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甲骨文圖片和資料
http://ke..com/view/8170.htm
Ⅱ 什麼是甲骨文說一下甲骨文的發現過程
一片甲骨驚天下
甲即龜甲,骨指曾骨。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紀),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畢將所問之事或所得結果刻(或寫)在其上,稱甲骨文。因商代甲骨文不見於古代史書記載,所以學者命名不一,有龜卜文、契文、殷契、甲骨刻字、殷墟文字、貞卜文、殷墟卜辭等各種名稱。商朝滅亡,「失國霾卜」,商代甲骨即不為世人所知。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北京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生病,從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中葯店買回一劑中葯,其中有「龍骨」,王懿榮見其上刻有字,倍感驚奇,於是立即命人到葯店把有字的「龍骨」全部買回。後來,有個化名為「汐翁」的將這一事實寫了《龜甲文》,在1931年北平出版的《華北日報·華北畫刊》上發表。此後,人們便以為這是甲骨文發現的文字依據,其實甲骨文發現也有個認識過程。
羅振常在《洹洛訪古游記》「宣統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條」中說:
此地埋藏龜骨,前三十餘年已發現,不自今日始也。謂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數骨片隨土翻起,視之,上有刻畫,且有作殷色者,不知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見稍奇之物,隨即其處掘之,往往得銅器、古泉、古鏡等,得善價。是人得骨,以為異,乃更深掘,又得多數,姑取藏之,然無過問者。其極大胛骨,近代無此獸類,土人因目之為龍骨,攜以視葯鋪。葯物中固有龍骨、龍齒,今世無龍,每以古骨充之,不論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創,故葯鋪購之,一斤才得數錢。骨之堅者,或又購以刻物。鄉人農暇,隨地發掘,所得甚夥,檢大者售之。購者或不取刻文,則以鏟削之而售。其小塊及字多不易去者,愁以填枯井。
可見,在1899年前數十年間,小屯村民就在附近的耕地里見到骨甲。加拿大長老會駐安陽牧師明義士在其著《甲骨研究》中說:
起初有人收藏甲骨,可不知道出處。在1899年以前,小屯人用甲骨當葯材,名為龍骨。最初發現的甲骨,都經過濰縣范氏的手。范氏知道最詳。先時范氏不肯告人正處,如告劉鐵雲湯陰牖里。余既找到正處,又屢向范氏和小屯人打聽,得知前清光緒二十五年以前,小屯有剃頭商名李成,常用龍骨粉作刀尖葯。此地久出龍骨,小屯居民不以為奇。乃以骨片、甲版、鹿角等物,或有字或無字,都為主骨。當時小屯人認為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長成的。並說有字的不好賣,颳去字葯店才要。李成收集龍骨,賣與葯店,每斤制錢六文。
小屯村民在1899年前就發現了甲骨文,當然這種發現是一般的發現,不是科學意識上的發現。古董商雲集小屯收購甲骨後,轉售於北京等地。1899年王懿榮親自鑒定甲骨實物,有目的的進行搜索和研究。從此,殷墟甲骨文才為世人所知和重視。
早期甲骨文的搜集和流散
自1899年王懿榮發現殷墟甲骨文以後,國內一些學者開始購藏。王懿榮不僅是甲骨文的發現者,而且也是第一個購藏甲骨的學者。1899年秋,他從古董商范維卿手中購得12片。1900年春,又從范維卿處購得800多片。同年,古董商趙執齋也將甲骨數百片售與王氏。至王殉難時,先後3批共購藏甲骨1500片。王懿榮所藏甲骨,大部分由其子王翰甫轉賣給劉鶚,一部分贈天津新學書院。
1899年秋,王懿榮將甲骨「名之曰龜版」後,范維卿攜帶甲骨到天津出售。
殷墟遺址及墓葬分布示意圖
王襄(1876~1965),字綸閣,號簠室,與孟定生最初購約五六百片。後來王襄又在京津兩地相繼購得甲骨4000餘片。王襄購藏甲骨歷經曲折,在保存祖國文化珍品方面,表現了愛國主義的高尚品質和民族氣節。
據董作賓、胡厚宣編著的《甲骨年表》載:當時收買甲骨的還有端方。端方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官至總督。1899年,古董商范維卿為端方購買古物到安陽,見刻有字的甲骨,於是購買若乾片回京交給端方,端方十分高興,按每字銀2兩5錢付酬。因此,范維卿竭力為其收購。
劉鶚,字鐵雲,江蘇丹徒人。晚年曾著小說《老殘游記》。他從王懿榮之子王翰甫處買千餘片。從定海方葯雨處得300多片;古董商趙執齋在魯、冀、豫一帶為其收購3000餘片;劉鶚又派其三子大紳親往河南購買千餘片。劉鶚購藏甲骨在5000片以上。
羅振玉(1866~1940),字叔言,一字叔蘊,號雪堂,晚年又號貞松老人。祖籍浙江上虞,生於江蘇淮安。羅振玉曾在劉鶚處當過家庭教師。1901年,羅振玉在上海劉鶚處始見甲骨文墨本,驚嘆這是「漢以來小學家若張(敞)、杜(林)、楊(雄)、許(慎)諸儒所不見」的文字,勸劉氏編《鐵雲藏龜》出版,並親為作序協助刊行。這是羅振玉與殷墟甲骨文發生密切關系的開端。當時,羅振玉認為盡量搜集出土的甲骨是當務之急,他在《殷墟書契·序》中說:「寶物之倖存者有盡,又骨甲古脆,文字易滅……不汲汲搜求,則出土之日,即澌滅之期,矧所見未傳,考釋亦詎可自信,由此觀之,則搜求之視考釋不尤急歟!」
從1906年開始,羅振玉個人著手搜集甲骨。先是通過古董商購買甲骨。在確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點在安陽的小屯後,遂於1910年派人前往小屯「瘁力以購之,一歲所獲,殆逾萬」。1911年又「復命弟子敬振常、婦弟范恆齋兆昌至洹陽採掘之,所得又再倍焉。」1915年他又親赴安陽小屯實地考察。羅振玉廣泛搜集,至1928年已收藏甲骨3萬片以上。他收藏的甲骨不僅數量超過了別人,而且還有很多精品。另外,羅振玉搜集甲骨,「與從來古董家的習尚稍有區別,他不僅搜集有字的骨片,而且還注意搜集與骨片同時出土的各種器物。」
據學者統計,從1899~1928年的30年間,各家收藏甲骨的數字是:
王懿榮約1500片
王襄、孟定生約4500片
劉鶚約5000片
羅振玉約30000片
其他各家約4000片
在國內學者們致力於搜集殷墟甲骨文的同時,歐美一些國家和日本的有關人士,利用中國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國情,也染指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品--殷墟甲骨文。他們使用各種手段,私自收購、非法轉售或運往國外,使許多有字甲骨流散到外國。
最早搜集殷墟甲骨文的外國人,是美國長老會駐山東濰縣的傳教士方法斂(1862~1914)和英國浸禮會駐山東青州的傳教士庫壽齡(1859~1922)。1903年兩人合夥從古董商手中購買很多甲骨,將其中400片轉賣給英國人在上海主辦的亞洲文會博物館,從中牟取暴利。1904年又從古董商手中購得大批甲骨。1906年後陸續將大批甲骨倒賣給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國卡內基博物院、蘇格蘭皇家博物院、大英博物院、美國斐文爾德博物院等單位。
1908年,英國駐天津總領事金璋(1854~1952)在山東等地收購甲骨。1909年,德國人威爾茨在山東青島私自收購甲骨711片,這批甲骨流散到德國柏林民俗博物院。衛禮賢(1873~1930)購買72片,倒賣給瑞士巴騷民俗陳列館等單位。
加拿大長老會駐安陽牧師明義士(1885~1957),從1914年開始考察殷墟收購甲骨。在外國人中,明義士私自收購甲骨最多。1917年他自稱收藏甲骨5萬片。後來又將小屯村出土的一坑甲骨全部購買,實際上他所購藏的甲骨超過5萬片。其中一部分非法運往國外,一部分埋在山東濟南齊魯大學的一個教師住宅的地下室。1952年開展「三反」運動時,當事者英國林森(字仰山)交待此事。遂挖出140多箱古物,內有甲骨8080片,其中有字的共3668片。另外,未運走留在國內的還有南京博物院2369片,北京故宮博物院20364片。據說,明義士購藏的甲骨,在軍閥混戰時期被毀掉一部分,具體數字不詳。
日本人林泰鋪從1905年開始搜集甲骨,1918年還親臨安陽殷墟了解甲骨及其它古器物的出土情況,並私自收買甲骨和古器物。三井源右衛門、河井荃廬、堂野前種松等人也通過各種渠道收購一批甲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流散到國外的情況,據著名的甲骨學家胡厚宣統計:日本12443片,加拿大7802片,英國3355片,美國1882片,聯邦德國715片,蘇聯199片,瑞典100片,瑞士99片,法國64片,新加坡28片,比利時7片,南朝鮮6片。12個國家和地區共收藏2.67萬片。殷墟出土甲骨的其餘部分分藏於中國大陸和台灣及港澳地區。
甲骨文的發掘與研究
殷墟甲骨文從1899年被王懿榮發現,至今共出土甲骨15萬片以上,著錄甲骨文資料的專著已達百種。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互為促進。其間,經歷了非科學發掘時期、科學發掘時期和進一步發展時期3個階段。
非科學發掘時期
這個時期,小屯村民私挖甲骨售與古董商,再轉賣給私人,同時大批甲骨流散國外。主要研究成果是甲骨出土地的考定和文字的釋讀。
小屯村民的私人挖掘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後,國內一些學者多方購買收藏,尤其是外國人的染指,使甲骨售價日益增漲。古董商便雲集小屯村收購轉賣,促使村民大肆挖掘。
據《甲骨年表》和《甲骨學六十年》記載,1899年至1928年春,小屯村民有9次較大規模的挖掘。
第一次,約在1899年至1900年。王懿榮從古董商范維卿和趙執齋手中購買的一批甲骨,范維卿為端方收購的,可能均為小屯村民所挖掘。
第二次,1904年冬,地主朱坤率佃農在小屯村北洹河南岸朱氏土地中,搭席棚,壘爐灶,挖掘甚久,獲甲骨數車。霍文元、劉金聲等與朱坤因挖掘之地發生爭執,雙方械鬥不可開交,只得到縣衙解決,縣署遂下令禁止挖掘。這次挖掘出的甲骨為羅振玉、黃浚、徐枋,美國的方法斂,英國的庫壽齡、金璋所收藏。
第三次,1909年春,小屯村前張學獻地內,因挖山葯溝發現甲骨。村人聞訊後相約到此地挖掘,獲「馬蹄兒」及「骨條」甚多。特別是「骨條」,是胛骨刻辭較多者。這次村人挖掘,未經張學獻允許,其母大罵,雙方毆打致頭破血流,後經人調停,雙方才罷休。
第四次,1920年北方5省遭旱災,小屯村民為生活所迫,不約而同到村北洹河岸挖掘甲骨出售,藉以度日。附近的不少村民也參加挖掘。
第五次,1923年春,張學獻在村中的菜園內挖掘,雇何國棟為幫工,出土2塊有字的大骨版。何國棟暗記下挖掘地點。
第六次,1924年,小屯村民在築牆時發現一坑甲骨,其中有不少大塊,全部由明義士私自收買。第七次,1925年,小屯村民在村前大路旁挖掘,獲甲骨數筐,其中胛骨有長至尺余者,多售與上海古董商。
第八次,1926年3月,張學獻被土匪綁票,需用巨款才能將人贖回。小屯村民乘機與張家協商,在其菜園內挖甲骨對半分,張家應允。參加者有數十人,忽然塌方,將4人埋於土中,經搶救才免於死亡。這次挖掘因此而結束,所挖掘的甲骨都被明義士收買。
第九次,1928年春,安陽駐軍馮玉祥部與退守河北復來反攻的奉軍交戰,使小屯等村農民不能按時播種。4月戰事結束,村民無以為生,相約在小屯村南路旁及麥場中大舉挖掘,所得甲骨多數售與上海、開封商人。
以上這9次是小屯村民自發的結伙挖掘。此外,個人也以挖掘甲骨出售來謀生。還有個別人以挖掘甲骨出售為終生職業,如李成專業理發,業余就挖掘甲骨出售。
小屯村民挖掘的甲骨賣給古董商或明義士,其中有一部分被運往國外,使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品受到嚴重損失。為使世人認識甲骨,一些學者在積極搜集的同時,開始著錄成書,刊行問世。
殷墟甲骨文的第一部著錄書是《鐵雲藏龜》,著者劉鶚。他從自己購藏的5000餘片中,挑選1058片,編成《鐵雲藏龜》6冊,1903年由抱殘守缺齋石印出版。書中雖未對甲骨文作深入研究,且又印刷不精,拓本漫漶不清,但它是甲骨文發現以後的第一部著錄書,在甲骨學發展史上具有開創之功。
羅振玉的甲骨文著錄書主要有:
《殷墟書契》,亦稱《殷墟書契前編》,8卷,1913年以珂羅版精印出版,收錄甲骨2229片。
《殷墟書契菁華》,1914年出版,收錄甲骨68片,其中4片大的牛骨,正反兩面都有字,為武丁時期。其上刻的字筆鋒雄勁,大字塗朱,內容豐富,記事詳細,不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也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殷墟書契後編》上下2卷,1916年3月影印本。收錄甲骨1104片。
另外,還有明義士的《殷墟卜辭》(1917年),收錄甲骨2369片;姬佛陀的《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1917年),收錄甲骨655片;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12卷(1925年),收錄甲骨1125片,按內容分為天象、地望、帝系、人名、歲時、干支、貞類、典禮、征伐、游田、雜事和文字。日本的林泰輔編《龜甲獸骨文字》(1921年),收錄甲骨1023片。
甲骨出土地點的考定甲骨文發現後,由於學者的購藏和外國人的收買,使甲骨的售價日增。古董商為了壟斷甲骨的轉售,以便從中牟取暴利,有意把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點隱瞞起來,訛言出土於某地某地,使人們一時信以為真。如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認為甲骨文出土於河南湯陰。劉鶚也相信甲骨文出土「在河南湯陰縣屬之古牖里城」的傳言。羅振玉也說:「光緒己亥,予聞河南湯陰發現古龜甲獸骨。」他還講了關於甲骨文出土於湯陰之說的由來,「龜甲獸甲,濰縣估人始得之,亡友劉君鐵雲問所自出,則詭言得之湯陰。」羅振玉受「估人諱言出衛輝」說的影響,一度認為甲骨文出土於河南衛輝。某些外國人,如日本的林泰輔在其《清國河南湯陰發現之龜甲獸骨》(1909年)和富岡謙藏在《古羑里城出土龜甲之說明》(1910年)中,都將湯陰視為甲骨文的出土地。美國方法斂輕信古董商趙執齋之言,把衛輝府附近的古朝歌城當作甲骨文等古物的出土地。
羅振玉經過多年的探尋,直至1908年才訪知甲骨文真正出土地為「洹濱之小屯」。此後,羅振玉不僅派古董商到小屯村為其收購甲骨,而且還「命家弟子敬振常、婦弟范恆齋兆昌,至洹陽採掘之」。1915年又親赴安陽小屯作實地考察。對甲骨文真正出土地點的考定,是羅振玉研究甲骨的成就之一,也是這個階段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甲骨文是什麼時代的遺物,學者們對此也有個逐步探索認識的過程。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認為甲骨文字在「篆籀之前」。劉鶚在1903年考證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為商代遺物。羅振玉在1903年把甲骨文稱之為「夏殷之龜」。孫詒讓也說甲骨文是周朝以前的文字。學者的看法雖有差異,但大體都認為是公元前21世紀至前11世紀的夏商兩代的遺物。
1910年,羅振玉把甲骨文出土地點考證為「武乙之墟」,又論證了「於刻辭中得殷帝王名謚十餘,乃恍悟此卜辭者,實為殷王朝之遺物」。1915年他在《殷墟書契考釋》中說:今安陽小屯即「洹水故墟,舊稱亶甲。今證之卜辭,則是徙於武乙去於帝乙」,這時他已將小屯確定為武乙、文丁、帝乙3世之都城。王國維《說殷》中指出:「今龜甲獸骨出土,皆在此地(指小屯村),蓋即盤庚以來之舊都……帝乙之世,尚宅殷墟。」他把甲骨文的時代具體定為盤庚遷殷到帝乙。繼而又經過不少學者的深入研究和考證,認為殷墟非因水患而遷都,實由亡國而廢棄,許多晚期卜辭的時代不是止於帝乙之世,小屯村一帶即是《竹書紀年》所記載的「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後經考證為254年)的都城所在地。而在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是盤庚遷殷至紂滅國8代12王的遺物。
甲骨文出土地點的考定和具體時代的確定,為後來科學發掘殷墟和對甲骨文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對甲骨文的研究與考釋殷墟甲骨文字釋讀的第一部著作是《契文舉例》2卷。撰者孫詒讓(1848~1908),字仲容,號籀庼,浙江瑞安人,清光緒十二年(1866年)任刑部主事,不久去職,一意著述。他是晚清著名的經學家和金石學家。孫詒讓看到《鐵雲藏龜》後,驚嘆地說:「不意衰年睹茲奇跡。」於是用兩個月的時間細為校讀,依據《鐵雲藏龜》著錄的甲骨文材料寫成《契文舉例》,全書分十章:日月第一、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氏第六、方國第七、典禮第八、文字第九、雜例第十。這也是對甲骨文內容進行分類研究的嘗試。該書考釋的文字雖有不少欠妥之處,但在甲骨學史上「篳路椎輪」之功還是應該肯定的。該書雖於1904年寫成,但10年後即1913年才與世人見面。1905年,孫詒讓又寫了《名原》2卷,從甲骨文的字形來探討中國古文字的沿革變化,開了以甲骨文考證古文字的先例。
羅振玉不僅在甲骨文的收藏方面有很大貢獻,而且在對甲骨文進行研究和文字考釋方面也成績顯著。其代表作是1915年1月王國維手寫石印的《殷墟書契考釋》,全書分為:都邑第一、帝王第二、人名第三、地名第四、文字第五、卜辭第六、禮制第七、卜法第八。12年後即1927年又出增訂本。所釋文字,1915年初印本為485個,增訂本為571個。他在該書中提出了「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卜辭」的研究方法,並主張考釋文字應注意卜辭辭句的通讀和分類,這在甲骨學研究初期是一大進步。王國維說自殷墟甲骨文發現後,「審釋文字,自以羅氏為第一,其考定小屯為故殷墟,及審釋殷帝王名號,皆由羅氏發之」。郭沫若高度贊揚說:「甲骨自出土後,其搜集、保存、傳播之功,羅氏當成第一。而考釋之功亦深賴羅氏。」對《殷墟書契考釋》一書推崇備至。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靜安,號禮堂,後改稱觀堂,浙江海寧人。1927年5月3日自沉於頤和園中的昆明湖。王國維一生對考古學、古文字學和古史研究方面有很大貢獻。
王國維研究商代甲骨,最早突破文字考釋的范圍,將其作為原始史料,用以探討商代的歷史、地理和禮制。1914年手抄羅振玉的《殷墟書契考釋》脫稿後,為之作《後序》。1915年撰《殷墟卜辭中所見地名考》。1916年寫《殷禮徵文》。上海英籍猶太人哈同的妻子羅迦陵購得劉鶚舊藏甲骨千餘片,從中選其優者605片,編成《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署名為姬佛陀,實為王國維編次和考釋。1917年,王氏發表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在這兩篇名作中考證了卜辭中商代先公先王名字,進而論證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不見於卡辭的很少。
王國維是從稱謂判斷卜辭年代和進行甲骨綴合的第一人。他首先發現《戩》1·10與《殷墟書契後編》中8·14為一骨之折,予以拼合。並發現報乙、報丙、報丁的世次與《史記·殷本紀》和《三代世表》不同,考證報以後的世次當為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而《史記·殷本紀》誤寫為報丁、報乙、報丙,第一次糾正了《史記·殷本紀》中個別世次的錯誤,同時也證實了《史記·殷本紀》和《世表》所載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
1925年,王國維所著《古史新證》出版。該書指出由於地下材料的出土,「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以實錄」,強調要將地下的新材料與文獻材料並重。
王國維繼羅振玉之後,在甲骨文字的考釋方面,特別是以地下出土的甲骨卜辭與文獻資料相印證,並與商史研究結合起來,取得了很大成績,進一步提高了甲骨文的學術價值。由於羅、王等人的潛心研究,使甲骨文可讀可識的字數與日俱增。
這個時期,一些甲骨文的字典也相繼問世。如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1920年)收可識甲骨文字873個,這是第一部甲骨文字典。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編》(1923年),收可識甲骨文單字789個。甲骨文字典的編寫出版,為學習和研究甲骨文提供了方便。
有些學者還發表了對甲骨文單字進行考釋的論文,如羅振玉於1920年寫的《釋叔》、《釋愛》等等。
科學發掘時期
這個時期主要是由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殷墟進行科學發掘。
15次科學發掘
1928年10月13日至1937年6月19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殷墟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其中殷代王都即小屯村發掘12次,殷代王陵即西北岡發掘3次。除上述兩地外,還在小屯村附近的12個地方的遺址上進行了發掘。15次發掘得甲骨24918片。這些科學發掘的甲骨,有明確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絕對排除了偽片。
抗日戰爭爆發後,殷墟的科學發掘被迫停止。
科學發掘所得甲骨文的著錄書
《殷墟文字甲編》董作賓編著,1948年4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董作賓作序,李濟作跋。該書收錄甲骨,除少數朱書影印外,全部為拓片。拓片計:甲2513片,骨1425片,還有3件獸頭刻辭及1件鹿角器,共3942片,每片都附有發掘次數及原編號。所收錄的甲骨,是第1~9次發掘所獲。
《殷墟文字乙編》上、中、下3輯上輯1948年10月出版;中輯1949年3月出版;下輯1953年12月出版。董作賓編著,上輯有董作賓序。3輯全部為拓本,是殷墟第13~15次發掘所得甲骨中的9105片。極少數朱書者為影印。每片編號下皆附有坑位登記號。
另外,河南省博物館發掘殷墟獲甲骨計3656片,選其中800片編為《殷墟文字存真》1~8集(1931年),930片由孫海波編為《甲骨文錄》(1938年1月)。
傳世甲骨的著錄書主要有董作賓的《新獲卜辭寫本》(1928年12月),收錄甲骨381片;容庚的《殷契卜辭》(1933年5月),收錄甲骨874片;羅振玉的《殷墟書契續編》(1933年9月),收錄甲骨2016片;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年10月),收錄甲骨1000片;方法斂的《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1935年),收甲骨1687片。
甲骨文分期斷代的研究董作賓1931年在《大龜四版考釋》中提出坑層、同出器物、貞卜事類、所祀帝王、貞人、文體、用字、書法8項標准,對甲骨文進行斷代。特別是首創「貞人說」,作為甲骨文斷代的一個重要標准。1933年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將殷墟出土的殷代甲骨文分為5個不同時期,即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的盤庚、小辛、小乙;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分期的標准有10項,即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將殷墟出土的10多萬片甲骨文,分為前後5個不同時期,不僅對研究商代後期各階段的歷史,而且對探討文字體、文例的變化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的發表,是甲骨文研究中一件劃時代的大事。
郭沫若對甲骨文的研究郭沫若從1928年開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研究甲骨文,並用甲骨文材料探討商代歷史。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不僅結出豐碩之果,而且開創了新局面。
1927年以後,郭沫若旅居日本,潛心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同時注意搜集研究殷墟甲骨文,並用甲骨卡辭的資料研究商代歷史。1930年3月出版《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其中《卜辭的古代社會》即以甲骨卜辭為資料闡述商代的社會面貌。
《甲骨文字研究》,1931年出版,共收考釋文章17篇。1952年重印時,刪去9篇,加1篇共9篇,又加重印弁言。在弁言中講,通過考釋文字「來了解殷代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意識形態」。另外,在文字考釋上也有創見。
《卜辭通纂》,1933年5月日本東京文求堂影印出版。郭沫若編撰該書的目的是「選擇傳世甲骨之精粹者,重新加以排比之,並一一加以考釋,以便觀覽。」正文著錄甲骨792片(書中編號為800片,但缺340~347號),按干支、數字、世系、天象、食貨、征伐、田游、雜纂編排。別錄之一著錄甲骨42片,別錄之二著錄甲骨87片,均為照片,是日本11家藏品。考釋中有不少新見解,且簡明通俗,是初學甲骨文的一部較好的入門書。
《殷契粹編》,1937年5月日本東京文求堂石印。1965年5月科學出版社出版。1965年新版拓片印刷清晰,又按甲骨原形拓出,因而有的拓片字數增加,胡厚宣考釋新增的字列表附書後。全書由於省吾校閱,於氏的一些看法,錄於眉批。該書收錄的甲骨從劉體智所藏選1595片,加以排比和考釋。該書與《卜辭通纂》著錄的甲骨都是1928年前傳世的精品,其中不少是羅振玉諸家所未知或遺誤者,又考釋多有創見。所以,兩書出版後,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胡厚宣甲骨文著錄抗日戰爭期間出土甲骨的搜集和著錄,胡厚宣作出了重大貢獻。抗戰勝利後,胡厚宣從四川到京、津、滬、寧一帶,努力搜集流散的甲骨並予以整理,50年代先後出版:《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1951年4月),收錄甲骨1141片;《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1951年9月),收錄甲骨3276片,大部分為第一次著錄的新材料;《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1954年),收錄甲骨5642片;《甲骨續存》(1955年),上編2冊為拓本,著錄甲骨2755片,下編1冊為摹本,收甲骨998片,全書共著錄甲骨3753片。
胡厚宣在搜集著錄甲骨的同時,還結合甲骨文資料,對商史和甲骨學中許多重要課題進行全面研究。據統計,到1949年10月,他的論著達54種,其中不少名篇收入《甲骨學商史論叢》,這部被譽為甲骨學史上「空前的金字塔式的論文集」,在中外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
Ⅲ 誰知道甲骨文
中國甲骨文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甲骨文獻被發現以後,人們先後對其進行復制 (墨拓、拍攝、描摹)和整理 (拼接、綴合、辨偽、鑒定),並匯集和編纂成冊,即將其內容轉移存儲到其他載體上而加以利用。殷商甲骨卜辭(牛骨)已發掘的甲骨文獻,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還有周原甲骨等。
殷墟甲骨是商代自盤庚遷殷至帝辛(紂)270餘年間的遺物,大多數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或其附近。(見彩圖商代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被發現後,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濫掘,並為古董家、學者和一些駐中國的外國傳教士所收集。1928年秋才由當時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組織人員進行科學發掘。至1937年抗日戰爭前夕,總共在殷墟發掘了15次,頗有收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又先後進行了十幾次發掘。其中收獲最多的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發掘,共得有字甲骨(主要是骨)5000餘片。90多年來,累計出土有字甲骨總數為154604片。其中中國大陸38個城市的98 個單位收藏有95880片, 47位收藏家藏有1731片,台灣省藏有30204片,香港藏有89 片。另有 2萬多片流散於日本、 加拿大、英國、美國、 德國、蘇聯、瑞典、瑞士、法國、新加坡、比利時、南朝鮮等12個國家,它們基本上都是1928年以前私人發掘及抗日戰爭期間由日本人盜掘的甲骨。
最早編纂甲骨文獻的是江蘇丹徒人劉鶚。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羅振玉的幫助下,劉鶚編纂出版了歷史上第一部甲骨文集《鐵雲藏龜》。此後,在許多學者的努力下,著錄甲骨的書陸續出版。早期貢獻最大的是金石學家羅振玉。羅氏以一人之力,多方羅致,共獲甲骨3萬片以上,先後出版了 《殷墟書契》(1913)、《殷墟書契菁華》(1914)、《殷墟書契後編》(1916)、《殷墟書契續編》 (1933)等6部甲骨文集。在其他國內外學者編纂的甲骨文集中,收錄千片以上的如加拿大明義士的《殷墟卜辭》(1917)、日本林泰輔的《龜甲獸骨文字》(1921)、王襄的《□室殷契徵文 》 (1925)、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美國方法斂、白瑞華的《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1935)、郭沫若的《殷契粹編》(1937)、金祖同的《殷契遺珠》(1939)等。1928年以後考古隊15次發掘的有字甲骨,則由董作賓主編,輯為《殷墟文字甲編》(1948,收3942 片)和《殷墟文字乙編》(上輯1948,中輯1949,下輯1953,共收9105片)。抗日戰爭結束後收集編纂甲骨文獻貢獻最大的當推甲骨學家胡厚宣。胡氏先後編纂了《甲骨六錄》(1945)、《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1951)、《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1951)、《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錄》(1954)、《甲骨續存》(1955)等10餘種甲骨文集。自50年代末以來,海內外學者又陸續編輯出版了一些散佚在國外的甲骨文文集。其中較重要的如日本貝□茂樹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1959),加拿大明義士著、加拿大籍華裔學者許進雄編的《殷墟卜辭後編》(1972),許進雄的《明義士收藏甲骨文集》(1972)、《 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1979),美籍華裔學者周鴻翔的《 美國所藏甲骨錄 》(1976)等,又有李學等整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共同編輯的《 英國所藏甲骨集 》(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掘的甲骨,主要著錄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的《小屯南地甲骨》 (上冊1980,下冊1985),共收 4589片。到1990年,國內外所有甲骨文獻著錄書刊,計有專書 80餘種,共著錄甲骨近 10萬片。1979~1982年,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任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13巨冊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甲骨文合集》是從諸家著錄及國內外藏品中匯集的十幾萬片甲骨拓片、照片或摹本中 (不包括《小屯南地甲骨》及此後出版的《英國所藏甲骨集》,這部分計劃編入《甲骨文合集》的續集中),經過對重、辨偽、綴合、重拓、補全等整理過程,精選出較有研究價值的殷墟甲骨41956片,並以五期斷代為綱、22類內容為目編次而成的。《甲骨文合集》是80多年來集大成的甲骨文獻巨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周原甲骨是西周早期(含先周文王時期)的遺 物,主要出土於陝西岐山鳳雛村一帶(舊稱為「周原」)。1977年夏由陝西周原考古隊發掘建築遺址時發現。鳳雛遺址兩個窖穴共出土甲骨1.7萬余片,其中有字者289片。此外,陝西扶風縣齊家村、山西洪趙縣坊堆村、北京昌平縣白浮村等地也曾發現過西周甲骨。各地出土西周甲骨有字者總計302片,總字數1041個。與殷墟甲骨相比較,西周甲骨的文字顯得細小而潦草,在甲骨的整治、鑽鑿形態、灼兆等方面也顯示出獨特的風格。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甲骨與殷墟甲骨一脈相承,文字也屬於同一系統。周原甲骨正式著錄的專書尚未問世,摹本及照片已 零星發表。較全的摹本附見於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和王宇信的《西周甲骨探論》等書中。
西漢骨簽除了殷墟和周原兩處出土有甲骨文獻外,1986~1989年還在西安發現了西漢時期用動物骨頭 (主要是牛骨)製成的骨簽3萬多片,總字數達數十萬字。這說明西漢時期也曾使用過甲骨文獻。
參考書目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1978~1982。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摘自《大網路全書》
還有就是甲骨文公司
甲骨文公司簡介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8日 18:45 新浪科技
Oracle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信息管理軟體及服務供應商,成立於1977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 Redwood shore。2000財年(99年6月到2000年5月)營業額達101億美元,再創Oracle公司銷售額歷史新高,比去年增長了13億美元,盈利增長61%,達到21億美元。Oracle公司現有員工超過三萬六千人,服務遍及全球145個國家。Oracle公司擁有世界上唯一一個全面集成的電子商務套件Oracle Applications R11i,它能夠自動化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各個方面,深受用戶的青睞,促使Oracle應用軟體在2000財年第四季度的銷售額達4.47億美元,與SAP公
你的網路游戲聯盟 新浪點點通個性smsDIY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輕松填問卷開心拿大獎
司的同期應用軟體銷售額3.52億美元相比,多出近1億美元,這一事實表明,Oracle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應用軟體供應商。Oracle電子商務套件涵蓋了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雖然它在不同的方面分別面對不同的競爭對手,而Oracle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的核心優勢就在於它的集成性和完整性,用戶完全可以從Oracle公司獲得任何所需要的應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們具有一致的基於Internet技術的應用體系結構,而如果用戶想從其它廠商處獲得Oracle電子商務所提供的完整功能,不僅需要從多家廠商分別購買不同的應用,而且需要另請咨詢公司把這些不同的應用裝配起來,還必須確保它們能夠協同地工作。
先進的產品和高效率的企業運作,是Oracle公司利潤得以繼續增長的重要原因,一年前,Oracle公司確定了通過採用自身的Internet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實現每年節省10億美元企業日常運作費用的目標,這一數據相當於將我們的年度利潤率提高10%。
四年前電子商務在全球范圍內還僅處於萌芽狀態時,Oracle公司便前瞻性地作出了從領先的資料庫廠商向以Internet計算為基礎的完整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的戰略部署。這一前瞻性戰略為Oracle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今天,Oracle能夠領先於競爭對手提供包括平台產品、應用產品和完善的服務在內的先進的、完整的、集成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可以無縫集成供應鏈管理(SCM)、企業資源管理(ERP)、客戶資源管理(CRM)和企業商業智能(BI)和電子商務應用IP(Internet Pocurement)、Exchange、Portal-to-go等產品。Oracle從低端到高端的所有方案100%基於Internet應用體系結構,都可以通過Web安全、直接地訪問,使企業能夠通過Web完成包括報價、定單、支付、執行、服務等在內的企業業務過程的所有環節,幫助企業將現有業務內容快速轉移到電子商務,迅速獲得來自電子商務的高效益。
Oracle應用產品包括財務、供應鏈、製造、項目管理、人力資源和市場與銷售等150多個模塊,榮獲多項世界大獎,現已被全球近7600多家企業所採用。由於在電子商務方面的傑出表現,Oracle公司在美國Mongan Stanley公司最新公布的權威性全球企業1000強中,從去年的第122名一躍成為第13名,成為全球第二大獨立軟體公司和最大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目前, Amazon和Dell等全球十個最大的Internet電子商務網站、全球十個最大的B-to-B網站中的九個、93%的上市.COM公司、65家「財富全球100強」企業均不約而同地採用Oracle電子商務解決方案。
Oracle中國公司
1989年Oracle公司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成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世界軟體巨頭,標志著剛剛起飛的中國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已經得到Oracle的積極響應,由Oracle首創的關系型資料庫技術開始服務於中國用戶。1991年7月,經過了近兩年時間的努力開拓,為了更好地與迅速發展的業務相適應,Oracle在北京建立獨資公司。今天的Oracle中國公司擁有超過250名員工,並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設立了辦事處。在結束於5月31日的2000財年中,Oracle中國公司的全年整體銷售額同比增長了38%,盈利增長42%以上。
為了幫助中國用戶及時、充分利用世界最先進的計算機軟體技術與產品,Oracle中國公司在產品漢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目前,Oracle的大部分產品均已實現了全面中文化,中文版產品的更新節奏與美國本土基本同步一致。與此同時,Oracle在中國得到了數以百計的國內計算機企業的合作與支持,除了惠普、Sun、康柏、Cisco、Intel等Oracle全球聯盟合作夥伴和普華永道咨詢有限公司、安達信企業咨詢有限公司、安盛咨詢、德勤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凱捷安永咨詢(亞太)有限公司等Oracle全球系統集成商外,Oracle公司在中國還建立起完整的合作夥伴體系,6家增值經銷商、72家獨立軟體開發商、3家應用軟體合作夥伴、180家授權分銷商和4家授權培訓中心,他們共同構成了基於Oracle技術產品基礎的全國性市場開拓、系統集成、增值開發與技術服務體系,為Oracle在中國的業務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由他們開發的數百個基於Oracle平台的商品化應用軟體包,已經廣泛應用於國內的政府部門、電信、郵政、公安、金融、保險、能源電力、交通、科教、石化、航空航天、民航等各行各業。
Ⅳ 甲骨文公司主要是做什麼
1、伺服器及工具(主要競爭對手:IBM、微軟)
資料庫伺服器:2013年最新版本Oracle 12C。
應用伺服器: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
開發工具:OracleJDeveloper,Oracle Designer,Oracle Developer,等等。
2、企業應用軟體(主要競爭對手:德國SAP公司)
企業資源計劃(ERP)軟體。已有10年以上的歷史。2005年,並購了開發企業軟體的仁科軟體公司(PeopleSoft)以增強在這方面的競爭力。
客戶關系管理(CRM)軟體。自1998年開始研發這種軟體。2005年,並購了開發客戶關系管理軟體的希柏軟體公司(Siebel)。
3、 Oracle職業發展力計劃(Oracle WDP)
Oracle WDP 全稱為Oracle Workforce Development Program,是Oracle (甲骨文)公司專門面向學生、個人、在職人員等群體開設的職業發展力課程。
(4)德國甲骨文有哪些擴展閱讀
誕生初期:
20世紀約70年代 一間名為Ampex的軟體公司,正為中央情報局設計一套名叫Oracle的資料庫,埃里森是程序員之一。
1977年埃里森與同事Robert Miner創立「軟體開發實驗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s),當時IBM發表「關系資料庫」的論文,埃里森以此造出新資料庫,名為甲骨文。
1978年 公司遷往矽谷,更名為「關系式軟體公司」(RSI)。RSI在1979年的夏季發布了可用於DEC公司的PDP-11計算機上的商用ORACLE產品,這個資料庫產品整合了比較完整的SQL實現,其中包括子查詢、連接及其他特性。
美國中央情報局想買一套這樣的軟體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但在咨詢了IBM公司之後發現IBM沒有可用的商用產品,他們聯系了RSI。
最先提出「關系資料庫」的IBM採用RSI的資料庫。1982年再更名為甲骨文(Oracle)。
Ⅳ 甲骨文公司主要有哪些產品它靠什麼盈利
甲骨文公司主要的產品目前分為兩大類:
1.伺服器(伺服器)及工具(主要競爭對手:IBM、微軟)
資料庫伺服器:2007年最新版本Oracle 11G
應用伺服器: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
開發工具:Oracle JDeveloper,Oracle Designer,Oracle Developer,等等
2.企業應用軟體(主要競爭對手:德國SAP公司。)
企業資源計劃(ERP)軟體。已有10年以上的歷史。2005年,並購了開發企業軟體的仁科軟體公司(PeopleSoft)以增強在這方面的競爭力。
甲骨文是世界前十的IT企業,一年盈利是相當可觀的。最大的利潤來源於服務 服務的價格很高 所以催生出了很多中國本土的系統集成商。
(5)德國甲骨文有哪些擴展閱讀
北京時間2009年4月20日,甲骨文公司聲明將要以每股9.50美元收購Sun公司,該交易價值約為74億美元。這一消息頗令人感到意外。知情人士稱,Sun拒絕了IBM每股9.4美元的出價,並收購到VirtualBox桌面虛擬化軟體。
甲骨文完成了斥資74億美元收購Sun的交易,同時獲得了Java技術。在效力Sun多年之後,高斯林如今出任了甲骨文客戶軟體部門的CTO(首席技術官)。
甲骨文收購了Sun,把Java收入囊中,對於Java這一最受全球編程者推崇的語言的前途業界有很多的擔心,雖然甲骨文明確表示將繼續開發JDK,繼續支持Java。IBM公司表示,IBM、甲骨文以及其他Java社區夥伴在OpenJDK上的協同工作,將加快Java平台的創新。甲骨文和IBM的合作也標志著企業客戶可以繼續憑借Java社區來提供更加開放、靈活和創新的新技術,以促進其業務增長。
Ⅵ 甲骨文資料
甲骨文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辭的甲骨,這些字都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大量的甲骨文及銘文既記載了當時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氣象、占卜方面的情況,又標志著文字接近成熟。圖為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
介紹
甲骨文主要發現於河南安陽殷墟,迄今為止發掘出存世的大約有15.4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陸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灣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戰爭和商業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前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12個國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國時曾有組織地在殷墟盜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學者專門研究甲骨文,發表專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並將占卜的事情、時日和結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稱卜辭。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氣候、習尚等許多方面,是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
甲骨文大約有4500個單字,已解讀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據研究,甲骨文中已經使用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漢字造字法。在字義的使用上可以明顯看出假借方法。形聲字佔25%左右。今天,形聲字佔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漢字成熟的標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樣屬於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種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書寫材料一般為龜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牆壁,木器,石器等處,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中國古代長期存在,春秋後期漢字脫離甲骨形態,逐漸不被認知,但是一般會被當做「龍骨」賣給葯材商做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緒25年),在一個偶然機會里由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被考證為商周遺物。
民國初年經董作賓先生的研究整理,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後,認為甲骨文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
===========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並高價購藏。此後十年間先後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萬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迸行殷墟發掘,先後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後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餘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後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陝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發現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萬片以上,分別藏於中國大陸、台灣省和港澳地區,以及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國家,南朝鮮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錄出版,早期的有劉鶚的《鐵雲藏龜》、羅振玉的《殷虛書契》和《殷虛書契後編》、明義士的《殷虛卜辭》、林泰輔的《龜甲獸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後又有董作賓的《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胡厚宣的《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甲骨續存》等。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對甲骨文發現八十多年來已著錄和未著錄的十幾萬片甲骨材料進行系統的科學整理,廣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資料,分期分類,共收甲骨約四萬片,編為十三冊,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統的資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書。日本、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德國等國所藏的甲骨,也已著錄成書,分別發表。
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聲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漢字,仍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備後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從語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其句子形式、結構序位也與後代語法基本一致。
由於商王幾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從甲骨文中有關商代階級和國家的資料可知,商代的奴隸和平民由眾、芻、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組成,奴隸主和貴族有先公先王和他們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級官吏則有臣、尹、史、犬、亞、馬、射和侯、伯等;軍隊有師、旅等;刑罰有刖、劓、伐等,並設置了監獄。甲骨文中也記載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狀況,對於解決商代社會性質有直接關系。商王朝經常對外發動戰爭,被征服的方國對商王朝稱臣納貢,甲骨文中常見氏(致)來、入馬牛羊象龜等記載。
甲骨文中有關商代社會生產的內容很豐富。在農業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記載,還有各種農作物如黍、稷、麥、耒、稻等的名稱。商王關心農業收成的豐歉及風雨、降低對農業收成的影響,常見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業方面,馬、牛、羊、雞、犬、豕等都有記載,且畜養量較大並有專門牢廄。祭祀時常用掉大批牛羊。漁獵在商代社會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記載的獵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魚類和各種鳥類,狩獵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還有關於貝、朋、珏和舟、車以至傳遞制度等商業、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關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亦很豐富。在天文歷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鳥星、新星、大星等記載,也有「十三月」等閏月材料和干支記日及每日不同時間階段的「時稱」等。在氣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風以及易日、雲、雷、雹、雪、虹等記載。在醫學方面,有頭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記載,也有關於生育的記載,表明當時能准確推知預產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內容多以王為中心,就其關心的問題,如對祖先與自然神的祭祀與求告,對風、雨、水及天象、農事、年成的關注,通過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問卜,以便預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占卜材料多為龜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經整治,並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鑽、鑿。占卜時,先於甲骨背面鑽鑿處用火燒炙,正面即現「卜」字形裂紋,以此定吉凶。占卜後,將所卜事項記刻於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豎畫,後刻橫畫,先刻兆序、兆辭、吉辭、用辭,後刻卜問之事,故又稱為卜辭。一條完整的甲骨卜辭應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而多數卜辭常省略占辭或驗辭。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畫上塗砂或墨,有的用毛筆寫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寫後刻的。
卜辭的分布有一定規律。一般來說,刻辭迎兆並與一定的卜兆有關。龜腹甲、背甲右側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側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橋邊部的卜辭則由外向內行。商代占卜常從正反兩方面問疑,反映在龜甲上則有位置相應的左右「對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辭左行;左胛骨則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處的兩條卜辭由中間讀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條卜辭,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寫,其間常有界劃相隔,每事亦反復對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錯排列,為「相間刻辭」;有卜辭於甲骨正面無處容納,而轉刻其背面,為「正反相接」;有反復卜問同一件事,而將內容基本相同之卜辭分刻於數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稱為「卜辭同文」。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紂王共約二百七十三年,經歷八世十二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亦應有早晚先後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准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問題的討論目前仍在進行中。
1904年孫詒讓作《契文舉例》,為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著作。之後,學者們運用「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卜辭」的方法,比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點畫,並通過音韻學、訓詁學的手段來考釋文字。其中作出貢獻的學者及主要著作有: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唐蘭《殷虛文字記》、《古文字學導論》,楊樹達《耐林甲文說》、《積微居甲文說》,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殷契粹編考釋》及《甲骨文字研究》,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等。自1917年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利用甲骨文進行商史研究後,郭沫若、董作賓、胡厚宣分別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殷歷譜》和《甲骨學商史論叢》等。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一書中也有很多關於商史研究的內容。近年來,很多較年輕的學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但仍有不少問題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考釋、分期與斷代,商代的社會、奴隸的身分以及商史上的許多問題。此外,對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屬開始階段,仍有許多爭議。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課題。
甲骨文字風格演變:甲骨文字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互用發展所造成,大體上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面發展的。董作賓氏據殷代卜辭,把貞卜人群,分為五個時。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錝時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時)的書法風格,至為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艱作。此類大字常是強力的,雕的筆劃很粗壯,並填有朱墨(硃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都極為精彩。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的熟練,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第二期(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廩辛、庚丁時)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掃地,當期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此期書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的貞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時代新興書家,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餘尚未發現。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餘的都異常嚴肅工整。理由是: 貞卜事項,王必躬親,卜辭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蠅頭小楷,文風丕變,製作一新。其書家有泳、黃。
題名: 刻有文字的甲骨
主題關鍵詞: 金石拓片
圖片
Image
Image
原文
原文
龜甲5521、5538、5518、6019: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殷王祖庚、祖甲時祭祀祖先之卜辭。共四片。
獸骨5402、5403: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殷王武丁時旬卜王事之卜辭。共二片。
甲骨文是寫或刻在龜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時間大約在盤庚至帝辛之間(分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內容大都是殷王祭祀、田獵、求雨、卜吉凶等占卜的記事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他們採用龜甲獸骨寫刻卜辭,占卜有關的事件,再契刻記事文字。甲骨的出土地點在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之殷墟,初為當地農民翻耕土地時發現的。由於不知是何物,因此被當作龍骨賣給葯鋪,用以治療虛弱和破傷。清光諸二十五年(1899),當時在北京做官的王懿榮生病後,在抓來的中葯中認出了甲骨。二十九年(1903),劉鶚著《鐵雲藏龜》,第一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1904),孫詒 讓著的《契文舉例》對甲骨文始加考釋。其後開始了連續不斷的發掘。
文字學家認為,一種文字從發現到成熟至少要經過2000年的發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經出現一批形聲字,表明它是較成熟的文字。按此類推,最早的漢字應出現在夏或更早的時代。甲骨文的發現及研究,為中國文明史已逾5000年這一事實,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的載體。中國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紙草文字、巴比倫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號稱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種文字的發展都中斷了。惟有甲骨文發展下來。在已發現的的近5000個甲骨文單字中,能夠釋讀的約1500字;餘下的3000多字多屬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讀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後世不再沿用,給正確考釋、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有專家認為,由於甲骨文屬卜人應用文字范圍,並不等於社會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實際存在的字可能還要更多。
殷墟甲骨文發現百年以來,出土數量已達15萬片。它雖然是殷王室進行占卜的記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簡單,識讀困難等局限,但對「文獻不足征」的商代歷史研究仍是極為珍貴的資料,而且與考古學、語言文字學和古代科學技術研究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國國家圖書館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單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贈和從私人、市肆收購而來。其中以劉體智先生的庋藏數量最多,裝在150個盒內,共28000餘片。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還曾著錄於羅振玉《殷墟書契》、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編》、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拓片也很豐富,除正在傳拓中的《館藏甲骨集拓》外,還有《善齋書契叢編甲骨拓本》十八冊四函,共28000餘張。在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中還收錄有該館所藏甲骨拓本十餘種之多。
Ⅶ 德字的甲骨文怎麼寫
一、德字的甲骨文: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德,升也。從彳。
白話版《說文解字》:德,境界因善行而升華。字形採用「彳」作邊旁。
三、相關組詞:
1、正德[zhèng dé]
明武宗(朱厚照)年號(公元1506—1521)。
2、德政[dé zhèng]
有益於人民的政治措施。
3、賢德[xián dé]
善良的德行。
4、陰德[yīn dé]
陰功。暗中做的有德於人的好事。迷信的人認為在人世間做好事可在陰間記功,故名。
5、德量[dé liàng]
道德涵養和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