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德國要怎麼打才能贏
首先在敦刻爾克不要暫停進攻。陸空配合一鼓作氣把英法聯軍吃掉。【或是乾脆放他們走,別去打英國了,誰也不打了,就此打住。(畢竟英美一條心,美國雖然科技不如德國但是工業實力世界第一),和英國談判,適當的可以吐出點吃進去的地方。安下心來鞏固佔領區。】
2在不列顛空戰中不能糊塗的放棄對英國戰斗機基地和工廠的轟炸而改炸倫敦。炸平倫敦也沒有,英國人的抗德慾望很高。但是只要優先打擊英國戰斗機部隊(其實再有2個星期英國空軍也就堅持不住了,有了制空權還怕沒有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
3別去捅蘇聯。兩線作戰腹背受敵,這是兵家大忌。
如果這樣,德國還可以得到很多領@土。
樓主如果說的
是德國像歷史上那樣同時打那麼多的國家怎樣取勝,那麼取勝不可能。畢竟那時候的科技還沒像現在美國和別國那樣懸殊。即便德國再厲害,也同時干不過這么多大國。
註:不同意「二戰時德國科技不如美國」這一說,德國人在30年代就搞出了直升機和能飛到90千米高的火箭。除了戰略轟炸機以外(----德國在2戰前被禁止研製轟炸機,他的轟炸機比如著名的斯圖卡,是一款很出名的民用飛機,戰前經過簡單改造就成了軍用飛機。這在航空史是都有介紹。)美國在絕大多數方面並不如德國,(至於英國,德國只有雷達比不上英國,別的比英國強)。德國和英國在末期已經都有了噴氣式戰斗機服役了。美國的第一架F80戰斗機在二戰結束以後才出現。49年才服役。
有網友說p51戰斗機是二戰中最好的戰斗機,曾擊落過德國的噴氣式,但是那是在德國噴氣式戰斗機在機場上沒起飛時被突然到來的P51摧毀的(螺旋槳戰斗機在空戰中擊落噴氣式戰斗機是在朝鮮戰場第三次轟炸大和島,志願軍的拉11戰斗機擊落了美國的F86)。美國人自己都認為p51和速度快機動性好的德國噴氣式戰斗機沒得比,認為「1架至少比得上我們三架野馬式」,其實二戰後期的拉9、拉11全面超過了P51,只是服役晚,擊落敵~機遠沒有P51多。
2. 二戰中,德國要怎麼打,才會打出最大戰果
放棄攻擊波蘭,扶植波蘭法西斯政黨上台建立與蘇俄的戰爭緩沖區,攻擊北歐三國,奪取波羅地海入海口,控制北冰洋,阻止英國從海上獲得補給.盡可能的製造與蘇俄友好條件,全力拿下北非,將英軍全殲於埃及境內,前出波斯灣佔領中東,大量的資源足夠統治全世界,利用佔領地內的人力物力資源整軍備戰,發展經濟,世界的結果也許是另一個方向了
3. 德國人打仗為什麼那麼厲害
這就涉及到人員和裝備了,就人員來說,德國人生來嚴謹,執行能力強,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都收高良好的學習和訓練,作戰素養很高。就裝備來說,德國一戰二戰乃至目前,很多裝備都是世界頂尖的,比如坦克和潛艇。
4. 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復德國人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德國為什麼發動二戰。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矛盾,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德國不滿凡爾賽體系對德國的約束。在《凡爾賽合約》簽訂後,德國不能擁有合法的軍隊,德國的大片領土被戰勝國占據。德國人對此感到十分的屈辱,因此希特勒才能在德國上台,納粹德國才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假如二戰結束之後,美蘇沒有爆發冷戰,德國估計很難能夠再崛起。然而在一戰結束之後,美蘇之間爆發了冷戰,為了拉攏德國加入自己的陣營,美蘇都給德國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在這種背景下,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都發展迅速,兩德統一之後,德國雖然不再是歐洲的軍事大國,但是仍然是歐洲的經濟大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非常高。
5. 二戰德國怎麼打才能贏
從經濟的角度說,納粹是怎麼都打不贏。
納粹德國發動二戰及二戰爆發前各種騷操作,根本原因都是大危機。小鬍子上台後大力發展軍工和基建,確實暫時緩解了人民就業問題,但這些都是要錢的,而當時由於全球危機德國又不能通過外貿或對外投資賺外匯,德國又不像英國那樣有大片殖民地可以薅羊毛,結果到1936年德國財政就扛不住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小鬍子估計只能扛半年。所以擺在小鬍子面前只剩下一條路——搶。
然後德國就被納粹綁上了世界大戰的戰車,然後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為了搶錢去侵略別國,發動戰爭後又消耗大量軍費導致入不敷出,然後又需要發動新的侵略繼續搶……所以為了彌補戰爭的損失,一旦發動戰爭就根本停不下來了,如果德國能一直贏下去,那倒還好說,但德國國力又有限,導致其戰爭能力與邊界也是有極限的,歐洲像法國、丹麥這樣一個星期就投降的弱雞畢竟屈指可數,等德國在不列顛吃癟,德國的戰時經濟就維持不下去了,停是停不下來的,停下來也是經濟崩潰,繼續打也是崩潰,但繼續打萬一贏了就賺大發了,所以德國就抱著賭徒的心態走上了打蘇聯的不歸路……
所以納粹唯一的贏面就是,把美國拉過來,得到美國的貸款支持繼續發動戰爭,事實上在二戰全面爆發前美國國內納粹勢力也是猖獗一時,很多美國財團都與納粹德國勾結,向其不斷輸血,所以二戰前德國日子還比較滋潤,美國當時也差點成了法西斯國家,如果國防部長沒有堅定地支持羅斯福總統而是勾結大財團發動兵變的話。但從當時英美兩國的緊密聯系來看,美國支持納粹德國的可能性也很小,在珍珠港被炸後這種可能性就成了零。至於蘇聯,大林子一直對納粹保持十二分警惕,能跟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就不錯了,大林子是絕對不可能為納粹四處侵略提供資金支持的,而德國走投無路也必然侵略蘇聯。
日本軍國主義如何瘋狂走上侵略戰爭之路與德國納粹同理,可以說,幸虧有了日本和義大利這兩個豬隊友,納粹總歸是敗了
6. 德軍真的打不贏了嗎希特勒死時手裡究竟還剩多少兵力
那個時候有如神仙打架,並且還是一路被希特勒碾壓式的暴打,可以說在當時,希勒特帶領著自己的超級王牌隊伍和其他國家剛槍的時候,簡直就是王者對青銅,偶爾出來幾個小黃金尚且能掙扎兩下。並且希特勒的隊伍是毫不手軟的,講究的就是快、准、狠,有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盡管希特勒的名聲真的臭到家了,但是也不妨礙他所向披靡無人能敵。
如果他那會兒還活著,指不定還會繼續把周圍的國家攪和成什麼樣子呢,歷史總是有自己的發展,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被糾正。屬於一個人的時代就這么倉促的結束了。
7. 蘇德戰爭中,德國要以怎樣的戰略才能勝利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上溯到拿破崙入侵俄國的時候就存在了,戰爭初期,法軍勢如破竹。但是,廣闊的俄羅斯平原使得法軍佔領的地方越多,後勤供給就越困難,法軍人馬睏乏,給養困難,結果造成大量減員,逃兵增加。8月中旬,法軍抵達斯摩棱斯克時,作戰部隊只有16萬人了,雖然最後法軍佔領了斯摩棱斯克,但戰後可調用的軍隊已經不足13萬人了。8月底,沙皇任命老將庫圖佐夫為俄軍前線總司令。庫圖佐夫在莫斯科附近的鮑羅金諾設營布陣,以逸待勞,准備殲滅疲憊的法軍。9月上旬,雙方展開大戰。雖然俄軍准備充分,但還是未能抵擋法軍的進攻,俄軍在損失5萬人以後,不得不再次敗退,但這一戰法軍也損失了3萬之眾。庫圖佐夫決定避開法軍的鋒芒,主動撤離莫斯科,保存有生力量,准備反攻。俄軍實行堅壁清野,把莫斯科居民連同糧食及生活用品一起運走,使莫斯科變成一座空城。9月14日,拿破崙大軍進入莫斯科,這時法軍只有不足10萬人了。當晚,莫斯科發生大火,三日不熄。拿破崙在這座空城中艱難地度過了一個月,急切盼望彼得堡沙皇派人前來議和,但卻杳無音訊。10月19日,拿破崙被迫下令從莫斯科撤軍,這一年俄羅斯的冬天來得特別早,也特別冷,飢寒交迫的法軍更加疲憊不堪,戰鬥力銳減。一路上,法軍不斷遭到俄軍士兵和游擊隊的襲擊,損失眾多。11月16日,法軍同俄軍在俄國境內打了一仗,雖然擊退了敵人的追擊,卻損失慘重。退出俄國領土後,法軍總共只剩下5.5萬潰不成軍的隊伍,其中的4萬人是收拾的失散士兵。此時,傳來巴黎發生未遂政變的消息,拿破崙慌忙離開部隊,返回巴黎。侵俄戰爭的失敗成為拿破崙帝國由盛轉衰的重大轉折。 很明顯蘇德戰爭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戰線拉得過長,後勤補給根本跟不上,而以戰養戰的策略在俄國堅壁清野的情況下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蘇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納粹德國及其歐洲盟國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開始到1945年5月德國投降為止。蘇德戰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之一。 戰爭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 總兵力 :德國380萬、蘇聯500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 :德國430萬(含軸心國軍隊), 蘇聯290萬 編制 :德國156個師又2個旅、蘇聯170個師又2個旅 坦克 :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 :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 :德國49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 :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要按照現在的研究來說,當時蘇聯的弱點其實在東方,要是希特勒能早點意識到這一點的話,那第三帝國是完全可以和大日本帝國一起合圍瓦解蘇聯的. 德國一開始的計劃是巴巴羅薩計劃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佔領蘇聯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蘇聯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輔(Ки�0�5в,Киев)等,把蘇聯紅軍的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爾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這項計劃雖然在初期運用的還不錯,但是一旦到了蘇聯腹地以後就遇到了拿破崙當年遇到的同樣的問題. 首先,蘇聯在戰爭前期的損失不是數字所能體現的。戰前蘇聯的主力防守位置是南方,部署了150萬兵力,蘇聯這18天內損失的是什麼呢?德軍主要進攻方向放在不列斯特的中路,而不是西南方面軍駐守的南方,而且蘇軍在不備中遭受攻擊,前期防禦的區域部署、時間節奏全被打亂,敵人一步步進逼到國土縱深,從邊境到首都的行程敵人完成了2/3,這才是蘇軍所面臨的最大損失!在速決戰角度看來,戰爭最終結束以前所佔領的任何國土都只具有軍事價值,德軍18天內佔領的任何礦產、工業、農業地區都沒有任何經濟價值,唯一的價值就是進一步進攻的階梯!如果納粹如果不能一下子打掉蘇聯,那麼結果就是一場持久戰! 雖然一開始德國人打得極其順利,但巴巴羅沙計劃本身就有重大漏洞,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後勤。蘇聯廣闊的土地意味著如果德軍行動過快,後勤將無法及時跟上。到1941年12月5日德國人抵達莫斯科郊外並停止進軍時,他們的後勤線已經達到極限,再加上蘇聯游擊隊的破壞,在最前線的部隊根本無法獲得補給以支撐下去,更別談進攻了。巴巴羅沙最初制訂時認為紅軍會在冬天來臨之前就崩潰,但真實情況是蘇聯部隊始終能夠組織有效抵抗。這一錯誤的估計嚴重影響了德國人的計劃。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後,德國軍隊開始准備進一步的進攻行動。原本進軍莫斯科的計劃現已經改為進攻高加索附近的斯大林格勒(今天的伏爾加格勒)。德國最終佔領了這座城市,但是其過程有著嚴重的缺失。希特勒的猶豫不決、高級將領們對改變計劃的不滿以及過長的補給線,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戰成為德國士兵的惡夢。當蘇聯紅軍發動反攻時,20個師的德軍(還有2個羅馬尼亞師)被切斷了退路,德國第六軍團被完全圍困。隨著食品、燃料和彈葯的消耗,德軍的陣地越來越小,直到最後一部分德軍在1943年初投降。 斯大林格勒之後,德國人漸漸喪失主動權,但蘇聯人依然沒有完全回過神來。由馮·曼施坦因將軍(von Manstein)領導的部隊在1943年夏天發動了一次絕望的反抗,暫時停止了蘇軍的前進。這場發生在庫爾斯克的戰役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役,也是德軍在東線所發動的最後一次主要攻勢。蘇聯人事先獲得了情報,為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防禦制訂了一個大規模計劃。在他們的抵抗之下,德軍裝甲部隊最多隻前進了17英里。在該場戰役以蘇軍的勝利結束後,紅軍就始終控制著戰爭的主導權,直到1945年5月佔領柏林。 這就是以斯大林格勒會戰為轉折點後,德國戰略的徹底失敗. 因此正確的戰略我覺得應該是在蘇聯背後開辟第二戰場就像諾曼底登陸那樣,德軍和日軍合圍包抄蘇聯比較好. 當然正面的攻擊也是必不可少的,當作是對第二戰場戰略的策應和掩護, 主攻方向應該定在中東北面的中亞一帶,既可以與中國戰場連成一片,也打破了盟軍的戰略部署.雖然這樣兵力配送可能有困難,但是還是可以考慮的一種戰略. 至於具體的戰術, 還是和大家一起討論好了,再解答吧.
8. 二戰,德國要怎麼打才能贏
贏不了的,這是歷史趨勢。如果在沙盤上討論討論軍事還行
9. 德國二戰對一半是猶太人一半是德國人怎麼處理的
德國當時的領導者追求的是純種的雅利安人,所以對於任何含有你說的的前者血統的人都是嚴肅處理的,很凄慘啊。
10. 二戰,德國要怎麼打才能贏
盡管二戰時瘋狂狹隘的納粹德國機會渺茫,如果單從軍事角度看,那它有無機會取勝呢?從後來曼施坦因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1955)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從曼帥角度去看德國的戰略戰術,確實浪費了巨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