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時期德國和蘇聯誰最強
綜合來說,德國較強於蘇聯。德國雖然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完成了統一,但在此之前,德國的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而蘇聯的前身沙俄一直是個封建軍國,也是帝國主義國家中最薄弱的一環。蘇聯是1922年確立的,明顯晚於德國。二戰之前,德國的青少年都是必須要進行軍事化訓練的,自然戰鬥力較強,而對比蘇聯,我們可以從蘇芬冬季戰爭看出紅軍的戰鬥力。加之斯大林的肅反運動,5位元帥殺了3位,剩下2位地圖都不會看,其他各級將領更加不用說。搞得蘇聯國內人心惶惶,甚至在蘇德戰爭初期,出現過紅軍幫助德軍打自己人!可見當時斯大林多麼不得人心。
其次,蘇聯的衛國戰爭是主場作戰,德國樹敵眾多要多線作戰。
2. 德國和蘇聯誰最厲害
論戰爭潛力蘇聯高於納粹德國,如果只是兩國交戰,並沒有第三方參與並且德軍戰略方針不出錯的話納粹德國勝算比較大,但是德國要打贏蘇聯必須在短時間內結束,因為蘇聯的後勤補給和資源能力比納粹德國要強,納粹德國打不起消耗戰
3. 德軍和蘇軍,哪個戰鬥力更強
他認為——不知道真的假的——他認為,說德軍的戰鬥力比蘇軍強很多,他雖然是一個小兵,他的視野不過是方圓數十里,他所接觸的只是一個連,充其量是一個營這樣的戰斗,但是他有發言權,他說他那兩個連,就幾百人就能擊潰幾倍於他的蘇軍,我們看不到他有什麼強大的火力支援。當時在1943年、1944年,特別是1945年,制空權已經是蘇軍的了,那麼制空權沒有了,你的炮如何呢?炮也是兩倍、三倍、四倍是蘇軍的占優勢,它的步兵連,步兵營充其量只有迫擊炮,頂多有機槍,然後就是手裡的沖鋒槍和步槍了,就靠著這點火力,手榴彈,居然能夠擊潰數倍的蘇軍,那麼在他的角度。在這個庫爾斯克會戰的時候,它是八百人打敗兩千人。
所以他就根據德國的戰報說,在整個庫爾斯克戰役當中,有一個方面是8萬德軍擊潰了40萬蘇軍,這個是有歷史記載的,靠什麼?我想就是靠紀律,德軍的紀律是相當不錯的,他寫了一個親身的體會,是什麼呢?是被俘了以後,整個德軍被俘了以後,他們的紀律還是非常之肅靜,肅靜到什麼地步呢?肅靜到還是把一些罕有的帳篷和熱的食物先讓給傷員。肅靜到、嚴肅到一個軍官在受到盟軍指揮,說你們這幫俘虜給我集合起來,他一聲口令,馬上大家就非常整齊地,雖然是衣衫襤褸,雖然是血跡斑斑,缺胳膊斷腿,還是能夠很快地排成行列。這個紀律性是德軍一個傳統,就幾百年來,普魯士軍團傳到國防軍這一個傳統。雖然他是十七歲當兵,經過很短的訓練就上戰場,但是做出整個德軍的戰鬥力,還是比較高的,要不然的話,也不可能小小的一個德國幾千萬人,居然能夠在一年多長的時間里邊,把這個一億多,接近兩億的蘇聯人打敗,一直打到莫斯科,一直打到斯大林格勒,這是事實。
4. 二戰時期德軍強大還是蘇軍強大
從相同單元軍隊的能力來說,德國要高得多,它在二戰一開始,就是空地一體、機械化突擊為先導的閃擊戰。雖然德蘇開戰的比較晚,但是當時德國對於蘇聯的立體突擊還是非常有效的,蘇聯在西部的軍隊被德國的快速突擊加上鉗形攻勢大量圍殲,整個二戰,蘇聯的被俘人數達到二百六十二萬人,超過了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國正規軍的總數。在紅軍全部77名被俘將軍中有6名中將,71名少將,他們有74人來自陸軍、2人來自空軍、1人來自海軍。
德國最終戰敗,不是因為蘇軍強大,而是因為以下原因:一、德國同時對西部歐洲和蘇聯開戰,還要支援在非洲作戰不力的義大利,兵力嚴重不足,犯了不當分兵的大忌;二是蘇聯的國土廣大,德軍的戰線不斷被拉長,機械化戰爭消耗巨大,戰爭成本大爭,後勤保障更加困難;三是德制武器為溫帶海洋氣候研究,在蘇聯高寒氣候條件下無法正常使用;四是蘇聯社會主義體制具有強大的動員能力,人力財力物力可以集中用於最重要的方面;五是蘇聯與日本訂立中立條約,解放了東部威脅,能夠把東部的軍隊調往西部戰場,這與德國分兵作戰形成鮮明對比。
5. 二戰時德國和蘇聯到底誰更強
綜合來說,德國較強於蘇聯。德國雖然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完成了統一,但在此之前,德國的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而蘇聯的前身沙俄一直是個封建軍國,也是帝國主義國家中最薄弱的一環。蘇聯是1922年確立的,明顯晚於德國。二戰之前,德國的青少年都是必須要進行軍事化訓練的,自然戰鬥力較強,而對比蘇聯,我們可以從蘇芬冬季戰爭看出紅軍的戰鬥力。加之斯大林的肅反運動,5位元帥殺了3位,剩下2位地圖都不會看,其他各級將領更加不用說。搞得蘇聯國內人心惶惶,甚至在蘇德戰爭初期,出現過紅軍幫助德軍打自己人!可見當時斯大林多麼不得人心。
6. 二戰德國和蘇聯誰的實力強
當然是德國,在當時,德國是最為強大的國家,蘇聯、美國、英、法,都無法與德國相比
7. 二戰時,蘇聯和德國哪個整體軍事實力較強
在不列顛戰役失利之後,希特勒不得不把目光東移。當時德國可選擇的餘地已經非常小,不過兩處,一是經希臘進入土耳其進入中東,從反向打擊英國勢力,一是強行佔領蘇聯,從蘇聯尋找突破口。二戰中土耳其和德國的關系類似西班牙瑞典和德國的關系,都是親德但卻拒絕捲入戰爭,這種半同盟關系使德國無法直接對其進行軍事佔領,而且經土耳其進入亞洲,同樣要和蘇聯發生正面沖突,而從土耳其進攻其補給線要通過情況復雜的巴爾干半島,不如進攻蘇聯便利。另外有幾個錯誤判斷使德國認為進攻蘇聯是最佳選擇。一是三九年到四零年的芬蘇戰爭蘇聯損失巨大,人員損失達百萬之眾,此戰充分暴露了蘇軍戰鬥力非常低下軍隊組織能力差指揮員在遭到大清洗後素質不高的一面,而德國陸軍的實力顯然不是芬軍能相比的,芬蘇戰爭中德國向芬蘭派了大量的軍事觀察員,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蘇軍的作戰能力,他們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影響了德國統帥部的決策。二是西線的速勝使德國統帥部對德軍的信心大增,二戰時一般認為法軍是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其戰鬥力在蘇軍之上,而這支最強大的陸軍不過一個多月就被消滅掉,使德國統帥部高估了德軍的實力。三是在蘇聯剛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請洗,有經驗的軍隊指揮員被大量清洗掉,嚴重影響了蘇軍的實力;四是蘇聯剛經歷的大清洗使德國人錯誤地覺得蘇聯人已經不會再支持斯大林政權,錯誤地估計了政治形式。五是對蘇聯後續作戰能力和英美等國對蘇聯超越意識形態的堅決支持估計不足,錯誤地判斷西方會因為意識形態的分歧坐視蘇聯滅亡,而英國在歐洲一貫的方針是縱容德國人東進,這種方針加深了德國統帥部的錯誤判斷。
此外從經濟上考慮,蘇聯當時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其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相當發達,烏克蘭則是蘇聯的糧倉,高加索有歐洲最重要的油田,頓巴斯有最大的煤礦,這些生產能力及資源,是德國異常渴望得到的,德國希望通過佔領蘇聯而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質,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付將來可能的美英聯合對德作戰。
此外,從更大的戰略方針考慮,擊敗蘇聯可以迅速和日本匯合,打通更有意義的亞歐大陸線,徹底切斷英國殖民主與本土的聯系,徹底突破英國現實乃至美國潛在的封鎖,將美國孤立在美洲,進行反封鎖。
至於說奪取生存空間等等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宣傳報道,希特勒是個政客,政客的特徵之一就是不為情緒左右只為利益左右,他的野心只有在具體的利益驅動及利害關系的衡平下才有實現的可能,而且德國總參謀部、最高統帥並不僅僅只有希特勒一個人,實際上德國的將軍們在四一年也對進攻蘇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德國已經上了戰船,只有兩條路,勝利或毀滅,希特勒的賭徒心態只是加重了下注的籌碼而已。
那麼,德國不進攻蘇聯可以不可以呢?這對德國同樣是危險的,德國軍事指導思想就是速勝而不是相持,相反,英國的指導思想卻是相持,可以說,德英相持,對德不利,對英有利。作為蘇聯來說,尤其希望看到這種相持,當德國在相持中逐漸被弱化的時候,蘇聯必然會採取和德國一樣的方法: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單方面進攻,這一點,德國統帥部應該有共識,而且看得非常清楚,從蘇聯在波蘭戰役及其後的吞並波羅地海各國、芬蘇戰爭來看,蘇聯的胃口不亞於德國。現實的危險是,德英已經進入相持階段,德國在空前的勝利下暗藏著致命的危機,就好比一個人練就了吸星大法但卻損害了心臟一樣。德國進攻蘇聯是看到戰勝英國無望而且有著非常現實的失敗危險時,不得已採取的賭博行為。這才是德國在四一年進攻蘇聯的真正原因。
8. 二戰時到底是德國強還是蘇聯強
1937年蘇聯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後,已經超過德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工業國家。除了在機床,精密儀表,化工等領域還落後德國外,在其他工業類別和部門指標上都是把德國遠遠甩在了後面。蘇聯經受了衛國戰爭的考驗最終贏得了勝利,成為和美國並列的超級大國不是偶然的。
德國充其量不過是一個中等規模國家,一戰失敗丟掉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為了賴掉背負著凡爾賽賠款的重負,德國故意地認為地進行惡性通貨膨脹,搞得德國民窮國困,元氣大傷。因為過於依賴美資實現戰後復興,在1929-1931年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遭受重創,損失在歐洲國家是最大的。雖然在納粹上台後擴軍備戰暫時刺激了德國的經濟增長(也讓德國在世界主要軍事強國中第一個轉入戰時經濟體制),但是對於元氣大傷的德國經濟來說是引鴆止渴。1939年9月德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是迫不得已,大量戰略物資需要進口卻又嚴重缺乏外匯和黃金等硬通貨的德國的戰時經濟緊綳到已經不能等了,時間拖久了,德國連先轉入戰時經濟體制所帶來的先發時間差優勢也將喪失掉了,如果等英法蘇聯都開始動員轉入戰時體制,德國更是連孤注一擲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德國在1939年9月還沒有完成戰爭准備的情況下就急匆匆地發動了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戰爭史上的第一次總體戰,各個國家所較量的不再是單純的軍事力量,而是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比拼。最終德國自身的實力限制導致了無法支持其戰略野望。德國可以說是毫無意外地戰敗了。
9. 倘若沒有外援,二戰時期的德國與蘇聯誰強誰弱
自己國內如果沒有外援的話,德國會比蘇聯更強一點。因為德國其實侵略戰爭開始之後就是戰爭機器正式啟動的開始。蘇聯相對比較穩定,沒有那麼迫切地想要改變自己國內的現狀。而德國作為主動出擊的國家來說,他是非常想讓德國脫離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德國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動,而蘇聯則是比較被動地作出回應,因此德國的軍事實力強於蘇聯是毫無疑問的。戰爭機器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可以讓一個國家變得窮兵黷武,在某一個時期成為一個軍事上全勝的國家。但是這一切往往會以拼比資源為代價,結果就是必有一死必有一傷。德國後期的失利,也就是體現在資源供應和戰略縱深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