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加盟國際聯盟

德國為什麼加盟國際聯盟

發布時間:2022-07-23 15:42:41

『壹』 一戰後,戰敗的德國憑什麼僅7年加入國際聯盟

一戰結束後,德國與蘇聯建交,立刻觸動了西方社會的敏感神經,對其採取了“恩威並施”的做法。一方面,“魯爾危機”讓德國意識到協約國強硬的一面,另一方面,實施《道威斯計劃》,在經濟上進行拉攏,試圖控制德國不要越走越遠。

德國盡管在國際貸款的支援下,國力不斷地恢復,但十分清楚要想不受制於人,就必須在歐洲恢復大國地位,否則還會有第二個“魯爾危機”。為了達到此目的,德國一再宣稱,如果得不到平等地位,那隻好“投到蘇維埃的懷抱里”。



當然,德國能走到這一步,與其實力密不可分。盡管戰敗,但其工業體系沒有誇,軍事體系沒有散,成為戰後迅速崛起的關鍵。說白了,就是元氣未傷。說到底,一戰中沒有佔領其全境,徹底瓦解德國,才是英、法等國無可奈何的重要原因。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貳』 德國,義大利,日本為什麼結成二戰同盟

日本和義大利得海軍,彌補了德國在海上力量的缺失,三國的聯盟的核心所在就是在彌補短板。個人觀點,請廣大的朋友指出不妥之處哦!

『叄』 德國和蘇聯為什麼加入了國聯

國聯( League of Nations)?
蘇聯沒有加入國聯
國聯是帶有反共色彩的組織
當年刻意排除了蘇聯

聯合國(United Nations)不一樣
聯合國在羅斯福構想的時候就考慮到將蘇聯拉入其中
為的就是避免像二戰前夜那樣,蘇聯和歐洲互相猜忌,給了法西斯可乘之機,同時也是為了避免冷戰的發生(當然後來發生了很多事情……)
所以在德黑蘭會議和後來的雅爾塔會議中,英法美,甚至中國都開出各自的條件希望蘇聯加入聯合國

最開始的時候聯合國是排斥戰敗國的
但是進入六十年代後聯合國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
戰敗國也是這個時期加入聯合國的

『肆』 德國成為國際聯盟常任理事國的原因

國聯理事會擔當了「執行者」的身份,並指導全體大會的事務。國聯的理事會最初有四個常任理事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及四個非常任理事國,她們需從非常任理事國選舉勝出,而且任期只有三年。而首任非常任理事國為比利時、中華民國、希臘及西班牙。美國本來有望成為第五個常任理事國,但因1919年1月20日美國參議院拒絕接納《凡爾賽條約》,拒絕加入國聯,這降低美國在國聯的參與度。

後來理事會架構有變,非常任理事國數目於1922年9月22日升至六個,1926年9月8日更升至九個,德國於該日加入國聯,並成為常任理事國。之後,在德國及日本於1933年退出國聯後,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由九個升至11個。

德國會從一戰敗國而加入國聯,主要是源自羅加諾公約。

羅加諾公約是在1925年10月5日至16日歐洲多國在瑞士羅加諾商議的七項協議,在同年12月1日於倫敦簽署,隔年9月14日於日內瓦批准生效。一戰中的歐洲協約國與中歐及東歐新興國家嘗試確認戰後領土界線,並爭取與戰敗的德國恢復正常關系
法國也分別與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條約,並承諾協助兩國抵抗德國侵略。如此,新條約重新確認法國與兩國分別在1921年2月19日和1924年1月25日簽訂的條約。
縱然東歐局勢仍然緊張,羅加諾公約被認為為1924年至1930年期間西歐各國關系之改善提供基礎。公約之成功,可見於德國在1926年獲得成為國際聯盟第六個常任會員國;以及盟軍在1930年6月完全撤出德國西部的萊茵蘭。作為維持世界和平、鼓勵國際合作的首個正式機構,國聯之能接納德國者,誠然創造維持歐洲和平的契機。

然而1930年之後極端民族主義崛起,「羅加諾精神」宣告幻滅。

『伍』 二戰日本和德國為什麼會結盟

這個問題是有一些歷史的巧合的。
首先我們一般的印象就是德意日都是法西斯政權,都有戰爭訴求,又都是國際棄兒,所以結盟。但其實在同盟發生之前本來的面目並非如此。
最初的希特勒並沒有稱霸世界的野心而是希望恢復一戰前德國的勢力和威望,他並沒有勇氣去直接對抗英法。所以,希特勒最初的計劃是同英國與中國結盟,然後共同對日開戰,收回一戰時日本奪取的原屬於德國的利益和殖民地,然後登陸日本本土,迫使日本投降。希特勒對此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並且出口中國武器,幫助中國訓練軍隊。原計劃幫助中國訓練60個陸軍師,然後秘密調遣12個德國陸軍師登陸中國一同作戰,之後再藉助英國海軍登陸日本本土,佔領日本後由中英德共同分區佔領十年。當一切開始准備的時候希特勒把計劃遞交給了英國首相鮑德溫,但是鮑德溫熱衷綏靖政策,拒絕了希特勒的計劃。於是這個計劃破產了,德國只能另尋其他途徑。英法顯然是不可能拉攏的,那麼亞洲范圍內,中國和日本德國就只能選擇一個。而相對中國,日本顯然要強大得多,又是法西斯政權,又同樣孤立於國聯之外,最終德國選擇了和日本結盟,於是和中國的蜜月期就結束了。
在英法看希特勒是極端的反共產主義者,所以英法希望禍水東引,讓蘇德開戰進而從中漁利,所以綏靖。但是希特勒最初發動戰爭的原因其實是洗刷德國一戰的恥辱,恢復德國的強大並且實現他個人的報負。所以德國的仇敵中就註定有了英法俄日等等,日本已然結盟,蘇聯在蘇芬戰爭之前在希特勒看來非常強大,並且俄國一戰和德國的仇沒有和英法大。所以希特勒選擇了拉攏蘇聯,斯大林在長期的權衡之後最終也同意的了加入軸心國。但是時德國在歐洲已然取得了很好的戰果,羅馬尼亞等國的加入和蘇芬戰爭中蘇聯糟糕的表現讓希特勒有了更大的野心,即稱霸世界,所以希特勒最終拒絕了蘇聯加入軸心國的計劃。於是有了後來的蘇德戰爭。
所以說呢,二戰從歷史結果看是反法西斯主義的正義戰爭,但那是從結果出發看得。如果你回正向看當時的歷史你就會發現其中有著太多巧合和變數。如果當時英國的首相不是綏靖路線的鮑德溫,而是一個類似丘吉爾一樣的鐵腕人物,那麼中德就會結盟,日本就會被肢解,一切都就是另一番樣子;如果斯大林沒有那麼猶豫而果斷加入軸心國,一切又會是另一番樣子;如果英法不是堅持綏靖政策而是在閃擊波蘭中就全面參戰,一切還會是另一番樣子。很好玩是不是?
最後總結回答一下你的問題,德國和日本結盟是因為對日戰爭計劃因英國首相鮑德溫的拒絕而破產,在德國不得不重新尋找盟友的條件下結合中國的實力對比和德日的國際形勢、意識形態等等因素而決定的。德日結盟對德國來講可以說是一個次級的選擇,而並不是我們最初感覺的魚找魚,蝦找蝦,法西斯找法西斯。

『陸』 德國與歐盟有什麼關系 什麼時候德國才進入的歐盟

歐洲聯盟(英文名稱:European Union;法文名稱:Union européenne),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y,又稱歐洲共同市場)發展而來的,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荷盧比三國經濟聯盟、歐洲共同體、歐盟。其實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 ,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德國是12個歐盟創始國之一。
現今歐盟的人口達3.72億,相當於我國人口的1/4,面積為32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面積的1/3,但其經濟實力遠遠超過我國,佔世界的23%。歐盟的貨幣儲備佔世界的32%,汽車生產佔世界的27%,貿易出口佔世界的19%(不包括歐盟內部的貿易)。此外,歐盟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援助資金佔世界提供總額的53%,
德國是歐盟中最強大的經濟實體,也是歐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占歐盟總人口的20%,它向歐盟提供的財政支出占歐盟總預算的28.5%。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歐盟的30%,占歐元區11國的42%。長期以來,德國一直是世界排名第一位的出口大國,德國馬克不僅享有堅挺可靠的信譽,作為各國的外匯儲備僅次於美元,超過日元和英鎊與法郎的總和,並且在國際貿易結算中,其份額也大幅超過日元,穩居世界第二。德國憑借上述實力,在推進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例如在歐盟機構改革、歐元的建立和啟動、歐盟的東擴、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等領域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柒』 為啥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都要找義大利當盟友

地理位置上,英國法國成為一體,德國和義大利聯盟也是為了防止被包圍。義大利是地中海國家,處在巴爾干半島。邊上緊接著法國和德國。如果非要打仗,這對義大利來說是一個兩頭為難的事情。特別是當英國和法國結盟時,德國就處在一個包圍圈當中,很不有利,因為前面是法國與英國,後面是蘇因為國力弱小也不願意參與大國之間的糾紛。所以德國沒辦法聯合這些弱小國家,而在德國,右邊是強大的蘇聯,下邊都是蘇聯的盟國。德國想要聯合這些國家,也基本上不可能,只有距離自己較近的義大利可以實現德國聯盟的目的。

『捌』 建立國際聯盟的主要背景和任務是什麼

和平國際社會的理念可追溯至1795年,伊曼努爾·康德在該年出版的《永久和平論》(Perpetual Peace: A Philosophical Sketch)一書中,提出代議制政府與世界聯邦的構想。

而歐洲協調(1814年-1870年)亦於19世紀拿破崙戰爭後開始發展,這幫助維持歐洲安全狀況,以避免發生戰爭。這時期亦促進了國際法律(包括日內瓦公約及海牙公約)的發展,亦為國際法中的人道主義定下了標准。

1889年,英國和平主義者威廉·蘭德爾·克里默及法國和平主義者弗雷德里克·帕西成立國聯的先驅-各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簡稱IPU,又譯『國際國會聯盟』)。當時世界約百多個國家國會,就有三分之一是各國議會聯盟的會員;

1914年,有24個擁有國會的國家是各國議會聯盟會員。其使命是鼓勵各政府以和平手法去解決國際爭論,年度會議則協助政府精簡國際仲裁的程序。其架構內包含一個議會,這個議會就成為國聯架構的前身。

20世紀初,德國、奧匈組成同盟國,而英國、法國、俄國和義大利組成協約國陣營。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後來演變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第一次工業國家之間的戰爭及工業化帶來的「成果」,這場「工業戰爭」造成難以估計的死傷及經濟損失。

戰爭結束後,亦帶來極大的沖擊及影響全歐洲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系統。 此時,全球反戰爭浪潮升溫,人們將一戰形容為「停止所有戰爭的戰爭」(the war to end all wars)。

有些人認為戰爭爆發的原因是軍備競賽、同盟對立、秘密外交、君主國家的自由和新帝國主義。另一方面,有識之士希望建立一個國際組織,以國際合作的形式,共同處理糾紛。

任務:

國際聯盟以保障國際和平與促進國際合作為宗旨。盟約規定通過集體安全、裁軍、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措施,以保障會員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並規定對違背者實行經濟制裁。

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國聯主要致力於解決一些有關領土的爭端,如瑞典和芬蘭有關奧蘭群島之爭,立陶宛和波蘭有關維爾紐斯之爭,土耳其和伊拉克有關摩蘇爾之爭;

此外還在玻利維亞和巴拉圭之間斡旋,為結束曠日持久的查科戰爭做了大量工作。為防止戰爭,國聯還組織日內瓦裁軍會議,並具體安排「委任統治」。

此外,國際聯盟還關注並協助處理國際范圍內的衛生、知識產權交流、奴隸貿易、鴉片貿易、難民及婦女權利等問題。如1922年,國際聯盟簽發南森護照給予無國籍難民,並得到52個國家的承認。

(8)德國為什麼加盟國際聯盟擴展閱讀:

標志:

國聯並無自己的旗幟和標志。1920年,國聯提出關於建立官方標志的議案,但會員國之間未達成共識,議案不了了之。但國際組織在自己的活動里使用另類旗幟和標志。1929年,國聯舉行國際徵稿比賽來徵集標志圖案,但未能確定。

直到1939年才出現半官方徽章,徽章中間綴一個內有兩個五角星的藍色五邊形。五邊形及五角星象徵五大洲及五個種族。旗幟上方和下方分別寫有國聯的英文名稱(League of Nations)和法文名稱(Société des Nations)。旗幟曾在1939至1940年紐約世博會的建築物上被使用。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加盟國際聯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