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強大的原因是什麼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簡稱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110萬人 ,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人的祖先為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德國各邦建立德意志帝國,曾先後參加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很高的生活水平。其在基礎科學與應用研究方面十分發達,以理學、工程技術而聞名的科研機構和發達的職業教育支撐了德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近代以來,德國還誕生了大量改變人類世界的偉大科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
參考網址:
http://ke..com/link?url=TyaAg-Fmo8IQDagmlVp1Es4Iwx66Ara8oj8_PjLD7WmYmuk5TnkPskr-zvJ2_GmQG17-4yxrkiTbcpN3UovNxFw_mnBMI7EJJcKMP383k_a
② 德國發展的為什麼那麼快
現代德國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並兩次給世界帶來了戰爭的災難。盡管德國發展模式在政治方面的失敗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對德國人始終能夠在經濟方面保持異乎尋常的活力,學者們普遍持一種贊賞的態度。德國人在基礎理論,重工業,化學,精密儀器,以及軍事武器製造方面的成就,都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德國人為什麼能夠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期內,無論在何種體制下,都能始終保持自己的經濟活力?筆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以下幾個影響德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或許能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
一,以農業為依託的發展
工業化以前的德意志以農業為主,且處於分裂狀態——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確對德國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壞的阻礙作用,但這種作用在德國統一後便轉化為推動工業化的巨大動力,德國社會中所有要求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佔領了德國的政治舞台。其資本投資率在1850年前後估計只有5%,在1850-1860年間則增長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70年代則為12.5%。
不過,與英國相比,德國沒有因為工業的發展而犧牲其農業。一旦如美國這樣的國家其農產品開始威脅德國農業的基礎──穀物市場時,德國政府便使用關稅等方法對農業進行援助。雖然這種保護是由於物價引起城市居民生活費用上漲才使用的,但它卻使德國的農業能夠在迅速工業化的時代從新的農業發展中獲益,並能穩步地發展。在德意志帝國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穀物和馬鈴薯的產量幾乎增加了一倍。產量的增加部分地來自耕地面積的增加,但主要還是其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的結果。根據統計,1878-79年間的產量與1901-1910年間10年間的平均年產量進行比較,平均每公頃小麥的產量從1.35噸提高到1.86噸,黑麥從1.06噸提高到1.63噸,土豆從7.11噸提高到13.51噸。
盡管農業部門在不斷地吸收新技術以利於農業部門的現代化,但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村人口流失問題依然產生了。如同其他工業化社會一樣,農村生活逐漸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一場離開土地的大逃亡開始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不斷上升,這種變化的原因十分簡單:城市需要勞動力,工資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自然嚮往令人愉快的城市生活環境。下表顯示了這種人口變化的趨勢:
各部門就業人口變化表;
年代 1882 1907 1925 1939 1950 1964
就業人口百分比
農業和林業 42.2 33.9 30.3 25.0 24.6 11.4
工業和手工業 35.6 39.9 42.3 40.8 42.7 48.3
商業、交通和服務業 22.2 26.2 27.4 34.2 32.7 40.3
當然,西方學者尚無法得出十分精確的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從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工業和農業已經交換了它們在德國經濟生活中的相對地位──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而農業日益下降成為一個國民經濟中的小夥伴。
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容克將自己的土地作為自己的財產並不斷地擴大,但他們不再將土地租給農民,而是僱傭自由勞動力做工,這使得很多新技術有可能被應用,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德國的農產品產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從1820年至1875年,小麥和黑麥的產量翻了一倍。 同時,德國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下表可以看出這種變化:
德國經濟結構圖:1850-1913。
各行業在國內生產所佔的份額(馬克) 各行業所僱傭的從業人口
1850/4 1870/4 1910/3 1849/58 1878/9 1910/13
農業 45.2 37.9 23.4 54.6 49.1 35.1
工礦業 21.4 31.7 44.6 25.2 29.1 37.9
運輸 0.7 2.1 6.4 1.1 2.0 3.6
服務 30.0 25.0 20.5 19.1 19.8 23.6
住房 2.9 3.3 5.1
總計 9.6百萬 15.7百萬 45.6百萬 15.1百萬 19.4百萬 30.2百萬
德國工業中的傳統行會勢力強大,真正的職業自由在1869年後才開始出現,而德國的傳統行會和手工匠的地位並未被替代,結果形成了德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另一個特點,即「雙重經濟」的特點。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與產業技術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
因此,德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農村未受到如同英國圈地運動那樣的沖擊,農業人口是逐步地離開土地,加入城市的就業大軍的。同時,城市的工業構成也十分復雜,並非單一的現代工業經濟。這種逐步演化,多種性質行業並存的現象,盡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保持了社會在轉型時期的基本穩定,有利於德國人將自己傳統的精細作風融進新的行業中。
二,以鐵路建設為龍頭的工業化進程
德國現代工業的基礎逐漸形成後,從19世紀中期起,產生了一批大公司,它們是德國現代工業的標志,盡管德國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極快,其形成過程與英國和比利時等國卻沒有什麼不同。最初都是從紡織部門開始,因為僱傭了大量的勞動力,毛織業也慢慢採取了現代的模式,但其對整個經濟結構的轉軌影響不大,主要是棉織業和絲織業在機械化的進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業盡管落後,但也堅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現的大公司所取代。
③ 為什麼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國家
德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是工業,工業對於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40%。重要的工業領域有鋼鐵、采礦、精密儀器和光學儀器、航空航天、紡織和服裝、食品工業和造船工業等。雖然國民經濟逐年增長,但由於德國的工業技術水平不斷地提高,其能耗反而持續下降。雖然西德工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下降,但它仍然反映聯邦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對外經濟交往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西德各工業部門之間發展不平衡,
一些傳統工業鋼鐵,
造船,採煤,紡織工業現都成為夕陽工業,
產量和產值都減少很多,
造船和採煤工業靠著國家補貼度日。汽車工業、機械製造、化工工業、電工電子業、食品工業成為德國的五大工業支柱,其銷售額占整個工業的58%,
就業人數佔40%。
但近兩年來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發展速度減緩。
目前在西德屬於高速增長的部門是塑料加工、有色金屬、航天航空工業及電訊和數據加工工業。目前,德國工業產品佔世界市場的10%以上。新經濟發展迅猛,但總體水平相對落後。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廣泛應用,以信息技術、電信和新媒體為主體的德國信息產業高速發展,已成為德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然而,德信息產業總體上仍落後於美、英和北歐等信息業領先的國家。2000年,德信息產業佔世界市場的份額雖居世界第三,但僅佔5.7%,遠遠落後於美國(36.2%)和日本(1l%)。同年,德信息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亦為5.7%,不僅與美國(8.7%)有較大差距,而且也低於西歐6.3%的平均水平。傳統工業如汽車和機械仍在出口中占據主導,分別占工業出口總額的27.4%和16.6%,信息技術則不足5%。而汽車和機械製造這兩個產業無論是投資回報率還是單位產出率都大大低於後者。作為西方主要國家之一的德國,其工業結構尚需調整。汽車、機械製造、電子電氣和化工是德國工業的四大支柱,其銷售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傳統工業如汽車和機械仍在出口中占據主導,分別占工業出口總額的27.4%和和16.6%,信息技術則不足5%。而汽車和機械製造這兩個產業無論是投資回報率還是單位產出率都大大低於後者。
作為西方主要國家之一的德國,其工業結構尚需調整。汽車、機械製造、電子電氣和化工是德國工業的四大支柱,其銷售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德然而,德信息產業總體上仍落後於美、英和北歐等信息業領先的國家。2000年,德信息產業佔世界市場的份額雖居世界第三,但僅佔5.7%,遠遠落後於美國(36.2%)和日本(1l%)。同年,德信息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亦為5.7%,不僅與美國(8.7%)有較大差距,而且也低於西歐6.3%的平均水平。傳統工業如汽車和機械仍在出口中占據主導,分別占工業出口總額的27.4%和16.6%,信息技術則不足5%。而汽車和機械製造這兩個產業無論是投資回報率還是單位產出率都大大低於後者。作為西方主要國家之一的德國,其工業結構尚需調整。汽車、機械製造、電子電氣和化工是德國工業的四大支柱,其銷售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國的環保技術世界領先,其環保技術產品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以18.7%獨占鰲頭。德國也是船舶生產大國,在日本、韓國、中國之後排名世界第四。此外,德國的重點工業部門還有:鋼鐵工業、精密機械和光學工業於礦業、紡織和服裝工業。
④ 德國為什麼那麼強大
納粹黨則反其道而行之:基本上不和別人爭辯理論的它,此時幾乎被建成了一個大公司,黨員們無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產自救的活動中去:有搞市場情報的,有搞推銷的,有搞組織的,有搞運輸的,有搞培訓的,有搞財會的,對窮人們有求必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顧、體貼他們,簡直和宗~教組織或紅十字會一樣。不管什麼人,只要一加入他們的行列,便能保證天天吃飽肚皮,從此不再失業。工人們不領工資-反正此時馬克的價值同廢紙一樣-而是領大鍋飯和一些實物補貼,比如衣服、工具之類,還負責介紹福利住宅。 對勞苦大眾來說,這是多麼大的一個刺激啊!負責發放大鍋飯的納粹黨員一邊往窮人們的碗里倒土豆、麵包和副食,一邊淳淳善誘地對他們說:「您瞅,咱們這國家披山帶河,沃野千里,要物資有物資,要科技有科技,年年得諾貝爾獎,物理、化學、醫學,照單全收過。可說起這經濟,咱就能搞成現在這樣子呢?還不是因為當權的都被帝國主義收買了,什麼正經事都不幹,整天就知道貪~污腐~敗,禍國殃民?您再瞅,街上的那些警察,就知道在咱老百姓面前神氣活現的,其實個個不都是賣~國賊的小**嗎?這些混帳王八蛋全都是德國人民的公敵!啥時候咱們希特勒主席上台了,啥時候咱們這苦日子才能有盼頭哇!」 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在成千上萬工農群眾對他們的再生父母-納粹黨感激不盡的淚水中,1932年德國總理大選的勝負就已經很清楚了。
⑤ 德國為什麼強大
首先從日耳曼時代傳下來的驍勇無畏,敢於犧牲
其次,近代普魯士精神中的恪守本職,嚴謹處事
再次,德意志統一過程中孕育的思想和科學
上述三點使得德意志從近代開始成為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
不過,現在似乎已經有些變化了……
⑥ 希特勒時期的德國為什麼強大
希特勒時期的德國經濟為復甦階段,並非騰飛。
為加強對全國經濟的控制,納粹政府對全國經濟進行改組,淘汰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加速資本和生產的積聚和集中。首先,消滅小業主。其次,強制卡特爾化。
1933-1939年,希特勒在經濟上強化了行政效能,對國民經濟強化行政監管,其經濟制度被後人稱作「命令經濟」。
為了穩定局勢,納粹政府經常援引魏瑪憲法第48條規定的緊急狀態法,發布管理經濟的法令:
一是在經濟領域推行嚴厲的刑法;
二是強制推行價格刑法,三是重建外匯管制;
四是為維護正常經濟秩序而頒布卡特爾法;
五是在證券法、銀行監管和稅收豁免方面引進了銀行監管制度;
六是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重新規定了泄露商業機密的刑法條款。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
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但是,納粹德國1913至1938年的經濟年均增長2.6%還是微不足道的,它低於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遠遠低於1950至1960年的7.6%或1950至1970年的6.2%。
所以,納粹德國的經濟只能叫復甦而不能叫騰飛。
(6)德國為什麼發達德意志擴展閱讀:
希特勒對文化思想領域的控制也是前所未有的
納粹分子的「焚書」,充斥著法西斯的專制精神,推行一條摧殘科學文化事業的愚昧反動政策。1933年3月13日,戈培爾(Joseph Goebbels)被任命為教育和宣傳部長,統管教育、文化和新聞出版工作。
為貫徹「領袖原則」和德意志民族精神」,在文化領域實行文化生活總體制。必須使各方面的創造性藝術家都集會在國家領導下的一個統一的組織中。不僅必須由國家決定思想方面的精神方面的發展路線,而且還必須由國家領導和組織各種專業」。
在所謂純潔德意志文化的旗幟下,法西斯還大張旗鼓地對「非德意志文化」開展大規模的清理運動。
首先是焚燒非德意志著作,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及30多所大學所在城市舉行一次「焚書日」活動,僅柏林就焚燒了近兩萬冊圖書,被焚燒的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盧森堡、李卜克內西、倍倍爾、梅林等人的著作,還有著名作家海涅、亨利希·、托馬斯、愛因斯坦等人的著作。
其次是舉辦所謂「蛻化」藝術展覽,對全國民間圖書室、圖書館和博物館進行「清理」,列出禁書、禁畫書目,編造成冊,一律被取締。猶太藝術家的作品、表現主義風格和現代的藝術流派作品,均作為「蛻化作品」,在被取締之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道夫·希特勒
⑦ 德國經濟為什麼強大
德國的強大與德國人的嚴謹與精細密不可分。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最大經濟體,歐洲四大經濟體之首,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七國集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氣候特徵:
德國的北部是海洋性氣候,相對於南部較暖和。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德國
⑧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