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近代史上德國兩次統一其中第一次統一主要取決於什麼
德國第一次統一主要取決於經濟實力.
西歐各國在中世紀後期就先後完成了統一,而德意志直至近代仍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嚴重阻礙了德意志各邦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因此,實現統一,成為德意志邦國迫在眉睫的問題。在德意志諸邦中,普魯士邦國通過廢除農奴制、積極推進工業發展、改革稅制、建立關稅同盟等措施使普魯士脫穎而出,成為德意志地區經濟實力最強大的邦國,為普魯士統一德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19世紀70年代,普魯士之所以能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分裂達數個世紀之久的德國,關鍵在於它在19世紀上半期已具備了統一德國的經濟實力.這種經濟實力表現為:它通過建立自己領導下的德意志關稅同盟確立起了在德意志的經濟領導地位;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它到19世紀60年代已發展成為當時德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邦國.
㈡ 德國統一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
原因(1)統一問題的日益緊迫:
①原因: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②表現: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意志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但由於缺乏統一的國內市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資產階級越來越感到,要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必須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
(2)普魯士的中間作用:普魯士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經濟發達;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堅定;統治階級野心勃勃,實力雄厚。
(3)俾斯麥的重要作用:
①一方面加強對國內局勢的嚴格控制,堅持進行軍事改革,推行「鐵血政策」,大力發展經濟、軍事實力。
②另一方面,展開靈活的外交活動。
意義(1)它結束了德意志長期的分解狀態,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鋪平了道路。
(2)法國和奧地利受到扼制,德國成為新興的強國,改變了歐洲的國際格局。
(3)統一後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舊制度,特別是軍國主義傳統,德國成為歐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
㈢ 德國統一的原因
1990年10月3日0時,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背景資料: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進入70年代,東、西德雙方敵視、對峙態度有所緩和。1972年5月26日,東、西德政府在柏林簽署第一個國家間條約,即關於運輸和交通的總協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進入80年代,隨著世界及歐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兩個德國的關系也發生了演變。 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路等協議,進一步發展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遊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湧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總書記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民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總理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商定,舉行「二加四」外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並組閣。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出任總理。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現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議院特別會議通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輪「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實現統一。 1990年10月3日,吳學謙副總理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韓培德時說:「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貫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統一的願望。我們尊重德國人民的選擇,歡迎德國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中國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國統一將有利於歐洲和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中國過去同兩個德意志國家有著良好的關系,今後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統一的德國加強和發展中德間業已存在的友好關系。
㈣ 為啥說兩德統一的關鍵,不是大國的態度、科爾的斡旋而是民意呢
說起兩德合並統一,人們往往會把最關鍵的問題視為美蘇英法四大國的態度和科爾的努力,而恰恰是忽略了真正最關鍵最重要前提條件,那就是兩德的民意。事實上,兩德合並統一,四大國的態度和科爾的努力固然是重要的,但是離開了德國民意,合並統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這句話說出了兩德統一的關鍵所在。兩德的合並統一,不是美蘇英法的良心發現,不是東西方兩大陣營的交易,不是西德強勢兼並了東德,不是法律上的妥協,更不是什麼人能操作的,歸根結底是兩德民心所向。
㈤ 你認為德意志帝國統一的歷史條件是什麼
德意志帝國統一的時間是1871年,通過三次王朝戰爭,打敗奧地利、丹麥、法國,統一的歷史條件有很多,主要條件是分裂的德國阻礙資本主義發展,還有就是普魯士勢力強大,俾斯麥的能力。
㈥ 德國是怎樣統一的
通過三次對外戰爭,聚攏了人氣,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普丹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在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他列強不會干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條約》中,規定丹麥放棄兩地。而於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石勒蘇益格劃歸普魯士統治,荷爾斯泰因則歸屬奧地利。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爾斯泰因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沖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普奧戰爭
在德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沖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荷爾斯泰因,因此俾斯麥以此籍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義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於1866年7月3日以29.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23.8萬奧軍發生大戰,即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到消滅奧地利並不是其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要統一德國。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系。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普法戰爭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並向法國作出反攻,在色當會戰中,普軍大敗法軍,拿破崙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便獲得大量賠款。
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㈦ 德國是如何統一的
事實上,這種靠西德的理念和實力完成的統一,已經體現在當初統一宣言上。1990年10月3日零時,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德國重新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當時,西德總理科爾和東德總理德梅齊埃10月2日晚上分別就德國統一發表電視講話。科爾在講話中感謝美英法蘇四國同意和支持德國統一,並表示,統一後的德國願意做鄰國的可靠夥伴和好朋友。德梅齊埃在講話中表示,如果沒有蘇聯的新思維和東歐鄰國的支持,民主德國是不可能走上今天的道路的。他在談到統一後面臨的問題時說,不是所有的人對未來都沒有煩惱。新的貨幣、新的經濟秩序和實行新的政治結構自然會帶來許多困難。10月2日下午,民主德國人民議院在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後宣告解散。晚上,民主德國政府舉行告別儀式。10月3日上午11時,在柏林舉行了兩德統一日國家慶祝儀式。德國總統魏茨澤克、聯邦議院議長聚斯穆特、聯邦參議院議長蒙佩爾以及前民主德國人民議院議長貝格曼—波爾等講了話。德國總理科爾、副總理兼外長根舍及其他政府成員、政界要人、教會代表,以及各國駐德外交使節等2000多人出席了慶祝儀式。同日,德國總理科爾致函世界各國政府,表示統一後的德國將致力於在全世界建立夥伴和緊密合作關系。他在這封信中說,德國清楚地意識到,歐洲各國邊界的不可侵犯性、互相尊重領土完整和主權是和平的基本條件。因此德國將不對任何人提出領土要求。科爾說,德國將像謀求其自身統一那樣致力於歐洲的一體化,爭取與其夥伴一道在1992年底之前完成建立歐洲內部統一大市場的任務,並向歐洲經濟、貨幣和政治聯盟的目標前進。他說,統一後的德國的位置在北大西洋聯盟之中。同時德國將推動這個聯盟發展,以適應時代提出的新任務。科爾還在信中表示,德國將放棄生產和擁有原子、生物和化學武器的權利,並將把德國軍隊裁減到37萬人。科爾還表示統一後的德國軍隊准備參加聯合國維護與重建和平的行動。科爾的這番講話,為東德在半個世紀後真正進入文明世界,作出了庄嚴保障。
㈧ 德國統一的根本原因
是指19世紀70年代的那次嗎?
那次是 四分五裂的國家形態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20實際80年代東西德的統一是世界政治格局開始轉變,加之德意志民族要求統一的強烈願望而促成的。
㈨ 德國為什麼會走向統一之路根本原因是什麼
德國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其根本原因在於冷戰的結束與蘇聯的解體。
德國統一其實是一次資本主義的勝利,因為在冷戰後期,蘇聯的經濟已經被徹底拖垮,導致蘇聯的地緣政治影響不能覆蓋到中歐,蘇聯也由於內部體制和經濟的問題,最後崩潰了。
德國的統一是可以預見的,東德經濟高速發展,而西德卻十分低迷,可想而知走向統一是必然的,也是德國人所願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