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介紹一下二戰時蘇聯和德國的坦克大戰
(和坦克大戰關系不大,簡單講一下蘇德坦克)
大部分人都有一個誤區(包括我以前也是),認為德軍裝甲軍從蘇德戰爭初年就遠勝蘇軍
其實,蘇德戰爭剛打響時,蘇軍的坦克數量,裝甲厚度,行駛速度,炮管口徑,炮彈威力,基本都要遠遠勝於德軍。但德軍的素質要比蘇軍好,因為蘇軍不僅較德軍而已缺乏訓練,而且蘇聯剛經歷過大清洗。縱觀整個二戰,德軍的戰鬥力主要靠戰術,技術。
蘇德戰爭後期,德軍的坦克實力才超過蘇軍,主要有虎式,豹式,象式等。但最強的虎式坦克月產量僅為20輛左右!而蘇聯的T34產量和產率超級大。並且,德軍的裝甲軍的補給十分復雜,每種坦克的補給都不一樣。戰後,有西方軍事家認為德軍應該只造豹式。
Ⅱ 二戰蘇德戰爭 為什麼前期蘇聯被德國打得那麼慘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採取純熟慣用的閃擊戰術,向毫無任何戰爭准備的蘇聯發起了全面進攻。在這次閃擊圍殲戰中,將蘇聯主力部隊大批消滅,蘇聯成為二戰初期最為慘痛的失敗。蘇聯在此次戰役慘痛損失的原因小編認為
1935年-1938年蘇聯進行了錯誤的大清詵運動,嚴重削弱了蘇聯紅軍的戰鬥力。造成二戰初期缺少實戰經驗的指戰員,面對德軍的突然進攻,出現群龍無首,手足無措的局面
Ⅲ 二戰蘇聯打敗德國是靠卡啾唦和伏特加嗎
喀秋莎的確是蘇聯戰勝德國的一款重要的武器。它的射速塊,精度不高,戰時依靠其數量眾多能快速覆蓋戰場,而且造價低製造簡單能大量生產,但是要論戰勝德國的根本原因還是人民的支持和廣大官兵的浴血奮戰,以及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Ⅳ 二戰中的蘇聯為了破德軍坦克陣,為何會用哈士奇來當武器
用哈士奇來當武器,也是一種戰術。這也看得出來當時的戰斗是多麼的慘烈,連哈士奇這種蠢狗都能拿來當武器了,確實無計可施了。
為了能使哈士奇聽話,蘇聯人對它們進行了專門的訓練。比如讓它們經常穩德軍坦克汽油的味道,然後通過在模擬德軍坦克下放食物讓哈士奇去找食,就可以達到運輸炸彈的效果。雖然想法是好的,但是哈士奇確實對得起二哈的稱號,一上戰場就被嚇得亂跑不聽指揮,於是這個方法最後還是沒有實施。
Ⅳ 二戰期間蘇聯和德國分別是怎樣進攻
樓主的問題問得比較寬泛,樓主本意更加側重於強調蘇德兩軍的戰術進攻戰術而並非戰略進攻戰術,是指戰區級的進攻方式,(即德軍集團軍群,集團軍級別以及蘇軍方面軍,集團軍,突擊集團軍級別)處在該級別的進攻方式由預定戰場態勢以及相應的戰術指導思想所決定。
對於德軍,我認為其戰區級別的戰術以閃電戰和防禦支撐點為指導。
前者,眾所周知是指在以高度摩托化的陸戰裝備條件下,以強大的空中力量先行奪取戰場制空權並輔助本方地面作戰單位。地面裝甲部隊首先快速穿插突破敵方防線,並以高速向縱深挺進(可參考庫班會戰),必要時輔助後續摩托化步兵進行迂迴旨在形成對敵深遠包圍(可參考基輔戰役或庫爾斯克戰役);後續大批步兵作戰單位通過由裝甲單位打開的防線缺口殲滅敵殘余部隊。以此達到整體戰線的推進。後期也在喪失制空權後以炮火准備取而代之(參考西線的突出部戰役或冬線的巴拉頓湖戰役)
後者,是在德軍在東線被迫轉向戰略防禦時的權宜策略。由於前蘇聯極大的戰略縱深(尚且不算波蘭和所謂的「摩拉維亞保護國」等國為其提供的戰略緩沖),惡劣的氣候條件以及蘇軍在1941年冬季到來時依靠強大的後備部隊不斷發起的突擊和反突擊,以上種種使得德軍遭受了慘重的戰斗及非戰斗減員;我以前參考過的資料顯示,至1942年初,東線德軍軍力完全不能組成一條綿延數千里的傳統防禦體系,更因為希特勒堅決不允許部隊進行帶有撤退方式的戰術反擊,德軍參謀便將德軍化整為零,在多數要地構築防禦支撐點(類似於小型堡壘)各個支撐點之間相互呼應,藉此達到以最少的兵力防守最多的土地的目的。當然受制於兵員質量與數量的江河日下以及蘇軍裝備素
質的提升等等因素,德軍在東線最終潰敗。
至於蘇軍,我認為對於蘇軍戰區戰術影響最大的依然兩點:德軍的閃電戰以及蘇軍的「大縱深作戰條令」。
前者,在蘇聯衛國戰爭初期曾對蘇軍予以重創。可以說,在戰爭伊始,蘇軍沒有任何一個方向的指揮員能夠挽回戰局的頹勢--整支軍隊自上而下都沒有適應新環境下的戰爭。然而德軍也不曾預料蘇聯巨大的戰爭潛力。蘇軍在隨後的四年中,在血的教訓面前重新實踐,德軍成了蘇軍成長的最佳陪練,到戰爭的第三年,蘇軍多兵種合成的能力嘆為觀止,一個強大而恐怖的軍隊已經歷煉出爐。
後者,與前者相結合,形成了蘇軍獨有的進攻方式。
大縱深作戰條令為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所指導,其與閃電戰中強調的多兵種合成,以及快速突擊,分進穿插有很高的相似性。然而蘇軍同時奉行大炮兵主義和空降兵戰術的運用,致使蘇軍在合成運用時更為復雜,且有重復之處。個人認為這種低效的「馬賽克」式合成戰術,是蘇軍4年陣亡人數竟達到令人乍舌的兩千五百萬的不可忽視的原因。
蘇軍在後期的突擊中,由於德國空軍損失慘重且需要對付西面盟軍的強大的空中力量,東線的制空權蘇軍得來全不費功夫。通常情況下先行派出偵察兵進行滲透偵察,捕俘摸哨以獲取敵方陣地部署等,隨後以強大的炮兵火力對敵陣地實行火力覆蓋(參考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在進行完數個小時的炮火准備後,以大批坦克搭載步兵高速突破防線並達成戰線推進。有時也會將空降兵投入戰斗,但戰果可忽略不計(參考維亞濟馬戰役)。
總而言之,德國借鑒一戰時的塹壕戰發明了旨在快速突破防線的閃電戰雲雲,蘇聯又參考德國的閃電戰,較為成功地運用了大縱深作戰條令的戰法。二者皆為戰術進攻的革新。
以上,希望樓主有所啟發。
至於是用什麼炮的問題,我認為只要能達成戰役目的,抑或受於各種因素制約,蘇德雙方並無明確的規定。
Ⅵ 二戰中蘇聯為什麼對德軍一直用人海戰術
應該說這種說法是西方國家非常成功的宣傳結果,實際上並不是這么回事。
但是,蘇軍實際上也是一隻正規軍隊,而且那種人海戰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已經是碰的頭破血流,人再多在高強度的機槍火炮火力面前都只是一堆肉,根本就是給人家送人頭去了。
首先一個,集中最大的力量打擊敵人最薄弱的環節是一個世界通行的軍事原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是這么乾的。在武器裝備沒有形成代差的情況下,在這個薄弱環節集中兵力就是集中最大力量的通常做法,無論是蘇德英法美都是這樣,各個國家軍隊在發動進攻之前通常都是要提到一個3:1的兵力對比,就是進攻兵力要達到防禦兵力的3倍,進攻才有比較大的把握。
對於蘇德戰場的蘇軍來說,由於本身蘇軍的軍事素質就要比德軍差,這不光是由於大清洗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在1941年蘇軍是處於擴編之中,整個蘇軍中大量都是入伍才幾個月的新兵,而德軍這邊普遍都是1-2年的老兵,而且這些老兵由於參加了波蘭、法國等戰役,作戰經驗豐富,同樣經驗豐富的還有德軍的各級指揮員,而蘇軍這邊普遍的軍事素質較低,除了有一個比較先進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和少量性能先進的T-34、KV坦克以外,還有性能不錯的火炮,所有的硬體、軟體都要比德軍差的遠,在這種情況下,通常的3:1的兵力優勢並不能保證突破德軍的防禦。
蘇軍在戰爭爆發時,軍事素質和德軍相比就不是一個檔次。
不但是軍事素質,擴編中的蘇軍普遍是不滿員,也就是蘇軍一個師只有6000-8000人,而德軍一個師都是按照編制齊裝滿員,也就是蘇軍的一個師不能夠和德軍的一個師相抗衡,德軍一個步兵師一般是16000人,再加上加強的部隊,每個師約有18000人。
Ⅶ 二戰中,為何550萬德國軍隊被蘇聯打敗
【女神說軍事第723期】1939年,以德,意,日為首的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戰爭涉及了61個國家,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
當時,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組成反法西斯同盟與德,意,日為首的法西斯國家進行對抗。從德國進攻波蘭開始,波蘭很快被德國擊敗,大批土地淪陷。兩天後,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1941年,德國以事先擬定好的「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550萬人,大批坦克大炮戰艦從北中南三方以閃電般的速度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紅軍接連戰敗,喪屍失地。似乎被德國佔領就在眼前。
這些因素很關鍵!然而,令德國沒有想到的是,蘇聯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動。美國提供錢武器,英國出礦出資源,再加上蘇聯的兵力,德軍進攻接連受挫。可想而知,以一很難敵眾。
再加上德國當時的戰術是速戰速決,也許對於地域比較小的國家是致命。但對於擁有遼闊國土面積的蘇聯來說,這只能算是打擊。蘇聯很快制定好新的戰略反抗,而德國的戰略物資供應慢慢跟不上戰爭的需要。
蘇聯的惡劣天氣,糟糕地形,美英兩大國的援助,德國又面臨著資源枯竭的慘狀,再難支撐下去。終於,在1945年5月8日,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至此,蘇德兩國之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