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中的德國生活到底怎樣:挨餓面前人人平等
1939年8月27日,食品配給制開始實施,前一天,德國剛剛開始動員軍隊。自9月1日起的一年時間里,大多數人獲得100個衣物點。例如,長襪和短襪需要5個點,而且一年不得超過5雙;買一套睡衣需要30個點,而外套需要60個點。
戰爭讓生活質量雪上加霜,居民消費水平在開戰第一年就下降了11%。老百姓的食物越來越單調,主要是麵包、土豆和腌制食物。啤酒味道淡了,香腸里添加了其它成份充數。
到1939年10月,很多人都相信,德國沒有能力打一場和上次時間一樣長的戰爭,「因為已經沒有什麼吃的了」。人們都承認,只有士兵才能吃飽。
話雖然說士兵能吃飽,但是在戰場上作戰的士兵也經常餓著肚子戰斗,野外抓到一隻奶牛能夠高興好幾天的!
所以可以看來,在挨餓面前沒有勝者,人人平等!即使德國在二戰戰場上勝利頗多,但是來自於國家內部的矛盾也不斷在積累,由此可見,失敗也是必然。
Ⅱ 二戰時期的德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那個時候他們還是比較發達的,科技方面領先世界各方面的戰力都超強。
只是領導人的偏激,讓他們得到了憤恨,這限制了發展,也給自己帶來了災難。
Ⅲ 二戰時期德國人怎麼知道誰是猶太人,他們有哪些特徵
有這么幾個方式
1猶太人社區,猶太人根據教義和習慣,一般是居住在一起的,組成了較大的社區。大家都知道,而且在二戰中,有的社區也自欺欺人地自我安慰,犧牲一小部分同胞換取總體安全。他們甚至和德國人合作,電影《辛德拉的名單》就完美再現這幕
2教會,嬰兒出生後都要接受洗禮,教堂里有受洗證書。而且婚姻的時候,都會在教會有記錄
猶太人是不會去天主教/新教教堂的
教會和德國人合作,德國人一比對就知道了,順便說一句,為了便於比對,德國還向IBM采購了設備
3民間告密,尤其在唄佔領國家,如果你揭發一個猶太人,你就能獲得他家產的20%
至於身體特徵,最顯著的就是猶太人割過包皮
其他的,德國人做過劣等民族頭像模型,主要突出鷹鉤鼻子
Ⅳ 為什麼二戰時德國人的素質那高
訓練有素.堅定信念.然後再加上對1戰影響的不滿.
其實德國人在外國人中是屬於最嚴謹的.其實和他們日爾
曼民族的特性有直接關系.就比如剛剛奪冠的過的女足,看起來就象一支部隊.個個兇悍,作風強硬,訓練有素.
日耳曼
日耳曼民族
奴隸制社會後期,羅馬人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羅馬帝國。羅馬人把居住在羅馬帝國北方的外族部落稱為「蠻族」。這些外族部落人數最多的是克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而這時的日耳曼人,還處於氏族社會末期。
到了公元1世紀至3世紀,各日耳曼人部落開始結成聯盟,其中較大的一支就是法蘭克。
這時的羅馬帝國已從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頂峰衰落下來,各地不斷發生奴隸和農民起義,使得垂死的羅馬帝國更加搖搖欲墜。與此同時,被當時中國漢朝打敗的匈奴人的一部分,經中亞向西遷徙入侵歐洲,引起了連鎖反應式的「民族大遷徙」,很多外族部落紛紛遷移到羅馬帝國境內。這時羅馬帝國已無力對付這些外族的入侵,外族人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將羅馬帝國瓜分,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從此滅亡了。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也乘這個大動盪的機會,侵入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法蘭克王國。這時的法蘭克王國,正在瓦解過程中的氏族制度同原羅馬帝國境內日益發展的封建因素相結合,形成了西歐的封建制。王國內的氏族部落組織逐漸被國家政權機關所代替,各部落間的習慣也逐漸演變成法律。
以法蘭克王國為主要代表的日耳曼人建立起來的各個王國,在公元5世紀將過去的不成文的習慣法編纂為成文法典。由於日耳曼人各部落的習慣大同小異,所以各王國的法律的基本精神也是大體相同的,後世稱這些法律為日耳曼法。日耳曼法同羅馬法一樣,對近代資本主義法律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
日耳曼法的主要代表就是法蘭克王國的法律制度。
當時法蘭克王國內一方面私有制已出現,各階級已形成;另一方面氏族部落雖已逐漸解體,但影響還未消除。因此,這些社會矛盾和社會現象就突出地反映在日耳曼法上。使日耳曼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首先,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個人的權利義務要受到家庭和氏族的制約。後來的法學家稱日耳曼法的這個特點為「團體中心」,以區別於尊重個人意志,嚴格保護私有財產。以個人為中心的羅馬法,這種「團體中心」的傾向,在日後的日耳曼民族的歷史上,仍可見到它的蹤影。
其次,規定氏族全體成員無論居住何地,都必須遵守本氏族的法律,而不必遵守所在地的法律,即所謂「屬人主義」。後來,由於屬人主義與現實社會矛盾太大,也就是說幾個不同氏族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區,卻遵守不同的法律,再高明的法官也無法審判了,於是日耳曼法中的屬人主義,逐漸被同一地區的人無淪是哪個民族或國家的,都必須遵守同一法律的屬地主義所代替。
最後,日耳曼法中沒有抽象的法規,只有針對具體生活關系規定解決具體案件的規則。一個案件的判決不僅解決這個案件,而且也是以後審判同類案件的根據。這些判例匯集起來,就構成了日耳曼法的法典。
日耳曼人(Germani或Germans)
日耳曼人是古代占據中歐和東歐廣大地區的部族,自稱德意志人(Deutsche),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分布在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地區,從事游獵、畜牧為主,長期處於原始氏族社會階段,其語系屬於印歐語系日爾曼語族。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初,部分日耳曼人由游牧生活轉向農業生活,出現了土地分配不均的現象,少數軍事貴族往往佔有更多土地,軍事首領(「王」)及其親兵以征戰為職業,戰利品通過抽簽方式來分配,首領常常多於親兵。此時的日耳曼人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軍事民主制階段。
隨著羅馬帝國陷入危機,日耳曼人從北方多瑙河一帶不斷進入羅馬帝國境內並展開襲擊。羅馬帝國後期(公元3—5世紀)分布在萊茵河以東的日爾曼各部族,主要包括法蘭克人,倫巴德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汪達爾人等,以及遷到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北岸的哥特人。
4世紀末,日耳曼人各部族在來自東方的匈奴人的壓力下,相繼捲入了歐洲民族大遷徙的洪流,從而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那些進入羅馬帝國境內的日耳曼人,紛紛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日耳曼人王國,其中著名有:419年,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國(714年亡於阿拉伯人);439年,汪達爾人在北非建立汪達爾王國(534年亡於拜占庭帝國);568年,倫巴德人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了倫巴德王國(774年亡於法蘭克王國);盎格魯、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在同當地土著居民不斷沖突的過程中,與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逐步融合。在整個日爾曼人的王國中,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法蘭克王國。
又:日耳曼民族
日耳曼民族(German)是歐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紀起,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大約在公元前半個世紀,大部分日耳曼人開始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該地區稱為「日耳曼尼亞」。
日爾曼人是一些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民族的總稱。這些民族從前2千年到約4世紀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日爾曼人不稱自己為日爾曼人。在他們的漫長歷史中他們可能也沒有將自己看作是同一個民族。民族大遷徙後從日爾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納維亞民族、英國人、弗里斯蘭人和德國人,後來這些人又演化出荷蘭人、瑞士的德國人、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在奧地利也有許多德國人。許多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與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來源】
最早的關於日耳曼人的紀錄來自於前2和前1世紀的古典作家。從約200年開始日耳曼人開始使用一種自己的文字。此前的歷史只有通過考古和語言學(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來考證了。
通過對各個日耳曼語言(歌德語、古標准德語、古英語、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的仔細比較和日耳曼語言與其它印歐語言的比較語言學家可以基本上重建日耳曼語(也稱「前日耳曼語」或「泛日耳曼語」)。這些比較最主要的結果是:
* 日耳曼語屬於印歐語言,在這個語族中它屬於其西方的一支。
* 在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與凱爾特語和古義大利語最接近。這三種語言一起組成古歐洲語言。前3或2千年時,也就是說青銅器時代的早期,古歐洲語言是中歐的語言。但其精確的地點和時間今天已經無從考證,或者爭議很大。
* 日耳曼語言之間非常近似,這很可能說明它們有很長的共同演化的時間。大多數語言學家將前日耳曼語從凱爾特語和古義大利語分離出來的時間定為前2千年上半葉。
* 日耳曼語分離出來後它依然與凱爾特語有接觸。一些凱爾特語的詞彙被日耳曼語借用。此外日耳曼語對芬蘭語也有影響。一些日耳曼語的詞彙在芬蘭語中出現(比如國王,日耳曼語為kunningaz,芬蘭語為kuningas,或者指環,日耳曼語為ringaz,芬蘭語為ringas等)。
最早使用「日耳曼人」這個詞的是希臘歷史學家波希多尼。他在約前80年時第一次使用這個詞。也許他在與中歐的某一個今天無法考證的小民族接觸時聽到了這個詞並將它用來稱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有可能這樣一個小民族的名字後來成為了整個民族群的名字。
「日耳曼」這個詞的來源和意義至今無法定論。「日耳」這個詞在日耳曼語中無法被考證。日耳曼人自己將自己稱為日耳曼人的可能性非常??
前51年愷撒在他的《高盧戰記》中使用了日耳曼人這個名稱。愷撒這里將所有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統稱為日耳曼人。到此為止羅馬人將歐洲西部的民族稱為凱爾特人,而歐洲東部的民族被稱為賽西亞人。到此時為止羅馬人才認識到日耳曼人並非凱爾特人,而是一個獨立的民族群。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亞志》中稱「日耳曼人」是一個比較新的稱呼。一開始只有通格人(Tungrer)被稱為日耳曼人,後來所有日耳曼民族都被這樣稱呼。塔西佗說高盧人稱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為「日耳曼人」。後來這些民族自己也稱自己為日耳曼人。根據這個敘述這個詞有可能是從凱爾特語過來的。
塔西佗在他的書里詳細地列舉了每個日耳曼民族部落從萊茵河到維斯瓦河,從多瑙河到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居住地。
嚴肅地說只有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才能將這些民族稱為日耳曼人。過去曾有很多研究通過考古學研究來推導出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古日耳曼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研究曾一度完全被放棄。
今天類似的研究在非常精心的學術范圍內重新開始,其目標是使用考古學和語言學的研究來獲得一個內在不矛盾的整體影像。按照這個研究歐洲北部的青銅器時代的人幾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而所謂的戰斧人(前2800年至前2200年)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系還有爭議。此前的石器時代(約前3500年至前2800年)的農作文化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系幾乎可以完全否定。
最新的理論通過對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認為日耳曼人的產生地在今天德國中部山區的北部。但大多數學者對這個理論持懷疑態度。
過去學者們以為日耳曼語言是在約前500年由於日耳曼語語音變遷從其它西部印歐語言中分離出來的。在這個語音變遷中比如k通過ch變為h,或者p變為f,t變為th。
新的研究認為這個變遷很晚才發生,它發生的時間可能是前1世紀。最主要的證據是辛布里人的民族名稱。前2世紀後期辛布里人與條頓人一起威脅羅馬北部。這兩個民族的家鄉是今天的丹麥。在拉丁文中辛布里人的名字為cimbri,而不是chimbri或himbri,後來日耳曼人的名字在拉丁語中使用ch來寫,比如chatti。因此今天大多數學者認為這個語音遷移在前2世紀後期還沒有開始或還沒有完成。一些早期流傳下來的地名說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這個見解對日耳曼語言學有非常重要的後果。這樣一來至今為止被稱為「泛日耳曼語言」的語言是在前2到1世紀形成的,到1世紀時它又分裂為許多自己的日耳曼語言。此前日耳曼人的語言與印歐語言相似,這個更古老的語言沒有被留傳下來,但其基本結構可以被重新構造出來。
【歷史】
最早的關於日耳曼人的報道來自他們與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接觸。
約前330年希臘旅行家畢特阿斯從馬賽出發報道了北海地區和在那裡生活的民族。約前200年東日耳曼人中的巴斯塔乃人進入今天的羅馬尼亞東部並與馬其頓和巴爾干半島上的其它民族發生戰爭。
日耳曼部落
在北德和斯堪的納維亞生活的日耳曼人的部落大約可以分為北日耳曼人、西日耳曼人和東日耳曼人。
北日耳曼人
北日耳曼人是斯堪的納維亞的日耳曼人。他們後來演化為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和冰島人。考古學家將北日耳曼人又分東西兩股。
西日耳曼人
西日耳曼人包括:
* 易北河日耳曼人如斯維比人,後來演進為施瓦本人、馬科曼尼人/馬克曼人和誇迪人/誇地人,最終成為巴伐利亞人。
* 北海日耳曼人如巴塔維人、弗里斯蘭人/弗里斯人、考肯人、薩克森人/撒克遜人、盎格魯人、朱特人等,後來形成盎格魯-撒克遜人。
* 萊茵河-威悉河日耳曼人如切魯西人、卡狄人為(黑森人的祖先)、法蘭克人等
東日耳曼人
在東日耳曼人中有波羅的海南的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勃艮第人等。考古學家將他們細分為四個組。由於匈人從亞洲進入以及斯拉夫人從東歐湧入這些人受到非常大的壓力,他們被迫向西和向南遷徙,這使他們與當地人之間產生了很多沖突。
【經濟】
不象許多人想像的那樣日耳曼人大多數是定居的農民,他們很少游獵。他們大多數自給自足,但除農業外還有手工業如鐵匠、陶瓦匠和木匠。印歐語言的時候輪就已經被發明了。在日耳曼語言中輪有兩個詞。日耳曼人沒有貨幣。他們之間的貿易以貨物交換為主。最重要的貨物(如同羅馬人)是牲畜。今天英語中的fee(收費)與德語中的Vieh(牲畜)是同一個詞根。
最主要的牲畜有牛、綿羊、豬、山羊和馬。此外在日耳曼地區人們還從事養蜂和織布。日耳曼人還知道如何製造乳酪,對乳酪他們有一個自己的詞。
約1世紀左右日耳曼人接觸到梨,但其普及率很低。最重要的糧食是大麥。日耳曼人常常不耕種他們的田地來讓它們恢復它們的生產力。此外他們還知道使用肥料。糧食主要作成粥,一直到中世紀為止只有富人才能買得起麵包。
【日常生活】
這些居民點沒有系統的計劃:假如有一個日耳曼人在一個地方定居後就會有其他人搬過來。直到今天在德國和其它日耳曼文化區依然可以看到這樣由多個小村聚集在一起而組成的村落。
通過考古發掘考古學家知道,日耳曼人的房子是木房子,由於木頭現在都早已腐爛了,只有通過它們在地基上留下的支柱的洞來考察它們的建築方式。最常見的日耳曼住房是長方形的。人畜同住一個房中,只有一堵牆隔離他們。住房內沒有其它牆。在它的當中有一個燃火點。屋上的一個洞用來排煙。日耳曼人的房屋沒有窗。
【文字】
日耳曼人很晚才有文字。唯一的一部日耳曼語言的長的作品是烏斐拉在4世紀編輯的一部《聖經》。由於歌特人沒有自己的文字,烏斐拉使用希臘文、拉丁文和如尼文字製造了一組自己的文字。
2世紀開始出現的如尼文字主要用來作為魔術符號。長的用如尼文字書寫的文章很少。一般它們只被用來標志貴重的物件。
【建國】
民族大遷徙時日耳曼人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不列顛建立了許多短促的王國。一些日耳曼人甚至一直遷徙到非洲北部(汪達人)。這些王國都是曇花一現的現象。在他們新的家鄉他們與過去的當地人混合。
Ⅳ 獨家揭秘:二戰時,納粹德國士兵的素質是怎樣的
首先,德國士兵是非常注重榮譽的。德意志的另一行淚這書里寫到,前蘇聯軍官曾經這樣評價德軍,從來沒有聽說過德軍士兵強奸蘇聯婦女,他們的掠奪和破壞都是執行命令的結果。德軍從39年到45年1000多萬人員在佔領國只發生了兩百多起強奸案,美軍佔領德國一百多萬人幾個月時間也是發生了幾百起強奸案。英軍的佔領軍最少,但是他們的強奸案幾乎為零。這三個國家的軍隊是犯強奸案最少的了。基本德國和英國並列最好,美國次之。其它國家不提也罷。
德國軍人非常遵守國際法!英美簽訂了日內瓦戰俘公約,所以西線德軍基本沒有殺俘虐待俘虜!蘇聯沒有簽戰俘公約,又愛打游擊,再加上納粹高層的宣傳要嚴厲對待蘇軍,有不少德軍虐俘殺俘!游擊戰是違反國際法的!因為國際法規定交戰雙方士兵必須穿戴各自軍裝,鐵托游擊隊後期受不了國際輿論的壓力戴了五角星的帽子和袖章雖然簡陋但是還算說得過去!德軍沒有人參加游擊隊,認為冒充老百姓襲擊敵人是恥辱完全沒有軍人的榮譽!國際法規定被游擊隊襲擊的軍隊可以做出一定的措施來制止對方繼續打游擊戰!但是德國將軍把國際法的這個規定定義為,被游擊隊打死一個德軍可以殺掉10到100個敵國老百姓。
Ⅵ 二戰時,德國人民的態度對戰爭的態度
希特勒當政初期,也就是德國在各個戰線均處於優勢的時候,大部分德國民眾還是力挺希特勒的。因為一戰的戰敗給日耳曼民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羅馬人沒能征服他們,拿破崙也沒能徹徹底底地控制普魯士),而二戰初期德國軍隊又從東線掠奪了大量財產,想當然的,這些戰利品通通充入德國國庫。所以,就當時的生活水平來說,德國民眾過得還可以。雖然歐洲和北非都在燃燒,可是德國境內卻是一片安寧。但是1942年之後,隨著美國的介入,北非的失利,蘇聯的反撲,戰勢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直轉而下。當更多的年輕人被迫入伍,人民的負擔越來越重,德國人民也開始厭惡戰爭了。再加上希特勒用的是高壓政治管制,人民的怒火再也不能被虛榮的榮耀所掩蓋。施道芬堡後來要刺殺希特勒也是為了將德國從戰敗和崩潰的邊緣解救出來,可惜後來事情敗露,德國也終於走上了崩潰的道路。
Ⅶ 二戰後,德國人遭受了怎樣慘痛的命運
在二戰的過程中和戰爭結束之後,德國人——無論是軍人還是平民——遭遇了悲慘的命運。很多德國人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悲慘的死在逃難的路上,或者隨著滿載難民的船隻沉入了冰冷的波羅的海。大量的男性居民被強迫加入人民沖鋒隊,要麼毫無意義的充當了炮灰,要麼被督戰隊殘忍的處死。無數個家庭的住所、財產、甚至他們自己的生命在盟軍的轟炸中化為灰燼。戰爭結束了,然而德國人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在歐洲的許多國家,成千上萬的德裔居民被剝奪了一切財產、驅逐出了家園。戰爭中九死一生倖存下來的軍人,他們的生命在戰後依然沒有保證,很多人因為確鑿的或者莫須有的指控被作為戰犯不光彩的處決了,更多的軍人則在戰俘營中繼續苦熬著,因為飢餓、寒冷、傷病、超負荷的勞役,或者有預謀的報復,有的人就此消失了。作為戰敗的軍人,他們的名譽和生命一樣,一錢不值。
還有相關視頻,你可以去看一下。
Ⅷ 二戰時期德國人是怎麼分辨出誰是猶太人的呢
猶太民族在二戰期間是一個非常悲慘的民族,當時的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採取了很多種族歧視的政策,並使用很多的辦法來辨別猶太人。
1、聚集區隔離
猶太人在歐洲是一個被廣泛歧視的民族,因此這個民族在各國定居的時候不得不被迫聚居在一起,以尋求心理上的安全感(類似唐人街的模式)。而二戰期間的德國則是強化了這種模式,他們在城市裡劃定居住范圍,要求猶太人不得在猶太聚集區以外定居。這樣就可以有效的區分猶太人和非猶太人。
4、完整的戶籍制度
這就是日耳曼民族縝密的工作習慣了,在二戰時期,德國建立了非常縝密的戶籍檔案制度,因此所有在德國出生的人,從他一出生開始,國家就為他建立了完善的戶籍信息制度。這種制度同樣也被運用在猶太人身上,因此要知道誰是猶太人,誰不是,去德國戶籍機關去查證一下就可以了。
Ⅸ 二戰德軍有多慘無人道有怎樣的歷史記載呢
從古至今,世界上頻頻發動戰爭,從未停止。戰爭是殘酷的,不僅會耗盡人力財力,而且還會導致環境的嚴重污染。總之戰爭有百害而無一利,但是戰爭從來沒有因為這些而停止下來。在戰爭中許多的家庭都支離破碎,而戰爭對女性帶來的傷害更為殘忍,他們在戰爭中承受的苦難,甚至比上戰場的男人還要多。在戰爭中,女人失去丈夫、孩子,並且還要遭受各種的屈辱和折磨。
在現代的戰爭中,主要利用的武器都是高科技,很少會真刀真槍地上去拼,已經大大減少了對人的傷害,對女性的侵犯也大大地減少。可是依然會存在著一些傷害,就如利比亞戰爭,大量的男人死亡,女人們無法組建家庭,這促使早婚與少女買賣屢見不鮮。從古至今戰爭讓人們露出了丑惡的嘴臉,也讓很多的女人成為了犧牲品,給她們帶來了無法癒合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