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能開萊茵非軍事區

德國為什麼能開萊茵非軍事區

發布時間:2022-07-25 20:20:41

① 1936年3月7日納粹佔領萊茵區

法國什麼都沒做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在德國重新實行義務兵役制幾乎一年了。這一天他的軍隊派上了用場!他們跨過萊茵河,開進了被認為是非軍事區的萊茵區。

為了使德軍與其宿敵法軍脫離接觸,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規定,德國境內萊因河以東50公里為非軍事區。如德軍進入,法軍有權採取軍事行動,英國則有義務以武裝力量支持法國。

萊因蘭是德國的疆土,但德軍卻不能進入。:希特勒決定給軍隊順順氣。 1936年3月2日,他瞞著眾人,命令3個營的德軍越過萊因河,向邊境城市亞琛挺進。這是一次押寶,他為此有一道補充命令:如果法軍作出反應,德軍則即刻從原路撤回,結果,法國人沒有做出軍事反應。

這次冒險成功了,希特勒這才向全體國會議員宣布:德國士兵開過了萊因河!議員們涼呆了,當時法國有100個師卻無奈於3個營的德軍: 就憑著這一點黷武精神湧上了腦袋,他們狂熱地向新的救世主歡呼起來。

② 二戰前夕,德國部隊是怎樣輕而易舉地開進萊茵非武裝區的

樓上幾位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佔領萊因非軍事區,德國最大的阻力是什麼,是萊因的武裝力量嗎
對德軍開進萊因非武裝區阻力最大的就是政治上的,但當時英法這兩個主要國家對德國都是執行綏靖政策的,對德國許多的行為都持縱容態度,即使是違反當初<凡爾賽和約>的,從德國吞並奧地利和佔領蘇台德都可以看出這點,而且有了這兩件事,德軍能在期限到達之前就大搖大擺的進入萊因非武裝區也就很好理解了

③ 1936進軍萊茵非軍事區的影響

德國以及希特勒冒險進軍萊茵非軍事區,對後來的歷史造成深刻的影響.
德國進軍萊茵非軍事區,英法不但不及時出兵阻擊,而且反對採取任何制裁措施,英法兩國的縱容,使得德國的冒險得以成功,希特勒的個人威望卻達到了高峰。不論一個德國人多麼不喜歡希特勒和他的匪徒式統治,他也不得不承認元首已經完成了共和國連試都不敢試的事情,德國國家的榮譽已經恢復了。特勒個人這種政治上的成功感,加強了他個人在國家決策中的作用,限制了他的將領們對其牽製作用,削弱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反希特勒勢力。同時,兵進萊茵蘭的行動,迎合了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復仇爭霸的叫囂,使德國的軍國主義分子欣喜若狂。掀起了德國復仇主義情緒,刺激了德國的侵略野心。德國軍隊憑借著國內這種狂熱的支持,真正的重新武裝起來了!
同時,德國兵進萊茵蘭,構成了對法國的直接威脅,法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一落千丈,瓦解了英法的同盟體系,預示了法國末日的開始。

④ 萊茵河非軍事區的意義

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萊茵河左岸和一條寬50公里的右岸狹長地帶為非軍事區。 洛迦諾公約重申了這一規定。 萊茵區非軍事化是上述兩條約的主要內容,也是構成歐洲和平最重要的保證。 遵守這一規定能使德國無法進攻法國或萊茵河下游各國。 希特勒在1935年夏天同其親信談話時就曾提出萊茵區重新軍事化的問題。 同年11月21日,他在會見法國駐德國大使龐賽時稱,法國同蘇聯簽訂的條約與洛迦諾公約是不相容的。 如果法國參議院或眾議院批准這一條約,他就派兵進駐萊茵區。 1936年2月27日,法國眾議院以353票對164票通過了法蘇互助條約。 希特勒遂於3月1日做出決定:派兵進駐萊茵蘭非軍事區。 希特勒的決定使將軍們驚恐不安。 他們擔心法國會出兵干涉。 但國防部長馮·勃洛姆堡還是根據希特勒的訓示,向部隊下達了佔領萊茵蘭的正式命令。 命令說,要採取「突然行動」,爭取「兵不血刃佔領萊茵蘭」。 如法國竟為此而戰,德軍將採取「反措施」。 所謂「反措施」就是趕緊將德軍從萊茵蘭撤回來。 3月7日凌晨,德軍3個營越過萊茵河橋迅速進入非軍事區。 德國的高級將領們,特別是馮·勃洛姆堡,戰戰兢兢地等待著來自萊茵蘭的消息。 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法國軍隊稍微採取些行動,這3個營的德軍便會被打得落花流水。 當日上午10時,牛賴特召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的大使,把德軍進駐萊茵蘭的消息通知他們,並宣布德國決定廢除洛迦諾公約,還提出一項保持歐洲和平的新計劃。 其中包括:德國分別與法國、比利時及東方鄰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法德邊界為非軍事區;德國考慮重新加入國際聯盟。 中午12時,希特勒在柏林克羅爾歌劇院向納粹黨徒發表演說,稱「德國不再受洛迦諾公約的約束」,「從今天起重新確立了德國在萊茵蘭非軍事區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主權」。 納粹黨徒們興奮異常,高呼「萬歲」,手舞足蹈,經久不停。 法軍參謀總長甘末林擔心對進入萊茵蘭的德軍採取行動「可能招致無法預言的意外情況」,因此除了向馬奇諾防線增派了部分部隊加強防禦之外,沒有採取對德軍有威脅的行動。 法國外長佛蘭亭3月11日訪問英國,尋求支持其在萊茵蘭採取軍事行動。 英國不願冒引起戰爭的危險,並且相信德國提出的「和平建議」是真誠的。 因此,法、英對德軍進駐萊茵蘭沒有做出反對的表示。

⑤ 為什麼說1936年希特勒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是一項帶有很大風險的行動

因為此時德國實力雖有增強,但希特勒羽毛未乾,尚不足以同英法一戰,正如希特勒後來所說的在進軍萊茵以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我們就只好夾著尾巴撤退,因為我們手中可以利用的那點點軍事力量,即使是用來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夠的。英國歷史學家約翰·惠勒貝內特寫道:「阿道夫·希特勒不發一槍就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仗。」

⑥ 德國進軍萊茵非軍事區跟義大利進攻阿比西尼亞有什麼關系

沒關系啊,一個是試探西方大國對德國重新武裝的反應,另一個就是為了重建羅馬帝國的光榮,如果一定要說有關系的話就是兩個法西斯強國的武裝擴張

⑦ 萊茵河非軍事區

是萊茵河以東50公里。
這個是一戰後《凡爾賽和約》里的內容。《凡爾賽和約》是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與德國的和約,大體內容包括:軍事上德國禁止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只能招募支援人員參軍,只能保留10萬人陸軍,不準擁有空軍,海軍只保留部分輕型水面艦艇(希特勒上台時德國只有36艘輕型水面艦艇),不準擁有大噸位艦艇和潛艇,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德國不得駐軍設防,就是所謂的萊因非軍事區。政治上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並或組成任何形式的聯盟集團。領土方面德國向法國歸還在普法戰爭中取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在此期間法國從此處無償開採煤礦作為德國佔領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補償(兩處都是法國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滿後有薩爾地區公民投票決定歸屬(就是該地區是並入法國還是回歸德國,1934年薩爾回歸德國)德國放棄了大片領土,在此基礎上波蘭國家得以重建,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國聯「委任統治」,事實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戰勝國瓜分。經濟上規定德國要支付大量賠款,但是沒規定具體數目。後來協約國方面先後提出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宣布停止制服賠款。

⑧ 一戰後,為何要讓德國保證萊茵蘭非軍事化

萊茵蘭是德國領土,與法國相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迫使德國向法國和比利時保證萊茵蘭非軍事化。凡爾賽和約第42、第43、第44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1925年由德、法、英、意、比五國簽訂的《洛迦諾公約》對此再次作了重申。

萊茵蘭非軍事化使德法邊界德國一側出現了一片緩沖地帶。假如德國要進攻法國,那麼,戰爭首先要在德國領土上進行。法德相比,顯然法國在戰略上占據優勢。倘若德國對其東鄰,諸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國挑起戰爭,由於法國和它們均訂有互助條約,必將出兵干涉。而萊茵蘭非軍事區的存在,使法國很容易進入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對德國經濟造成嚴重威脅。

反之,如果萊茵蘭駐有德國軍隊,不僅法國本身的安全會受到直接威脅,而且對法國的東歐安全體系也將會帶來致命打擊。

因此,萊茵蘭非軍事化對制約德國,防止它對外擴張,從而保障法國、波蘭和東歐國家的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⑨ 經濟危機後為什麼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歐美大國置之不理

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在支持
以後的慕尼黑陰謀也是因為綏靖政策導致的

而英法推行綏靖政策的原因
首先,英法在其實力日益衰退的情況下,為維護霸權地位所採取的策略。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嚴重損失,戰後經濟恢復非常緩慢。二三十年代,英國歷屆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經濟問題上,把重整軍備看作是恢復經濟的障礙,企圖以沒有實力為後盾的外交政策,達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國由於和德國毗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度保持軍備和對德國實行強硬政策。但法國的經濟一直處於衰退之中。相對穩定時期發展有限,30年代的經濟危機持續時間又特別長,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同時法國的政局也不穩定,內閣更替頻繁,使得對外政策難以保持堅定性和連續性。總之,英法的頹勢是其推行綏靖政策的物質基礎。
其次,綏靖政策的推行是和當時兩種社會制度共存這一時代背景有密切關系的。十月革命後,國際關系中開始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和斗爭。英法等西方國家為阻止蘇聯的影響,把德國當作反布爾什維主義的屏障。當德國建立法西斯政權,進而撕毀凡爾賽和約對外擴張時,英法竭力把這股禍水引向東方。
第三,綏靖政策的推行,同當時西方普遍流行的社會思潮也有很大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給歐美各國留下慘痛的記憶,因此,戰後和平主義思想、厭戰畏戰情緒相當盛行,在法國尤其嚴重。英法等國的統治者既受和平主義思潮的影響和制約,又是這一思潮的推行者,綏靖政策只是他們推行這一思潮的產物。
在英、法、美的綏靖政策縱容下,德、意、日三國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這就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迅速增長起來。

⑩ 萊茵蘭的非軍事化對德國的影響是什麼

萊茵蘭非軍事化使德法邊界德國一側出現了一片緩沖地帶。假如德國要進攻法國,那麼,戰爭首先要在德國領土上進行。法德相比,顯然法國在戰略上占據優勢。倘若德國對其東鄰,諸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國挑起戰爭,由於法國和它們均訂有互助條約,必將出兵干涉。而萊茵蘭非軍事區的存在,使法國很容易進入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對德國經濟造成嚴重威脅。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能開萊茵非軍事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