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中的德國是怎麼輸的
1.德國戰略失敗,多面樹敵,沒有解決英國就去打蘇聯,為其後遭受戰略轟炸和諾曼底埋下伏筆。
2.珍珠港事件,希特勒向美國宣戰。美國工業強大,頂3個總動員時期的德國。近現代戰爭拼的就是國力,軍力以國力為基礎,指揮藝術和士氣退居二線。
3.巴巴羅薩計劃准備不充分,沒有迅速解決蘇聯給蘇聯喘息機會。對蘇作戰希特勒從頭到尾犯下一系列致命錯誤給蘇聯太多機會。
4.多線作戰,沒能集中力量對付蘇聯,43年後德軍在蘇聯鬧兵荒,而希特勒依舊沒有放棄南線義大利,而蘇德戰場有事主戰場。
5.陸軍技術裝備質量的差距,lz說的美國兵在德軍面前是渣渣就過於片面。美國陸軍全機械化而德軍僅僅半機械化。
6.陸軍技術裝備數量的差距,僅坦克來說德國戰爭期間生產最多的四號坦克不過2000輛左右,而同盟國同級別的中型坦克數量超過85000輛。德國的重型坦克數量僅為聯同級別坦克的1/2弱。
7.德軍高質量老兵喪失殆盡卻補充緩慢。
8.制空權喪失。
9.同盟國人民付的無私奉獻。
2. 二戰,德國要怎麼打才能贏
盡管二戰時瘋狂狹隘的納粹德國機會渺茫,如果單從軍事角度看,那它有無機會取勝呢?從後來曼施坦因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1955)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從曼帥角度去看德國的戰略戰術,確實浪費了巨大機會。
3. 二戰德國侵略的順序
二戰德國侵略國家的順序為:斯洛伐克開始、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立陶宛、波蘭、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希臘、南斯拉夫、蘇聯。
二戰初期,希特勒主張先發制人,集中陸軍和空軍,閃電一樣地打擊敵人,攻勢凌厲。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閃擊戰佔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蘭西等國,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1941年他再次用閃擊戰進攻蘇聯,但在蘇聯人民的堅決抵抗下,最終遭到了失敗。二戰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3)二戰中德國是怎麼打的擴展閱讀:
二戰過程: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派兵「閃擊」波蘭,英法走投無路,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擴大了。
1941年12月,日本又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事基地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二戰進一步擴大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給德國沉重的打擊,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美國在中途島戰役後,步步進逼,扭轉了亞洲太平洋戰爭形勢。其他國家在1943年也開始了反攻。
1945年5月8日,德國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結束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向盟國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4. 二戰時蘇聯是如何反攻德國並打敗德國的
1942年11月19日上午,瓦圖京和羅科索夫斯基從北邊發動進攻。第2天,在由於濃霧而推遲了幾個小時後,葉廖緬科從南邊發動進攻。11月23日,他們已在卡拉契附近會師,合圍了德軍第6集團軍,還有第4裝甲集團軍的一個軍。
斯大林立即指示華西列夫斯基集中力量開始實施土星作戰計劃,這是對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敵人再加上一層合圍圈的大膽攻勢。這樣,在蘇聯軍隊掌握了羅斯托夫以後,在高加索的德軍的退路就被封堵了。
在南邊,德國人匆忙重新組織他們的力量,建立了頓河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曼施泰因指揮。他一直打到接近鮑盧斯防線25英里的地方。但鮑盧斯沒有突圍與他會師。12月24日,斯大林批准了一次反攻,把曼斯泰因趕回到科捷爾尼科沃,並且更向南趕了60英里。曼施泰因放棄了給鮑盧斯解圍的努力。他集中力量防守羅斯托夫與塔曼之間的空隙,以便讓高加索和庫班的德軍部隊能夠撤退。
在西邊,土星作戰計劃因曼施泰因的進攻而作了修改,現取名為小土星作戰計劃,取得了成功,5天內前進了150英里。
在北邊,朱可夫協調指揮的進攻迫使德國人退出了維亞澤馬突出部,並把封鎖列寧格勒的敵軍打開了一個7英里寬的缺口。
1943年1月31日,德軍南部集團軍群投降。2月2日,北部集團也投降。
5. 德國二戰是怎樣打下歐洲的
1二戰前德國工業水平趕超老牌歐洲強國,僅次於美國
2合理的戰術制定——閃擊戰
3英法等國在前期採取綏靖政策,坐視波蘭等國被攻,助長德軍氣焰
6. 二戰德國怎麼打才能贏
二戰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多線開戰疲於奔命且國內資源及人口不足以支撐起整個戰局所以導致了二戰的失敗。西線未定匆匆出兵東線實在是犯了兵家大忌,除了被牽制在英吉利的德國空軍及海軍外在直布羅陀和北非戰場基本上也是空耗軍力。這也是納粹盲目的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導致的,如果德軍想贏得最後的勝利必須避免多線開戰的困境,全力攻打西歐,同時安撫美國,並與蘇聯保持同盟關系。主導西班牙內戰,攻佔大不列顛之後再與日本夾擊蘇聯。這也只是推演 實際情況可能會因形勢而異。
7. 德國二戰的時候,德國攻打入侵丹麥的全部過程是什麼樣的
不同於一戰,二戰丹麥戰場已經無關緊要了,只是做了一個佯攻而已,後來就投降了
大概的情節是這樣,德國先向馬其頓防線施壓,誘惑使盟軍向馬其頓方向增兵,然後德軍突然向丹麥方向調集軍隊。擺出意圖繞過丹麥,包抄馬其頓的姿態。
此時丹麥與一戰時期的情況完全不同,一戰時候他們力圖中立,同時修建列日要塞,將國土要塞化陣地化,力圖保證自身安全置身戰爭事外。然而丹麥本身置身戰略要地,還想置身事外簡直是異想天開,結果擋了德軍一個月被德國人一頓爆錘,砸了個稀巴爛,雖然是衛國戰爭,但本質上更多的是替法國抗雷和爭取時間,事後人家還不領情,賠款也沒撈著多少,所以二戰時丹麥人不想打仗,回想一戰當初還不如投降呢!,不就是借個道嗎?大路朝天誰走不是走呢?再說本身國家就小,沒啥事和大哥叫啥好。所以二戰時期丹麥本身就是抱著誰來我就投降誰的態度。
德國此時向丹麥方向調集軍隊,丹麥就是個軟腳蝦,這個動作可把英法聯軍嚇壞了,急忙向丹麥方向增兵,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德軍裝甲師突然從丹麥與馬其頓防線之間薄弱點啊登山口,縱深突擊,直插盟軍背後,在裝甲師面前連陣地都沒有的步兵就是肉雞。血肉之軀無法阻止滾滾而來的鋼鐵洪流。英法聯軍全線潰敗,見大勢已去,丹麥更是毫不猶豫的投降了。根本就沒打。
8. 二戰,德國要怎麼打才能贏
首先在敦刻爾克不要暫停進攻。陸空配合一鼓作氣把英法聯軍吃掉。【或是乾脆放他們走,別去打英國了,誰也不打了,就此打住。(畢竟英美一條心,美國雖然科技不如德國但是工業實力世界第一),和英國談判,適當的可以吐出點吃進去的地方。安下心來鞏固佔領區。】
2在不列顛空戰中不能糊塗的放棄對英國戰斗機基地和工廠的轟炸而改炸倫敦。炸平倫敦也沒有,英國人的抗德慾望很高。但是只要優先打擊英國戰斗機部隊(其實再有2個星期英國空軍也就堅持不住了,有了制空權還怕沒有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
3別去捅蘇聯。兩線作戰腹背受敵,這是兵家大忌。
如果這樣,德國還可以得到很多領@土。
樓主如果說的
是德國像歷史上那樣同時打那麼多的國家怎樣取勝,那麼取勝不可能。畢竟那時候的科技還沒像現在美國和別國那樣懸殊。即便德國再厲害,也同時干不過這么多大國。
註:不同意「二戰時德國科技不如美國」這一說,德國人在30年代就搞出了直升機和能飛到90千米高的火箭。除了戰略轟炸機以外(----德國在2戰前被禁止研製轟炸機,他的轟炸機比如著名的斯圖卡,是一款很出名的民用飛機,戰前經過簡單改造就成了軍用飛機。這在航空史是都有介紹。)美國在絕大多數方面並不如德國,(至於英國,德國只有雷達比不上英國,別的比英國強)。德國和英國在末期已經都有了噴氣式戰斗機服役了。美國的第一架F80戰斗機在二戰結束以後才出現。49年才服役。
有網友說p51戰斗機是二戰中最好的戰斗機,曾擊落過德國的噴氣式,但是那是在德國噴氣式戰斗機在機場上沒起飛時被突然到來的P51摧毀的(螺旋槳戰斗機在空戰中擊落噴氣式戰斗機是在朝鮮戰場第三次轟炸大和島,志願軍的拉11戰斗機擊落了美國的F86)。美國人自己都認為p51和速度快機動性好的德國噴氣式戰斗機沒得比,認為「1架至少比得上我們三架野馬式」,其實二戰後期的拉9、拉11全面超過了P51,只是服役晚,擊落敵~機遠沒有P51多。
9. 二戰中德國是怎麼輸掉的
1.德國戰略失敗,多面樹敵,沒有解決英國就去打蘇聯,為其後遭受戰略轟炸和諾曼底埋下伏筆。
2.珍珠港事件,希特勒向美國宣戰。美國工業強大,頂3個總動員時期的德國。近現代戰爭拼的就是國力,軍力以國力為基礎,指揮藝術和士氣退居二線。
3.巴巴羅薩計劃准備不充分,沒有迅速解決蘇聯給蘇聯喘息機會。對蘇作戰希特勒從頭到尾犯下一系列致命錯誤給蘇聯太多機會。
4.多線作戰,沒能集中力量對付蘇聯,43年後德軍在蘇聯鬧兵荒,而希特勒依舊沒有放棄南線義大利,而蘇德戰場有事主戰場。
5.陸軍技術裝備質量的差距,lz說的美國兵在德軍面前是渣渣就過於片面。美國陸軍全機械化而德軍僅僅半機械化。
6.陸軍技術裝備數量的差距,僅坦克來說德國戰爭期間生產最多的四號坦克不過2000輛左右,而同盟國同級別的中型坦克數量超過85000輛。德國的重型坦克數量僅為聯同級別坦克的1/2弱。
7.德軍高質量老兵喪失殆盡卻補充緩慢。
8.制空權喪失。
9.同盟國人民付的無私奉獻。
10. 二戰期間,德國與蘇聯的主要戰役有哪些,經過是什麼
基輔戰役
列寧格勒會戰
克里木戰役
莫斯科會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
斯摩棱斯克戰役
白俄羅斯戰役
第聶伯河會戰
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
東普魯士戰役
柏林戰役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攻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階段。
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擊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把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戰爭開始時,德國總兵力約730萬人,侵蘇兵力為550萬人(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計陸軍190個師(內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坦克約4300輛,火炮4.72萬門;空軍作戰飛機4980架;海軍作戰艦艇192艘。德軍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分別向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3個方向實施突擊,另以德軍「挪威」集團軍和芬蘭兩個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1941年6月,蘇軍總兵力為537.3萬人,部署在西部各邊境軍區的兵力共268萬人,計陸軍170個師另2個旅,火炮(50毫米以上)3.75萬門,新型坦克1475輛和大量舊式坦克;空軍新型作戰飛機1540架及大量舊式飛機;海軍作戰艦艇396艘。蘇聯最初的作戰計劃是,以邊境掩護部隊抗擊德軍的突擊,保障蘇軍主力的集中和展開,以進攻消滅突入的德軍,並將戰爭推進到敵國領土。戰爭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1.6.22~1942.11.18)德國發動戰略進攻,蘇軍實施戰略防禦。
戰爭初期,德軍利用暫時有利因素(突然進攻、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軍隊早已動員和集中並有作戰經驗)和蘇聯判斷失誤、戒備不足的弱點,一舉突破蘇軍防禦,長驅直入,迅速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並於9月封鎖列寧格勒,攻佔基輔。蘇軍最初企圖以進攻對付德軍進攻,但一開始就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陷入極端困難的處境,被迫轉入戰略防禦。9月底,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蘇軍在敵後廣泛遊擊戰爭的配合下,以積極防禦疲憊和消耗德軍,於12月初轉入反攻,消滅和擊潰德軍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擊破了德國的「閃擊戰」計劃。1942年5、6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和克里木的進攻作戰失利,德軍隨即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展開進攻,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並攻佔外高加索的蘇石油產地,切斷蘇南部地區與莫斯科的聯系。蘇軍節節後退,被迫再次轉入防禦,經激烈而頑強的戰斗,至11月中旬守住斯大林格勒,為集結兵力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1942.11.19~1943年底)蘇軍展開戰略反攻,蘇德戰爭發生根本轉折。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已經恢復並有一定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逐漸增多,敵後游擊運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同時蘇聯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和鉗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減輕了蘇聯的後顧之憂。在這種形勢下,蘇軍於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大規模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合圍並殲滅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主力,從而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使蘇德戰爭出現了歷史性轉折。爾後蘇軍繼續向頓河上游、庫爾斯克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解放了庫爾斯克等地。同年1月,蘇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同時,在高加索方向轉入進攻,至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7、8月間,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又取得重大勝利。從此,蘇軍完全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轉入全面防禦。8月,蘇軍在大盧基到黑海長達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展開進攻,到11月為止,收復近一半失地,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等城市。
第三階段(1944.1~1945.5.9)蘇軍展開全面戰略進攻,法西斯德國徹底失敗。1943年,美英等國軍隊在義大利南部登陸並計劃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歐洲各國人民抵抗運動和人民起義風起雲涌。在這種形勢下,德國企圖以戰略防禦拖延對蘇戰爭,同美英單獨媾和。蘇軍在巴倫支海到黑海的整個蘇德戰場上發起戰略進攻,連續進行解放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區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等一系列大規模進攻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收復全部失地,佔領芬蘭和挪威的部分領土,並攻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國領土。上述東歐各國和阿爾巴尼亞人民抗德武裝力量,在蘇軍支援下解放本國全境或部分領土,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獲得解放。1945年春,蘇軍在波羅的海至多瑙河全線發起進攻,先後進行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等進攻戰役,並於4月16日對柏林發起總攻(見柏林戰役),消滅蘇德戰場殘存的德軍,佔領德國東部和奧地利東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獲得徹底解放。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在長達4年的戰爭期間,蘇軍消滅和擊潰德國及其盟國軍隊共607個師,佔德軍及其盟軍在整個戰爭中所損失的全部師數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約占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部損失的80%。德軍75%以上的武器裝備亦被蘇軍擊毀或繳獲。蘇軍在戰爭中戰斗減員約16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