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大學教育和英美有什麼不同
德國大學從種類上分為大學(Universität)和技術類高校(Fachhochschule)。後者相對於前者更偏重實踐。從資金來源分為公立和私立,公立大學佔多數,我們下面說的都是德國公立大學。
先說優勢:
1. 公立大學不收學費。當然這個優勢是對於學生來說的,相比於英美的高學費對學生也是負擔。
2. 學校管理相對自由,只有規定通常畢業的年限(本科6個學期,碩士4個學期),並不會硬性要求必須在這期間內畢業。這個優勢是相對於中國大學而言的。相對寬松的學制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實習或者去做想做的事情。
3. 分類明確。綜合類大學(Universität)培養更偏研究(當然並不是說這種大學生實踐能力不行),技術類高校(Fachhochschule)與企業合作緊密,畢業生通常能夠更快的適應企業的實際需求。另外,這種技術類高校在德國的地位挺高,不會像中國的技校那樣被貼上「差學生才會上技校」的標簽,這樣有利於年輕人向不同工作領域的分流。
4. 畢業不太容易。這是相對於中國大學而言的。在德國大學、特別是本科階段,學生的壓力還是挺大的,有些學科還存在淘汰機制,考不過中期考試(Zwischenprüfung)你就不用來上學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國大學「嚴進寬出」導致的部分學生一進大學就不求上進的現象。
5. 大學的水平較為平均。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專業強項,不會出現全國最好的專業都集中在清華北大的情況。這樣的好處是教育資源較為分散,學生不會為了上好大學而擠破腦袋。大家會因為喜歡某個專業去上某一個大學,或者看哪所學校離家近。不過這也有弊端,我在下面講。
6. 教學水平。平均的教學水平高於中國大學。雖然並不是所有教授能力都很高,但整體而言,德國教授團隊要比中國的更加貨真價實,畢竟在德國想要當上教授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
德國大學的優勢還有很多,我就不再多說了,我想大多數人對於德國大學的優點了解的很多,因為有些中國媒體對德國大學毫無原則的吹捧已經把德國捧成天堂了。
重點說一下德國大學制度的弊端。
1. 公立大學不收學費。與上面第1條一樣。不收學費對學生是好事,對學校可不一定。德國公立大學的經費大部分來源於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且州政府的錢佔大頭。如果州政府比較窮,那學校的經費就少。經費少就雇不了好教授,沒有好教授那麼科研水平就提高不了。簡單的說就是缺錢。
2. 德國大學的水平較為平均。這與上面第5條是一樣的。大學水平平均是一把雙刃劍,弊端就是導致德國缺少頂尖大學。過於注重平均的結果就是效率的降低,德國缺少像英美那樣的頂尖大學。其結果是:1)在國際大學排名上德國大學排的最高的也就三四十名。當然有人可以說,這排名沒什麼意義。那麼 2)學校名氣不夠大就吸引不來頂尖教授。看看近幾十年諾貝爾獎得主大多都在美國工作。最近幾年德國實行的精英大學計劃力圖打造幾所世界一流大學,不過這項政策也遭到了一些非議。
這個答案對此有很好的解讀:
為什麼世界大學排名前 50 大學列表中沒有德國的大學? - 謝葦的回答
3. 頂尖科技領域落後於美國和日本。德國的強項在於次高新技術,比如高端機械製造等,但在前沿科學領域,比如納米、生命科學,美國日本還是領先於德國。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德國的大學教育。上面所說的,德國大學缺少對頂尖教授的吸引力,另外資金也不如美國頂尖大學充裕。奉行公平原則的大學制度在培養中上等水平的學生上沒有問題,但在培養精英學生上就顯得力不從心。缺少精英的學生,那在頂尖高科技領域便會處於相對的劣勢地位。
4.教職員工晉升制度的問題。要想在德國當教授,那真是長路漫漫。首先拿了博士學位後,要再花幾年的時間寫一篇長度超過博士論文的文章,並要接受考核,德語叫 Habilitation,取得在大學授課的資格。然後你就好好在學校教課,然後等著吧。跟美國一樣,德國的教授擁有一個教席(Lehrstuhl,英語 chair),教席數量是固定的,所以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青年學者要想當教授,除了學術水平達到了相應水準,還要等著學校的教席出現空缺才能填補上。什麼時候會出現空缺呢?一般是原來的這位教授退休了、去世了、或者跳槽了。這意味著青年教師們,慢慢等著吧。在這些青年教師拿到教授席位之前,通常很難有幾乎獨立領導一個重要的科研項目,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動力恐怕就會下降。而且那些還沒當上教授的教師都是「合同工」,合同到期隨時都有可能被學校掃地出門。相比較而言,美國的 tenure 制度能夠較好的激發中青年科學家的工作熱情。
不過德國政府已經採取措施修改這一晉升制度,比如引入 junior-professor(青年教授)這種崗位。另外我個人感覺,德國似乎正在嘗試提拔一些年輕有為的學者成為教授,比如我們學校的經濟系最近就來了兩位十分年輕的教授。
最後說三點。1)請不要聽信某些媒體吹捧德國的文章,這些信息有超過一半都是假的。德國沒有那麼完美。2)雖然講了這么多德國大學的弊端,但總體上而言,德國大學為過去幾年德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稱職、合適的人力資源。也就是說,德國大學制度是符合德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需求的。比如上面說的德國強在中上等人才的培養,不擅長培養頂尖人才,但德國經濟是以製造業、機電、化工、汽車產業為基礎的,這就需要大量的中上等人才,以及技術類高校培養出的能夠迅速適應實際生產的工程師。3)但是經濟形勢不斷變化,產業結構變革速度很快,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德國大學制度的弊端就會顯露出來,比如現在。所以德國政府也在採取措施對現有的大學教育制度進行修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具體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㈡ 為什麼說德國留學很嚴厲
在德國考研難嗎?
與國內不一樣,德國研究生沒有統一的入學考試,但很多專業研究生也有人數限制。在德國,本科生畢業以後有個類似GPA (一種國際通行的學生學習成績評估體系——編者注)的評分。報考一個專業的學生,會被按照這個評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列,擇優錄取。
德國研究生教育是寬進嚴出的代表,經常有人讀了一半就退學了。我學的專業入學時大概有130人,第一個學期後就走了二三十個。德國大學里,每一門課基本都會給學生幾次通過考試的機會。假如學生用光了這幾次考試機會,還是沒通過這門課,就是掛掉了,那麼他在德國境內的所有學校都不能再選這個專業了。這是非常殘酷的。很多人讀了很多年,馬上就要畢業了,因為一門課程卡住,就不得不放棄,轉去學別的專業。
在德國,研究生一般讀幾年?
德國以前的教育制度跟其他歐美國家不太一樣,沒有本科和碩士的分別。本科和碩士是連在一起的,一般要讀6、7年。後來,為了能夠跟歐洲其他國家接軌,德國才把這6、7年的學制拆成兩部分,都讀下來大概要5年。
雖然現在都按最新學制執行,但是在企業看來,以前的學制培養出的研究生學歷含金量會更高一些,因為讀的時間比較長。而且,在德國人看來,如果一個人只讀到本科畢業,相當於大學學業沒有完成,找工作很難,或者只能找到待遇比較差的工作。
你感覺德國研究生教育質量怎麼樣?
與英美的學校相比,德國學校沒那麼大名氣,也比較低調。但論實力來說,德國最有名的幾個工科學校和綜合性學校的實力都不差,要不然德國也不可能出那麼多科學家和工程師。我也曾在國內大學讀過一年,感覺德國高校教學比國內嚴謹很多。
在德國,一個人有比較傑出的成就,才會被大學聘請去當教授。所以在德國高校,教授權力也很大。用什麼樣的教材、講什麼樣的內容,具體課程怎麼安排,完全是教授說了算,學校不予規定。
德國有類似我們的專業碩士的學位嗎?
沒有,考普通大學就意味著接受學術教育。但是德國職業教育很發達,它是一個獨立的教育體系,從高中開始就和學術教育分開了。走職業發展道路的學生讀實科中學,以後可以去考應用科技大學。普通高中畢業的學生和綜合大學學生也能轉到應用型大學,相反則不太容易。
德國職業學校畢業生與國內不一樣,不是只有廚師、司機之類。德國的職業教育覆蓋各行各業。職業教學往往是由企業來推動的,職業教育的學生一開始就和企業有接觸。因此,德國的職業教育能培養出很多十分搶手的高級技術工人,他們是支撐企業的人才。
在德國想上大學的年輕人的比例可能比中國要低很多,因為除了大學以外,他們的人生還有很多選擇。
㈢ 德國教授崗位體制特點是
一、德國高校教師制度的主要特點
1.高校教師等級森嚴,教授自主權極大。德國大學實行教授講座制,通常一個講座只有一名教授。教授實際上分為等級分明的三級,通常他們在高校中依其工資級別被分別稱為C2教授、C3教授和C4教授。[1]教授是各專業的權威,自主權極大。教授其實是一個獨立學科或專業的負責人,他不但負責開設各門課程,而且還獨自決定講座內的人、財、物的使用。大學的其他成員——講師、助教、科學助手、學生以及非科學人員都處在正教授的領導之下,且排除在高校管理的決策過程之外。
2.高校教師的工作任務分工明確。德國高校的人員分為教學科研人員和非教學科研人員。教學科研人員即高校教師,它又分為教授和教授之下的學術中層。教授是德國高校教學科研的核心力量,他們的職責包括組織教學和科研活動,決定科研方向並籌集科研經費,指導博士生和大學畢業生的科學論文,聘用各種教學和科研人員等。學術中層是高校的骨幹教師,他們屬於教授之下的教學科研人員。他們由不同的被聘資格決定了不同的工作任務,分工非常明確[2](具體見下表)。德國高校學術中層任務分工情況表
3.強調教師的科研能力。在講座教授的選擇與任用上,學術水平是核心內容,《德國史1800-1866》有這樣的記載:「在選擇教授人選時,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地區的考慮,不是同事個人的好惡,不是社會交往能力或口才好壞,也不是筆頭或教課能力,而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獨創性。」
4.教授聘任制度非常嚴格,最終任命權在州政府。德國高校的教授席位是根據專業需要來設置的,只有當教授因故空出席位時,才需要招聘,一般從校外招聘,而不採取本校成員內部逐步升遷的辦法。德國高等學校對教授實行嚴格的聘任制,申請教授的職位要通過競爭,而且有十分嚴格的聘任程序。[3]
5.教授終身制,待遇優厚,社會地位高。教授是德國高等教育的核心。根據《德國高校總綱法》教授可以委任為終身的公務員,不得隨意解僱,也可以委任為非終身制的公務員。實際上,在德國高校中,教授原則上都是終身的國家公務員,大約只有5%的C2教授是有期限的職位。德國的教授歷來擁有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和穩定而優裕的生活條件。德國高校的正式教師的待遇在社會各職業階層中處於中上水平。
6.教授的培養過程嚴格,時間長。在德國,通向教授職位的道路是一條充滿競爭和風險的漫漫長路。在正常情況下,要得到教授職位,必須經歷多次嚴格的考試和篩選,必須在大學畢業後再獲得博士學位和教授備選資格。據統計,獲得博士學位者的年齡平均為32歲,而取得教授備選資格者平均年齡則要達到39.8歲。一般只有當高校教授職位有空缺時,經教授推薦參加教授招聘,才有可能被任命為正式教授。[4]
7.教授在各級教師職務中比例高,並實行強制流動政策。德國高校各級教師職務中,教授的比例很高,一般60%左右,德國實行大學教授強制流動的政策,通過評聘分離,獲得教授資格的人不得在授予單位應聘。通過這種政策強制人才流動,保證大學吸收各方學者,匯集了不同學校的長處和特色,避免了「獨家單傳」的弊病,這樣大學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就無從產生。
8.兼職教學專業人員在教師隊伍中的比例較高。兼職教學專業人員是德國高等學校教學專業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專科學校,兼職教學專業人員多於全日制教學人員,這說明兼職教師在高等專科學校中具有重要作用。據1991年統計,高等專科學校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學人員的60%,大學的兼職教學人員佔大學教學專業人員總數的29%。[5]德國高校教師制度保證了高校學術研究、教師隊伍的穩定、高質量的教學,主要表現在:(1)高校重視學術研究,從各方面保障學術科研人員的研究條件,處處凸顯學術人員的價值,穩定了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保證了學術自由,促進了科學研究。(2)教授公開招聘,程序嚴格,採取教授強行流動政策,避免了「近親繁殖」、「學術僵化」。(3)德國高校教師崗位設置、工作分工明確到位,各司其職,教學與科研相結合。(4)教師進入高校任教的門檻很高,學術要求很高。在嚴格的聘任要求和過程中,還要進一步對教師加以考核,以此保證了高校教師的質量,保證了高等教育的高質量。
德國教師制度在確保其高質量的師資方面做得相當成功,但其漫長的培養過程以及諸多僵化的方面受到社會猛烈地抨擊,主要表現為:(1)由於教授的數量很少,普通學生很難有機會與教授直接交流而得到教授的指導。(2)德國高校中的教學科研人員真正開始獨立的研究很晚,他們的研究工作受制於他們的教授,還必須承受較大的職業風險。這極不利於高校科學後備人才的迅速成長。(3)德國高校教師職業發展的目標—終身教授,它沒有前設職位,只有一系列的資格條件,包括大學授課備選資格。(4)終身制給教師、教授提供了「鐵飯碗」和豐厚的薪水,但由於沒有配套的評估機制,教師們容易缺乏壓力和積極性。
㈣ 一個是「最牛憤青」,一個是「得道高人」,最受歡迎的兩大教授都是誰
「為人師表」說的是一名老師應該在人品學問方面做別人學習的榜樣的意思。作為一名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應該做學生的學習榜樣,不管是學識還是品格。在教師這個職業的准則中,就有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舉止文明、作風正派等等。然而凡事總有例外,最近有兩名教授因為特立獨行的小癖好,而成為了「網紅教授」,在網路上掀起了人們討論的熱潮。
既然能夠成為話題人物,必然有他們的過人之處。在如今一個發展越來越快的社會中,關於教育的話題也是日漸增多。既然能夠受到學生喜歡的老師,也一定是對學生的心理有著深入的研究,知道怎麼樣才能夠得到學生的尊重與愛戴的。這兩位「網紅教授」個性鮮明,有著不同於尋常古板肅穆的老師的言行舉止,在學生中擁有超高人氣。這便是浙江大學的鄭強教授,和復旦大學的王德峰教授。
在哲學專業方面,王德峰教授主要研究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本體論視域,有著多項研究成果。在教育上,他注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將自己嚴謹扎實的學風體現在教學和研究中,使他的學生得到了學業和人生方面的指引。在復旦大學,學生們普遍認為必聽的兩門課之一,便是王德峰老師的哲學課。因為對學生也很是寬容仁愛,所以也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和愛戴。
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們都為他獨到的見解、洋溢的熱情和時不時的嬉笑謔語所吸引。有的學生將他上課的錄音和視頻發到了網上,又有更多的人對他簡單幾句便闡述出深奧道理的能力所拜服,一時間在網路上引起了很大的討論熱潮,這才讓王教授一度成為了「網路紅人」。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從這兩位獨具一格的網紅教授的行為看來,愛爆粗口的鄭強教授是因為在講座中有著極具凝聚力的感情,他爆兩句粗口好像讓他的講說更具有人格魅力了,彷彿那隻是他的一種高級的感情宣洩。而在課上抽煙的王德峰教授,吞雲吐霧中指點江山的氣勢讓人覺得他更像是在煙霧中隨手一揮便是一個天下的「得道高人」,這讓他們的一些小毛病在同學看來,都是可愛的小缺點。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這些小毛病小癖好是值得表揚的,只是說明,他們這種在各自領域都是佼佼者,在很多學生心中都是具有實力的硬核教授,在全國都擁有很多忠實擁躉的「網紅」,這些小缺點小毛病也是可以被忽略的,古人曾說過一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也是這個意思。
因為他們有實力,有內涵,在思想言論上面都有著足以教導指引人的能力,那麼這些自身的癖好也是舉重若輕的。因為聽他們課程的學生,更在意的是他們的學識和能力,而不是這些細枝末節。我們不能以一些小的缺點就否定別人的能力,當然也不能因為有能力便忽略這些細小的缺點。
如同開頭說的一般,「為人師表」四個字,是作為一名教師的基本准則,雖然說這些小毛病可以被寬容,但作為一名教師,最好還是不要在學生面前有過多不合適的行為,更不要說那些原本就沒什麼實力,還跟這兩位網紅教授學習並將這種小毛病放大的人,才叫真正的貽笑大方。
㈤ 怎麼看,德國工人的工資和教授的工資幾乎相
這是傳說。普通工人雖然工資不低,跟教授收入差距也跟國內沒法比,但是說相當就誇張了。何況教授還有很多額外福利的。教授去世後教授的配偶都可以拿教授的退休工資到死。
㈥ 為什麼教授普遍年齡都很大
因為能當教授的人,都需要擁有一定的資格和學歷。
而學歷的話,必須經過一級一級的上升,這樣才能夠達到教授的級別,因為在教育制度上,每個學歷都有一定固定的年限,只有達到了年限,並且達到其他要求之後才能夠繼續前進。
由於教授這個級別很高,所以一定要通過學歷年限的積累,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教授年紀是偏大的。
另一個方面,教授不光要有學歷,還要有一些實踐的經驗,所以說一個年紀輕輕的人,在經驗和閱歷方面都是比較少的,年紀越大,資歷相對就多。
所以,等達到了教授該具有經驗的時候,也到了一定的年紀。
而且教授級別的人在涉獵的領域也是比較專業的,因此他們除了經歷,也需要自身的學習。
任何一門學問或者是技術都需要不斷的鑽研和夜以繼日的探索。
所以在這之中,學習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因而,等到成了教授的時候,年紀也就不小了。
㈦ 德國的教授是怎麼評出來的
19世紀初的普魯士到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拿破崙戰爭推平了神聖羅馬帝國三百多個小邦國的界域,經過合並和肢解,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屈辱的普魯士人在具有哲學頭腦的國王威廉二世「我們從物質上的損失要從精神上補回來」的感召下,於1810年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大學——柏林大學。它和原來的漢諾威名校哥廷根大學奠基了當今西方高校的大多數規則和功能,教授的產生辦法可謂其中的經典之一。
德國的教授地位之高,有幾個事例為證。
唯物論的創立者費爾巴哈原為柏林大學神學院的教授,可他致力於宣傳無神論,還發生帶領學生褻瀆神靈之事,當教育當局准備驅逐他向國王請示時,威廉二世答復道:既然他已經那麼不信神,乾脆就把他調到神學院吧。於是他和他的一大堆追隨者如願以償。柏林大學另有兩個教授因為批評當局被驅逐,巴伐利亞的慕尼黑大學聘任了他們,威廉二世認為人才難得,派快馬信使請他們回來,而且願意親自道歉。兩位教授凱旋歸來,柏林大學為他們召開了隆重的歡迎會,而且尊國王命令得到翻倍加薪,其他教授跟著沾光。至於教授生日時可以得到國王親筆簽名的賀卡,那已經是常規化的事情了。
奇貨才能可居。
德國教授這么牛,是人家質量決定的。看看他們的升遷路途,就讓人望而生畏,高山仰止。德國評教授的基本程序為:首先選定五名同行專家,因為只有同行才可以對被考察對象的學術成果做出比較准確的評判,防止外行誤判;其次,避免同校評委。因為同校者既有可能營私舞弊照顧,也可能因為積怨和過節故意打壓報復,影響公平公正;其三是不能有師承關系,以防止蔭庇或老師嫉妒學生產生的不正常操作;其四是沒有同學關系,其五是沒有過科研合作經歷,原因也是避免人際以往的情意和怨恨等情緒摻乎其中。
過了這些關依然不是教授,要等有機會去競聘。因為德國大學的教授不能在原來的工作地方晉升,必須等某大學有高一級的空位時,各校通過考察評估通知已經具有了教授資格的人去競爭。過則留,不過則繼續找機會。全國大學形成了流動機制,殺將出來的,那真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不牛都不行了。
避免人情因素加入評職和流動競聘,避免了大學評職中營私舞弊的根本弊端,也避免了同事、上下級的矛盾。過不去的心服口服,要過去就得努力。評上教授,可以心安理得享受兩個中產階級的物質待遇,誰也說不出人家什麼。僅僅從德國評教授這一環節,我們就理解了西方高等教育發達的原因。
反過來看看我們國家評職稱的過程真的是令人汗顏:不投機鑽營不行,不請客送禮不行。有副對聯為證: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
㈧ 為什麼感覺學歷高的教授級人物大多數都是禿頂的或者頭發不多的好像很少長得很帥並且學歷高並且德高望重
因為他們把過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學術研究上。因此造成身體的虧損。再加上過多的腦力勞動,最終導致身體早衰脫發。而這種一心把經歷放在學術上的人通常都沒有時間去和人搞人際交往。自然也就少了一些人情世故上的狡詐,多了一份德高望重的心腸。
㈨ 大家為什麼都不去德國留學
大學為什麼不去德國留學,小編這里就來說說去德國留學的弊端吧,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不去德國留學的原因。
以上就是關於去德國留學的弊端了。
對此,去德國留學還是依據個人的選擇,這個問題顯然以偏概全,「大家都不去德國留學」,難道是所有人都不去德國留學嗎?我認為不是的,有很多人喜歡德國,喜歡德國的文化,喜歡德國那裡的教育等等。這些人即使有困難也還是會選擇去德國留學的。所以根據這個問題,小編只能提出關於為什麼有些人不去德國留學的原因。
最後,歡迎交流,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去德國留學嗎?
㈩ 德國大學教授的頭銜主要有哪些
剛好我之前對這個話題有興趣,我來簡單舉例說下我的見聞吧。這里只討論「教授」。
栗子1:「技術熱力學學院」的大Boss ,Ulrich Maas,他的官方頭銜如下:
Prof. Dr. rer. nat. habil. Ulrich Maas
解釋:Prof.=Professor (教授),Dr.=Doktor (博士),rer. nat.=rerum naturalium (是拉丁語,德語是Naturwissenschaft=自然科學),habil.=Habilitation(取得在大學授課資格,博士畢業生專為獲取教授資格所寫的科研論文),Ulrich (名)Maas(姓)
中文大致翻譯:自然科學博士、獲得大學授課資格、教授 Ulrich Maas。
栗子2:「連續介質力學學院」的大Boss,Thomas Böhlke,他的官方頭銜如下:
Prof. Dr.-Ing. habil.Thomas Böhlke
解釋:相同部分如栗1,Dr.-Ing.=Doktor der Ingenieurwissenschaften(工程學博士)
中文大致翻譯:工程學博士、獲得大學授課資格、教授Thomas Böhlke。
栗子3:「工程信息管理學院」的大Boss,Jivka Ovtcharova,她的官方頭銜如下:
Prof. Dr. Dr.-Ing. Dr. h. c. Jivka Ovtcharova
解釋:相同部分如栗1,Dr. h. c.=Doctor honoris causa(Ehrendoktor 名譽博士),也就是說她有兩個博士頭銜,一個是工程學博士,一個是名譽博士。
中文大致翻譯:工程學博士、名譽博士、教授Jivka Ovtcharova。
栗子4:「哲學系」的大Boss,Mathias Gutmann,他的官方頭銜如下:
Prof. Dr. Phil.Mathias Gutmann
解釋:相同部分如栗1,Phil.=Philosophie(哲學)
中文大致翻譯:哲學博士、教授Mathias Gutmann。
大致就這些種類吧,如果我再看到別的再來補充。
不明白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