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德軍裝甲兵為何沒有裝備防撞坦克帽呢
在有關二戰的書籍和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蘇美等國的裝甲兵佩戴坦克防撞帽,因為坦克內部空間狹小,在戰斗和行軍當中免不了顛簸。佩戴坦克帽的目的就是防止撞傷內部人員的頭部。但是有的朋友會問,二戰德軍軍工那麼發達,為什麼少見德國坦克兵佩戴像蘇美等國家的坦克防護帽?其實德軍不是沒有裝備,而是士兵們很少佩戴出境。所以造成了德軍沒有裝備防撞帽的錯覺。
貝雷帽式樣的黑色盔布是由一塊毛料製成,分為幾種尺寸,以配合同樣分為好幾個尺寸的頭盔。盔布底部裝有松緊帶以箍在頭盔上,頂部還有一個小絨球,與盔布是一體的。黑色盔布的正面有帽徽。早期的帽徽只是一個機織的白色橡葉環加一個金屬沖壓圓形三色徽,也有人用大檐帽上的全金屬帽徽,不過都沒有另加國家鷹徽。
德軍在1935年10月30日頒布的命令為黑色裝甲兵貝雷帽確定了帽微佩帶標准,命令規定帽微由一個橡葉環和一個圓形三色徽組成一體,再在其上增加一個國家鷹徽,它們全都是用白、紅、黑色棉線機織而成,而軍官可以使用銀色鋁線刺綉的版本。後來帽徽上的白色部分都改成了使用銀灰色線。
㈡ 請問坦克裡面舒適嗎
國外的不知道,80主戰以後的不太清楚。國產59式知道,裡面很不舒服,冬天還好說,開動後還算暖和,夏天就遭罪了,最高能到45℃。另外裡面空間很小,坦克行駛中經常磕磕碰碰。駕駛員坐的是鐵椅子,車長只有巴掌大的一張翻轉椅,一炮手只能站著。。
㈢ 為什麼納粹德國裝甲兵在1940年開始用軟帽代替頭盔
克裝甲車輛乘員所佩帶的頭盔或軟帽通常有兩個用途,一方面作為頭部防護裝備,可防止因劇烈顛簸而撞傷:另一方面也是作為乘員的通信終端進行車內或車際聯絡。有趣的是,長期以來,似乎坦克盔和坦克帽也成為劃分東西方陣營的標志。西方裝甲兵通常採用頭盔;而裝備蘇式坦克、戰車的「東方陣營」通常採用坦克帽.
㈣ 中國,俄羅斯和德國三種坦克帽的區別
中國是純軟式坦克帽,防撞性能好 俄羅斯的大多是加防寒坦克帽.德國是帶頭盔比較多.因為西方坦克較大,而俄羅斯,中國二代坦克內部較小,坦克帽設計防撞比較好。
㈤ 為啥二戰德國坦克兵不戴頭盔呢
德國人當然不傻。工業技術也足夠,生產個坦克頭盔還不是事。你注意觀察下波蘭戰役、法國戰役期間的德軍裝甲部隊,在那些早期的一號、二號坦克炮塔里冒出來的德國兵,都戴著一定碩大的黑色貝雷帽,好好回憶有木有?那就是有橡膠內襯的的坦克頭盔,正是因為裡面塞了東西鼓囊囊的,所以這型坦克頭盔看起來真心醜陋,也難怪德國兵不愛戴。
(美軍坦克頭盔)
到了二戰後期,隨著兵員的增加和物資大量消耗,德軍裝甲兵也有部分換裝「M1942野戰帽」和1943年以後生產的「標准野戰帽」(M1943等),顯著特點就是帶檐了,上面還有倆紐扣,按德國軍制,軍帽是兩年才發一次的,所以戰爭末期裝甲兵的帽子多少有點亂。
㈥ 船形帽的帽子典故
對於普通中國人而言,提到船形帽,大家可能最先映入腦海的景象就是老電影里斜挎小手槍、歪戴船形帽的國民黨女軍官。而事實上,船形帽由於設計簡潔、功能實用,長期以來都是世界上很多國家軍隊的標准軍帽,而且還在解放軍的軍服系列中存在過一段時間。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有的國家繼續將船形帽作為軍隊的重要裝備,而有的國家卻已經開始取消長期使用的船形帽。小小的船形帽,在世界軍服歷史中演繹了一段頗有趣味的「傳奇」。 實用和美觀:
百年歷史的船形軍帽
中國空軍飛行表演隊員頭戴船形帽的圖片在網上引得網友熱議。其實,現代意義上的船形帽的誕生,本身就和空軍有著直接的關系。有一本名為《談天說地話由來》的書記載,船形帽是在航空兵誕生的時候出現的,更確切地說,是在飛機用於軍事目的的時候出現的。而空軍的出現是很早的事情了。19世紀初,義大利的軍事理論家杜黑就提出了建立與陸軍和海軍平等的第三大軍種——空軍——的建議。隨後,空軍作為一個新的軍種開始出現在世界軍事領域。而最初的空軍飛行員都是從步兵、騎兵、炮兵等各兵種中選送去學習飛行的。步兵、騎兵、炮兵的軍帽通常都是大沿帽,但戴大沿帽飛行不太方便,飛行時迎面吹來的氣流會把它從頭上刮跑。另外,通過硬帽檐戴飛行風鏡也不方便。因此,最早的一種航空帽是無帽檐的輕便小帽。由於這種帽子的形狀,能使氣流環繞它平穩地流過。人們把這種帽子叫作駕駛員帽或者乾脆稱為船形帽。不過,就此認為船形帽最早出現於19世紀初可能還不是十分准確。因為,如果大家看一看拿破崙那幅躍馬向前的著名畫像就會發現,他頭上戴著的軍帽似乎也與船的形狀很像,有的專家就將拿破崙戴的這種軍帽稱作是「古典船形帽」。不過,不論怎麼說,船形帽在軍中「服役」時間已經頗為漫長的說法是確定的了。船形帽之所以在軍中流行,主要原因當然是其所具有的「實用性」。除了當初空軍飛行員可以方便地戴著船形帽飛行戰斗,陸軍軍人使用船形帽也有很多實用方面的優勢,比如船形帽由於沒有帽沿,因此便於士兵戴鋼盔,也可以用於在作戰訓練中擦拭汗水。除了實用,船形帽由於其簡潔的設計,也是一種非常美觀的軍帽,除了在軍隊中廣受歡迎,甚至在世界流行服飾領域也擁有一席之地。於是,船形帽由於其簡潔的設計和實用性,成為很多國家軍隊的必備軍帽。
船形帽產生以後,很快在很多國家軍隊中流行起來。不過,由於歷史文化的因素,這種軍帽主要還是在歐美國家軍隊中使用,跨越亞歐兩大洲的俄羅斯(蘇聯)軍隊也長期裝備了船形帽。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船形帽一直是美軍的重要軍帽樣式,查看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繪畫作品可以發現,當時的美國軍人就有戴著「大號」船形帽的。當然,美軍船形帽形象最深入人心的可能還是二戰期間的。二戰中美軍的軍帽主要有大檐帽、船形帽和貝雷帽,電影《兄弟連》中美軍第101空中突擊師的官兵戴船形帽的形象已經深入影迷的心,而艾森豪威爾那張頭戴船形帽的標准肖像也有很高的「人氣」。時至今日,船形帽仍然是美國軍人穿著常服時的標准軍帽。蘇聯(俄羅斯)軍隊對於船形帽也同樣情有獨鍾。蘇聯紅軍1935年開始使用船形帽,蘇聯解體以後,作為蘇軍最大繼承者的俄羅斯軍隊,在軍服樣式上曾一度沿襲蘇聯軍隊,船形帽自然也就繼續在俄羅斯軍隊中被使用,而俄軍漂亮女兵頭戴船形帽的亮麗形象更是人們議論的焦點。二戰中的德國軍隊也裝備了船形帽,主要是作為野戰便帽使用。據說二戰期間德軍坦克兵也不戴坦克帽,而是戴著船形帽戰斗。除了這幾個國家以外,還有很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過船形帽,甚至歷來以衣著樸素著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在上世紀50年代趕了一回「時髦」,採用了一次船形軍帽,但是由於傳統審美觀的影響,船形帽在我軍官兵中卻受到了強烈的抵制。
中國人民解放軍採用船形帽是在50年代實行軍銜制期間。當時,船形帽主要是作為我軍軍士和士兵的夏季制式軍帽。我軍選擇船形帽是因為當時多數國家軍隊都使用了這種軍帽,而且這種制式軍帽不但美觀大方,而且方便作戰,觀測目標時不影響視線,戴鋼盔時可以當內襯。讓大家沒有預料到的是,船形帽在我軍推行以後,並沒有受到戰士們的好評,甚至受到了官兵的強烈抵制。由於上世紀50年代,我軍剛剛與國民黨軍隊和美國軍隊作過戰,而當時美國兵和國民黨兵都戴船形帽,因此戰士們很不願意「穿戴得像敵人」。同時,船形帽的標准戴法是歪戴,而這種戴帽子的方法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中國人對於船形帽的這種反感,不僅影響到戰士的心情,甚至讓群眾也產生了反感,有的青年甚至因為部隊戴船形帽而不願意參軍入伍。很多戰士的家人也對這種「怪異」的軍帽有意見,認為這種軍帽影響了自己孩子的形象。1957年,《解放軍報》還專門就船形帽的問題發表了文章,並受到了成百上千的讀者的關注。有關部門最終注意到了船形帽給軍隊帶來的不利影響,於是,1958年7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作出《關於修改服裝制式的決議》,把陸空軍士兵的船形帽改為解放帽,軍官大檐帽則在節日、外交等場合佩戴肩章時戴用,平時也改為解放帽。船形帽就這樣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服體系中退出了。不過,幾十年後,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前不久,中國飛行表演隊的飛行員戴船形帽的形象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船形帽在告別中國軍隊半個多世紀後,似乎又回來了。但是很多人還是對這種軍帽戴在解放軍軍人頭上有不同的看法,船形帽要想真正成為人民解放軍的制式軍帽,讓大多數人接受,或許還將面臨不小的阻力。
江魯昌: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時,士兵佩戴「國際帽」(也稱船形帽)。當時,老百姓和部隊同志對此帽有些難以接受,因為在電影里戴「國際帽」的大多是「女特務」之類的人物。當時駐島部隊積極宣傳,向老百姓解釋「國際帽」的由來。由於海風大,平潭駐島部隊的士兵戴「國際帽」時必須用左手壓住帽子,否則帽子會被海風吹跑。「國際帽」戴沒多久,就換回「圓頂帽」了。
㈦ 二戰德軍裝甲兵不帶專用坦克帽的做法為何沒有流傳下來
二戰德軍裝甲兵不帶專用坦克帽的做法沒有流傳下來原因,主要是這個帽子比較難看,其次就是這個坦克帽佔用空間大,反而容易觸碰到坦克裡面的設備。
㈧ 為什麼二戰德國裝甲兵不戴坦克帽,而現代德
德國坦克行駛平穩,所以不需要戴坦克帽。
那現代坦克更平穩,為何反而要戴?
答案在於速度。二戰德軍坦克最大時速不到50公里,越野速度更低。開炮時還要停下。這樣乘員很少會磕磕碰碰,另外會碰頭的地方也有皮墊保護。
另外,坦克的加速和剎車性能差,也是原因。性能差,加速和減速就不同現代坦克,瞬間完成(這樣慣性很大),而是慢慢來,這樣也就很少碰頭了。
㈨ 二戰德軍沒有配備坦克帽
德軍採用的是軟式坦克帽,原因很簡單,大部分我們電影上看到的都是坦克兵在車外的情況,或者是車長在炮塔上的樣子,所以只戴著便帽當然在所戴帽子要按照不同任務,不同情況來佩戴咯
㈩ 二戰時候德國的坦克可靠性真的很差嗎 剛才那個問題不小心按錯了 囧
暈,剛才手打剛完提問就變了。二戰時候德國坦克的交錯排列的輪子好壞各半,缺點:機構復雜製造困難容易故障維修慢。優點:行走穩定提高射擊精度,而且德國坦克兵不用帶坦克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