑。
1912年-1913年冬天在格陵蘭島
魏格納理論最主要的弱點是:巨大的大陸是在什麼上漂移的?驅動大陸漂移的力量來自何方?魏格納認為硅鋁質的大陸漂浮在地球的硅鎂層上,即固體在固體上漂浮、移動。對於推動大陸的力量,魏格納猜測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陸的岸邊,引起微小的運動,日積月累使巨大的陸地漂到遠方;還有可能是太陽和月亮的引力。根據魏格納的說法,當時的物理學家立刻開始計算,利用大陸的體積、密度計算陸地的質量。再根據硅鋁質岩石與硅鎂質岩石摩擦力的狀況,算出要讓大陸運動,需要多麼大的力量。物理學家發現,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實在是太小了,根本無法推動廣袤的大陸。
大陸漂移學說以轟動效應問世,卻很快在嘲笑中銷聲匿跡。雖然魏格納找到的證據很多,但是如果別人找出一個反對這個科學理論的證據,比如大陸漂移的動力不足,這個學說只能叫做假說,而不是真正的理論。當人們解釋中龍、舌羊齒等古生物的分布時,依然用陸橋說來搪塞,雖然陸橋說顯得很荒唐,但是當時人們認為,還有一種理論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有人開玩笑說,大陸漂移學說只是一個「大詩人的夢」而已。
只有魏格納還孤獨地吟唱著自己的詩篇。1930年魏格納第四次深入格陵蘭島考察氣象時,不幸長眠於冰天雪地之中,年僅50歲,他的遺體在第二年夏天才被發現。他離去的早了一點兒,因為德國的一艘科學考察船剛剛從大西洋回國,帶來了一個消息,在大西洋中間存在一條很長的洋中脊,那裡有巨大的裂谷。憑著魏格納廣博的學識,他將有可能找到解決大陸漂移動力問題的方案,洋底的移動會提供大陸漂移的線索。可惜他與這個消息永遠地隔絕了。同許多超越時代的科學家一樣,他又出生得早了一點,未能等到他的學說被世人接受的一天。也許,只有人跡罕至的冰雪大陸,才能理解魏格納生前的孤獨吧。魏格納的靈魂被冰封在格陵蘭的積雪中,大陸漂移學說則被塵封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無人問津。
1912年1月6日,魏格納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做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此後,由於研究冰川學和古氣候學第二次去了格陵蘭。在隨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斷了,在戰場上身負重傷,養病期間他於1915年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系統地闡述了大陸漂移說。
大陸漂移說一提出,就在地質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年輕一代為此理論歡呼,認為開創了地質學的新時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認這一新學說。魏格納在反對聲中繼續為他的理論搜集證據,為此他又兩次去格陵蘭考察,發現格陵蘭島相對於歐洲大陸依然有漂移運動,他測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約1米。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嚴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於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後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1930年11月2日,魏格納在第4次考察格陵蘭時遭到暴風雪的襲擊,倒在茫茫的雪原上。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屍體。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六大板塊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6大板塊的主張,它們是——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南極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學說很好地解決了魏格納生前一直沒有解決的漂移動力問題,使地質學在一個新的高度上獲得了全面的綜合。隨著板塊運動被確立為地球地質運動的基本形式,地學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大陸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洋時而擴張、時而封閉,已成為人們接受的地殼構造圖景。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們確實相信,從大陸漂移說的提出到板塊學說的確立,構成了一次名副其實的現代地學領域的偉大的革命
G. 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完成了什麼書
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完成了《海陸的起源》。
《海陸的起源》作者是(德)魏格納。作者魏格納在這本書里系統地闡述、論證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陸漂移說,即古代大陸原來是聯合在一起、而後由於大陸漂移而分開,分開的大陸之間出現了海洋的觀點。
內容簡介
全書分3篇共13章。第一篇論述大陸漂移的基本內容,並把它同地球冷縮說、陸橋說和大洋永存說進行對比。指出了這些學說的缺點和問題,認為只有大陸漂移說才能解釋全部事實。第二篇從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大地測量學等方面論證大陸漂移說的合理性。
第三篇為解釋和結論。從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鋁圈、褶皺與斷裂、大陸邊緣的構造形態等方面,討論了大陸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動力。
H. 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完成了什麼書
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完成了《海陸的起源》。
作者魏格納在這本書里系統地闡述、論證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陸漂移說,即古代大陸原來是聯合在一起、而後由於大陸漂移而分開,分開的大陸之間出現了海洋的觀點。
2020年4月,《海陸的起源》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初中段。
主要觀點
魏格納認為,大陸由較輕的含硅鋁質的岩石如玄武岩組成,它們像一座座塊狀冰山一樣,漂浮在較重的含硅鎂質的岩石如花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鎂質組成的),並在其上發生漂移。在二疊紀時,全球只有一個巨大的陸地,他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
風平浪靜的二疊紀過後,風起雲涌的中生代開始了,泛大陸首先一分為二,形成北方的勞亞大陸和南方的岡瓦納大陸,並逐步分裂成幾塊小一點的陸地,四散漂移,有的陸地又重新拼合,最後形成了今天的海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