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才換來了東德與西德的統一
德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使得德國真正的統一為一個具有主權的國家,比如:放棄核武器、裁軍、給予貸款延期、無息貸款等等。德國人民也迫切希望德國統一,所以在德國統一方面民眾也是非常地努力。
德國放棄核武器、生化武器德國做的最大的讓步就是放棄了當時先進的核武器核生化武器的研製工作,為了不對別的國家造成威脅,還進行了裁軍的操作。在領土爭議方面,放棄了和鄰國有爭議的大面積國土。所以說德國是做出了很大的代價才使得東德和西德統一。
㈡ 納粹德國的成因
德國長時間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沒有強大的國力,所以在強大後首先想到的是用戰爭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於是發動一戰,而一戰的失利極大的打擊了德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德國人需要一種能讓他們重新找回光榮的思想。同時,德國經濟狀況很不好,而猶太人在德國經濟領域佔有重要地位,使某些德國人認為是猶太人剝奪了德國人的就業機會,甚至認為是猶太人在後方的投機倒把使德國一戰失利。而當時德國著名思想家叔本華,尼採的著作里或多或少的提出德國民族是優等民族,他們的思想被歪曲利用後就成為了納粹的工具,被德國民眾接受。此外,當時德國政治形勢混亂,共產黨在德國多個省進行起義,殘殺人民,破壞當地經濟發展。所以民眾對左派非常不滿,這時納粹適時出現,承諾帶給德國人民光榮和勝利,自然輕易得到民眾的擁戴,建立了納粹德國。
㈢ 在二戰前,納粹希特勒統治下的真實德國究竟是怎樣的
在希特勒的統治下德國和以前沒有什麼區別。
在運輸設施方面,當時基本上只有德國。在人們的生活方面,他們的娛樂方式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當時,德國有定期的賽車比賽,與今天的比賽沒有什麼不同。從這里可以看出,德國整體上正在由上而下蓬勃發展。所有這些都是在希特勒的統治下實現的,這也是為什麼希特勒在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提出戰爭的原因。畢竟,希特勒在德國人民心中的形象非常偉大。
㈣ 德國納粹是怎麼滅亡的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同盟條約,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轉折.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㈤ 德國二戰失敗了,但後來如何能統一並發展成世界的大國之一
德國優越的技術,人種優秀的素質品德,幾世紀的藝術之都文化,德國人民的團結 從推倒柏林牆就能看出 自古都是整體國家被分裂成2個國家 沒有過被分裂的2個國家從新合並之說 德國就做到了
㈥ 納粹制度都有哪些
稅制是國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確定的各種課稅辦法的總和。
從稅收制度的形式來看,一個國家的稅收制度,可按照構成方法和形式分為簡單型稅制及復合型稅制。結構簡單的稅制主要是指稅種單一、結構簡單的稅收制度;而結構復雜的稅制主要是指由多個稅種構成的稅收制度。
稅法是稅收制度的核心。在征稅過程中,國家依據稅法征稅,納稅人按照稅法納稅,因此,稅法是征納雙方共同准守的准則,是征稅的基本依據。在稅法中,不僅要規定對誰征稅,對什麼東西征,征多少,而且還要規定征納的程序和征管的方法。雖然稅法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各個稅種的征法內容也不相同,但是,稅法都是由一些畢不可少的要素所構成的。這些要素包括:納稅人、征稅對象、稅率、納稅環節、納稅期限、減稅免稅和違章處理等,其中納稅人、征稅對象和稅率是三個最重要的基本要素。
㈦ 二戰初期納粹為何能橫掃西歐
1、納粹德國軍隊的機動性,從史料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坦克作為一種新型的武器在德國有了一系列較為先進的作戰理念,比如閃電戰。2、德國人的勇猛,德國直到卑斯麥任宰相統治時才獲得了初步的統一。持續的戰爭培養了德國人的血性。3、綜合國力的強大,當時德國國民經濟已經發展成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4、人才的大量涌現及科技的發達,愛因斯坦等一系列德國科學家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德國的軍事科技水平。5、戰爭的突然性,當時希特勒用一系列外交政策迷惑西歐國家。
㈧ 德國是怎樣被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的
眾所周知,二戰後聯邦德國(指1949—1989年間的西德與1990年後的統一德國)對納粹德國的罪惡歷史作出了徹底的反省,與日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970年聯邦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認罪的鏡頭,已成為德國悔過自新的經典象徵。但是,除此以外,國內對德國反思歷史的情況的了解就很少了。在勃蘭特下跪一幕的影響下,人們普遍傾向於過於簡單化的結論:二戰後,德國人徹底反省了。這一結論雖然沒錯,但不可忽視的是,二戰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反思還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的。
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沉默與迴避階段
與我們今天的德國形象形成最大反差的要數起聯邦建國後15年裡的歷史態度。在這個階段的西德,反思與清算納粹歷史只是點滴現象,沒有形成規模。相反,我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對納粹歷史的無視、沉默與迴避。
這里我們應該從1945開始講起。二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哀鴻遍地。普通的德國人丟魂失魄,流離失所,每日都在為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對納粹歷史的清算,是西方佔領當局的事情。惡貫滿盈的納粹頭目在紐倫堡得到了舉世矚目的審判。納粹官員被驅逐出政府機關。對普通德國人,美軍在美佔區以表格登記審查的方式進行了的「非納粹化」措施。但是,因與納粹政權有關的人數太多,德國民眾的抵觸情緒強烈,不得不交由德國地方政府設立的特別法院處理。而地方法院也敷衍了事,讓無數的納粹分子過關,「非納粹化」運動因此半途而廢。
1949年聯邦德國成立後,也沒有積極進行對納粹歷史的清算。相反,1949年12月聯邦眾議院便通過了赦免納粹分子一般犯罪行為的法案(1954年,眾議院再一次赦免了一批納粹罪犯)。1951年,又通過了恢復1945年被撤職的原納粹官員的職位的法律。隨著冷戰的加劇,西方佔領國也失去了徹底清洗納粹分子的興趣,他們更關心的是迅速扶持西德成為西方陣營的實力成員。朝鮮戰爭爆發後,北約鼓勵西德總理阿登納重建軍隊。為了藉助原納粹高級軍官的專業能力,同盟國與西德政府提前釋放了曼斯泰因等納粹高級將領。阿登納又親自前往監獄探望其餘納粹將領,而且還邀請曼斯泰因到總理府座談。阿登納本人屬於保守派,自己也受過納粹政權的迫害。他主張與西方交戰國,特別是與法國和解,也支持與以色列建立友好關系,對猶太人作出賠償。但他最關心的是如何重建德國,盡快從西方戰勝國手裡獲得西德的國家主權。為此他需要許多專業人才,這些人的納粹歷史對他來說無關緊要。在阿登納時期,大批的原納粹高級文武官員因此得以重返政府機關。沒有一個納粹時期的法官受到起訴或丟掉職位。阿登納總理府國務秘書戈羅布克就是當年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紐倫堡法》的起草者與評論者。因此,人們稱這種現象為「戈羅布克現象」。東德因此攻擊納粹主義在西德復辟了。納粹主義在西德雖然沒有復辟,但因冷戰的掩護與阿登納本人的保守傾向,許多罪惡累累的納粹分子幸運地逃脫了應有的懲罰。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轉折與突破階段
在50與60年代初期的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深刻反思與清算無從談起。到60年代中期,情況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此時,西方國家與西德都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他們的共同反對目標是美國的侵越戰爭以及本國的保守勢力。在西德,納粹德國的歷史及其在西德殘余勢力是西德學生運動攻擊的獨特目標。當時離二戰結束只有二十餘年,在政府、軍隊與教育機構佔有要位的保守分子大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納粹歷史。這些人相對安穩地度過了50年代。學生運動爆發後,他們的納粹歷史遭到了年輕一代的無情清算。西德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清算由此正式拉開帷幕。
1968年11月 7日,在大庭廣眾之下,女記者克拉斯菲爾德給了原納粹黨員與高級官員、西德總理基辛格(非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一記響亮的耳光。她說,她是以年輕一代的名義打這個耳光的。在她看來,二戰結束後僅20年,一位原納粹黨員與高官竟然能當上聯邦總理,這是德國的恥辱。1969年初,聯邦總統呂布克因其在納粹時期在一個曾設計過集中營的建築公司的工作經歷受到輿論的攻擊,只得匆匆下台。
1969年秋天,在學生運動的大力推動下,社會民主黨聯合自由民主黨上台執政。社會民主黨主席、當年的反法西斯戰士勃蘭特任聯邦總理。勃蘭特上任後,對內實行民主自由改革,對外謀求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和解(「東方政策」)。1970年12月7日,勃蘭特在華沙代表聯邦德國與波蘭政府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就在當天,他弔唁了華沙的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就在那裡,他作出了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個舉世聞名的謝罪舉動。在西德國內,他因此受到了右翼的攻擊與非議。但是他偉大的舉措感動了世界輿論。1971年底,諾貝爾委員會授予了勃蘭特諾貝爾和平獎。他贏得的不僅是個人的榮譽,他也為聯邦德國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從此以後,世界輿論對德國的態度有了根本的改變。
應該提及的是,西德學生運動對納粹歷史的反思也出現了極左潮流。少數大學生深信「資本主義導致法西斯主義」,組成了所謂的「紅軍團」,試圖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西德的社會制度,因此走上了恐怖主義的歧途。1977年秋天,極左的恐怖主義達到了高峰。在施密特政府的強硬打擊下,「紅軍團」失敗並走入低谷。
但是,學生運動引發的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對原納粹分子的清洗卻在繼續進行。1978年,原納粹海軍法官、時任巴登——符登堡州州長的漢斯?費賓格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下台。他在二戰結束的最後日子裡還繼續判決士兵死刑。而且在戰後堅持認為,「如果當年是合法的話,那麼現在不可能是非法的」。
1979年,西德各州地方電視台在四個晚上連續轉播了美國電視系列片《大屠殺》。電視片中一個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家庭的悲慘命運深深地震撼了觀眾的心靈。據統計,當時共有僅兩千萬人收看了該節目。對於只有六千萬人口的西德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該節目的成功使得新納粹分子惱羞成怒,他們試圖通過迫害電視設備來進行干擾,但也未成功。
三、80年代:反復與爭論階段
進入80年代以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態度又出現了波動。這與在1982年底以科爾為首的保守派的再次上台很有關系。保守派對60年代中期以來左派對納粹歷史以及德國保守傳統的批判一直耿耿於懷。科爾上台之後,宣布要實現「政治與道德上的轉折」。科爾本人並不想給納粹歷史翻案,但其他保守分子卻認為重新評論德國歷史的時候來到了。
1983年,西德出現了所謂的「希特勒日記丑聞」。著名的《明星》雜志推出了所謂的「被發現的」「希特勒日記」。德國輿論一片震撼。保守勢力欣喜若狂,叫囂 「應該改寫納粹德國歷史了」。但是,「希特勒日記」很快被證實是偽造的。「日記」雖然是假的,但是保守派因此暴露出來的篡改歷史的心願卻是真實的。
198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周年。5月8日是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40周年紀念日。隨著這一歷史日子的逼近,歐美各國都在准備隆重的紀念活動。聯邦德國也因此再次興起了反思納粹歷史的高潮。但這次反思卻變了調。有人認為,5月8日對於戰勝國來說是一個「勝利與解放的日子」,而對於德國人來說,這一天卻意味著戰敗與災難。難道德國人還能與戰勝國一起把它作為「勝利與解放的日子」來慶祝嗎?5月初,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來到西德,要與西德總理科爾一起在紀念二戰結束的同時,表示德美兩國人民的和解。科爾為此安排了到比特堡二戰德國陣亡士兵墓地弔唁。但媒體很快披露,該墓地還埋葬著幾十個納粹黨核心組織「武裝黨衛隊」成員。猶太人組織因此呼籲里根與科爾放棄該弔唁計劃。但科爾還是堅持與里根一起去了比特堡。聯邦德國與納粹歷史一刀兩斷的光輝形象被抹上了一層陰影。
5月8日,聯邦德國在眾議院舉行庄嚴的二戰結束40周年的紀念活動。面對西德輿論中對這一歷史日子的性質的疑惑,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在演講中旗幟鮮明地指出,「5月8日」,對於德國人來說首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解放之日」,因為它把所有德國人都從納粹的暴力統治中解放出來了。德國人不應該把戰爭結束時自己承受的災難與這個日子,而應該與1933年1月30日,即希特勒上台的日子聯系在一起。德國人不應該記恨於當年的戰勝國,而應該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歸結於罪惡的納粹統治。魏茨澤克的精彩演講不僅贏得了德國眾議院的熱烈掌聲,澄清了德國公眾的歷史疑惑,而且受到了西方輿論的一片贊賞,除去了德國國際形象上的陰影。
但是,西德對納粹歷史的爭論並沒有因此終結。1986年又出現了所謂的「歷史學家爭論」。這場爭論源於右翼歷史學家諾爾特。他在一篇報刊文章中抱怨,納粹德國已經滅亡40年了,但這段歷史卻仍然不能「過去」。他認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在世界歷史上不是獨一無二的,其他國家也發生過的類似的大屠殺事件。而且,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很有可能是對斯大林「大清洗」以及一種「亞洲式的酷刑」的回應,猶如一種正當防衛。對諾爾特的進攻,著名社會學家哈貝馬斯與左翼歷史學家一起作出了及時而有力的回擊。他們認為,之所以說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是因為納粹國家利用現代工廠化的方式對一個種族不分男女老少地進行了整體性滅絕性大屠殺,而且這種罪行又發生在屬於歐洲文明國家的德國。如果有意尋找,總能找到一個與其他國家的大屠殺的「可比性」。但這種「可比性」並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德國人降低自我道德標準的理由。關鍵要看德國人是否因此沾沾自喜、如釋重負,是否願意把自己與落後國家一樣看待,逃避良心的譴責。至於諾爾特的第二個觀點,則完全屬於無稽之談,是挖空心思為希特勒開脫罪責。
四、90年代以來:深入與多面化階段。
1990年10月,分裂40年之久的東西德國統一了。統一德國沿襲了原西德的國名,也繼承了其反思納粹歷史的優良傳統。統一後,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清算更加深入了。在以前,清算納粹歷史的矛頭主要對准前納粹政權的重要人物與機構組織或者聯邦德國政界的重要人物的納粹歷史。而現在,進入批判視野的是納粹時期的普通人物與組織。
90年代初期,美國歷史學家格德哈根出版了其題為《希特勒心甘情願的儈子手——大屠殺中的普通德國人》的博士論文。在此書中,格德哈根通過對納粹時期參加大屠殺的德國協助警察的研究,得出了納粹時期普通德國人都是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自願幫凶的結論。該書翻譯成德文後,在德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所謂的「格德哈根辯論」。在這次辯論中,年輕一代大多支持格德哈根的觀點,而他們的父親一代,即那些已經成為大學教授的60年代的大學生卻顯得有些落後了,因為他們過於挑剔格德哈根著作的專業缺陷。
隨著辯論的深入,納粹德國軍隊在二戰與大屠殺中的角色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在此以前,德國流傳著「國防軍是干凈的」 的粉飾性說法,認為他們只是「服從了命令」,參加了「正常的」戰役,沒有參迦納粹大屠殺等罪惡行為。對此,屬於左翼自由派的德國煙草商富豪林茨瑪及其社會研究所組織了一個題為《滅絕戰爭——國防軍的罪行1941—1945》的歷史攝影展覽,展出了成百上千幅戳穿「國防軍是干凈的」的謊言。展覽在德國各大城市巡迴展出,引起巨大震撼。不過,它也引起了極右翼的攻擊。他們在其中找出了一些技術錯誤,試圖推翻整個展覽的結論,但未能得逞。
進入90年代以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反思形式也逐漸多樣化了,影視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如前所述,早在70年代末,美國電視系列劇《大屠殺》就為西德社會反思納粹歷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90年代,美國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也在德國引起很大反響,德國中小學都組織學生集體觀看並舉行討論。在這方面,德國影視界也作出了十分引人矚目的工作。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德國影片都是以納粹歷史及其影響為主題的。早在1980年,以著名作家格拉斯的長篇小說《鐵皮鼓》為腳本的德國同名故事片在好萊塢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非英語故事片獎。2002年,一部敘述一個在納粹時期流亡非洲的猶太家庭的故事片《情陷非洲》又一次獲得了這一殊榮。在90年代中期,諷刺1983年的「希特勒日記丑聞」的德國故事片《施東克》曾獲得該獎項的提名獎。去年,德國電影界又推出了反映希特勒末日的故事片《滅亡》,在德國引起轟動,又於今年在好萊塢獲得了提名獎。另外,德國國家電視二台自90年代中期開始,推出了一系列有關納粹歷史的紀實性電視片,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與正面的歷史教育不同,影視作品能夠使戰後出生的年輕人更為直覺地接觸納粹歷史。以猶太人命運為主題的影片更能使他們對受害者產生同情心,以希特勒為主角的影片則能使他們通過「一場與魔鬼的約會」對其幽靈產生更大的免疫力,後一種影片的成功不僅表現了德國電影界的藝術水平,也反映出了他們在政治上的成熟。
到新舊世紀之交,聯邦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歷程又取得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經過二三十年的反復討論,聯邦眾議院於1999年6月25日通過在柏林建造紀念六百萬納粹大屠殺猶太人受害者的大規模紀念碑的決議。眾議院採用了美國建築師埃森曼的碑林設計。碑林建造在處於柏林統一後中心位置的波茨坦廣場,面積約為150米見方,包括2711個從30厘米至4-5米高低不等的石碑碑林。紀念碑林將告誡世世代代的德國人牢記納粹時期的罪惡,永遠不讓黑暗的歷史重復。今年5月10日,大屠殺紀念碑林正式揭幕。
五、結語
但是,即便進入新世紀後,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過程仍然充滿了波折,2002年,德國歷史學家約格·弗里德里希推出了《大火》一書。該書詳細敘述了二戰期間戰勝國對德國城市的空襲以及德國民眾遭受的災難。作者把戰勝國對德國的狂轟濫炸與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相提並論,又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議。新納粹分子又借機挑撥德國與戰勝國的關系,他們稱戰爭國1945年2月13日對德雷斯頓的大轟炸為「炸彈大屠殺」,並且揚言要在今年5月8日到柏林的象徵建築勃蘭登堡門示威遊行。
那天,全世界人民通過電視看到了來自德國首都的動人一幕:成千上萬的德國人手持火燭默立在勃蘭登堡門周圍的街道上。他們在為永久的和平祈禱,同時他們也以此行動阻擋在周邊街道上挑釁的新納粹分子前往勃蘭登堡大門,不讓他們玷污德國的國際形象。
這一幅畫面可以作為二戰後聯邦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過程與現狀的象徵。德國的反思是徹底的,但它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已經深入人心,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它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進行。讓我們為它祝福吧!
㈨ 納粹德國對侵佔的地區是怎麼統治的
首先是派軍隊駐扎的前提下建立集中營,到處懸掛納粹萬十字的旗幟,廣播曠音器,以隨時收聽到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演說,戈培爾博士的宣傳機器鼓舞德軍鬥志,然後建立軍營,軍用機場,防空堡壘,軍需品生產工廠,安排醫生,設計政府機構,跟戰敗的一方商量賠償事宜,戰後秩序維持,強制徵招佔領區的男人到兵工廠生產軍火,裝備,飛機,然後四處搜捕猶太人到集中營,把戰線往國界推移,繼續實施德軍最高指揮部簽署的作戰計劃,最後建立四通八達的交通,鋪設通信電纜,方便前線部隊作戰。
㈩ 納粹黨是如何利用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一躍而成德國最有影響的政治集團的
1930年上半年,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德國的政治危機,3月27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米勒內閣垮台,剛成立不久的天主教中央黨布魯寧內閣也失去了國會的信任。興登堡總統宣布解散國會,決定1930年9月13日進行國會選舉。納粹黨趁此機會,發起了一場選舉戰。
在經濟危機期間,納粹黨針對中小資產階級反壟斷資本的心理,針對他們對魏瑪共和國的不滿和失望,以及戰後存在的民族屈辱情緒,提出了「反資本主義」、「反共和制」和「民族主義」的口號,宣揚所謂「民族社會主義」,開展了一場爭取民心的宣傳戰。
1930年9月14日,德國政府在議會選舉中慘遭失敗,而對議會表示輕蔑態度的黨派卻以優勢獲勝。希特勒的納粹黨在過去的議會里只有12個席位,而在新的政府里猛增到107個。
1930年10月14日,納粹黨的107名議員在國會提出一份提案,要求「銀行家、交易所大王、1914年8月1日以後移入的猶太人和一切外籍人員及其親屬的財產,以及自1914年8月1日以後利用戰爭、革命、通貨膨脹等機會增加的一切財產,應無條件沒收,歸公所有。各大銀行應立即收歸國家管理。」
1931年2月9日,德國極右派政黨鋼盔協會和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納粹黨)試圖削弱政府的實力。在審議預算項目中的「外交」一款時,納粹黨議員弗朗斯·史都爾在議程開始之前發表了抨擊民主的聲明。納粹黨員特別視會議的新議事規則為眼中釘,因為新規則讓左派和右派喋喋不休地討論沒有意義的提案。
1931年3月28日,德國發布緊急條例,要求德國的政治激進分子中止他們的行動,原因是13日和14日,漢堡的納粹黨積極分子展開暗殺活動,一名警察官員開槍打死了一名在政府主管部門工作的猶太人,因為他不願意由猶太人審問他加人納粹黨的活動情況。此外,3名納粹黨員槍殺一名市議會議員,因為他們猜想他可能與漢堡的紅色退伍軍人聯盟的首領有關。
為此,參議院在漢堡禁止德國共產黨和納粹黨的報紙,還禁止這些黨派的一切群眾集會。這次頒布的緊急條例,包括一系列關於集會和示威遊行的規定。其中之一是,禁止政治團體穿戴統一的服裝和佩掛相同的徽章,並且亦針對激進組織印刷證件制定了措施。德國政府對德政治和文化上的激進主義採取行動的原因有詳細的說明。德國的天主教會也首次警告激進主義的危險性。
1931年10月11日,德國納粹黨、德意志民族人民黨、鋼盔團、泛德聯盟等反動政黨和團體的代表在布倫瑞克的哈爾茲堡溫泉舉行會議。參加者有希特勒、民族人民黨領袖胡根堡、泛德意志同盟主席克拉斯、聯合鋼廠代表彭斯根、鋼盔團首腦譯爾特·杜斯特堡、銀行家沙赫特、塞克特將軍及霍爾茲將軍等。與會者一致要求盡快取消民主制度,由壟斷資本中最富有侵略性和極端沙文主義的集團來建立政權。
在這次會議上,納粹黨聯合德意志民族人民黨,在天主教黨右翼的支持下成立了所謂的哈爾茲堡陣線,預謀15個月後在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他們在會上還明確宣布:「我們決心保衛我們的國家免受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毒害,以法律權力從經濟崩潰的旋流中挽救我們的政策。」
納粹黨通過宣傳、小恩小惠等手段,使城鄉中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大學生和農民、大批湧向納粹黨。因此,該黨得到迅速發展,黨員人數成倍增加。1928年底,納粹黨有1.7萬名黨員,1930年5月達到24萬,1933年1月達到85萬。1930年9月,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獲選票640萬張,佔全部選票的18.3%,在國會獲107個席位。除中央黨之外,其他資產階級傳統政黨選票明顯減少,在本身的意料之外,由此激發了納粹黨人通過選舉搞垮魏瑪體制的慾望。
1932年7月31日國會選舉,納粹黨選票又增加了1倍。達1370萬張,佔全部選票37.3%,國會席位增至230席。盡管納粹黨在1932年11月選舉中失掉200萬張選票,但是它仍然得到1100萬德國選民的擁護,其中主要是德國的中小資產階級和部分工人。
納粹黨利用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積極開展宣傳蠱惑活動,從1928年前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1928年國會選舉僅獲選票2.6%,共81萬張)至1930年一躍而成為國會第二大黨,至1932年則已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成了德國最有影響的政治集團。這就為與壟斷資本家討價還價和奪取政權贏得了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