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納粹德國藍色方案
進攻斯大林格勒——「藍色方案」 藍色方案擬訂的最終計劃是奪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和礦石,穀物資源,破壞掉支撐蘇聯繼續戰爭的能力。理論上,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如果德國有足夠兵力攻擊下來,在有足夠的人去守住攻下來的地盤的話。但在實際過程中,你就會發現重重困難;首先是距離遙遠。德國人在蘇聯南線的起始點是哈爾科夫地域,而他們的目標是直線距離約千多公里外的高加索。這樣長距離的攻擊行動,中途必須得有補給中轉基地,不然攻擊部隊打不了多遠就得打道回府。這樣的基地一個被定為羅斯托夫,另一個就是斯大林格勒。 為什麼會選他,不是因為他的名字特別。而是因為斯大林格勒不僅是一個由高加索運輸物資到莫斯科的交通樞紐,而且還是一個伏而加河流域上最重要的工業城市,兵工基地。裡面有大量的兵工企業。正是這里生產的大量武器裝備使得德國人不敢對此漠然無視——就是在斯大林格勒巷戰打得最激烈的時候,這里都還在源源不斷地生產T34坦克和大炮。 試想,如果任由德國通往高加索那漫長的交通線暴露在如此規模的兵工基地面前會怎樣。蘇軍新生力量甚至可以在斯大林格勒集結和裝備後,在他們喜歡的地點集中力量切斷這條脆弱的補給線,而要被動地防守這條補給線對德國而言無疑是痛苦和無望的。所以,攻佔斯大林格勒並不象很多人說的那樣沒有必要,實際上蘇德兩方誰得到這個兵工城市,誰就可以在高加索和伏而加河流域為所欲為。
⑵ 回憶「藍色方案」,真的有錯嗎
更有人認為當時是兩個獨裁者為了一個城市的名字而爭強斗氣,是兩個國家命運實力的決定性碰撞。 在此,請讓我先提出我的看法。我覺得藍色方案在當時不算最好的戰略計劃,但於納粹德國而言,也沒有什麼能好過他的方案。我認為以1942年初的態勢,德國在東線最有可能也是最應該劃定的戰略方向只有兩個:一個是高加索的石油,另一個則是列寧格勒的威望和芬蘭盟友。只能從這兩個中選一個。莫斯科是不要想的呢!還不要說德國軍隊在1941年末蘇軍的大反攻中退了二百多公里,更重要的是蘇聯的大量部隊還在向此方向集中。要是硬碰,最多不過再演一次1941年冬季的潰退。而放棄進攻打防守反擊更是自暴自棄,憑著蘇聯驚人的恢復能力,龐大軍工企業的製造能力和豐富的資源。德國不進攻,不把當面的蘇軍人數或技術裝備消耗一些,怕就只有等死。對當時的德國而言,暫時放棄戰略主動權都是不行的。蘇聯已經實行了全民動員,全國轉入了戰爭體制。而德國還要等到1943年末。所以,德軍必須進攻。 藍色方案擬訂的最終計劃是奪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和礦石,穀物資源,破壞掉支撐蘇聯繼續戰爭的能力。理論上,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如果德國有足夠兵力攻擊下來,在有足夠的人去守住攻下來的地盤的話。但在實際過程中,你就會發現重重困難;首先是距離遙遠。德國人在蘇聯南線的起始點是哈爾科夫地域,而他們的目標是直線距離約千多公里外的高加索。這樣長距離的攻擊行動,中途必須得有補給中轉基地,不然攻擊部隊打不了多遠就得打道回府。這樣的基地一個被定為羅斯托夫,另一個就是斯大林格勒。 為什麼會選他,不是因為他的名字特別。而是因為斯大林格勒不僅是一個由高加索運輸物資到莫斯科的交通樞紐,而且還是一個伏而加河流域上最重要的工業城市,兵工基地。裡面有大量的兵工企業。正是這里生產的大量武器裝備使得德國人不敢對此漠然無視——就是在斯大林格勒巷戰打得最激烈的時候,這里都還在源源不斷地生產T34坦克和大炮。 試想,如果任由德國通往高加索那漫長的交通線暴露在如此規模的兵工基地面前會怎樣。蘇軍新生力量甚至可以在斯大林格勒集結和裝備後,在他們喜歡的地點集中力量切斷這條脆弱的補給線,而要被動地防守這條補給線對德國而言無疑是痛苦和無望的。所以,攻佔斯大林格勒並不象很多人說的那樣沒有必要,實際上蘇德兩方誰得到這個兵工城市,誰就可以在高加索和伏而加河流域為所欲為。 了解了攻佔該市的意義,那麼是不是就要憑此給希特勒翻案呢?不是的,其實正是這位元首犯的大錯,因而過早地結束了藍色方案(之所以說是過早,是因為我相信就是德國人奪下了他們計劃里的所有地盤,他們也守不住,丟掉是遲早的事)。說錯誤,很多人就想到這位元首在局勢悲觀的時候死撐著不讓第六集團軍沖出來,或者片面地相信戈林的空話等等。其實,錯誤並不在此或者說不全在此。真正的大錯是在德軍兵鋒到達斯大林格勒城外時分兵攻擊目標:第六集團軍打斯大林格勒,第四裝甲集團軍打高加索;兩個都想要結果兩個都要不到。 以往德軍的厲害是在於其機動部隊能在野戰中快速消滅或大量消耗敵有生力量,所以包圍圈裡的城市不攻而破或者因消耗太大無力防守而放棄。但這次就不同,直接以機動部隊去攻取蘇軍重兵防守的城市不說,更重要的是第六集團軍無力單獨對斯大林格勒形成包圍。於是雙方大打消耗戰,各自採取兵家大忌——「添油」戰術往裡填人。只是蘇聯消耗得起德國就消耗不起這種戰爭。而作為最高軍事領導人的希特勒;在戰役中先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戰前分兵;其次在發現第六集團軍無力合圍該市時不果斷命令其撤除或將第四裝甲集團軍主力凋回迂迴攻擊蘇軍後方,反而不斷往裡投入德國新的精銳部隊。本身就已造成大錯。後面的災難可以說全是因此而致。 至於後來人們常常指責的希特勒相信戈林的鬼話和死頂著不許德軍沖出,與其說是為了臉面,不如說是被迫的丟車保帥之舉。 德國空軍當時有多大的運載量,作為當時的三軍最高統帥希特勒來說,不會不知道。退一步講就是不知道他也可以推算出來。2年前打克里特島,德國空軍拼了老命一次也不過送了近兩個團的傘兵下去。現在卻一下子要為20多個師30多萬人投給養,本身就有一個巨大的落差。所以說是希特勒信戈林的話,不如說是他需要戈林的話去堵那些要他撤退的陸軍將領的嘴。 「斯大林格勒是必須守下去的,直到德國後備兵力編組完成。」 因為當時德國遠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而在蘇聯戰線的南線上卻有兵力枯竭的跡象。在這里德軍雖然有號稱百萬之眾,但有相當一部分卻呆在蘇軍的包圍圈裡。如果任由他們沖出,必將付出慘重代價,就是沖出來也還需花大量時間重新重組不能立即投入戰斗。另外更重要的是包圍德軍的蘇軍龐大兵力如果跟蹤追擊,極易沖散後方正在集結和訓練的新部隊,進一步擴大悲觀情緒。因此這么一增一減,不僅對南線是災難,可能對整個蘇德戰場造成嚴重的連鎖反映。事實上也正是德國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堅守,確實以自己覆滅的代價做到了消耗了大量蘇軍力量的目的。使得德軍能在哈爾科夫穩住戰線,使得東線的戰爭還可延續兩年。 我認為,希特勒在這個戰術決定上沒有錯。但在戰略上遲遲不進行全國戰爭總動員卻是一個大錯。實際上在1941年末該做的這件事一直拖延到1943年末到1944年初,實際上還是犯了戰略上逐步添油的錯誤。打倒最後,生產的武器和每次培訓的人員很快被送往前線,根本形不成一支對敵占壓倒性優勢的力量,德國就是先進的武器和軍事理論,也是無力回天的。 至於斯大林格勒是不是如同很多人說的那樣是蘇德的決定性戰場。我認為不是,斯大林格勒是一個英雄的戰場,一個悲壯的勝利,但要論真正的決定性戰場卻是1943年的庫而斯克,這是蘇軍首次在野戰環境下大規模使用德國的戰術擊敗德國人,徹底粉碎了德國在東線重奪戰略主動權的幻想。由此以後,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⑶ 藍風行動是個什麼行動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藍色行動(又稱藍色方案,德語:Fall Blau)是德意志國防軍於1942年夏季在蘇聯南部實施的戰略性進攻行動代號。該行動是巴巴羅薩行動的延續,在行動中,德意志國防軍中的南方集團軍被分成A集團軍及B集團軍,德軍的進攻面臨兩個問題: 一是蘇聯紅軍在伏爾加河西岸斯大林格勒(一個重要的運輸中心)建立了堅強防守以繼續抵抗,二是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要求攻佔在高加索地區的油田。
希望能幫到你,求採納。
⑷ 希特勒 綠色方案 白色方案 黃色方案 藍色方案
白色方案——進攻波蘭
黃色方案——進攻西歐諸國
藍色方案——進攻斯大林格勒,從而奪取高加索地區的資源
⑸ 1942年德軍夏季攻勢,鐵木辛哥如何成了光桿司令
1942年6月28日,德國元首親自擬定的「藍色方案」經過多次延期後,終於開始實施。由於蘇聯統帥的誤判和固執,將防禦的重點依然放在莫斯科方向,致使德軍進攻有了出其不意的效果,2天推進蘇軍縱深40公里,分2個方向直指沃羅涅日。
消息傳到莫斯科,如夢初醒的蘇聯統帥急忙派出3個坦克軍馳援布良斯克方面軍,試圖以1000多輛坦克的絕對優勢挽救局面,結果卻事與願違,德軍的「閃擊」戰術依然犀利。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德軍抓獲的蘇軍俘虜很少,這是怎麼回事呢?
關鍵是德軍耽誤了「48小時」。
考慮到「藍色方案」的規模過於宏大,德軍需要在頓河-伏爾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同時發起進攻,而在兩個戰略方向上作戰,單由一個集團軍群司令部執行這項復雜的計劃,顯然有些力不從心,必須將南方集團軍群拆分為A、B集團軍群。
按照德國元首的計劃,一旦打通沃羅涅日的通道後,先由步兵師沿頓河防守,不急於渡河佔領該城,而霍特的第4裝甲突擊群迅速南下,配合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實施快速穿插,包圍頓河以西的蘇軍重兵集團,盡可能多地消滅其有生力量。
眼看局勢惡化,蘇聯統帥命令前線部隊連夜後撤。然而,蘇軍與其說是撤退,不如說是潰逃。以鐵木辛哥的西南方面軍為例,當該部被改編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時,其所屬部隊早被打得混亂不堪、七零八落,大多數部隊都失去了聯系,不知所蹤。
也就是說,鐵木辛哥在一片混亂中成了光桿司令,被蘇聯統帥逼問和大罵了好幾天,他只得硬著頭皮利用幾個新集團軍在頓河一線設防。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失蹤很久的3個集團軍突然又冒了出來,逃跑的位置正好是鐵木辛哥建立的新防區。
此次戰役,德軍僅俘虜了8.8萬人,沒能實現消滅蘇軍主力的目的。有意思的是,蘇軍公布的減員數卻高達37萬人,相差的28萬人去了哪裡?說明了什麼?其實很簡單,蘇軍冬季徵集的低劣兵員根本無用,他們只會胡亂逃跑,而且跑得無影無蹤。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