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的慕尼黑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慕尼黑位於阿爾卑斯山北麓,是一座依山傍水、景色秀麗的山城。也是德國最瑰麗的宮廷文化中心。世界著名的啤酒城。12世紀以來的將近800年中,這里一直是拜恩王國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王城之地。作為擁有125萬居民的德國第三大城市,慕尼黑一直保持其由眾多教堂塔樓等古建築組成的城市風貌。慕尼黑是一座文化名城,除擁有一家規模巨大的國家圖書館、43個劇院及一所擁有8萬多學生的大學外,慕尼黑還有四多,這就是博物館多、公園噴泉多、雕塑多和啤酒多。 慕尼黑全市大約有50個公共博物館和收藏館。其中的德意志博物館建於1925年,是自然科學和技術博物館。它設有33個展廳,在按自然規模介紹大千自然現象的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人類技術進步的豐碩成果。這座被人們稱之為"科技迷宮"的博物館實際上已成為一部學習和了解人類科技發展史的很好的教科書。 慕尼黑是座多水的城市,伊薩爾河從城中穿過,眾多的湖泊形成了無數的大小公園。慕尼黑有各種噴泉2000多個,許多噴泉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如位於巴赫廣場的維特巴赫噴泉、勒歇爾-安娜噴泉等。這些具有古老歷史的噴泉已成為遊客參觀的著名景點
『貳』 德國統一後為什麼首都在東德呢
1992年年6月21日,德國眾議院以338票對320票,達成歷史性的決定:將首都由波恩遷至柏林。
第三,地理方面。
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是德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國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經濟中心,人口約363.4萬。
城市面積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園、森林、湖泊和河流約占城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整個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環抱之中,宛若一個綠色大島。
柏林位於歐洲的心臟,柏林扼東西歐交通要道,是東西方的交匯點,往北距離波羅的海、往南距離捷克均不到200千米。
如果二戰後德國不被割占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和波美拉尼亞等地區,那麼柏林也大體位於德國的中心位置。
總之,德國統一後將首都從波恩遷往柏林,是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現在來看這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叄』 德國海德堡是個什麼樣的城市,請詳細點
奧登山峽中的內卡河在這里流入萊茵平原,在幾十公里外的下游流入萊茵河。青山綠水間的海德堡,石橋、古堡、白牆紅瓦的老城建築,充滿浪漫和迷人的色彩。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海德堡是浪漫德國的縮影。八百多年間,有許多詩人和藝術家來到海德堡,為海德堡深深心折過。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在海德堡發源和發展,海德堡成為了德國浪漫主義的象徵地和精神聖地。有許多偉大詩人和藝術家的傳記不能略過海德堡,沒有一部世界文學史的著作可以略過海德堡。 歷史上海德堡地區很早就有凱爾特人定居,後來羅馬帝國在此築有軍事要塞。海德堡這個名字在1196年正式出現在歷史文獻中,當時是個小城邑。1214年開始成為法爾茨選帝侯的宮邸所在地。其後幾百年間,海德堡雖不斷被爭奪,飽受戰爭破壞,卻得到了快速發展。1386年海德堡大學設立後,逐步成為當時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重鎮。18世紀後海德堡的重要地位逐漸失去,1720年選帝侯的宮邸遷移,而在文化方面,海德堡開始走向輝煌的時代。二戰時期,海德堡幸運地躲過了盟軍飛機的轟炸,據說是因為盟軍空軍上層中,有些人曾經是海德堡大學的學生,不知是真是假。不過,戰後海德堡成為了駐歐美軍總部所在地,這是真的。現在海德堡是歐洲文化和科技中心之一。 海德堡實在有太多理由值得被人寵愛,這是一個「偷心」的城市。詩人歌德「把心遺失在海德堡」,馬克·吐溫說海德堡是他「 到過的最美的地方 」。
『肆』 德國的主要城市是什麼
主要的城市:柏林、科隆、德累斯頓、杜塞爾多夫、法蘭克福、漢諾威、漢堡、萊比錫、慕尼黑、紐倫堡、斯圖加特
德國主要城市
柏林Berlin -- 是德國的首都, 是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之一; 也是遊客到德國必到的地方. 現有人口近340萬. 柏林作為德國主要的工業城市,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子、機器製造、化工、印刷、紡織和食品加工等。柏林還是國際交通樞紐. 1838年柏林-波斯坦鐵路通車, 揭開了歐洲鐵路時代的序幕, 1881年, 世界上第一輛有軌電車在柏林投入使用。 1994年4月5日, 柏林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
漢堡Hamburg -- 是德國最大的港口城市, 全稱為「自由漢薩城漢堡」(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 是德國第二大城市. 漢堡人口約190萬.漢堡是北德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也是西歐通向北歐、東歐的橋梁,陸海空交通都很發達. 漢堡是世界最大的貿易中心和集散地之一,有近3000家外貿公司,許多工業企業也直接從事進 出口業務。許多世界聞名的貿易集團在漢堡設有總部。漢堡是德國第三大旅遊城市。市內有博覽和會議中心(CCH),每年舉辦約40個博覽會和專業展 覽會以及近400個各類會議,使漢堡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會議和博覽會舉辦地之一. 博覽會和 會議帶動了旅遊、賓館和餐飲業. 市內僅中餐館就達300家。
慕尼黑Munich -- 是德國第三大城市,人口約130萬, 它是德國也是歐洲的一座著名旅遊城市, 是德意志南部最瑰麗的宮廷文化中心, 已有800 多年歷史。慕尼黑盛產啤酒, 飲用量為世界第一, 因此人們慣稱慕尼黑為「啤酒之都」。對慕尼黑人來說不可一日無啤酒, 啤酒節是慕尼黑民間的傳統節日, 已有170年的歷史. 每當節日來臨, 遊行隊伍在大街上載歌載舞, 街頭有戲劇表演、民歌表演和音樂會. 人們拿著啤酒杯湧上街頭,逢人便喊「乾杯」, 男女老少皆狂歡豪飲. 節日期間, 本國和外國遊客紛紛湧入慕尼黑, 為該市帶來巨大收益。
法蘭克福Frankfurt -- 位於德國的中部, 是德國商業及製造業的中心, 也是重要的國際金融城市. 人口約59萬, 這里財經機構包括德國聯邦銀行、全國主要的證券交易所和唯一的黃金交易所等. 國際貿易亦占重要地位. 工業包括機械、化工、醫葯、印刷、製革和食品加工等. 水陸空交通非常發達. 法蘭克福是德國重要的文化中心。
杜塞爾多夫Dusseldorf -- 位於德國西部的一座城市, 是有[小巴黎]之的德國時裝都會, 也是[日資企業]的歐洲基地, 故有許多日本人經營的商店.
『伍』 德國城市風土人情
德國的確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國家,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優秀是否偉大的一個標准就是看這個國家孕育了多少個大師,而德國稱得上是大師的人物實在是太多太多,比如:音樂家貝多芬、巴赫,文學家歌德、席勒、格林兄弟,思想家、經濟學家馬克思,科學家愛因斯坦,哲學家黑格爾、康德、尼采、弗洛伊德、叔本華、海德格爾……數之不盡,他們就像一顆顆明亮的恆星,閃耀在德意志的天空。
德國是老牌的歐洲傳統大國,德國人嚴肅認真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每個人都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德國人的時間觀念非常強,在德國生活,跟德國人交往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另外,德國人特別反感嘲笑別人的行為。
德國人不喜歡贈送貴重的禮物,跟德國友人交往時,不要贈送太過貴重的禮物,否則會使德國友人很不安,送一份有紀念意義的小禮物是最好的選擇。
跟中國不同,在德國,接受服務的時候給服務人員小費是一種禮貌的體現,小費也是服務人員的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不要在小費問題上斤斤計較,幾馬克的小費就會使你得到熱情周到的服務。
德國人很注重個人隱私,包括年齡、職業、薪水、信仰等等,跟德國朋友們交往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像很多西方國家一樣,德國人忌諱數字「13」,同時對星期五也是十分忌諱,這種習俗跟西方的宗教傳說有關。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的擇偶方式
今天,德國的男女青年有各種機會進行接觸,他們或經親友、同學、同事介紹,或在舞會、旅行等文娛活動中相識,然後經過一番交往的戀愛過程,最終決定結為夫婦。他們享有充分的戀愛自由,這一點同西方現代國家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在擇偶方面,德國有一些有趣的風俗。
1.橡樹月老
在德國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有一棵遠近聞名的老橡樹,人們稱它"橡樹月老"。關於這棵老橡樹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與敵人遭遇中遇險,被一位美麗的姑娘救起,王子與姑娘一見傾心,結成良緣。為報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種下了這棵橡樹。後人羨慕王子的奇遇,紛紛到此觀賞,並希望巧識意中人。還真有一些男女通過橡樹傳遞情波,並在樹下舉行了婚禮。久而久之,老橡樹充當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的橡樹"的情書被郵遞員投進老橡樹的樹洞中。這些信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拆閱,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過閱讀來信,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聯系,約期相會。據說通過橡樹月老已使五千多對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現在老橡樹的故事越傳越遠,以致其他國家的年輕人為尋找配偶也把情書投寄給這位橡樹月老,這種情書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藝定終身
在柏林西南有個小鎮叫希喬貝克,這里的入幾百年來都非常熱衷於國際象棋活動,並且到了痴迷的程度,連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設計成棋盤圖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裝了一個棋盤來表示風向。人們一早起來,就可以看到用棋盤夾著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員。這里的人從小學習下象棋,學校里設有"棋課",以輔導孩子們從小學習下棋。正是由於這一棋俗的緣故,姑娘們在選擇配偶時,小夥子棋藝的高低成為一個主要條件,一個小夥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須先同姑娘的父親對奔一盤。如果小夥子贏了,會受到姑娘全家的熱情款待,至於婚事也就十拿九穩了;如果小夥子輸了,那麼對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藝長進以後再說了。
3.白樺樹寄深情
在德國波恩,小夥子向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慕之情,是通過贈送白撣樹這一富有詩意的形式來實現的。每逢春暖花開的季節,小夥子要砍伐一株嫩葉滿枝的小白樺樹在4月30日或5月1日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陽台或庭院中,借翠綠的小樹來表達自己深深的愛意。每到這一季節,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陽台都可以看到綠油油的小白柳樹。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會同時放著好幾棵白樺樹。遇此情況,姑娘自會喜不自禁,而送白樺樹的小夥子們則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迴音,不能操之過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迴音,小夥子就可再贈送給姑娘一枚寶石戒指,姑娘以親吻表示謝意並接受這枚求愛戒指。過一段時間,當雙方深信彼此間情投意合時,便互贈銀戒指,表示訂婚。到結婚時再互贈金戒指,表示雙方的愛情像金子般純潔。
4.電影擇偶
在德國,婚姻管理部門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年輕人解決婚姻問題,其中有一種方法是以拍電影廣告的形式幫助一些"待字閨中"的姑娘解決婚姻大事。姑娘們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現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調、縫紉、清潔房間等家政方面的特長。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過攝影師和導演技巧高超的處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愛、非常完美的姑娘。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組成的"寂寞的心協會"去放映,單身男子可從影片中選擇自己可心的配偶。美麗的電影往往能給人們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許多人在與真人相見後,會覺得並不像電影中的人物那麼理想。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人出生的風俗習慣
德國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終是世界最低的,戰後人口的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在這樣一個低出生率的國家,一個家庭的添丁進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 其實早在婦女懷孕之時,她便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保護,有許多風俗習慣都是為了保護孕婦的身體健康及胎兒的茁壯成長。在德國符滕堡地區的農村,孕婦是倍受敬重的貴客,她可以進入別人家的果園摘果品嘗,可到鄰家就席用餐。那裡的人認為孕婦的光臨象徵著新生和豐收。此外,還有這樣一些習俗:孕婦晚上不可出門,怕黑夜裡的巫婆鬼怪傷及胎兒;孕婦不能看醜陋的東西,怕嬰兒日後長得難看;孕婦不能走十字門、不能從晾衣繩下穿行,否則會造成難產、傷害胎兒。這些風俗雖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從中也可看出人們對孕婦的關心。 在以基督教為主的德國,新生兒出生前,父母已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約定時間,由牧師或神甫為孩子施洗。
(一)教父和教母
在德國,新生兒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會在親友中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於教父教母與孩子的一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嬰兒的父母在選擇時是很審慎的。孩子的父母在為孩子選擇教父教母時不一定要選一對夫婦,但他們要由正直可靠、行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聲較好的人擔任。當然首先要取得他們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請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信任,是一種榮譽,而樂意承擔這份責任。 認教父教母的原意是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幫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責任已不僅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們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後就有多位長輩關心他的成長,在他有困難時給予照顧,萬一在孩子未成年時父母雙雙早逝,那麼教父教母還要擔負起撫養他成人的義務。
(二)新生兒洗禮
洗禮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時舉行的一個重要儀式。基督教認為:人生而有罪,須經過洗禮除去污垢,變得純潔,方能被接受為基督教的人,日後才有資格進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嬰兒,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後接受"施洗者約翰"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國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嬰兒時由家長抱到教堂受洗的。 嬰兒正式起名與洗禮同時進行,所以洗禮也叫"命名禮"。嬰兒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後,即發請帖邀請親友參加,一般只請至親近友,人數不會太多。 施洗禮時,嬰兒由教母抱著站在教堂內聖壇前的"聖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圍攏過來,由牧師或神甫宣讀《聖經》中的有關章節,口誦規定的禮文,並接過孩子,用手蘸聖水滴在孩子頭上,口稱:"我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給你施洗。"然後,再說幾句願孩子長大後要博愛人類、侍奉上帝之類的話,洗禮遂告完畢。 洗禮之後自然是要慶祝一番,嬰兒的父母要舉行一次午宴或茶會,邀請施禮的牧師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親朋好友參加。被邀請者要給孩子帶一些禮物,如玩具、衣服、兒童畫冊等等。教父教母的禮物照例要貴重些。在巴伐利亞地區,在洗禮日那天,教父不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還要把迷迭香放在嬰兒的搖籃里。據這說這種香氣濃郁的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一份愛心。同時,他還會在教子尿布或枕頭下塞點兒錢,作為孩子日後操辦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書和筆,希望孩子聰明勤奮。如今,時髦的禮物是送男孩一個小巧玲瓏的銀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條項鏈或一隻銀制咖啡杯,上面刻著孩子的姓名和洗禮日期。 在巴伐利亞農村,孩子的洗禮聚餐有個習慣,那就是餐後餐桌上要有剩餘的麵包,飯後要給賓客包裝點兒吃的東西帶走。給男客帶點兒香腸、烈酒,給女客帶點兒糕點、糖果,對教父則更是要厚禮相贈,以此來表示生活富裕、綽綽有餘。 在德國,洗禮用的蠟燭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對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義。據說點燃洗禮燭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國的一些農村,至今仍虔誠地遵循著這一古老的習俗。 在德國婦女生孩子可獲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雙方各休假六個月,共同擔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人的臨終慰藉和葬禮安排
在德國萊茵河地區,至今仍遵循著一個自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喝臨終酒。人在臨終之時,必須喝一口陳年老酒。據說這種酒是聖酒,可喚醒死者亡靈,驅散圍繞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臨終者得到安寧。 人在臨終前,家人會將洗禮燭、聖餐燭、聖光燭點燃,並同時點燃一支紅色大蠟燭,把它們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燭光為亡靈祝福;二是為亡靈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國的民間傳說中,鏡子被視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隱蔽的場所,妖魔利用鏡子的反照能力,擾得人不得安寧。因此,人在臨終前要將鏡子用布蒙住,以使亡靈能安詳地解脫塵世罪孽,升入西方極樂世界。 在德國南部山區,人在3臨終時,家人要打開窗戶,揭開樓頂磚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死者敞開一條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通道,因為他們相信人在脫離凡塵之後,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人們通過這些臨終慰藉,使亡者能安詳地離去。
葬禮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葬禮一般都在教堂舉行。家裡如有人去世,先要與教堂商定舉喪日期,並要用適當的方式通知親友。此外,屍體要用清水洗凈,他們認為水有著無限的神力。它能凈化人的軀體、凈化人的心靈和靈魂,並能祛邪鎮妖。人降臨塵世要洗禮,離開塵世也要洗屍,洗刷塵世間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舉行葬禮的這一天,親朋好友手持鮮花或花圈陸續來到教堂。首先由牧師或神甫主持追思禮拜,參加葬禮者按事先的安排唱聖詩贊詩、奏哀樂、禱告、宣讀由喪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禮只是整個葬禮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是在墓地舉行,只有死者的家屬、近親和親密的朋友參加,-般好友在參加完教堂葬禮後即可離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國,葬禮多以土葬為主,親朋目送靈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們圍繞在墓穴周圍,為死者禱告,願他安息、靈魂升入天堂。 應邀參加親友家的葬禮,惟一可送的禮物就是鮮花。可送成束的鮮花,也可送用鮮花做成的花圈(德國人不用紙花做花圈)。在鮮花的飾帶上要寫上死者、弔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別了"之類的題詞。
在德國(以至整個西方國家)出席葬禮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盡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無花圖案的領帶,如果沒有黑衣服就穿顏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鮮麗的服裝。同時,在葬禮上要保持肅穆、安靜,切不可大聲談笑,否則就被視為對喪家的不尊重,也顯得自己缺乏教養。整個葬禮自始至終都沉浸在一種庄嚴肅穆的氣氛中,沒有捶胸頓足、嚎陶痛哭的場面。除了小聲的抽泣聲,多數人都在沉思默禱,默默地為死者送行。 與人們肅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裝相反,德目的墓地是萬紫千紅、鮮花盛開的。墓地四周是鬱郁蔥蔥的樹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蒼松翠柏。在和暖的季節,百花齊放,鮮花既代表了人們對死者的追思,也是對生者的慰藉。每當想起死者,人們會到墓地去掃墓、獻花,靜靜地呆上一會兒,以寄託自己的哀思。
葬禮舉行後,喪家還有一個喪期。雖然近些年對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麼嚴格,但作為一名新寡的婦女在丈夫剛死之後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頻繁應酬,難免不招來非議。一般要求新寡的婦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顏色為主,除小型聚會外不要參加舞會、宴會及場面熱鬧的大型應酬,親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請她參加喜慶的聚會,以一段寧靜的生活度過喪期。對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婦嚴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時期內穿著要規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際。
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無所知,到時免不了會鬧出笑話,或者給自己帶來不便。所謂 入鄉隨俗 ,就是這個道理。但怎麼才能 隨 得好呢?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陸』 德國城市建設 的特點,最好是戰後德國城市建設的特點~~
德國除了柏林外沒有特別大的城市,慕尼黑、漢堡也就100來萬人口,與中國城市比起來就小多了,但是非常知名。其他像法蘭克福、科隆、不萊梅、斯圖加特、紐倫堡、漢諾威、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杜伊斯堡等都不是很大,但是都非常發達,城市建設以盡量保護歷史風貌、歷史遺跡為主,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
『柒』 1945年的德國首都柏林,戰後一片廢墟 你是如何看待的
1945年7月,在德國首都柏林,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整座城市卻成了一片廢墟,到處都是碎磚瓦。
此時,柏林剛剛經歷了一場全面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的最後一次戰役——柏林戰役,又稱柏林戰役。
1945年春,盟軍入侵德國。1945年3月9日,柏林當局頒布了《保護首都的基本條例》。這項法令的開始是,為了保護柏林,所有的德國人都被號召“戰斗到底,直到所有的炸彈都用盡,所有的人都被殺死……”他還宣稱“柏林的勝利就是整個戰爭的勝利”。這和日本玩的那塊國玉,真的有一個比較。
這些德國人有幾年不吃肉了,馬上連肉湯都喝不下去了。
德國,一個產生康德、尼采、黑格爾等世界級哲學大師的國家,一個戰爭狂人希特勒怎麼可能出來?二戰結束多年後,這個問題仍然令人費解。
『捌』 歐盟第一大成員國德國,為何首都遠不如巴黎倫敦那麼出名
感覺還好吧,柏林存在感也不低,先後五次分別成為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納粹德國和如今德國的首都,是可以看出這所城市地位之重要。不過論國際影響力跟經濟實力,跟巴黎和倫敦比還差些就是了。
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從歷史層面講,柏林於1307年誕生,距今不過幾百年。而巴黎的命名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倫敦則作為一個重要城市,其已知的存在將近兩千年。從時間的沉澱上看就絲毫沒有可比性啊,因此文化底蘊也是有很大差別的。
不過自1990年德國統一後,柏林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現在已過去了30年,其植被覆蓋率位居歐洲前列,十分適宜居住。至於經濟層面,由於歷史上的割裂,還存在比較大的地區差異,負擔沉重。
現在德國的經濟中心是法蘭福克,其也是重要的工商業、交通中心,實力十分強勁。柏林相比之下,金融實力就比較落後,因此再跟巴黎和倫敦比,自然顯得出名度沒那麼高。但不管如何,柏林仍然是一個值得前去一看的城市。
『玖』 為什麼二戰後德國許多被炸成一片廢墟的城市又能修復得和原來一樣
從高空俯瞰地面顏色明顯偏黑,再加上德國基礎設施完善, 大多數為灰色的馬路和建築,把房屋塗成黑色使其與大體環境基本融合, 混淆敵機視覺,使其找不到轟炸重點(畢竟當時都靠人眼尋找轟炸目標, 根據航拍照片判斷,加上防空力量干擾,敵機在慌亂之中只能看見一片灰黑, 找不到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