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時期德國全稱是什麼

二戰時期德國全稱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3 00:11:25

㈠ 二戰期間德國屬於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納粹黨的全稱是「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它宣稱自己是「超階級的黨」或是「中產階級的政黨」,並稱它統治的下的「大德意志國」為「超階級的元首制族民共同體」。這一系列概念似乎都為納粹德國帶上了「社會主義」的光環。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以下將通過對納粹德國各階級的分析來揭露這一欺世謊言!

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國家經濟的「領袖」 希特勒上台後,並沒有將壟斷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國有化,相反,由於希特勒本身就是依靠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和資助上台的,因此,他便理所當然地把壟斷資產階級捆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 工業界和經濟界的巨頭們,大都被任命為國家官員,領導並控制著整個經濟部門。1933年7月15日 ,納粹在原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最主要的組織「德國工業家協會」基礎上設置「德國經濟總會」。這是當時德國最高經濟機關。包括克虜伯、梯森、伏格勒、西門子、波施、施羅德等在內的12名當時德國最主要的壟斷資本家都是該機關的成員。此外,另有5名納粹黨人,卻沒有中、小資產階級、工人和農民的加入。1934年11月27日,該機關頒布《德國經濟有機建設條例》,把全德經濟按行業分為六大組,即工、商、銀行、保險、能源和手工業;按地域分為18個經濟省,各省設經濟院。除手工業組外,各組組長和各經濟院院長皆由國家任命的壟斷資本家擔任,從而達到了壟斷資本家對德國國內市場的瓜分。 政治中的「領袖原則」也被應用於經濟。1934年1月21日頒布的《民族勞動制度法》規定企業主是企業的「領袖」,是企業全權的統治者,全權負責企業的供產銷和人事安排。工人必須無條件服從領袖,對領袖無限忠誠。這樣,工會被解散了。原本就殘酷剝削工人的資本家對工人的人身控制和壓迫更進一步了。工人聯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也被剝奪了。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農村。農戶的各項民主權利被剝奪,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大地主和容克。大地主和容克成為了土地的「領袖」。國家鼓勵容克和大地主任意兼並和買賣土地,向他們提供補助,豁免了他們為僱工繳納的每年為4000萬馬克的失業保險金,但這些優惠政策不適於農戶。於是,到了1939年,全德25萬農戶中3/4的貧下中農共佔有的土地比38000個大地主所佔有的土地還少。納粹還在1933年9月29日頒布《農田繼承法》,保護大約60萬富農的利益。這樣,大地主和容克共佔有耕地總數為37%,富農佔耕地總數為約40%,廣大貧下中農所佔耕地不到1/3! 在納粹政權下,德國壟斷資本家獲取了巨額利潤。法本公司經理卡爾·克勞赫作為「四年計劃」總委員會成員之一,是德國向東南歐進行石油資本輸出的主要受益人。德國軍工巨頭克虜伯的個人資產到1943年已達20億帝國馬克,戰前其公司獲純利潤達2387萬帝國馬克!這都是納粹同傳統壟斷資產階級緊密結合的典型。

新地主、新資產階級:平民出身的納粹黨員 隨著納粹法西斯統治體制的形成,希特勒、戈林、希姆萊、戈培爾等原先出身中小資產階級、農民,甚至無產階級的納粹領袖,搖身一變,成為一批新的壟斷巨頭。希特勒本人每年從國庫里抽調數億帝國馬克作為他個人開支之用。他從來就分不清楚個人財產、國家財產和黨的財產,儼然是一個掌握全國生產資料的封建皇帝。原本是一個養雞戶的希姆萊如今成為擁有全國耕地數最多的大地主之一。當然,最典型的例子是納粹德國第二號人物,赫爾曼·戈林。1933年以前,戈林和生產資料佔有毫無關系。1937年,他在德國西北部的薩爾茨吉特建立了「赫爾曼·戈林工廠」,它是由許多國家資金建立起來的冶煉貧鐵礦的企業組成的。這個康采恩不斷地吞並德國的工廠企業,特別是奪取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等外國工廠而日益擴大。1934年初,有177家工業企業、69家采礦冶金企業、156家貿易公司、46家運輸公司和15家建築公司屬於戈林的工廠。這樣,戈林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家之一。戈林本人的生活也非常奢華。他的個人別墅就像一座博物館,收藏著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和藝術珍品。 這些德國新貴們與舊資產階級和地主互相勾結,繼承「第二帝國」的種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反馬克思主義、反猶太人,打著為德意志民族爭取「生存空間」的旗號發動罪惡的殖民侵略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

城市中小資產階級:消失、被兼並 納粹宣稱自己是「中產階級的政黨」,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納粹的上台,卻預示著中產階級企業被壟斷企業所兼並,城市中小資產階級紛紛破產、消失,成為大資本家的剝削對象。1933年3月12日頒布的《保護零售商法》規定從1934年7月1日開始,不得再開設新的零售商店。1933年10月,在克虜伯、基爾道夫、梯森等壟斷資本家的敦促下,當年由納粹組織的「工商界中產階級戰斗同盟」被希特勒強行解散。國家訂貨對象不再像納粹上台以前那樣優先給予中產階級,而是由壟斷企業承擔。於是,在1933年—1939年間,有70萬個小商店和手工業企業倒閉、破產。其全部生產資料和從業人員這都被大企業所收購和招募。中產階級的納粹黨此刻完全變成壟斷資產階級的納粹黨。

無產階級:殘酷剝削的對象 納粹政權最喜歡吹捧自己「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但其實,這只是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普遍復甦的大環境下,納粹政權略微緩解國內階級矛盾的一種策略罷了。廣大無產階級只是從「失業的瀕死狀態」轉變為「有工作的被剝削狀態」而已。這種所謂的「國家就業」實質上依然是為壟斷資本家打工,因為那些公共勞動項目的投資方是私人企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根據納粹德國「勞工陣線」的統計材料,德國工人在三十年代中期的工資增長率為6.9%,而同期食品價格卻上漲了13%!可見,廣大無產階級的生活水平幾乎沒有提高。從1936年開始,德國工人工資就被完全凍結了。 此外,壟斷企業和國家銀行還依靠發行期票和國債瘋狂集資,並以大量印刷紙幣的通貨膨脹方式來消除債務,從而把從勞動人民手中榨取的財富用於滿足個人野心的軍備擴充。

綜上所述,納粹德國是絲毫不帶任何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非但沒被收歸國有,反而越聚越多。納粹政權甚至公然把國有財產廉價地出讓給壟斷資本家。而無產階級則在狂熱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想支配下,不經意間成為壟斷資本家侵略外國的幫凶,盡管他們本身仍被殘酷的剝削、控制、壓迫著。 也許有人會誤把納粹德國的「計劃經濟」政策看成社會主義的特徵之一。但是,請別忘記,德國這些所謂的「國家計劃」都是壟斷資本家制定的。這就意味著這些計劃只能為一小撮壟斷資本家服務,廣大人民是從中得不到任何好處的。 總之,納粹德國非但不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比西方民主資本主義國家更為落後。「第二帝國」那種官僚資本主義加壟斷資本主義的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特徵在「第三帝國」又重新死灰復燃。正如季米特洛夫在1933年預言的那樣:納粹德國是金融資本的極端反動、極端沙文主義、極端帝國主義分子的公開恐怖統治!

㈡ 二戰時期,德國的全名什麼

虎王坦克
PzKpfwVI「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戰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戰結束,盟軍始終找不到有效對付它的辦法。「虎王」重型坦克將威力強大的火炮和盟軍坦克、反坦克炮幾乎無法射穿的裝甲結合在一起,結果就是產生了這么一個戰場上的可怕怪物。

㈢ 德國在二戰後分為了東德和西德,介紹一下

東德:全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東德」。是1949年到1990年之間存在於現在德國東部的社會主義國家。 西德:全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西德」。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分裂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簡單形成過程: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公告,德國分別由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1949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㈣ 二戰時為何叫「德意志第三帝國」怎麼不用第一或者第二的稱呼

二戰時候德國之所以叫第三帝國是因為希特勒認為,他的第三帝國是繼「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帝國」與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創立的「第二帝國」之後的第三帝國。

1、1923年阿圖·莫勒·凡登布魯克(ArthurMoellervandenBruck)在「第三帝國」一書中主張創建一個取代魏瑪共和國、同時在傳統上與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以及由普魯士主導建立的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一脈相承的新國家。這個概念在魏瑪共和國時代被反民主份子與激進右派團體(包括納粹)廣為引用。

2、根據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亞瑟(ArthurMoellervandenBruck)所寫的書,神聖羅馬帝國是第一帝國,1871-1918普魯士帝國為第二帝國。亞瑟認為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的失敗後,德國人要為德國重奪榮耀,建立「第三帝國」。

3、第三帝國也稱納粹德國,這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

4、1933年5月10日,親納粹的學生響應納粹黨號召,在柏林市內,公開焚燒兩萬本被認為違背日耳曼民族精神的書籍。9月1日,希特勒在紐倫堡召開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國」指稱納粹統治下、「國祚千年」的德國。

(4)二戰時期德國全稱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1934年8月2日,保羅·馮·興登堡死後,希特勒順理成章地控制德國(宣布為第三帝國之帝國總理並代行總統職權),廢除總統制,立法成為德國元首,並派出100,000名間諜,監察國內的評論家及異見者。

1938年,薩茨的日耳曼人以納粹禮致敬德國士兵。

1938年3月,德國合並了奧地利(Austria)。希特勒首先對奧地利下手的理由是:奧地利與德國原本就有同民族的血統,可以說德軍入駐奧地利是伴隨著鮮花和掌聲的,加之奧地利有豐富的石油,是戰爭所必須的。就此而言,這也是「第三帝國」興盛的原因之一,巧妙地掌握民族間的情誼。

1939年7月10日,宣傳部長戈培爾正式宣布不再使用「第三帝國」作為官方名稱,改以「大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sReich)取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納粹德國

㈤ 二戰時德國,義大利和中國各叫什麼名字(全名)

納粹德國(Nazi Deutschland),正式國名為德意志帝國( Das Deutsche Reich)和大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s Reich),當時帝國政府的宣傳部也稱第三帝國(Drittes Reich)。指1933年1月30日至1945年5月8日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所謂國家社會主義(納粹主義)集權統治下的德國。

義大利王國1900-1946年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義大利文: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由於其政府所在地於薩羅,亦稱薩洛共和國(義大利文:Repubblica di Sal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貝尼托·墨索里尼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扶植下於義大利北部建立的法西斯傀儡政權,正式成立於1943年9月23日,滅亡於1945年4月25日。

中華民國(1921-1949)

㈥ 我記得有個二戰的德國標志是只鷹的,那個標志叫什麼

是獨首鷹,二戰的納粹德國的全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之前是威廉大帝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最早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而古羅馬的族徽初為母狼,後改為獨首鷹。東羅馬帝國成立後,又改為雙首鷹。德國繼承羅馬傳統,以獨首鷹為國家象徵.

㈦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叫做"第三帝國"

在此之前,德國歷史上曾存在兩個帝國: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普魯士帝國。希特勒上台後,認為一定要為德國重奪榮耀,重新建立一個強大的德國,因為歷史上德國有過兩次鼎盛時期,所以就將這種目標定為「第三帝國」。

1、第一帝國:962-1806 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

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君主制帝國,版圖以日耳曼尼亞為核心,包括一些周邊地區,在巔峰時期包括了義大利北部(原屬中法蘭克王國)和勃艮第還有弗里西亞(今低地國家)。

(7)二戰時期德國全稱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三帝國」一詞源於義大利末世神學家、佛羅倫薩教派創始人尤阿興姆·菲奧雷斯與其他中古世紀神學家對聖經經文的解釋,原初意義是指「聖父之國」、「聖子之國」之後的「聖靈之國」,即上帝拯救世界後,完美、無盡止、由聖父、聖子、聖靈統治、以基督為王的第三階段神國。

到了近代,「第三帝國」的概念已脫離神學領域,而被運用在浪漫主義文學甚至保守政治革命中。

希特勒認為,他的第三帝國是繼「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帝國」與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創立的「第二帝國」之後的第三帝國。

㈧ 二戰德國的問題

納粹德國(Nazi Deutschland),1933.1-1945.5正式國名為德意志帝國(Deutsche Reich)和大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 Reich),又稱第三帝國( Drittes Reich)。通常指1933年至1945年間的德國,當時它處於阿道夫·希特勒的獨裁和國家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變體)的意識形態的堅固統治之下.
第三帝國的起源
希特勒認為,他的第三帝國是繼「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帝國」與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創立的「第二帝國」之後的第三帝國。
納粹德國國徽「第三帝國」一詞源於義大利末世神學家、佛羅倫薩教派創始人尤阿興姆‧菲奧雷斯(Joachim von Fiores)與其他中古世紀神學家對聖經經文的解釋,原初意義是指「聖父之國」(Reich des Vaters)、「聖子之國」(Reich des Sohnes)之後的「聖靈之國」(Reich des heiligen Geistes),即上帝拯救世界後,完美、無盡止、由聖父、聖子、聖靈統治、以基督為王的第三階段神國(Reich)。
到了近代,"第三帝國"的概念已脫離神學領域,而被運用在浪漫主義文學甚至保守政治革命中。1923年阿圖·莫勒·凡登布魯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在「第三帝國」一書中主張創建一個取代魏瑪共和國、同時在傳統上與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以及由普魯士主導建立的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一脈相承的新國家。這個概念在魏瑪共和國時代被反民主份子與激進右派團體(包括納粹)廣為引用。
http://ke..com/view/769771.html?wtp=tt

㈨ 二戰時的德國

在工業時代,工業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從工業實力來看,德國的工業也並不遜色於美國。二戰前,德國已經是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第一經濟體,實力僅次於美國。二戰爆發後,德國佔領了法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家。這些國家都是著名的工業強國,工業水平很高,產能也很強,不是一般的小角色。以法國為例,二戰前法國的工業產值約佔世界總份額的4.3%。但實際上,法國的工業產能約佔世界總額的8%。法國工業產值低只是受大蕭條影響,法國開工率不足,如果開足馬力,法國的工業產值能增加一倍。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值就佔到世界總份額的13.2%,如果加上法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家的產能,其工業產能接近世界總產能的30%,與美國不相上下,其實力不比美國弱。如果二戰中,德國有美國那樣的環境,安心發展生產,其產能未必比美國差。德國後期節節敗退的主要原因就是美英的轟炸摧毀了德國的礦山和工廠,大大降低了德國的工業產能。如果德國沒有遭到轟炸,蘇聯想把德國趕出本土肯定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閱讀全文

與二戰時期德國全稱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