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個大膽的設想,二戰後同盟國把德國瓜分了怎麼樣
實際上二戰結束後就是被瓜分了,只是不是嚴格意義的瓜分。
二戰結束後,德國戰敗,盟國為了均衡各方面的利益,將德國劃分為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西德採用資本主義制度,東德採用社會主義制度,西德屬於資本主義陣營(受英美影響),東德屬於社會主義陣營(受前蘇聯影響)。在蘇聯解體、東歐巨變時隨著柏林牆的拆除東西德也就合一了,現在已經沒有東西德的劃分了。當然那時東德屬蘇聯管制,西德歸以美國為首的二戰勝利的資本主義國家管制,但是現在獨立了是純粹的資本主義國家。
但是後來因為蘇聯集體,東德就沒有後台了。最後又合並了。
⑵ 二戰結束後 為什麼只有德國被瓜分領土 意
希特勒是戰爭的首腦,相較於墨索里尼來說,他屠殺猶太人,建立大批集中營,慘無人道的進行毒氣實驗,製造格爾尼卡慘案,公然干涉西班牙內政。而義大利1943年投降了,墨索里尼在二戰前雖然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權,佔領了阿比西尼亞,但是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後垮台。比起來,德國更加殘暴。慕尼黑會議是由德國引起的,德國背信棄義,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直接違背,對英法不宣而戰,在1940佔領法國全境,對於法國來說,歷史上,三次普法戰爭,一戰都使法國懷恨在心。美國認為德國是好地方,因為在後來的冷戰當中,德國位於北約和華約的交界處,位置極佳。
⑶ 二戰中被瓜分最慘的國家是哪個
是日本!而不是德國!
不過要特別指出,日本的土地不是被瓜分,而是物歸原主。
德國在二戰損失了12萬平方公里土地。佔德國土地面積的25.5%
德國一戰前控制的土地面積為54萬平方公里, 一戰德國戰敗,吐出了1/8約8.8萬平方公里,剩下約47萬平方公里。 二戰德國又戰敗,再吐出了約12萬平方公里。現在德國控制的土地面積剩下了35萬平方公里。
所以,德國在二戰前後損失的土地面積為12/47=25.5%。
但日本通過武力做後盾,強迫大韓帝國在1910年簽署不平等的《日韓合並條約》、強迫清朝在1895年簽署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實際上奪得了朝鮮半島和台灣島,並派總督就地管理,還招集當地原住民加入日本皇軍加入二戰。
日本在二戰戰敗,日本與外國簽署的所有不平等條約通通被廢除,日本領土被限定在本土四島(美蘇中英《波茨坦公告》規定)。日本不得不吐出了朝鮮半島和台灣島,讓其物歸原主。
⑷ 一站後,瓜分德國的五個國家是
1 二戰時候軸心國說是三國集團,其實在歐洲戰場上義大利是跟隨德國的,它在戰爭中的影響力和作用不能跟德國比,所以德國是受制裁的重點。
2 德國是主要法西斯國家,給了戰勝國瓜分的理由。其他國家要佔領瓜分的話,沒有足夠的理由。
3 德國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新興社會主義國家勢力的交匯點和平衡點,地理上的特殊使得它最終成為兩大勢力的匯合處。
4 德國人的民族性相當頑強,嚴謹 富有創造力,很能忍耐且組織性紀律性相當強。特別是在一戰後《凡爾賽條約》把對德國相當不利的情況下德國還翻身擁有的稱霸歐洲的實力,這深深的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恐懼。西方國家認為必須徹底根除法西斯思想對德國的影響,最根本的辦法就是佔領它,把它瓜分。
⑸ 二戰後德國被瓜分了,為什麼現在版圖上還有德國
被瓜分並非被消滅,整個國家還在,只是權力由瓜分國掌控.
當時德國主要被分為由蘇聯掌控的東德以及由美國為首的歐洲國家掌控的西德兩部分.
後來東西德實現了統一,現統稱聯邦德國,首都由原來西德的波恩遷至柏林.
⑹ 哪次會議宣布德國被各國瓜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德國波茨坦(靠近柏林)塞琪琳霍夫宮舉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的同盟國一方在此聚首,討論決定如何管理八周前(5月8日)無條件投降的納粹德國,以及在戰勝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帝國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會議目標還包括戰後國際秩序的建立、和平條約的簽訂和應對戰爭的後果。
會議的主要成果:
1、恢復德國1937年後在歐洲並吞的領土,將奧地利、捷克從德國分離。
2、聲明盟國佔領德國的目的:非軍事化、非納粹化、民主化和解散卡特爾企業聯合(英文中都是de開頭)。
3、《波茨坦協定》(又稱波茨坦條約),將德國和奧地利分為四個佔領區(在早先的雅爾塔會議就已確定),並類似地將柏林和維也納也分為四個佔領區。
4、同意以戰犯身分起訴納粹黨人。
5、確立奧德河-尼斯河線作為波蘭政府管理區域的邊界。
6、將居住在德國境外的德國人驅逐回國。
7、戰爭賠款協議。盟國估計損失為2000億美元。在西方的堅持下,德國只需要以資產、工業產品和勞動力的方式支付200億美元。然而,冷戰使償還計劃沒有完全執行。
在斯大林的建議下,波蘭不列入德國賠償分配方案,而由蘇聯所獲賠償的15%轉交給波蘭(未執行)。
8、7月26日,美中英三國發布了波茨坦公告(又稱波茨坦聲明),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聯後於8月8日加入,並隨即撕毀《蘇日中立條約》,對日宣戰。)
9、其它問題將留給盡快召開的最終和平會議解決。
盡管西方要求在最終和平會議上才確認德波邊界奧德河-尼斯河線,波茨坦會議上確定的強制德國人口遷移卻使得德波邊界在事實上得到確定並且不可挽回。
將德國劃分為四個佔領區的方案是在雅爾塔會議上就達成共識的,但是是在波茨坦會議上正式確立下來,並開始實施的。
⑺ 二戰 德國瓜分 過程
過程如下:
一、美、蘇、英、法4國分區佔領德國
德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戰爭結束後,美、蘇、英、法4國於1945年6月5日發表關於管制德國的聯合聲明,決定4國分區佔領德國,並由4國佔領軍總司令組成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雖然聲明強調在佔領期間應視德國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各國在自己的佔領區內卻擁有自行其是的權力,潛伏著分裂的因素。
美英法3國的3個佔領區位於德國西部,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西方3國佔領區首先進行清除德國軍國主義及納粹分子的工作,審判了戰爭罪犯,解散了一些壟斷組織,但保留了按規定應拆除的軍事工業設備。
為了使德國的經濟迅速恢復,西方佔領國採取了「重建德國」的方針。1946年12月美英達成協議,合並兩國佔領區,以促進經濟上的統一。1947年1月雙占區成立。1948年2月,美英把它擴大為類似國家的實體,成立了聯合州議會和行政管理委員會。6月7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國簽訂了《倫敦協議書》,法國同意加入,成立了3占區。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國開始在3占區單獨進行貨幣改革,用新馬克代替舊馬克。為了發行和監督新的貨幣,成立德意志聯邦銀行。艾哈德根據其社會市場經濟的設想,取消了管制經濟的規定,促進了經濟的穩定和增長。西方3國的貨幣改革被蘇聯視為違反了波茨坦協定,蘇聯因此也採取相應的貨幣改革措施。東、西佔領區的經濟被完全分割開來。
二、政治分裂
與此同時,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劇。1948年7月1日,西方3國駐德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召開西佔區11個州
總理參加的會議,向各州總理散發 3個文件,後被稱為「法蘭克福」文件,闡明了西佔區發展的設想,並為未來西德的國家機構及其職權范圍定下了基本方針。會上還授權各州首腦著手召開立憲會議,制訂「基本法」。9月1日,在波恩成立了議會委員會,由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阿登納任主席。議會委員會根據法蘭克福文件精神討論和制訂憲法。
1949年4月,西方3國制訂了對西部德國的《佔領法規》,規定西德國家成立後,軍政府將撤銷,代之以由3國文職高級專員組成的高級專員委員會,主管德國對外和安全事務,並對西德議會的一切行動有否決權。在國內問題上,德國政府則可以在盟國允許的范圍內自行制訂立法。5月8日,議會委員會會議結束,制訂出臨時憲法——基本法。新的國家以議會民主制的面貌出現,國家結構為聯邦制,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鐵路、航空、郵電等屬聯邦管理,並給予各州較大的自治權。基本法於1949年5月12日經西方佔領區的軍事長官批准,又經各州議會通過,於1949年5月23日公布生效。
三、分裂時期
直接導致東西德分離的導火線,則是發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區境內的貨幣重整計劃。當時西方三國佔領區內原本分別發行的貨幣整合為一,但卻排除蘇聯佔領區,發行了西德馬克,而蘇聯佔領區也在短短三日後發行了東德馬克,儼然象徵東西德正式分離。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卻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所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布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縮寫: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政體。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東柏林成為民主德國的首都。但西柏林實際上依然為美英法三國共同控制,雖然聯邦德國基本法和西柏林憲法規定西柏林隸屬於聯邦德國的一個州,但是,西方三國認為該規定同柏林的現實地位不符,宣布該條款暫不生效,但認為西柏林與聯邦德國間有著「特殊關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 。
西德於1955年5月8日加入北約,相對的,由蘇聯扶植、共黨主政的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則加入了華沙條約組織,使得東西德間的交界成為兩大對壘陣營的最前線、冷戰的焦點。1961年,為阻隔東德人遷往西德,東德政府在東柏林自己的一側修建了聞名的柏林牆,直至柏林牆倒塌,東德合並到西德 。中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於1972年10月11日建交。
⑻ 二戰德國戰敗後,被瓜分了嗎。現在的德國是怎麼來的。
是的,德國被瓜分了,蘇聯攻入柏林後,德國戰敗,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英、美、法、蘇四個戰勝國佔領,然後在英、美、法的支持下成立了聯邦德國,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了民主德國。
拓展資料
民主德國簡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是1949年10月7日到1990年10月3日期間存在於歐洲中部的社會主義國家。首都為柏林(東柏林),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是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員國。
民主德國的國土面積為107,771(一說:108,333或108,178)平方公里,東部是波蘭人民共和國,東南部與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西部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相鄰,北部為波羅的海。
冷戰時期,民主德國在經濟、文化、體育等方面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先地位。冷戰時期著名的標志性建築——「柏林牆」就在民主德國境內,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宣布停止存在,其領土正式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兩德統一成為當今德國。
聯邦德國簡介
美國、英國、法國佔領區合並於1949年。9月20日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聯邦德國(西德)建立於其初期范圍包括二戰後由美國、英國和法國所佔領的德國領土而除了德國西部的領土外,東德境內、德國原本的首都柏林市區西半部在當時也屬於西德非法定的事實領土。如此一來,西柏林成為一個飛地,被東德領土所包圍。
兩德統一簡介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通過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國統一。
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二加四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
統一後,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⑼ 二戰後是怎麼瓜分德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處置德國的一種形式為了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再起,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力主分割德國1943年12月1日,F. D.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正式提出這一設想,即把德國分割成5個部分,每個地區都成為一個獨立國家。魯爾和薩爾地區由國際共管..斯大林為了嚴懲德國法西斯,贊同美國方案W.L.S.丘吉爾雖有保留,但也表示支持。1944年上半年,蘇聯紅軍攻勢凌厲,越出邊界,美、英盟軍登陸諾曼底。軍事形勢迅速發展,促使美、英在確定肢解德國之前,謀求就臨時對德佔領問題與蘇聯達成協議。前此,英國於1944年初根據艾德禮委員會報告,向歐洲咨詢委員會提出臨時劃分德佔區的建議,即按1937年德國疆界分成 3個佔領區,蘇占東部、英佔西北部(包括魯爾)、美佔西南部和薩爾,柏林由三國共同佔領。蘇聯同意英國方案。美國認為擬議中的方案,蘇占區面積過大,英佔區包括主要工業區魯爾,均對美國不利。但鑒於蘇軍已步步逼近德國邊界,美國來不及另提方案,遂於4月28日同意英國方案。1944年9月12日,歐洲咨詢委員會以英國建議為藍本,提出第一份臨時劃分德佔區的方案。由於英國作出一定讓步,羅斯福在第二次魁北克會議(1943,1944)上接受德國西南部作為美佔區,放棄與英國對換占區的設想。隨著歐洲反法西斯戰爭臨近結束,美、英與蘇聯在戰後安排問題上分歧增多。美、英認為扶植一個強大的德國,有利於在戰後抗衡蘇聯。蘇聯為了適應形勢變化,也開始強調德國統一。出於上述考慮,美、英、蘇三國雖在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達成分割德國的原則協議,實際上均已放棄分割德國的主張。分區佔領德國便從權宜之計變為正式方案。為了進一步增強西方在歐洲及德國的實力,英國主張法國參加對德佔領。美國經過考慮,羅斯福在2月5日的雅爾塔會議上正式建議,從美、英兩個佔領區各劃一部分組成法國佔領區。邱吉爾、斯大林表示同意。1945年6月5日,四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在柏林正式聲明把德國分成 4個部分,東區歸蘇、西北區歸英、西南區歸美、西區歸法。「大柏林」區由四國共同佔領。聲明還規定由四國總司令正式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7月中旬起,四大國在德國和柏林按劃定區域實行佔領和管制。在 7月底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四國又通過對德管制的政治經濟原則至此,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德國的局面正式形成。
⑽ 二戰後英法美蘇四國瓜分了德國,為何最終三合一成立聯邦德國
因為雖然德國在二戰的時候被瓜分了,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許多國家都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最開始就是歐盟的聯合,然後被瓜分的德國也意識到只有自己團結起來,才能夠跟上時代的末班車,所以就聯合了。
德國的這種分裂並不是自願的,想要統一的願望在兩德人民心中。但是美蘇兩大陣營冷戰的加劇,為了防止東德人流入西德,民主德國在上個世紀60年代突然就修建了柏林牆,這道牆不斷的刺痛著日爾曼民族的神經,後來也成為冷戰對立的經典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