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蘇聯德國為什麼採用大兵團作戰

蘇聯德國為什麼採用大兵團作戰

發布時間:2022-07-25 03:58:56

① 德國在對蘇聯發起最初進攻時採取了什麼戰略

德軍以「閃擊」戰略,首先以航空兵猛烈轟炸蘇聯的重要城市。鐵路交通、通訊樞紐和海空軍基地等重要戰略目標。然後,以優勢的坦克兵團進行猛烈突擊,向蘇聯防禦縱深迅速發展進攻。其北方方面軍集群沿波羅的海沿岸攻取列寧格勒,中央方面軍集群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攻取莫斯科,南方方面軍集群攻取基輔、哈爾科夫和頓巴斯。德國企圖在1個半月到2個月之內打敗蘇聯。

② 為什麼二戰時歐洲國家德國和蘇聯能有那麼多軍隊

二戰時歐洲國家德國和蘇聯能有大量的軍隊,是因為兩國有完整的國家動員體制。
國家總動員也稱全面動員。國家在遭遇大規模侵略,發生全面戰爭時,把全國武裝力量、國民經濟等各方面,迅速地由平時體制全面轉為戰時體制,並統一調度、指揮、管理和使用全國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財力,使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等,都為戰爭服務。國家實行總動員,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或國家元首發布總動員令。在我國,全國總動員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發布動員令。

③ 二戰中蘇聯給德國的"十次斯大林式的打擊"是怎麼樣的打法,又取得了怎麼樣的戰果請求高人解說一下

十次打擊的打法,基本上貫徹了戰前蘇軍的軍事理論。其中,大縱深,寬正面的理論被各方面軍司令員用得爐火純青;純突破口則根據實際,棄置不用,不過純突破口理論當中的由步兵部隊作為第一梯隊打開突破口,裝甲兵、快速集群作為第二梯隊加入後續交戰發展勝利倒是深深的影響了很大一批蘇軍將領,這也是德國和蘇聯在裝甲兵運用上的不同(德國是將裝甲兵作為第一梯隊,直接投入進行突破)。到後期,各方面軍司令員對何時投入第二梯隊通過突破口加入縱深交戰已經達到了純熟的地步(這個需要在實戰中學習......)。
要說到影響,蘇聯的軍事理論在戰前就已經開始影響德國。當然,兩軍還是有很大不同。就客觀的說,蘇聯和德國在裝甲兵運用上的不同理論構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東線戰場的勝負。在戰爭初期,比如波蘭戰役、法國戰役期間,因為盟軍防線上反坦克兵力兵器的密度並不大,於是乎,德國的理論起到了很好的戰術效果。反之,到戰爭中後期,因為盟軍、蘇軍部隊中反坦克力量的增強,德國的理論就浪費了大量寶貴的裝甲兵力在突破階段(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裝甲部隊甚至沒有完成突破蘇軍防線的任務......)。蘇聯和德國的軍事理論在裝甲兵戰術運用上的區別,也證明了蘇聯軍隊戰前軍事理論的前瞻性。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德國軍隊戰爭理論的相對局限性。至於這十次打擊中對德軍的軍事理論影響並不深,主要原因還是德軍當時主要立足於防禦,研究進攻戰役理論並不具備實際性。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影響卻相當深刻,這十次打擊使得德軍的有生力量被進一步的消耗掉,有力的配合了西線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並且迫使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退出了戰爭,加入到了反法西斯的一方。

④ 蘇聯那麼強大,蘇聯為什麼擋不住德國的進攻呢

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聯的確沒能阻止住德軍的凌厲攻勢,致使其遭受了慘重的人員和物質損失!僅在基輔會戰時,就有70餘萬蘇軍被德軍圍殲。此戰被希特勒得意的宣揚:「這是史無前例的殲滅戰!」

為什麼二戰初期,蘇軍沒能阻止住德軍的進攻?其原因大致有三個!

第一: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起「巴巴羅薩」行動時,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致使蘇聯西部防禦體系傾刻崩盤!蘇聯認為希特勒在1938年3月吞並了奧地利,在1938年9月吞並了捷克,又剛剛在1940年6月5日擊敗法國。

而在此後又忙於在1940年7至10月,派空軍轟炸英倫三島,正在為其登陸進攻英國作準備。因此,在西線還有後顧之憂,英國仍然不肯屈服的情況下,希特勒是無睱東顧的!而且希特勒為了掩飾侵蘇企圖,也一直在對斯大林進行戰略欺騙,誤導了斯大林對形勢的正確判斷!

綜上:蘇軍在戰爭初期的失敗原因,既有斯大林對戰爭爆發時間的誤判,也有受希特勒蒙蔽的原因。更是因「大清洗」給蘇軍造成了嚴重內傷,大大的削弱了蘇軍的戰鬥力!並且蘇軍也缺乏應對「閃擊戰」的手段,導致其指揮體系的混亂,從而才會出現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的局面!

⑤ 為什麼在二戰中歐洲會產生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理論

歐洲會產生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理論基於以下幾個條件:
1.20年代-30年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1920-1935年期間科學技術高速發展(電子管出現為攜帶型電台出現提供技術保障,內燃機功率從150馬力迅速增加到450馬力,航空發動機則增加到1000馬力,隨之而來的全金屬單翼作戰飛機出現)為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理論提供了技術支持。
2.20年代-30年代流水線生產的出現,專用機床的大量生產,造成大規模工業生產成為現實(也就是暴坦克海,飛機海)為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理論提供了物質基礎。
3歐洲各國對一戰壕壘戰的反思,一戰壕壘戰造成了大量的人員,物資損失,使歐洲各國損失了一代人,面對這一教訓,結合一戰後期坦克出現在戰場上的使用經驗,各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英國的富勒提出了《注意,坦克》(英國版的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理論,但英國陸軍的不受重視和保守,失去了發展的時間)德國則由古德里安,隆美爾等少壯派將領總結出了「閃電戰理論」意圖大打破壕壘戰,蘇聯由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提出了「大縱深作戰理論」(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理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由於肅反圖哈切夫斯基元帥被殺,蘇聯也失去戰前發展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理論的機會。
歐洲各強國或因為保守(英國),或因為內斗(蘇聯)或因為錯誤經驗(法國)失去了戰前發展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理論的機會,只有德國堅持這一理論,通過西班牙戰爭,二戰前期的波蘭,法國之戰的磨礪,獲得了成功

⑥ 二戰 蘇聯打德國的資料

遠東戰役網路名片
遠東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殲滅日本關東軍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遠東戰役的戰場遼闊,地形復雜。為實現大縱深和快速度的進攻,蘇軍以壓倒優勢的兵力對日本關東軍發動了突然襲擊,實施重點突破,東西夾擊,並在第一梯隊集中大量坦克和機械化兵團迅猛推進,在短短的10多天里殲滅了號稱百萬大軍的日本關東軍,從而迫使日本最終接受無條件投降。

目錄

戰場概況
戰役前夕的戰區准備和物質保障工作
日蘇雙方的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態勢
戰役經過
戰役總結
編輯本段戰場概況
遠東戰役
中國東北、內蒙古和朝鮮北部地區是展開主要戰斗行動的區域,總面積為150萬平方公里。陸戰區由北至南縱深約1500公里, 由西至東伸展約1200公里;蘇聯和蒙古同中國和朝鮮的國境線從三面環繞整個戰區,總長達4400公里;而蘇聯太平洋艦隊作戰的海戰區的長度沿經線計算也達到了4000海里(約7500公里)。 總的看來,中國東北和朝鮮戰區屬於縱橫交錯的邊緣山地和內陸大平原,較大的邊緣山系有:西面的大興安嶺,北面的額木爾山、伊勒呼里山和小興安嶺,東面的老爺嶺、張廣才嶺、長白山和北朝鮮山地。這些山地形成了寬達100—400公里的難通行的屏障,基本上切斷了從蒙古以及外貝加爾、阿穆爾河沿岸和濱海地區通往中國東北地區中部平原的大部分線路,形成了易守難攻的態勢。 因此,要在短時間內突破日本關東軍的防線,就必須要達成戰役上的突然性。但是,由於作戰地域極為遼闊(相當於法國戰場的3 倍以上),從而使便於實施進攻的方向極其有限,有必要給參戰蘇軍各方面軍和集團軍規定較為寬大的進攻地帶。這樣,在大多數集團軍的進攻地帶內,各部隊不得不在單獨的、有時甚至是相隔數十公里的不同方向上採取作戰行動,而這正是在遠東戰區復雜的地理條件下實施戰役進攻的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編輯本段戰役前夕的戰區准備和物質保障工作
1945年春,蘇軍在遠東僅駐有35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7個坦克旅、1個坦克團、7個坦克營和16個築壘地域,共約70萬人。 這些兵力基本上是執行防禦任務的,其技術裝備較差。因此,為了建立打擊日本關東軍的必要的兵力兵器部署,就必須在短期內實現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軍隊變更部署,而且只能依靠唯一的一條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干線來完成從歐洲戰區向外貝加爾和遠東(距離長達9000—12000 公里)運送兵員、武器裝備和供給物資的工作。 1945年4月,原卡累利阿方面軍的軍事指揮機構移駐濱海地區; 隨後,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的軍事機構也到達了外貝加爾。從1945年5 月起直至遠東戰役開始前,相繼到達遠東戰區的部隊有:從東普魯士調出的第五集團軍、從哥尼斯堡調出的第三十九集團軍、從捷克斯洛伐克調出的第五十三集團軍和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以及大量的獨立坦克、炮兵、航空兵、工程兵等部隊和兵團。在向遠東集中兵力期間,沿西伯利亞鐵路干線共發送了2696列列車,其中1666列運送兵員、1030列運送武器裝備和物資器材,共計13.6萬節車皮。此外,各方面軍之間和方面軍內部進行的鐵路運輸量也達到了95205節車皮。 其他方式的軍事運輸量分別為:汽車運輸量51.3萬噸、海上運輸量6.07萬噸、內河運輸量8.4 萬噸。 與軍隊變更部署同步進行的是戰區准備工作。由於遠東戰區的條件十分復雜,這就要求進行大量的工程作業,以保障軍隊的集中和展開。為此,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在遠東各方面軍配備了18個工程工兵旅、30個專業獨立工程兵團以及大量後勤部隊,共計518743人,占遠東蘇軍部隊總數的49%。1945年6—8月,工程部隊共開辟3138公里新公路;修繕了5374公里的舊公路;道路土石方作業量達16.98萬立方米, 採掘和運輸石方13.6萬立方米;加固和架設橋梁255座,總長4260米; 挖掘水井1194眼;修復水井322眼。此外,還設置了760 個地雷場, 共敷設了188867枚地雷;營建了2389個技術兵器和汽車掩體; 修築了6250 個高80厘米至1米的土質角錐形路標;准備了12050捆束柴和拼長達2 公里的木板,用以在沼澤地鋪設通路等。 由此可見,遠東戰區軍事工程作業的特點是:大量修築道路和橋梁,在原始森林地和森林沼澤地構築進攻出發陣地,確保突破敵築壘地域和強渡大型江河障礙,在缺水的沙漠條件下提供部隊用水。因此可以說,工程兵在戰役准備期所進行的大量工程作業為蘇軍順利地轉入戰略進攻和達成戰役的突然性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到遠東戰役前夕,先行於1944年12月開始的物質技術保障器材的儲備以及後勤保障工作也全部完成。1945年8月初, 遠東蘇軍物資儲備的平均數量中,彈葯基數:槍彈4.2,122和152毫米口徑炮彈14.3, 迫擊炮彈9.8,航空炸彈65;油料基數(1個油料基數的重量為19150 噸):高級汽油2.9,車用汽油2.7,柴油2.7;給養日份(1日份口糧的重量為2729噸):面和米73.6,肉製品57.9,糖125.7,飼料12.8。這樣, 到戰爭開始時,物質技術器材的儲備量已能充分保證軍隊的作戰需要。
編輯本段日蘇雙方的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態勢
遠東戰役前夕,日本關東軍對滿洲在鄉軍人實施了總動員,編為兩個方面軍、兩個集團軍、兩個航空集團軍和一個內河艦隊,共計97萬人,擁有坦克600多輛、火炮和迫擊炮5000多門、飛機650架。偽滿蒙軍編為6個步兵師、7個騎兵師、12個步兵旅和2個騎兵旅,共計28萬人。 日本關東軍總司令為山田乙三大將,總司令部設在新京(長春),作戰司令部設在通化,其兵力的具體部署如下:第一方面軍(司令官喜多誠一大將)轄第三集團軍(司令官村上啟作中將,共4 個師)和第五集團軍(司令官清水規矩中將,共3個師),共計10個步兵師和1個步兵旅,部署在牡丹江和延吉地區,負責東部地區的防禦;第三方面軍(司令官後宮淳大將)轄第三十集團軍(司令官矢田一郎中將,共4 個師)和第四十四集團軍(司令官本鄉義夫中將,共3個師和1個坦克旅),共計9個師、2個坦克旅和3個步兵旅,部署在長春和沈陽地區, 擔負機動作戰任務,並兼顧西部防禦;獨立第四集團軍(司令官上村干男中將,共3個師和4個步兵旅)占據海拉爾、哈爾濱、黑河三角地帶的各築壘地域,負責北部和西北部的防禦;第十七方面軍第三十四集團軍配置在北朝鮮,充當戰略預備隊。 另外, 在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還駐有第五方面軍,轄第八十八步兵師(駐南薩哈林)、 第九十一步兵師(駐占守島)、第八十九步兵師(駐北方四島)、第一二九混成旅(駐得撫島)和獨立混成步兵聯隊(駐松輪島)。這樣,日軍就形成了一個以1/3兵力為掩護部隊(主要防禦東部濱海方面)、以2/3兵力配置在縱深擔當戰役機動作戰的兵力部署。其戰役企圖是:立足以縱深前出的強大反突出制止蘇軍的深遠突破;次則堅守長春、沈陽、錦州等地;再次則撤至朝鮮,依託中朝邊境山區憑險固守,策應其本土決戰。 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考慮到新戰區的距離遙遠、戰局的空間規模龐大和參戰的兵力眾多等因素,因而在哈巴羅夫斯克設立了遠東蘇軍總司令部。在遠東展開的全部陸軍、空軍、防空軍、海軍艦隊和地方軍事指揮機關統歸遠東蘇軍總司令指揮。遠東蘇軍總司令為蘇聯元帥А·М·華西列夫斯基、軍事委員И·В·希金上將、參謀長С·П·伊凡諾夫上將,下設3個方面軍,共有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3個防空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和1個戰役集群,合計4個坦克和機械化軍;2個坦克師;78個步兵、摩托化步兵和騎兵師;27個坦克、機械化、摩托化和步兵旅,共計1577725 人(其中作戰部隊1058982人),擁有火炮和迫擊炮26138門、火箭炮1171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556輛、作戰飛機3889架和艦艇630艘。 蘇軍的戰役企圖是:以3個方面軍協同配合,從東、西、 北三個方向向中國東北地區縱深推進,以東、西兩個方向的向心突擊為主,其中又以西部為主要突擊方向,目標是奪取戰略要地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切斷關東軍與朝鮮日軍和本土日軍的聯系,圍殲其主力並解放東北全境,速戰速決以避免對日持久作戰。另外,以太平洋艦隊協同陸、空軍各一部攻佔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 為此,蘇軍在3個戰略方向上展開了3個方面軍: 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員蘇聯元帥Р·Я·馬利諾夫斯、參謀長М·В·扎哈羅夫大將)轄第十七集團軍(司令員А·И·達尼洛夫中將)、第三十六集團軍(司令員А·А·盧欽斯基中將)、第三十九集團軍(司令員И·И·柳德尼科夫上將)、第五十三集團軍(司令員И·М·馬納加羅夫上將)、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坦克兵上將А·Т·克拉夫欽科)、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司令員И·А·普利耶夫上將)、空軍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員空軍元帥С·А·胡佳科夫)、外貝加爾防空集團軍(司令員炮兵少將П·Х·羅日科夫),共由65.4萬人、7000門火炮和迫擊炮、214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360門反坦克炮、583 門火箭炮、601門高射炮和1334架作戰飛機組成,在外貝加爾方向展開, 向沈陽、長春實施主要突擊,並向張家口和海拉爾實施輔助突擊。為了充分發揮該方面軍在整個戰役中的主要突擊作用,將遠東蘇軍唯一的坦克集團軍配置於該方向,並擔負縱深突擊的主要任務,限其5 天之內翻越大興安嶺,而後進至沈陽——長春一線,全部任務縱深約800公里。 遠東第一方面軍(司令員蘇聯元帥К·А·麥列茨科夫、參謀長А·Н·克魯季科夫中將)轄紅旗第一集團軍(司令員А·П·別洛鮑羅多夫上將)、第五集團軍(司令員Н·И·克雷洛夫上將)、第二十五集團軍(司令員И·М·契斯季亞科夫上將)、第三十五集團軍(司令員Н·Д·扎赫瓦塔耶夫中將)、空軍第九集團軍(司令員空軍上將И·М·索科洛夫)、濱海防空集團軍(司令員炮兵中將А·В·格拉西莫夫)、楚古耶夫卡戰役集群(司令員В·А·扎伊采夫少將),共由58.6萬人、8600門火炮和迫擊炮、186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538門反坦克炮、516門火箭炮、504門高射炮和1158架作戰飛機組成,在濱海方向展開,從東部發起進攻,圍殲日本關東軍第一方面軍於牡丹江地區,爾後向吉林、長春、哈爾濱方向進擊。 遠東第二方面軍(司令員М·А·普爾卡耶夫大將,參謀長Х·И·謝夫欽科中將)轄紅旗第二集團軍(司令員坦克兵中將М·Х·捷列欣)、第十五集團軍(司令員С·К·馬蒙諾夫中將)、第十六集團軍(司令員Л·Г·切列米索夫中將)、獨立步兵第五軍(軍長А·А·季雅科諾夫少將)、空軍第十集團軍(司令員空軍上將П·Х·日加列夫)、阿穆爾沿岸防空集團軍(司令員炮兵少將Я·К·波利亞科夫)、堪察加防禦區(司令員А·Р·格涅奇科少將),共由33.7 萬人、4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2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08 門反坦克炮和1095架作戰飛機組成,在阿穆爾河方向展開,擔任次要突擊任務,戰役意圖是橫渡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向哈爾濱、齊齊哈爾方向推進,牽制並尋機殲滅日軍獨立第四集團軍。 這樣,蘇軍針對日本關東軍的兵力部署和戰役企圖,形成了一個以日軍的防禦弱點為主要突擊方向的多方向、多層次分進合擊的戰役部署。
編輯本段戰役經過
遠東戰役的戰略性進攻包括興安嶺——沈陽戰役、哈爾濱——吉林戰役、松花江戰役、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戰役。 為了達成戰役的突然性,直至8月7日16時30分,遠東蘇軍總司令才將開始戰斗行動的訓令下達給各方面軍的司令員。8月8日夜,遠東蘇軍3個方面軍按照統一計劃隱蔽地進入進攻出發陣地。從8月9日零時10 分至凌晨1時,蘇軍未經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許就發起了全面進攻。 總攻發起以後,空軍先後出動了兩批共480架轟炸機,在殲擊機的掩護下,對海拉爾、齊齊哈爾、哈爾濱、長春、吉林、沈陽等地的軍事工業基地及鐵路樞紐和機場等重要目標實施了集中轟炸。日空軍懾於蘇軍的威力,在戰役的第一天就轉移到南朝鮮和本土,所以蘇軍一開始就掌握了戰區制空權,為地面部隊順利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 8月9日零時10分,外貝加爾方面軍各先遣支隊越過邊界,率先發動了進攻。從拂曉開始,第一梯隊各集團軍分12路向東挺進。行動迅猛的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每晝夜前進達150公里,12日已縱深前進約400公里,越過了大興安嶺,前出至東北平原。但這時油料告罄,裝甲大軍不得不在魯北和突泉集結休整兩天。得到情報的日軍出動了86架轟炸機,進行了12次集中轟炸,擊毀了蘇軍150輛坦克、27門火炮和42輛汽車。 直至13—14日,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才得到了空運的油料供應,重新恢復了進攻,左翼先頭部隊攻佔洮南,殲滅偽滿騎兵第一師,俘敵1300多人。至此,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圓滿完成了戰役第一階段的任務,打開了進軍日本關東軍心臟地區的大門,並於18日至19日進抵長春和沈陽,從而加快了整個方面軍的前進速度,為其它集團軍的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進攻的第十七集團軍和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5 天內在沙漠中行進了300多公里,14日,騎兵機械化集群所屬部隊攻佔了多倫,18日至19 日進抵張家口、承德附近。徹底切斷了關東軍與華北日軍的聯系。第十七集團軍也於17日攻佔了赤峰。此外,第三十九集團軍緊隨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相繼攻佔了烏蘭浩特、索倫,進逼長春。而第三十六集團軍則於9日開始以主力強渡額爾古納河, 發起了奪取扎賚諾爾——滿洲里築壘地域的頑強戰斗,次日攻克滿洲里,17日進抵齊齊哈爾。至此,外貝加爾方面軍在中國東北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與遠東第一和第二方面軍一起合圍了關東軍的主力部隊。 遠東第一方面軍是於8月9日凌晨1時在大雨滂沱中轉入進攻的。8時30分方面軍主力投入了戰斗,第五集團軍第一天就突破了綏芬河築壘地域,向前推進了23公里。紅旗第一集團軍則強行穿越無道路的山林地帶,於8月10日開始搶渡穆棱河,並於13日突入牡丹江市區, 從而保證了方面軍將第五集團軍的主力移至吉林和長春方向,以便與第二十五集團軍共同對該地實施快速地向北攻擊。至8月14日日終前, 遠東第一方面軍已向中國東北縱深挺進了120—150公里。到8月16日, 太平洋艦隊登陸部隊攻佔了朝鮮的清津;同日凌晨,紅旗第一集團軍完全佔領牡丹江。次日,遠東第一方面軍當面之敵已全部被擊潰,大批日軍開始投降。為了迅速攻佔哈爾濱、吉林和平壤等大城市,從8月18日至24日, 遠東第一方面軍在上述各地實施了空降兵機降。 遠東第二方面軍分左、中、右路於8月9日凌晨1時發起進攻, 中路主力渡過阿穆爾河後沿松花江向佳木斯方向進攻;左翼強渡烏蘇里江,迅速攻克了饒河築壘地域,14日到達寶清;右翼於8月11 日強渡阿穆爾河後,主力向嫩江——齊齊哈爾方向進擊,部分兵力則開始攻擊北安——哈爾濱方向。8月17日,遠東第二方面軍攻佔佳木斯;18 日進入齊齊哈爾;20日開進已被遠東第一方面軍空降兵控制的哈爾濱。此外,遠東第二方面軍還與太平洋艦隊協同作戰,於8月26日佔領了南薩哈林,8月31日佔領了千島群島。 在遠東蘇軍的猛烈打擊下,日本關東軍總司令部被迫於8月16 日下午4時向蘇軍請求停戰。8月18日,又正式下達了關於停戰和解除武裝的命令。次日15時30分,關東軍參謀長秦彥三郎中將和日本駐哈爾濱領事宮川受關東軍總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的委派,在哈爾濱同以А·М·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為首的遠東蘇軍最高指揮人員談判投降事宜。至此,持續了10天之久的遠東戰役實際已經結束了。雖然蘇軍在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還繼續採取軍事行動,但主要是蘇聯出於奪取這些前日本領地的急切心情,拖延停戰並在上述地區拒絕接受停火,以便完成對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的實際佔領。 遠東戰役以蘇軍的徹底勝利和日本關東軍的投降而告終。在整個戰役中,蘇軍損失3.2萬人、500多輛坦克、600多門火炮和100多架飛機。日本關東軍則有83737人被擊斃、67.7萬人被俘, 被蘇軍繳獲的技術裝備和物資包括:1500門火炮、2200門迫擊炮和擲彈筒、 600 輛坦克、2000輛汽車、700輛裝甲車、1000輛拖車和拖拉機、1.3萬匹戰馬、1. 2萬挺機槍和輕機槍、861 架飛機(包括「滿洲國」的民航機和日本陸軍航空士官學校的教練機)以及679棟各類倉庫。
編輯本段戰役總結
遠東戰役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實施突然襲擊、開辟新戰場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進攻戰役,完全具備閃擊戰的所有特性。由於其對手——日趨沒落的日本關東軍不堪一擊,這次戰役成為二戰期間所有戰局中時間最短而戰果又最顯赫的一個戰局。遠東戰役的主要特點是: (一)以各種手段和措施達成戰役的突然性。這包括蘇軍領率機關下達的各種偽裝措施的命令,即部隊的一切調動只在夜間進行;晝間各種兵器均須配置在專門的掩體並覆以偽裝網;新到達的部隊的電台只允許收報而決不允許發報;工程兵開辟通路的作業只能在夜間完成;在國境線上保持平時的值勤制度等等,這些措施完全迷惑了日本關東軍,認為蘇軍要完成進攻的准備至少還需要1—2個月的時間。因此,當蘇軍突然發動進攻時,關東軍總司令官山田大將尚在大連度假,這頓時使關東軍的指揮系統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二)選擇了出乎日軍意料的西部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於西部是遼闊的大戈壁和難以逾越的大興安嶺山麓,日軍因此在這里疏於防守,僅設2個師和1個坦克旅。而蘇軍則在歐洲戰場挑選了曾在類似遠東戰區地形作戰的3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1個坦克集團軍來擔負突破日軍防守不嚴但地勢險惡的西部防線的任務,並收到了最佳效果。 (三)坦克集團軍承擔主要突擊任務,在戰役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完全是歐洲戰場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的翻版,長於步戰的日本關東軍根本沒有集群坦克作戰的經驗,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坦克集群的快速攻擊束手無策,只能坐以待斃。 (四)組織了強大的第一梯隊,以多路、多方向的向心突擊速戰速決。 (五)以空運方式重點解決各部隊、特別是坦克機械化部隊的供油供水問題,保障了進攻的快速性和連續性。[1]

⑦ 為什麼說攻佔蘇聯,是德國的最後目標

1941春,德國放棄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入侵蘇聯。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世界各大國聯合起來與之作戰,掀起了一場世界大戰。那麼,德國元首有稱霸全球,挑起世界大戰的野心嗎?答案是,沒有,而且是從來沒有。

一是,親歷過一戰的德國元首,十分清楚憑借德國的資源,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在下一場世界大戰中獲得勝利,他只希望打敗宿敵法國,在蘇聯獲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實現德意志民族的輝煌。這在《我的奮斗》一書中,說得很清楚。



更關鍵的是,德國需要烏克蘭的小麥和高加索的石油,而這些戰略目標都必須打敗蘇聯才能實現,這也是出於為德國拓展所謂的“生存空間”,將蘇聯作為德國的殖民地。說白了,兩國必有一仗,而從此德國開始走下神壇。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⑧ 二戰中蘇聯為什麼對德軍一直用人海戰術

應該說這種說法是西方國家非常成功的宣傳結果,實際上並不是這么回事。

但是,蘇軍實際上也是一隻正規軍隊,而且那種人海戰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已經是碰的頭破血流,人再多在高強度的機槍火炮火力面前都只是一堆肉,根本就是給人家送人頭去了。

首先一個,集中最大的力量打擊敵人最薄弱的環節是一個世界通行的軍事原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是這么乾的。在武器裝備沒有形成代差的情況下,在這個薄弱環節集中兵力就是集中最大力量的通常做法,無論是蘇德英法美都是這樣,各個國家軍隊在發動進攻之前通常都是要提到一個3:1的兵力對比,就是進攻兵力要達到防禦兵力的3倍,進攻才有比較大的把握。

對於蘇德戰場的蘇軍來說,由於本身蘇軍的軍事素質就要比德軍差,這不光是由於大清洗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在1941年蘇軍是處於擴編之中,整個蘇軍中大量都是入伍才幾個月的新兵,而德軍這邊普遍都是1-2年的老兵,而且這些老兵由於參加了波蘭、法國等戰役,作戰經驗豐富,同樣經驗豐富的還有德軍的各級指揮員,而蘇軍這邊普遍的軍事素質較低,除了有一個比較先進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和少量性能先進的T-34、KV坦克以外,還有性能不錯的火炮,所有的硬體、軟體都要比德軍差的遠,在這種情況下,通常的3:1的兵力優勢並不能保證突破德軍的防禦。

蘇軍在戰爭爆發時,軍事素質和德軍相比就不是一個檔次。

不但是軍事素質,擴編中的蘇軍普遍是不滿員,也就是蘇軍一個師只有6000-8000人,而德軍一個師都是按照編制齊裝滿員,也就是蘇軍的一個師不能夠和德軍的一個師相抗衡,德軍一個步兵師一般是16000人,再加上加強的部隊,每個師約有18000人。

閱讀全文

與蘇聯德國為什麼採用大兵團作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