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期間德國和日本佔領了哪些國家和地區
日本二戰前就侵略了蒙古,朝鮮(北朝鮮和南韓),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後開始全面侵華,佔領香港(英屬),澳門(葡屬),印度(英屬),馬來西亞(含新加坡)(英屬),菲律賓(美屬),印尼,緬甸,寮國,越南等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當時都是殖民地)。德國歐洲大陸的幾乎所有國家(除了中立國瑞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芬蘭、瑞典、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希臘、南斯拉夫、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阿爾巴尼亞、義大利等等。
北非的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國。
當時德國的同盟國有: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土耳其。
㈡ 二戰時期中國與德國的關系怎樣
首先我覺得整個二戰中德國和中國的關系真的是不清不白,一方面中國是和西方一樣的反法西斯國家,另一方面從抗戰處的德國援華武器裝備,到德國軍事顧問團幫助國民政府制定抗日戰略,並訓練了 87.88兩個獨立師全副德軍裝甲裝備,蔣介石的王牌。典型的是八一三抗戰,被日本人抱怨這是和德國人在作戰.說回到希特勒本人。希特勒童年在維也納的生活的非常貧窮,受到過一家旅居奧地利的中國家庭的無私幫助,姓張。無償的一次提供給他500奧地利帝國先令作為他的學費和生活費用,還常常邀請他到家裡吃飯留宿.當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繪畫天分時,這個善良的中國家庭還主動幫他聯系了聞名的維也納大學,希望能資助他進入大學學習."他們的幫助是無私的,.後來希特勒掌權後合並了奧地利,但那時無論他用什麼方法都再也沒有找到過這家善良的恩人們。希特勒喜歡孫子兵法和資治通鑒並經常放在床頭。在他和一些重要將領的信箋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二分天下設想:以巴卡思坦(當時的波蘭東部和蘇聯的交接處)為界限,西方(歐洲,中東,北非,大西洋西岸)為德意志第三帝國領土,東方(亞洲,小亞西亞,印度,太平洋西岸)為中華民國領土.因此,盡管迫於義大利的壓力與日本結盟,但納粹德國對中國政府的態度一直都相當曖昧不明.甚至在得知南京淪陷後,德國還曾秘密支援了國軍一些包括I號坦克,sdk.222在內的德制武器.最後的一個原因是種族吧,因為亞洲有純正的雅利安人,對中國人是否有雅利安血統一直存疑。比如說,蔣公次子緯國,便是德軍軍官。德國對中國,遠好於英美。另外,希特勒承擔了1936年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全部費用,並稱中國人是「特殊的不同一般有色人種,理應享受更多權利。」 中國在二戰的時候得到德國的很多支持,使用的都是德式先進裝備。而蘇聯當時只會用「赤化」的名義盡量分裂中國! 在戰斗期間德國和中國是友好關系!屢次的派遣專家和中國考慮戰略。 而當時德國對收容猶太人的國家都給予打擊,但是中國收容這種人是最多的,德國竟然沒有提出條件。以上資料我覺得在希特勒眼中除了德國的純正雅利安血統的人就是中國人了。所以我跟希望是德國人打贏這場戰爭。希特勒距離勝利就差一步,如果成功的話美 英 法 蘇肯定不得瑟了。而在遠東則是中國人的天下。我知識淺看的不深望和各位二戰迷交流~
㈢ 二戰德國為什麼幫中國
德國在二戰中幫助中國的原因:
中國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那就是人口數量眾多。也就是說如果當時的中國有足夠先進的武器裝備,那絕對有潛力成為一個超級大國,而德國也恰恰是看中了這一點。如果一旦德國成功的將我們給拉攏過去,那麼他們就可以提供一些強大的武器。
當然這也只是一個表面上淺層次的原因,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
當時中國的地理位置,北面挨著蘇聯,拿下還有英國殖民地,如果能將這個地方給拿下的話,那麼在作戰上就會有了更大的優勢,可以對他的死對頭蘇聯進行兩面夾擊的攻勢。
(3)二戰德國在中國的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二戰前的中德關系:
1911至1941年間,中華民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在20世紀中前期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結成聯盟,密切的合作關系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現代化,這在中國抗日戰爭之前尤甚。
此時期的中華民國一直在民國軍閥割據與列強環繞的環境下艱難地生存著。1928年,中國國民黨完成北伐,雖在名義上統一了軍閥動盪之中的中國,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對外擴張,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卻在該國政壇抬頭。
有鑒於此,中華民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方面則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種關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間,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系在一起。
雖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納粹當政開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只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同樣,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國抵禦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㈣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分別與什麼時間佔領了哪些國家和地區
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在中歐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加入第三帝國,捷克全境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德國叫默麥爾地區)並入德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 1938年 3月12日 - 德國入侵奧地利。 3月13日 - 奧地利合並入德國。 1939年 3月15日——德國軍隊佔領捷克。 8月3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蘭軍隊襲擊德國的一個電台,製造德軍入侵波蘭的理由 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波蘭。 1940年 5月17日——德國佔領比利時布魯塞爾。 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6月17日——法國總理——貝當向納粹德國宣布投降。 1941年 4月27日——納粹德軍攻入雅典。 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 1944年 3月18日——德國佔領匈牙利。
㈤ 德國在中國主要有哪些集中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分子在國內和被佔領國建立了眾多集中營。具體數量國內很難考證,以下是納粹德國修建的主要集中營: 奧斯威辛集中營 奧斯威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修建的最大的集中營,始建於1940年4月,是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里的奧斯威辛市附近大小40多個集中營的總稱。德國納粹在這里監禁過數百萬人,並屠殺了其中的110多萬人,受害者絕大部分是猶太人。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了奧斯威辛集中營,7000名倖存者獲得了新生。 達豪集中營 奧斯維辛集中營11號樓和12號樓之間的"死亡牆"。該牆因黨衛軍當年在這里隨意槍殺囚犯而得名。每當紀念日,人們都會到這里憑吊亡靈 達豪集中營位於德國慕尼黑西北約80公里處,1933年建成,1938年擴建。它是德國納粹建造的第一座集中營,曾被作為培訓德國黨衛軍集中營軍官的教學基地。這里先後關押過21萬人,包括許多猶太平民和蘇聯戰俘,其中近3.2萬人被迫害致死或遭槍殺。1945年4月29日,集中營被解放,3萬多名在押人員重獲自由。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位於德國首都柏林附近,是二戰期間德國佔領區納粹集中營的指揮總部所在地。集中營佔地400公頃,整個布局呈三角形,是按照納粹黨衛軍頭目希姆萊的要求設計建造的,被認為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集中營。從1936年建立至1945年4月22日獲得解放,這里關押過20多萬來自歐洲各國的共產黨人、社民黨人、抵抗運動戰士、猶太人、吉卜賽人以及蘇聯戰俘,他們中的半數死於苦役、疾病或被槍殺和焚燒。 2005年1月25日,在奧斯威辛集中營2號營地――比克瑙集中營,一名猶太倖存者(前)在同伴的陪同下,緬懷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遇難者。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坐落在德國東部城市魏瑪附近,建於1937年。 二戰期間,此處囚禁了大約25萬人,其中5.6萬人被納粹分子以各種方式殺害,其中包括德國共產黨主席台爾曼。 在集中營內,以德國共產黨人為首的一批反法西斯戰士一直堅持與納粹分子進行斗爭,他們秘密籌劃通過武裝起義贏得自由。1945年4月,他們發動武裝起義,並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控制了集中營,使近2.1萬人獲得自由。 布倫東克集中營 有著西歐「奧斯威辛」之稱的比利時布倫東克集中營位於布魯塞爾以北20公里處,這里本是比利時在一戰時期的一個防禦工事,二戰中成為納粹德國的一個集中營,是關押、迫害和虐待猶太人及武裝抵抗人員的人間地獄。 拉文斯布呂克婦女集中營 拉文斯布呂克婦女集中營建於1938至1939年間,位於柏林以北50英里。二戰期間,這里共關押過13. 3萬名婦女、兒童和青年。他們被強迫從事修路等繁重的體力勞動,還有部分婦女被用來進行醫學試驗。在1945年蘇聯紅軍解放這里之前,約有近5萬人被迫害致死。 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建立於1940年,1945年4月15日英國軍隊解放了該集中營。在集中營存在的5年間,德國納粹在此共殺害了約7萬名被關押者。>> 毛特豪森集中營 納粹德國1938年3月吞並奧地利。始建於1938年8月的毛特豪森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奧地利迫害猶太人、反法西斯人士及無辜平民的主集中營。這座集中營及奧地利其他地區的49座附屬集中營共囚禁過20萬人,有10萬人被迫害至死,其中包括至少5名中國人。2003年5月11日,毛特豪森集中營舊址舉行了中國遇難同胞紀念碑揭幕儀式,深色的大理石紀念碑上鐫刻著:「紀念在此集中營遇難的中國同胞」。 布倫東克集中營 布倫東克集中營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以北20公里處,這里本是比利時在一戰時期的一個防禦工事,二戰中成為納粹德國的一個集中營,是關押、迫害和虐待猶太人及武裝抵抗人員的人間地獄。在1940年至1944年的4年間,這里關押的3500多人中有164人被槍殺、21人被絞死,約100人被折磨致死。>>
㈥ 二戰前德國人在中國建了什麼大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遠橋,甘肅省蘭州市位於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它建於公元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
濟南市區北部濼口黃河鐵路特大橋,是建於1909年7月津浦鐵路上的一座跨河大橋。
㈦ 二戰德國軍事基地有
一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
德國被剝奪了在海外駐軍的權利,比如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包括青島的軍事基地)全部轉交給日本。
因此二戰開始前德國在海外沒有軍事基地(除開始前就佔領的地點,比如奧地利的部分地區),二戰開始後也僅限於有德軍到達的地方,即歐洲和北非,至於多少無法統計。 南極是人類最後的一片凈土,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看上了這片土地,他親自布置了對南極的遠征行動,企圖在南極建立軍事基地。
20世紀30年代,鯨油是當時德國國內生產人造黃油和肥皂最重要的原料,為此德國不得不每年從挪威進口約20萬噸左右的鯨油。挪威在南極的捕鯨站使一些官員分外眼紅,他們向戈林等人建議要在南極建立德國捕鯨站,但並未得到高層的認可。直到1938年一支德國捕鯨艦隊從南極順利返回後,這一建議被提交給×××。當時,×××正在密謀發動世界大戰,在南極建立基地正好符合他的戰略目標,因此×××決定秘密向南極派遣一支遠征隊。
經過層層挑選,33名身強力壯並忠於德國的人被選中組成了南極遠征隊,德軍總參謀部任命阿爾弗雷德·利切爾為遠征隊總指揮。在高層的關照下,一艘名為「施瓦本蘭登」的貨船被用於運載遠征隊員前往南極,這可不是一條普通的貨船,它能搭載和起落飛機,頗有些「准航母」的氣勢。隨後,××××對入選的隊員進行了仔細審查,最終只有24名船員被允許登船。××××還警告他們,誰要是泄露這一最高機密,他們留在德國國內的家人將被送往集中營。1938年12月,「施瓦本蘭登」號在遠征隊總指揮利切爾的率領下從漢堡出發前往南極。
1939年1月,遠征隊抵達了挪威宣稱擁有主權的南極×德皇後地,並開始製作該地區海圖。接下來的幾周,從「施瓦本蘭登」號上起飛的2架飛機在近6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進行了15次飛行,拍下了超過1萬多張照片。隨後,德國宣布吞並東經20°至西經10°的南極×德皇後地,並將該地重新命名為「新斯瓦比亞」,3面旗幟被插在了海岸邊,另有13面旗幟由飛機空投到內陸。
遠征隊員在海岸登陸後,留下了表明主權的標記,他們建立了一個臨時性基地,以便進一步深入內陸點。據遠征隊的報告說,他們駕機在南極內陸發現了溫泉,溫泉周圍奇跡般地長有植物,遠征隊將該溫泉稱為「施摩爾綠洲」。由於氣候因素,在完成預定使命後,「施瓦本蘭登」號於1939年2月搭載遠征隊員返航。
遠征隊首輪行動的成功使×××十分興奮,他計劃在1939-1940年和1940-1941年再對南極進行兩次遠征,×××希望通過這兩次遠征,建立固定的南極基地,更重要的是,能將德國的版圖擴展到南極。然而,對南極的首次遠征結束僅7個月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便爆發了,後兩次大規模遠征南極只好暫時作罷。
1940年6月,法國戰敗投降,×××再度對南極產生了興趣。他命令德國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元帥研究建立南極基地的可行性,因為×××希望德國海軍能通過南極基地控制南大西洋、印度洋和德雷克海峽。1940年聖誕節期間,德國海軍巡洋艦「亞特蘭蒂斯」號抵達南印度洋上的克爾格倫島,補充淡水和修整,不久德國海軍便以此為基地,往南攻擊南極附近的盟國艦只。1941年1月,德軍海上突擊部隊在南極×德皇後地以北海域俘獲了2艘挪威商船,第2天又俘獲了3艘商船。此時,×××覺得建立南極基地的時機已然成熟,他直接授權潛艇部隊司令卡爾·鄧尼茨負責此事,鄧尼茨覺得在南極擁有基地更可發揮其「狼群戰術」的威力,不過他也承認在自然條件如此惡劣的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存在相當大的風險。
盟軍破譯了德國可能在南極建軍事基地的情報,由於擔心德國潛艇利用南極大陸作為補給基地,英國皇家海軍「百慕大女王」號在1941年摧毀了挪威在南極的捕鯨站,並加強了在南極附近的海軍巡航力量。鄧尼茨認為德國海軍此刻不宜冒險到南極建立基地,就向×××表示還需等待時機,隨著歐洲戰事越來越激烈,×××建立南極基地的計劃就這樣被擱置了。
㈧ 日本和德國二戰時佔領的最多領土的時候有哪些地方
德國在二戰開始後橫掃波蘭幾乎佔領了大半個歐洲,主要有戰前合並了奧地利,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佔領了波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法國北部,希臘,南斯拉夫,因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是盟國所以德軍派兵進駐了,另外就是義大利控制下的阿爾巴尼亞;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又控制了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進而占據了蘇聯西部的廣闊領土。 日本自「九一八」事變後占據了中國東北三省的廣闊領土,扶植了溥儀為首的「滿洲」國傀儡政權,後在「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占據了大部中華領土,從而激起中華民族覺醒,國共兩黨在民族危亡之際再次聯手作戰,重創倭寇於中華大地;後期小鬼子不自量力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先後佔領了香港,新加坡,馬來亞,菲律賓,印尼爪哇 ,緬甸,越南等中南半島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國,日本的這一舉註定了其最後失敗的命運。
㈨ 二戰中德國和中國的關系怎麼樣
二戰中,中國和德國是交戰國。中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重要成員之一,由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正式對德宣戰。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
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二戰時德國對中國的貢獻
中德之間30年代的軍事合作對於我們國家的軍隊現代化有何很大的貢獻。
中國第一批裝甲機械化部隊就是誕生於這次合作。大批經過德國的顧問團訓練的部隊成為抗戰前期的核心骨幹。
不僅僅是淞滬,後期的很多軍官也是從那裡成長起來的,學會了現代化戰爭的最基本知識。
尤其重要的是,塞克特將軍安排的那一點點剛開的工業化計劃,是抗戰初期我們獨自苦撐危局的一個重要支柱。
其次,德國本身是打算調和中日沖突的(出名的陶德曼調解)。可是到了最後抉擇的時候,日強中弱,出於全球戰略合作考慮,希特勒拋棄了中國選擇了日本。
他最後強令所有在華顧問全部撤離,否則開除他們的軍官團身份。但是有個別顧問出於對中國的同情和友好,還是留了下來。
㈩ 二戰時德國在中國哪裡修過橋
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