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爸爸的性教育:如何向女兒解釋"性"
一位德國離異父親跟兩歲的女兒一起洗澡。女兒第一次注意到父親身體下部多了個她沒有的「東西」,很同情地問她爸:「痛嗎?」 女兒很天真地答:「媽媽說多一塊肉是腫起來,腫起來的肉都會痛呀!」 爸爸解釋說男生的這部分是跟女生的不同,所以才有「男跟女」的差異。 等女兒長到7歲,一天女兒回家開始問一個字,「ficken」。德國媽媽要她下次去問爸爸。女孩不甘心,到鄰居家到游泳班,到處都去問這個字,卻沒有人願意講解,只是面帶神秘地微笑著。 這更增加女兒的好奇心了。那個暑假她跟著奶奶乘飛機去找爸爸,問到幾乎全飛機聽得懂德文的人都在笑。 ficken,就是德文俚語的「交配」,父親拿出生物學用的男女身體解剖書來,從上到下、從里到外解釋給女兒聽。父親的精子跟母親的卵子在媽媽的子宮里頭撞上相遇,然後細胞開始分裂增殖,小寶寶就是這樣在母親肚子里頭長大,最後大到裝不下了,就必須生出來了。 女兒終於解惑,當父親的鬆了一口氣。 德國爸爸下一步的教育,就是該告訴女兒,拜託拜託,別老在公眾場合提「ficken」這檔事了!!
『貳』 德國媽媽的三顆巧克力是什麼意思啊
法國媽媽的三塊巧克力
一天,孩子放學後,在客廳里玩籃球,打落書架上一個古董花瓶。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膠水黏起來,膽戰心驚地放回原位。
當天晚上,母親發現花瓶有些「變化」。孩子靈機一動,說是有隻野貓從窗外跳進來,碰倒了花瓶。
睡覺前,母親從抽屜里拿出一個盒子,把其中一塊巧克力遞給孩子:「這塊巧克力獎給你,因為你運用神奇的想像力,杜撰出一隻會開窗戶的貓。以後,你一定可以寫出精彩的偵探小說。」
接著,她又在孩子手裡放了一塊巧克力,「這塊巧克力獎給你,因為你有傑出的修復能力,裂縫黏合得幾乎完美無缺。」
母親又拿出第三塊巧克力,說:「最後一塊巧克力,代表我對你深深的歉意。作為母親,我不應該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希望你沒有被砸到或者被嚇到。」
「媽媽,我……」孩子那顆忐忑的心早已飛到了九霄雲外,只是笨拙地吐出了幾個單字。
以後,孩子再也沒有說過一次謊,這三塊巧克力既告誡了孩子做人要誠實,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叄』 最好的教育:教孩子如何生活
這是一位德國媽媽的講述,她是華人,是位做跨國貿易的商人,已經年過40。她有三個兒子,她在文章里談到了德國的性教育,以及她的寶貝兒子接受性教育之後的一些表現。
她說她的大兒子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學校就開始有性教育課程了。那年夏天的時候,連續一周,他的這個兒子都非常興奮,因為老師天天帶領他們進行性方面的討論。而每天放學回來,他便都會抓住媽媽繼續說性方面的問題。
一次放學後他對媽媽說:"你知道嗎?我那時候跑贏了!"她不知兒子在說什麼,問他什麼跑贏了。他便拿出教書,找到上面精子的示意圖,你看呀,他轉頭跟小他兩歲的弟弟說,爸爸放了很多這些精子在媽媽的肚子裡面,有成千上萬,我跑得最快,所以我贏了!
弟弟說,那我呢?她和大兒子便都大笑,大兒子說:你當然也贏了,而且小弟弟也贏了,不然媽媽怎麼會生你們出來呢!
當然了,頑皮的孩子,也會說出來很出格的話,特別是她的老二,鬼腦子里壞主意特別多。最初在小學接觸性話題的時候,那些男孩之間說的是些負面的評論,特別是歐洲電視難免裸露和性相關的鏡頭,男孩子會起鬨,和加上許多頑皮淘氣的表情。。。老二就說過,咿,好惡心呀,媽媽和爸爸也做這個。。。這時候她就會很嚴肅地說:你們現在還不理解這件事情,是因為你們還沒有長大。等你們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你這樣和媽媽說話是很不尊重媽媽的。。。"這個時候,老大也會這么幫著媽媽教訓弟弟。她說後來他們都大些了,就把性,看作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她說她的兒子大些了,其實他們並不大,最大的也還不過十三四歲罷了。可是在她的眼裡,在德國的超前性教育之下,他們才剛剛要跨進青春期的門檻,就已經把性看做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並且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學到了我們國人甚至在大學都沒能學到的一些性知識。
她說她的二兒子今年十二歲,在德國上六年級。這個學期一開學的時候,學校就發給他們一封家長信,是一個性教育課程的提綱。通過這個性教育提綱,我們不難看出,德國的性教育,在小學就已經教孩子性生活和怎樣避孕了。而我們國內,避孕套教育至今還被中學拒之門外。
下面把這個德國小學六年級的性教育課程提綱轉過來,請大家看看,特別是希望一些性專家和性教育專家看看,都說性教育難做,像德國這樣做難嗎?我們不能做嗎?
本校六年級本學年性教育課程提綱
1。引子
性教育課程要達到哪些目的?為什麼人們老是感覺到為難,對孩子們提起這些話題?我們在生物課程裡面,就此都要和孩子們討論些什麼?
2。男孩女孩最初的性特徵:比較成長中的身體的不同
3。最初荷爾蒙的作用:
男孩子的變化(電影《從男孩到男人》,美國1992年版)女孩子的變化(電影《從女孩到女人》,美國1992年版)
4。男人的性器官:形成和作用,考試。精子的成熟和遺精。
5。女人的性器官:形成和作用,考試。女人卵子的成熟,月經,極其周期。
6。性生活和受孕過程,考試。受孕過程精子經過的路途,卵子的路途。什麼時候,在哪裡受孕。(電影《男人和女人是如何獲得他們的孩子的》)
7。避孕:作用,承受力,效果(電影《避孕的各種方式》)
8。懷孕過程,胎兒的發育,和出生的過程(電影《生命的誕生過程》)
9。友誼,愛情,責任和家庭
10。嬰兒的發育過程。電影《人類最初的奇秒》
德國人對兒童的性教育採用了以下一組直觀的圖片教學,不妨來學習一下吧!
每個人都是這樣來到人間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
『肆』 零基礎媽媽如何學會畫畫
最後這張圖大家當時看了都很感動,媽媽在爭分奪秒的畫畫,搖籃里的孩子在聚精會神的觀看,其實如果鏡頭再取多些內容,你還更震驚,因為媽媽還是馬上就要生老二的孕媽媽。。。。
所以的所以,比起來,如果你想學畫畫,包括我自己,和這些媽媽相比,我們都有更充足的時間和理由追逐自己的夢想不是么?你只有一個孩子吧?你的孩子都大了吧?所以啊,加油吧!。。。哈哈。。。。
優秀的人都很努力!就醬紫!
內容來自: 寶寶知道App用戶 $德國小兄妹$
『伍』 為什麼tvp裡面動起來的線要比畫出來的線的缺口多
為什麼tvp裡面動起來的線要比畫出來缺口多明明你為孩子鋪好了路,他只要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必是一條光明大道,為什麼他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彎路?
要麼是你貪心,要麼是你的方式錯了,往往是後者。
為什麼你為孩子鋪好了路,他還是會走彎路?看完你就明白了
你越是規劃周全,孩子越不長進
有個漁夫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然而他的三個兒子技術很平庸,遠遠不如別人家兒子的技術,漁夫很納悶。
於是,漁夫經常向其他人訴苦:
「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將捕魚技術傳授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講起,告訴他們怎麼織網最容易捕魚,怎樣劃船不會驚動魚,怎麼下網最容易套住魚。」
「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還是這么差」
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話問他:「你一直是手把手教他們嗎?」
漁夫說:「是的,我講所有的經驗都教給他們了,就是怕他們多走彎路,教的非常仔細。」
路人說:「他們一直跟著你嗎?」
漁夫說:「是的,我就是怕他們多吃苦頭,所以讓他們一直跟著我。」
路人說:「那錯誤很明顯了,你一直教他們技術,卻忘記教他們教訓。」
這正是很多家庭的縮影,為孩子規劃好了所有,沒想到孩子更不長進,原因就在於,沒讓孩子自己去走。
你的一千句一萬句叮囑,都不如讓孩子摔一跤,來得更實在。
相比你的苦口婆心,教訓會讓孩子記得更深刻。
為什麼你為孩子鋪好了路,他還是會走彎路?看完你就明白了
該孩子走的彎路,一步都少不了
特別喜歡《小歡喜》中童文潔說的一句話:
該孩子走的彎路,一步都少不了。
精闢至極,宋倩為英子准備好了幾套房產,選好了學校,每天做好可口的飯菜,但還是狀況不斷,英子最後差點得抑鬱症。
其實,在孩子成長中,父母真不可能規劃得那麼周全,當你為孩子避免了一條彎路時,又會出現另一條彎路,你是繼續選擇替孩子走還是讓孩子走?
如果你替孩子走了,那他沒有得到教訓,等他獨立時就會不知所措。
所以,父母們都應該明白,你所謂的為孩子鋪好路,避免的彎路,都是在扼殺孩子得到經驗的機會。
溫室里的花朵,永遠經受不住風吹雨打,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在於經歷得多,要想孩子真正地成長,就要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論成敗。
美國心理學者亞當·格蘭特說,small wins(小成功)能幫孩子找回自信。如果一個剛學步不久的寶寶由於被小石頭絆倒,鼓勵Ta「再走一次」是重拾信心的最好辦法,幫助Ta下一次再走同一個路段時擺脫猶豫。
父母們在面對孩子「摔倒」時,是要關心,但又不能太當回事,「摔倒」了孩子能「爬起來」並且「再走一次」才是一次完滿的成長。
彎路未必不好。
為什麼你為孩子鋪好了路,他還是會走彎路?看完你就明白了
你的不放手,使孩子成為巨嬰
去年的48歲海歸啃老新聞依舊記憶猶新,留學歸來7年來, 一直在家啃老,依靠著母親3000多的退休金。
而這一切的根源,82歲的老母親悔恨自己當初的做法:
「怪自己教育不得當,當初樣樣包辦。兒子只管學習,其他什麼都不用操心。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改不了了。如今,兒子白天睡覺,晚上打游戲,垃圾堆在牆角,房間也從不收拾。」
為什麼你為孩子鋪好了路,他還是會走彎路?看完你就明白了
不僅如此,還將房子轉到這個兒子名下,寵得連小兒子和小女兒都有意見。
到頭來,她為兒子鋪好的所有路,反而成了他的禁錮,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當你讓孩子按照你的方式走時,實際把他當成了提線木偶,他何來的自由和獨立的思考能力。
太殫精竭慮的父母,養不出步態輕盈的孩子;因為你的力都過度用在了孩子身上,使他得不到成長的空間。
孩子的成長,少不了教訓
記得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故事:
有位中國父親帶著孩子的去德國旅遊,有一天,在海邊,看到一位德國媽媽在躺椅上看書,她的孩子卻抓了一把沙子往嘴裡塞。
這位父親看到後,非常著急走上前去,提醒德國媽媽,「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
可是,那位母親非常茫然。「那又怎麼樣呢?」她說,等他嘗過之後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那位父親很愕然,如果這是在中國,大部分父母會阻止孩子,告訴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裡發現難以下咽,結論是一致的,但獲得這個結論的方式卻不一樣。
前者,孩子獲取的是父母判斷之後提供的間接經驗;後者,孩子卻是親身體驗之後的直接經驗。
為什麼你為孩子鋪好了路,他還是會走彎路?看完你就明白了
有個理論說,父母做了80%,孩子做20%;父母做了20%,孩子做80%。
你做得再好,得了90分,只是你的分數;孩子做得再差,即使不及格,好在他有了經驗。有了經驗後,他才知道下次怎麼改進。
無菌的環境,只能養出抵抗力差的孩子;有時孩子走的太順,寧願他栽個小跟頭,讓他記住教訓,走得更穩。
我們永遠沒辦法規劃孩子的所有,只能幫助他,製作屬於他自己的鎧甲。
『陸』 德國媽媽用什麼高效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我在讀研的時候就有一位很要好的閨蜜,之後她遠嫁到了德國,而我在當地找了份穩定的工作組建了家庭,在我們各自結婚後,常通過社交軟體討論帶娃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困難,在這期間讓我覺得詫異的一點並不是德國的風景,而是德國媽媽培養孩子的育兒理念。
只有孩子坐得住椅子才能記住老師口中的知識點,
只有孩子專注寫作業才能不熬到深夜
所有“天才少年”在學習的時候,都有一顆清醒的大腦與專注的心。
『柒』 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德國有哪些育兒方式呢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後的德裔)獲得諾貝爾將的人數接近諾貝爾獎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全球60多億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另一半。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育兒教育,看看德國的育兒方式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幼兒園重視實踐
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將在幼兒園中度過4000個小時,一般來說孩子會做很多與社會實踐相關的活動,比如說參觀警察局,了解如何報警,警察是做什麼的,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寄到全球各地的,去市場,拿著錢學習如何買東西,去花圃,圖書館,去商場,去採摘。
一個孩子長到了6歲,就能自己去商場,自己整理東西,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找警察,生活能力已經非常強了。
對於德國人來說,過早的開發智力是並不提倡的,提早學到的書本知識其實並不一定能用得上,很多時候,贏的意識是家長的虛榮心在起作用。
德國甚至禁止對孩子提早開發智力,留給孩子更多成長和想像的空間,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在幼兒園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畫畫,拼圖,讀書,老師會幫正在工作的同學完成自己的項目,然後讓其他小朋友學會安靜等待。
3. 父母敢放手
當孩子會走路了之後,父母就會放手讓孩子去體會周圍的環境,不會頻繁對孩子說“no”,因為每一次說不都是對孩子的打擾,做父母要敢於放手。
規矩要提前做好,預防提前做到,孩子要做的就是遵守規矩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在安全的范圍內,只要孩子沒有安全危險發生,家長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好好玩耍。
4.培養專注力,正常環境即可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專注力,會特意給他們創造一個沒有聲音沒有打擾的環境,其實大可不必,正常的生活環境就可以了。
不管是孩子寫作業還是睡覺,父母該做什麼做什麼,只要不特別大聲就行。德國父母一般就是不打擾孩子,讓他們專注就夠了。
有的時候越從形式上強調,越對孩子的專注是一種打擾和限制。
孩子在幼年階段,家庭和幼兒園教會他們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獨處,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承擔責任,獨立解決問題。
『捌』 我女兒3歲了,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讓她學畫畫,能讓她集中一點呢
孩子三歲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幼兒的注意力不如成人,這很正常。這個年齡段學畫畫,要求可以適當降低一些。其實不一定要學畫畫的。關鍵看孩子感不感興趣,喜不喜歡。適當調節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凡事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耐心一點,孩子總會好的。
『玖』 納粹德國的兵員素質怎麼樣
可以說是非常好,因為在希特勒執政初期有一個造人計劃,生出來的全是「納粹嬰兒」。
從1935年開始,所謂的黨衛軍精英們便在希萊姆授意下選擇與所謂「優等」民族的婦女發生性關系,為「元首」創造優秀人種,但並不需要以婚姻為前提。
然而,在當時的德國,女性未婚先孕還沒有被主流社會接受。於是,1936年8月,第一所「生命之源」家園在德國慕尼黑落成。在這里,單身女性可以匿名秘密分娩,而且還會得到精心的照顧。
曾經在生命之源家園生過孩子的一位婦女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況。「我們被照顧得像個公主一樣,到現在我還在想為什麼納粹可以如此狡詐地實施他們罪惡的計劃。」
德國作家克斯特的《德國媽媽,你們准備好了嗎?》一書這樣一語中的道出了「生命之源」計劃的本質:納粹利用社會的道德漏洞,通過為這些未婚先孕的婦女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服務,來試圖實現創造所謂的優等民族的理想。但什麼樣的孕婦才能入住「生命之源」家園?
「生命之源」家園,並非毫無選擇地接收孕婦。在這里生產的孕婦,不必提供結婚證明,但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必須有相關文件證明她和她的父親都是雅利安人,並且身體健康。
2、產婦必須都是金發碧眼。
3、孩子的父親必須符合納粹規定的雅利安人理想標准,即:身材高大,長頭型,胡須多,鼻樑細高,頭額寬、皮膚白皙等。
這些母親的身份都被記錄在黨衛軍秘密文件中,但她們生下的孩子不會在任何官方文件上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