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二戰中的 德國 閃電戰
二戰德國閃電戰
1939 年9 月1 日, 法西斯德國運用」閃電戰」的手段, 發動了侵略波蘭的戰爭.僅10 多天時間, 就使波軍全線潰敗, 27 天後首都陷落, 國家滅亡.這是希特勒」閃電戰」在戰爭中的首次使用並獲得成功.從此, 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
1939 年8 月31 日晚, 一批身穿波蘭軍服的德國黨衛隊隊員, 」襲擊」並」佔領」了緊靠波蘭邊境的一個德國城市格利維策.他們炸毀了一座橋梁, 在該城的電台, 用波蘭話辱罵德國, 並丟下幾具身穿波蘭軍服的德國囚犯的屍體.當晚, 德國所有電台都廣播了所謂德國遭到了波蘭的突然襲擊的消息, 在國際上製造了發動侵波戰爭的借口.
9 月1 日凌晨, 德軍分三路向波蘭發動了大舉進攻.德國空軍在第一天就襲擊了波蘭21 個機場, 一周內, 波境內所有的50 多個機場全都遭到猛烈轟擊, 波軍飛機大部分被摧毀.同時, 波蘭的戰略中心、交通樞紐和指揮機構也都遭到轟擊, 30 多個城市發生大火.德國裝甲坦克部隊在空中掩護下迅速突破了波軍防線.停泊在波軍港口正進行」友好訪問」的德國軍艦.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潛伏在波蘭境內的大批德國特務, 有的冒充波軍混入邊境奪取軍事要地, 有的散布謠言蠱惑人心, 有的進行破壞和恐怖活動.
波蘭方面對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幾乎毫無准備, 對德軍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閃擊戰術茫然無知, 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動.波軍竟似騎兵去對付德軍的坦克, 用長矛和刀劍向戰車沖鋒, 結果遭受了極大的失敗.英國的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對此評論說: 在這一點上, 波蘭的軍事思想落後了80年.
『貳』 二戰德國閃擊了那些國家分別用了多長時間
最快的是1天內征服丹麥。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
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丹麥沒有捲入歐洲大陸的紛爭,並於1939年接受德國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於1940年4月9日大舉進攻,丹麥政府當天宣布投降。1941年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由美軍佔領,與丹麥失去聯系。1944年冰島獨立,格陵蘭、法羅群島歸還丹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人民在「自由委員會」、「國土與人民」等組織領導下,以各種方式展開了反法西斯德國和本國納粹分子的斗爭。隨著德國統治和搜刮的變本加厲,斗爭規模越來越大,由小型的破壞活動發展到大規模怠工和總罷工。地下抵抗組織不僅在丹麥本土活動,還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組成的武裝力量「丹麥營」。1945年5月4日德國佔領軍投降。
『叄』 德國閃電戰的真正時間是多少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用機械化部隊來快速切割敵軍主力來達到預期效果。
閃電戰的核心元素是:速度、奇襲、集中。在軍事行動中,這三個要素既是戰略,也是戰術。戰略上整體協同,全局性強,戰術上精妙奇特,靈活多變。閃電戰充分利用了現代化戰爭工具飛機、坦克、裝甲車、摩托車的速度優勢,以超出對手反應的速度對敵人實行閃電般的打擊。
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權,然而在二戰後期,德國遭遇了擁有絕對空中優勢的美軍航空部隊,德軍的地面戰車都成了美軍飛機的活靶子,因此德軍無法使用閃擊戰。另外此戰術對後勤依賴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彈葯糧食供應不上, 就會被殲滅。
(3)德國的閃電戰是哪個國家的擴展閱讀
特點
以盡可能短的時間「折疊」空間
「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爭取時間和奪取空間是軍事對抗的重要內容。在時間上先敵一步,可以得先機之利。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僅3個星期即在蘇聯境內推進縱深達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適時」;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點;
(3)欺騙活動;
(4)新的坦克「戰術」。
德軍閃擊戰應用軍事科技的新的優勢,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以及飛機的空中火力和縱深機降、傘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現代「撞城錘」。由於時空關系的改變創造的新的作戰理論,產生了時人難以想像的作戰效能。
以盡可能快的機動獲得最大限度的沖擊力
《孫子兵法》進攻戰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兵貴神速。書中寫道:「進而不可御者,速也。」並對快速產生的沖擊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戰鬥力取決於兵力、機動力和沖擊力,而機動力和沖擊力的大小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快,沖擊力也就越大。二戰初的閃擊戰依靠裝甲集團高速度、大縱深的突襲,產生的沖擊力在軍事史上堪稱空前的。
將精神之力轉化為戰鬥力
在閃擊戰理論中,精神對作戰的勝利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從西方的克勞塞維茨到東方的毛澤東,許多傑出的軍事家都十分關注作戰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彌補兵力的不足。其二為震懾。
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作戰計劃之一名為「震懾」行動,其實在閃擊戰的設計中,「震懾」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
二戰時德國發起閃擊戰時其坦克數遠不如英法聯軍,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戰爭」,然而「窮人」打敗了富人。在西線閃擊戰中,法軍大批部隊被震懾住,喪失了作戰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85萬。
『肆』 德國利用閃電戰先後佔領的歐洲國家是
閃電戰理論是古德里安創造的,最初用於波蘭。接著,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這樣的戰績使得閃擊戰輝煌一時,堪稱戰爭史上的一大經典!
『伍』 德國閃電戰
二戰之前戰法多為重炮掩護,士兵沖鋒
「閃電戰」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時對裝甲部隊集中運用的文學化說法,其特點是集中裝甲部隊,迅速突破敵方防禦,進行戰略包抄,機械化步兵沿著打開的缺口向縱深突擊包圍,從而在短時間內瓦解敵方整個防禦體系。
稱其為閃電戰是因為裝甲集群突擊的戰術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波蘭、法國都是抵抗了幾十天就投降了,蘇聯也是被一直打到莫斯科才穩住了陣腳。
『陸』 關於二戰德國閃電戰的簡介!!!!
二戰德軍閃電戰戰術簡介
古德里安,德軍裝甲兵總監,與隆美爾元帥. 曼斯泰因元帥並列為二戰德國三大軍事天才.也是提出並將閃電戰發揮到極至的裝甲兵將軍.他認為:在新的大戰中,裝甲集群應該成為一種首要的打擊力量.創辦獨立的裝甲兵團,使其在強大的空軍和摩托化步兵的支援下,快速穿過敵人防線,以提高部隊在戰場上的機動性,並在包圍敵軍時,俘獲大量軍用物資.閃電戰的目的在於滲透敵人防線,然後進行包夾,最後將敵軍盡殲或局部殲滅.它的致勝因素是奇襲.運動速度.來自地面與空中的震撼行動以及攻擊部隊擁有的主控權.在這個戰術下,所有指揮官都必須將他們的創新精神發揮到極點.比如,一個德國裝甲師正朝著敵人推進.走在最前面的是偵察部隊,其主要任務是尋找敵軍陣地.這些偵察部隊在主要幹道上以裝甲車執行任務,在支線與小路上則以摩托車巡邏隊執勤.隨他們一起行動的有炮兵前進觀測官與空軍前進空中管制官,可以迅速召來地面與空中的火力支援,在發現敵軍並把敵情回報之後,偵察部隊要設法避開敵軍主陣地,盡可能快速朝前推進,以維持整個部隊前進的沖力.他們隨時與部隊指揮官的無線電通訊.部隊指揮官負責控制推進的速度,決定整個部隊是應該避過偵察部隊發現的敵軍陣地,還是攻擊這個陣地.指揮官的位置也在整個部隊的極前方,緊緊跟在前鋒的後面.如果,決定攻擊,他就可以通過無線電下達命令,攻擊部隊將立即脫離進軍路線,盡快集中,一盡可能強大的打擊力量集中打擊敵線一段狹窄的面.
攻擊的打擊重心,顯然就是指揮官心目中發動攻擊的最佳地點,而他要竭力集中兵力,務必使攻擊部隊以壓倒性兵力擊破這一點-正如古德里安所說:"要打就狠狠打垮他們,不痛不癢的幾下輕拍是不行的!".
這種先發制人的攻擊的目的在於把敵線打穿一個洞,一旦目的達到,裝甲師的另一支部隊就要迅速通過這個洞,避開敵軍主陣地,向前推進.這些就是閃電戰的空間與缺口戰術,目的是讓裝甲部隊深入敵線後方,以控制敵人的通訊線.同時,緊隨在完成突破的主力部隊後方的,是一些或許以機械化步兵為主的助攻部隊.他們的任務是掃盪任何敵軍的孤立殘部,並實施對缺口附近敵軍的側翼攻擊,確保敵線上這處已經處於打通的缺口的安全.這種攻擊的目的在於使這處缺口永久暢通.同時,進擊的矛頭仍然繼續推進.以近可能的包夾更多的德軍.對敵線滲透越快,越深,對敵人造成的恐懼和混亂也就越大.要旨在於強化勝利戰果.避開可能失敗的行動,放棄沒有把握的攻擊.把兵力抽調出來用於戰場上其他可能造出更大成果的地方.
這樣的作戰行動有很多必要條件,集體合作精神.良好的指揮與管制.精密的時間配合與不間斷的無線電通訊,同時在可能的狀況下,還要把握出奇制勝的機會.這種戰術不主張大舉調集兵力,不主張在發動攻擊前先實施冗長的炮轟,也不主張長時間的調兵譴將做攻擊准備,因為這些作法會使敵人獲得准備防禦事宜的時間.閃電戰講究以壓倒性兵力,事先毫無預警地突然攻擊一處狹窄正面的敵人陣地,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威勢頃刻間將敵陣地擊為粉碎.
『柒』 德國的」閃電戰」之父是誰
海因茨·馮·古德里安,德國陸軍一級上將,納粹德國裝甲兵之父,德國「閃擊戰」創始人。
1888年出生於東普魯士一德國陸軍軍官世家,1908年正式加入德國陸軍,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他接受過正規而系統的軍校教育,但對於坦克戰則是勇於創新,無師自通而遠勝他人。
雖然英國的富勒和利德爾.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戰理論,並且世界上第一支實驗性的裝甲部隊也是英國人最早在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組建的,但是,古德里安以驚人的執著超越了這些理論先驅,一手創建和訓練了德國的裝甲兵,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勝利都必須歸功於這個人。因為在那時,單是以各方兵力和裝備的對比來看,德國並不足以取勝任何一個歐洲強國,只是因為成功運用了高速坦克戰(即「閃擊戰」)的戰術,才使得德國人的勝利顯得如此輝煌。
古德里安提出的閃擊戰核心是:「以具有強大突擊和機動能力的快速機械化進攻部隊,集結大量作戰飛機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的重炮,以向裝甲兵提供迅速,熾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種無堅不摧的突擊力量,並產生令人膽戰心驚的震撼,使敵人在驚愕中喪失鬥志,使敵崩潰而非全殲敵軍,由後續
部隊完成清剿潰散敵軍」。
希特勒的上台為古德里安的實踐提供了最廣闊的場所。
1939年8月,他擔任第19軍軍長(含第3裝甲師),一個月後就參加了波蘭戰役,這個坦克軍作為
德軍北翼的開路將,一路如入無人之境,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里,他和克萊斯特的裝甲軍的高速前
進就使戰術落後的波蘭人陷入重圍,德國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圍捕包圍圈裡的敵軍。
1940年5月,參加法國戰役, 他又一次擔任了攻擊矛頭,由於曼斯泰因的建議,德國人將主要攻
勢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認為是坦克無法通過的地區——古德里安在這里決定性地超越了他
原來的紙上談兵,他的進攻速度不僅令對手,甚至令他的上級和希特勒都膽戰心驚:在渡過馬斯河後
,他就不再將坦克當自行火炮使用,而是盡可能地發揮高速向深遠地區運動,從色當直到濱海的阿布
維爾、 格拉夫林, 完成了一個舉世震驚的大包圍圈, 把北部法蘭西和比利時的所有盟軍都裝進了
口袋。
並且,他還打破了現代戰爭史上的進攻速度紀錄,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時間里他的裝甲軍長驅直入
四百多公里,即橫貫法國,將坦克開到了大西洋岸邊,如不是空軍元帥戈林爭功,希特勒下令就地停
止追擊,英法聯軍將在敦刻爾克全軍盡沒,在整個人類史上,也許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和美國內
戰時期的薛爾曼曾經有過同樣紀錄。
1941年5月,他升任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蘇德戰爭爆發後,他的果敢前進再次震驚世界,他與霍
斯的第3裝甲集團軍成了決定性的突擊力量, 在五個月內,連續進行了幾個有名合圍殲擊戰,即明斯
克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基輔會戰和維亞茲馬會戰,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虜就差不多有兩百萬
人,這在人類戰爭史上只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基輔會戰也做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合圍殲滅戰而載入史
冊——俘虜蘇軍達六十六萬多人。
基輔戰役後,古德里安率軍北上,參加對向莫斯科作戰的「台風攻勢」。他的部隊曾攻到莫斯科
城下,但在實力雄厚的蘇聯紅軍面前,「閃擊戰」失去了效力。
俄羅斯嚴寒的冬天降臨了,德軍的戰鬥力銳減,古德里安斷定攻取莫斯科無望,因而極力建議將
部隊撤往冬季防線,休整再戰而惹惱了希特勒,結果被免去軍職。
其後他仍然被希特勒起用,擔任過裝甲兵總監和總參謀長,負責編組,訓練新的裝甲部隊,他雖
已反感希特勒,但仍據絕了參加1944年7月暗殺希特勒的「黑色樂隊」。因而再得希特勒信任,在7月
22日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但直到大戰結束,他再也沒能親自指揮他手創的德國裝甲部隊馳騁沙場。
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戰而再次被解職,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軍俘虜,1954年古德里安死
於心臟病,終年68歲。
『捌』 德國在哪個黨派發動閃電戰
二戰德國閃電戰的創立者是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5日),德國「陸軍大將」、軍事家,是「閃擊戰」的創始人,也是「裝甲戰」、「坦克戰」的倡導者,「德軍裝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之一。
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屢屢擊敗敵軍,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古德里安是陸軍戰術「閃擊戰」的創始人,歷史學家贊其「閃擊戰之父」,與曼施坦因、隆美爾被後人並稱為二戰德國三大名將,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帝國之鷹」。
『玖』 納粹德國採用閃電戰佔領了哪些國家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閃擊戰確實曾輝煌一時,堪稱戰爭史的一大經典。閃擊戰挾最新高技術兵器以最小的損失,突然、迅速地達成戰爭目的,其理論魅力至今依然不減。研究「信息+閃擊戰」可能演變的「信息化閃擊戰」,利於我們在未來戰爭中防範新的閃擊戰,並在作戰中尋找更多的制勝之機。
『拾』 德國對捷克的閃電戰是怎麼回事
當日本的鐵蹄踏入中國的時候,歐洲上空也彌漫著濃厚的戰爭陰雲。1938年3月,德國一槍不發,便吞並了奧地利,接著又緊盯住下一個目標捷克斯洛伐克。
德國侵佔捷克整個事件,使得捷克成為了慕尼黑陰謀的犧牲品,也成為英法兩國為保護自己國家利益阻止德國發動戰爭而利用的工具。
在靠近德捷邊境的捷克蘇台德區,有300多萬日耳曼人。一方面,希特勒利用這地區居民和德國人同一種族的關系,搞納粹黨組織,並指揮他們不斷製造事端,要求「自治」,實際上是脫離捷克斯洛伐克,歸附德國;另一方面,希特勒叫嚷著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們「伸張正義」,揚言要發動戰爭,又大規模地向德捷邊境調集軍隊,擬訂了「綠色計劃」,准備在1938年10月1日進攻捷克。
眼看德國軍隊就要兵臨城下,捷克政府也加強了邊界的作戰兵力。兩軍對峙,戰爭似乎就要一觸即發了。
在這最緊要的關頭,緊張的並不只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領袖們,這個消息也同樣令英法領導們徹夜難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捷克在英法保護下恢復了主權,同英法都訂有互助同盟條約,如果德國和捷克交戰,英法按照條約必然捲入戰爭,西歐的戰火將蔓延開來。
英法兩國領導考慮到自身的國家利益,決定緊急求見德國首領希特勒。但是在會談期間,希特勒要求英法政府割讓捷克蘇台德地區給德國。
希特勒根據慕尼黑協定,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了1.1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在這個地區內有著大量的捷克工事,它們構築了在當時來說是歐洲最堅強的防線,只有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可與之媲美。
但希特勒最終沒有履行他的諾言,在佔領了蘇台德區後,德國於1939年3月就悍然侵佔了整個捷克,德國侵佔捷克可謂是閃電戰術,速度快而且不給對方任何反撲的機會,在這期間,英法沒有參與捷克斯洛伐克的戰役。
1939年3月14日,年邁的捷克總統埃米爾·哈查冒雪趕到柏林,晉見希特勒。當天,他就被迫在「把捷克人民和捷克國家的命運交到德國元首手中」的公報上簽了字。
1939年3月15日,德國第一批軍隊開進過去一直是捷克斯洛伐克首都的布拉格,僅僅18小時以後,希特勒就以驚人的速度得意揚揚地來到這里。這個國家現已被分割成許多部分,但都臣服於希特勒德國,德國旗幟在波西米亞幾代國王的城堡上飄揚。
德國對捷克的閃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