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軍為何攻佔柏林
盟軍初步計劃空投傘兵到柏林,而且丘吉爾從政治的角度認為攻佔柏林可以提高美國和英國在二戰後的國際地位,主張盟軍進攻柏林,但最後取消計劃。因為艾森豪威爾認為不需要為一個戰後會落在蘇聯手中的城市而犧牲,而且執行計劃需要大量兵員和補給,不切實際;而且據其估計,若參與攻佔柏林,美軍至少付出要陣亡10萬人的代價,而美國公眾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傷亡數字。
斯大林不認為盟軍會在戰後把戰前屬於蘇聯的土地歸還,因此他要求紅軍盡快向西方突進,但首要的任務是拿下柏林。因為柏林在戰後有很大的戰略價值,包括希特勒的核武計劃。蘇聯佔領的德國地區就成為了後來的東德。
㈡ 蘇軍是什麼時候攻佔德國首都的(日期)
1945年5月2日。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德寇遭到致命打擊。從此,蘇聯紅軍在斯大林領導下開始了戰略反攻,迫使希特勒轉入戰略防禦。1944年,蘇聯紅軍對德寇發動了10次殲滅性打擊,蘇聯紅軍開始越境作戰。1945年初,蘇聯紅軍又發動了幾次戰役,打到德國邊境奧得河與尼斯河一線。
希特勒負隅頑抗,在柏林方向集中了百萬兵力,數千架飛機和大量坦克,從奧得河到柏林110公里縱深,構築了由八道防線組成的現代化防禦體系。但是,這一切都擋不住蘇聯紅軍排山倒海般的凌厲攻勢。
1945年4月16日早晨5時整,蘇聯紅軍開始攻克柏林戰役。紅軍數千架飛機、數萬門大炮、火箭炮猛攻德軍,只經過30分鍾的轟擊,就壓制住了敵人的火力,敵軍陣地像死一般的沉寂。4月18日,紅軍突破通往柏林的三道防線。19日,紅軍強渡奧得河和尼斯河,佔領了澤勞弗高地。21日,紅軍突入柏林市區,雙方進行了激烈巷戰。25日,兩路紅軍在柏林西效的波茨坦會師。同一天,紅軍進抵易北河西岸,佔領托爾高城,與英美聯軍會師。4月30日,蘇聯紅軍戰士在德國國會大廈的主樓圓頂上升起了勝利的紅旗。同日,希特勒自殺。5月1日,柏林市區95%已被蘇聯紅軍控制。
1945年5月2日,斯大林宣布蘇聯紅軍完全佔領柏林。
㈢ 二戰時期德軍為什麼佔領不了莫斯科,而蘇軍為什麼可以佔領柏林
到二戰後期德軍的精銳部隊都打光了,德國資源枯竭,社會生產力底下,蘇軍由於得到美國的物資援助,所以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
而德國雙線作戰,低估了俄軍的戰鬥力(人數),且在後勤准備不足的情況下陷入了冬季苦戰,英國的支援和後面加入戰局,打垮了德國。
㈣ 為什麼蘇軍寧願付出慘重代價,也要強行攻下柏林呢
柏林戰役的慘烈程度非比尋常,此役蘇聯方面產生了高達30萬的人員傷亡,人員傷亡的代價非常的慘烈,而在戰役之前,德國已經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局面,敗亡已經不可避免,但是蘇聯寧願付出慘重代價還是要強行攻下柏林。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柏林戰役以蘇聯士兵用鮮血換取勝利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逐漸落下了帷幕。通過這場戰役,蘇聯贏得了國際聲譽,證明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威懾了英國和美國,徹底打消了他們再次發動戰爭的願望,鞏固了自己的國家地位,使蘇聯成為超級大國之一,並將世界帶入了兩極格局。因此,蘇聯不惜一切代價奪取了柏林,這在當時是正確的選擇。
㈤ 為什麼蘇聯不顧一切佔領柏林呢這場柏林會戰有什麼意義呢
當時,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大國。盡管它現在已經解體,但它的影響力仍然存在。蘇聯在世界上的強大地位是在戰爭中逐漸確立的。在這些戰爭中,我們不得不提到柏林戰役。這場戰斗異常激烈,蘇聯的傷亡人數高達30萬。而蘇聯不顧一切的佔領柏林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二戰前蘇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經濟危機背景下大量人才的引進。盡管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可以確保對科學技術的持續投資,但閉門造車的國內和國際環境限制蘇聯科技進步的步伐。因此,從德國掠奪科技人才是蘇聯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
這次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德軍最高統帥部在柏林附近大量消耗蘇軍有生力量將戰爭拖延下去的圖謀,標志著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和歐洲戰事的結束。
㈥ 二戰結束時蘇聯和美國是如何佔領德國的,是平分嗎
不是平分 蘇聯從東面攻入 佔領柏林 沒有向德國腹地發展 德國腹地及柏林以西大部分地區是被美英盟軍佔領的 後來又從美英佔領區劃出來一部分由法國佔領。 柏林也被一分為二 分別由蘇聯和西方控制。
其實關於攻打柏林的問題還有一些故事 當時的盟軍總司令 艾森豪威爾沒有下令盟軍攻打柏林 他認為攻打柏林代價太大 但丘吉爾卻說:這傢伙根本不懂政治! 事實上佔領柏林的政治意義自然很大 但看看蘇軍付出的代價 戰死者 就達到10萬之多!之後 蘇軍與盟軍 將柏林分為倆個部分 蘇聯還在冷戰時修築了著名的「柏林牆」。
㈦ 在二戰中,蘇聯為何要犧牲重兵攻佔柏林
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佔了納粹德國的最後堡壘柏林,結束了盟軍在歐洲戰場的最後一仗。希特勒也在這一天從歷史上消失了。
-同盟國與蘇聯瓜分戰後政治利益,蘇軍提前發動攻打戰役
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舉行的雅爾塔會議確定,蘇軍與盟軍對德國的佔領以易北
河為界,易北河以東由蘇軍攻佔,這就意味著蘇軍將承擔攻克柏林的任務。
攻克伯林是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標志,因此,雖然蘇、美、英三國有約在先,但離開風景秀麗的雅爾塔到了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沒有人能阻擋喜歡出風頭的蒙哥馬利元帥進攻的腳步。此刻,蘇軍大軍還沒出動,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已經從易北河以西沖到通往柏林最近的道路上。而跨過了萊茵河的美軍也在向東急速挺進,其前鋒已在易北河開辟了直指柏林的登陸場。在莫斯科密切關注著德國戰場局勢的斯大林發現,當德軍潰敗時,他們更願意向盟軍投降。當時在德軍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向東死死地頂住俄國人,直到西邊來的英國人踢著我們的屁股。
值此關繫到東西方戰後政治利益分配的關鍵時刻,盟軍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將軍致電莫斯科,闡明盟軍的軍事行動僅限於切斷德軍南北的聯系。這等於告訴莫斯科,同時也告訴了蒙哥馬利,盟軍並沒有攻克柏林的打算。丘吉爾憤怒地指責艾森豪威爾根本不懂政治。斯大林明白丘吉爾為什麼發火。蘇軍決定提前發起攻克柏林的戰役。
㈧ 為什麼說蘇軍攻佔柏林有利於戰後格局呢
二戰後期,當窮途末路而又窮凶極惡的德國法西斯軍隊面臨兩線作戰的不利態勢時,對於反法西斯的盟軍來說,如何搞好後期戰略協調,為打敗德國法西斯軍隊的總體戰略服務,就成為重要的問題。歷史是這樣書寫的:作為抗擊德軍的主力,蘇聯軍隊先於西方盟軍成功佔領了德國首都柏林。蘇軍為何能捷足先登,這中間究竟什麼值得戰略家思考的東西,今天回顧仍有其借鑒意義。
當蘇軍前出到奧得河———尼斯河一線和西線盟軍攻入德國本土以後,希特勒德國的敗亡幾成定局,毫無疑問,如何攻克柏林已提到聯盟各國的議事日程上。這時,蘇軍占據了進攻柏林的有利地位,加緊進行進攻的准備,而盟軍卻在攻佔柏林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蘇軍步兵在戰斗
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此前得到消息說,由於柏林受到蘇軍嚴重威脅,德國政府已准備撤出柏林,政府機關遷至南德山區的可能大,並且狂熱的黨衛軍、蓋世太保以及忠於希特勒的分子將集結在德的巴伐利亞地區包括阿爾卑斯山、奧得河西和義大利北山區,重新組織力量頑抗。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柏林作為「地理目標」的軍事意義就大大下降了。盟軍情報人員還納粹分子一旦佔領上述山區,便可利用有利地形和新發明的「秘密武器」進行堅守,構築地下設施以製造軍火和儲備大量糧食,訓練大批青年組織地下軍,進行游擊戰,這樣就可以把戰爭堅持下去,甚至可能「光復」整個德國。艾森豪威爾認為,如果德國的這一陰謀得逞,就會使盟軍陷入曠日持的戰爭,這不僅意味著盟軍將付出更大的代價,而且對於達到軍事上迅速取勝、盡快結束戰爭的戰略目的極為不利。因此,盟軍在德國中及早前出到易北河與蘇軍會師十分重要。這一方面可以切斷德國政府南撤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德軍分割成南北兩大分,使之失去相互聯系,有利於粉碎德國繼續拖延戰爭的企圖。
1945年4月25日,盟軍與蘇軍在德國易北河會師
但是,聯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基於此情況的軍事計劃遭到了英國人的反對。出於對紅色共產主義的恐懼,英國政界和軍界要員強調搶先佔領柏林,因而對統帥的戰略計劃提出了疑問。因為按照艾森豪威爾的計劃,在戰術上,要把起先以柏林作為主要進攻方向改為通過萊比錫到德累斯頓方向,並且抽調走了美第9集團軍,使21集團軍群戰線拉長而失去進攻力量,這就排除了英美聯軍進入柏林的可能。
高超的統帥自有其非同尋常的戰略眼光。艾森豪威爾在闡述自己的作戰思想:「魯爾之後的進攻目標當然是柏林。柏林作為德國殘餘力量的象徵,在政治上和心理上是很重要的。然而,我認為,柏林不是西方盟軍隊合乎邏輯或最合適的目標。」他認為,從政治上考慮,盟軍的軍事行動,不能越過美、英、蘇三國規定的美、英的界線,應停留在柏林以西200公里公認的易北河分界線上。從軍事上考慮,盟軍渡過萊茵河以後距柏林尚有600公里之遙,而且有易北河障礙,而蘇軍距離柏林只有60公里,如果盟軍硬是要去搶占柏林,可能會由於蘇軍先於盟軍包圍柏林而徒勞無益。另一方面,盟軍的後勤供應能力只能勉強滿足搶占柏林隊的需要。如果不顧一切去搶占柏林會使其他方向上的盟軍因為後勤供應不足而失去進攻能力。不僅如此,美國還要考慮太平洋戰場上的對日作戰。因為在對德作戰的最後階段,美國的兵力動員情況很困難,對日作戰補充兵員,需要從歐洲戰場來解決。因此,在對德國作戰的最後階段,美軍十分重視減少作戰傷亡的問題,美軍擔心搶占柏林至少要死亡10萬人,從而影響他向太平洋戰場機動兵力的數額,在這個前提下,和蘇聯搞好關系協同對日作戰就非常重要。此外,在美國當時的政策中,還有一個要加強對戰後義大利的控制問題。為了保住戰後管理義大利的有利地位,不讓蘇聯插足亞平寧半島,美國有意承認蘇聯對東歐的控制權。更何況,在對德的聯軍遠征軍中,英國的軍隊只佔1/4,而美國佔到3/4,主力自然是美軍,美國的意見終究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於是歷史就這樣書寫了�蘇聯軍隊先於英美聯軍而攻佔柏林。
毫無疑問,美國上述政略與策略原則,必然要影響它在歐戰最後階段的軍事戰略。美軍不越過易北河,不先於蘇軍去攻佔柏林的根本原因就在這里。曾經有人批評說,美國人不懂得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沒有從政治上去考慮軍事行動。其實,美國正因為懂得政略決定戰略的原則,才決定為維護本國的政治利益而不去進攻柏林。(來源:國防知識報)
㈨ 蘇聯為何不惜一切代價要在美軍之前攻下柏林
二戰蘇德戰爭堪稱最為慘烈,投入兵力最多的戰爭,兩國進行著全方位的國力比拼,從戰爭開始之初德國節節勝利,蘇聯左右支拙,再到英美援助,蘇聯開始逐步反擊,數次戰果輝煌的反擊戰,一舉將二戰的風向徹底逆轉,而蘇德戰爭最後的戰場就是德國的首都,柏林。魔王希特勒在地下室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樹倒猢猻散,剩下的德國高層也都投降了,二戰的歐洲戰場也就此謝幕。
柏林戰役的慘烈程度非比尋常,當時德國方面則是德軍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80萬人,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柏林戰役的慘烈程度非比尋常,此役蘇聯方面付出了高達30萬的人員傷亡,付出的代價非常的慘烈,而且在戰役之前,德國已經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局面,敗亡已經不可避免,在此之前美國軍隊完全有機會搶在蘇聯之前佔領柏林,可是美國沒有這么做,為什麼呢?
一、美國方面主動讓出,完全是利益需要的
1945年年初,英美蘇三大國元首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對德國的佔領問題和對日本的作戰問題,當時,美英聯軍已經從西面攻入德國本土。蘇聯軍隊則進入波蘭境內,也即將攻入德國本土。德國的戰敗僅僅是時間問題,到了這個地步,三大國開始商議對德國領土的佔領事宜。根據各國達成的一致意見,德國國土將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德國首都柏林也是一樣。此時美英聯軍和蘇軍都已經進入德國中部。美軍距離德國首都柏林的距離更近一些,但是美軍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卻並不準備進攻柏林,他打算把這個任務讓給蘇聯。因為柏林防守嚴密,即使攻克柏林,自身的傷亡也是巨大的,艾森豪威爾不願意這么做。艾森豪威爾認為既然各國早有約定,在佔領柏林以後,四國軍隊分區佔領。這樣的話沒有必要為了佔領柏林而浪費美軍的兵力,讓給蘇聯好了。
二、蘇聯希望得到攻克柏林的榮耀
因為蘇聯為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傷亡。1941年6月,希特勒集結550多萬軍隊,從三個方向進攻蘇聯。蘇聯當時在戰備水平上嚴重不足,因此在開戰的初期損失慘重。1941年冬天,德國軍隊甚至兵臨莫斯科郊區,美國在二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太平洋戰場和和日軍的血戰,而英國在二戰中守住了歐洲最後的尊嚴,蘇聯對德國的反攻里卻充斥著美國援助的影子,為了徹底證明蘇聯對二戰的貢獻,斯大林決意要用鮮血換取蘇聯應得的國際聲望。
三、柏林有大量的先進武器,這是蘇聯十分需要的
當時德國已經是四面楚歌,希特勒已經把所有的家底都轉移到了柏林。大量的武器裝備也進入了柏林,其中不乏很多先進的獨門武器。蘇聯方面認為打下柏林雖然要付出一定的傷亡,但是得到了回報也是巨大的。在德國敗局一定的情況下,美國和蘇聯的矛盾逐步顯現出來。早在1944年,美國和蘇聯就已經險些決裂了。現在德國柏林近在咫尺,蘇聯當然希望由自己佔領柏林,獲得德軍的那些殺手鐧武器。雖然美國和蘇聯的冷戰還沒有爆發,但蘇聯已經明顯感覺美國在針對自己。為了在為了的對抗中處於更好的位置,蘇聯需要這些德軍武器。德國的秘密武器蘇聯早有耳聞,其中還包括原子彈等重要的武器。
所以擺在蘇聯的面前的選擇其實非常的艱難,如果不打,和德國隊拉鋸戰也不能迅速結束,而且落後於盟軍對自己的聲譽影響極大,再者打下柏林也能威懾英美,證明自己的軍事實力絕非強弩之末,所以斯大林直接下令,命令軍隊不惜一切代價拿下柏林,於是乎就有了慘烈的柏林戰役。
㈩ 蘇聯為什麼要侵佔德國
法理上沒有侵佔,只是駐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