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黑森林事件的成因
德國森林枯死病事件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萬公頃,到1983年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積量占同年森林生長量的21%多,先後有80多萬公頃森林被毀。這種枯死病來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亞國家公園,由於酸雨的影響,幾乎每棵樹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樅樹相繼枯死,全州57%的松樹病入膏肓。巴登??符騰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樅、松綠的發黑而得名,是歐洲著名的度假聖地,也有一半樹染上枯死病,樹葉黃褐脫落,其中46萬畝完全死亡。漢堡也有3/4的樹木面臨死亡。當時魯爾工業區的森林裡,到處可見禿樹、死鳥、死蜂,該區兒童每年有數萬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貳』 為什麼德國出現了那麼多的頂級科學家
德國是一個令人欽佩的國家。一大批世界頂尖科學家,如愛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高斯、萊布尼茨、希爾伯特等,已經出現在面積僅35萬多平方公里(略小於中國雲南省)的土地上。哲學家如康德、尼采、叔本華、馬克思、萊布尼茨(職業是律師,但卻是偉大的數學家和哲學家)、黑格爾、海德格爾、謝林、阿多諾、胡塞爾、費爾巴哈、弗雷格、李克特、海森堡、費希特、庫爾特·勒溫、賴欣巴哈、赫爾岑、莫里茨·施利克、文德·班等。巴赫、貝多芬、舒曼、門德爾松、勃拉姆斯等音樂家。在過去的幾百年裡,這片普魯士土地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智慧之地」之一。
這些自然地理環境給人一種「穩當老實,中規中矩」的感覺。德國既不是宗教中心,也不是文藝復興中心。北部是北歐海洋文化,它產生了許多著名的童話故事。俄羅斯是一個位於歐洲東部邊緣的大國,歷史上一直以農業為主導。西方一直是歐洲文化和藝術的中心,尤其宗教;南部多因地形山脈阻隔而形成相當獨特的文化。
『叄』 目前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前三個國家是詳細點
世界各國森林覆蓋率 :日本67%,韓國64%,挪威60%左右, 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國30%,美國33%.法國27%,印度23%,中國16.5%。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羅斯、中非和東南業。這4個地區佔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為最,4國擁有全球40%的森林。 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蓋率為22.0%,北美洲為34%,南美洲和歐洲均為30%左右,亞洲為15%,太平洋地區為10%,非洲僅6%。 森林覆蓋率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佔世界森林面積的24%,森林覆蓋率達到44%。 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是南美的蓋亞那,達到97%;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國家是非洲的埃及,僅十萬分之一;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國家是法國。
『肆』 森林覆蓋率的總體情況
世界各國森林覆蓋率:日本64%,韓國61%,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國30%,美國33%,法國29%,印度23%,中國21.36% ,埃及0%。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羅斯、中非和東南亞。這4個地區佔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為最,4國擁有全球40%的森林。全世界的森林覆蓋率為32%,北美洲為34%,南美洲和歐洲均為30%左右,亞洲為15%,太平洋地區為10%,非洲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佔世界森林面積的24%,森林覆蓋率達到44%。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是南美的蓋亞那,達到97.5%;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國家是非洲的埃及,僅十萬分之一;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國家是法國;森林面積增長最快的是中國。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1年的報告,全球森林從1990年的39.6億公頃下降到2000年的38.7億公頃。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
雖然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01萬公頃,但熱帶和非熱帶天然林卻年均減少1250萬公頃。
南美洲共擁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熱帶森林。僅巴西一國就佔有世界熱帶森林的30%,該國每年喪失的森林高達320萬公頃。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巴西僅2000年就生產了1.03億立方米的原木。
又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俄羅斯2000年時擁有8.5億公頃森林,佔全球總量的22%,佔全世界溫帶林的43%.俄羅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森林面積保持穩定,幾乎沒有變化,2000年生產工業用原木1.05億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擁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熱帶森林的16%。1990年森林總面積達3.3億公頃,2000年森林總面積3.13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190萬公頃。東南亞擁有世界熱帶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積為2.35億公頃,2000年森林面積為2.12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面積235萬公頃。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消失速度更快。
中國國土遼闊,森林資源少,森林覆差率低,地區差異很大。全國絕大部分森林資源集中分布於東北、西南等邊遠山區及東南丘陵,而廣大的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貧乏。全國平均森林覆蓋率為21.63% ,其中以台灣省的森林覆蓋率58.5%。森林覆蓋率超過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廣東(57.9%)、海南(51.9%)、貴州、雲南、黑龍江、湖南、吉林等9省,超過20%的有遼寧、廣西、陝西、湖北等5省、區,超過10%的有安徽、四川、內蒙古等省、區,其餘各省、市、自治區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儲庫,減少森林損毀、增加森林資源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森林可持續經營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中國還將完善林業扶持政策,健全林業財政補貼制度,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落實林業金融稅收扶持政策。加強林業科學研究,建立科技支撐體系。
多年來,我國投入巨額資金,加強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持續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大力發展林產工業,實現了森林資源和林業產業協調發展,森林覆蓋率增加到21.36% 。
為實現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的目標,中國將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增加森林資源總量,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和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加速培育森林資源。同時,加強森林撫育經營,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強化森林資源保護,提升林業執法能力,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行為,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確保森林資源持續增長。
2016年1月10日從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了解到,「十二五」期間,我國國土綠化快速推進,造林綠化取得明顯成效。全國共完成造林4.5億畝、森林撫育6億畝,分別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到151.37億立方米,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五年來,我國啟動了新一輪退耕還林,完成退耕還林還草任務1500萬畝。三北防護林工程開展了6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建設和退化林分改造,完成造林4974萬畝。長江、珠江、沿海防護林工程及太行山綠化工程完成造林3048萬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1.2個百分點。石漠化治理和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分別完成林業任務萬畝、3200萬畝。建設國家儲備林2990萬畝。
今後5年,我國將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確保資源總量增加、質量效益提升、生態功能改善,力爭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積量增加到165億立方米以上,濕地保有量穩定在8億畝,林業自然保護地佔國土面積穩定在17%以上,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00萬公頃。
2016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新建城市綠地400公頃,提高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新增造林16萬畝,完成山區森林健康經營60萬畝。加強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湖生態養護,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五年內森林覆蓋率將達44%。同時,京津冀共建區域生態屏障,築牢北部張承生態功能區生態屏障。共同推動京東南大型生態林帶建設,重點加強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周邊綠化……在東部地區構築與廊坊北三縣相連接的綠化生態帶。
『伍』 世界上森林覆蓋面積是多少
全球森林覆蓋率平均水平為31.7%。
中國森林面積已達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
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羅斯、中非和東南業。這4個地區佔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為最,4國擁有全球40%的森林。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1年的報告,全球森林從1990年的39.6公頃下降到2000年的38.億公頃。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
雖然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萬公頃,但熱帶和非熱帶天然林卻年均減少1250萬公頃。
南美洲共擁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熱帶森林。僅巴西一國就佔有世界熱帶森林的30%,該國每年喪失的森林高達230萬公頃。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巴西僅2000年就生產了1.03億立方米的原木。
又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俄羅斯2000年時擁有8.5億公頃森林,佔全球總量的22%,佔全世界溫帶林的43%.俄羅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森林面積保持穩定,幾乎沒有變化,2000年生產工業用原木1.05億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擁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熱帶森林的16%.1990年森林總面積達3.3億公頃,2000年森林總面積3.11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190萬公頃。
東南亞擁有世界熱帶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積為2.35億公頃,2000年森林面積為2.12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面積233萬公頃。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消失速度更快。
森林資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長的森林有機體的總稱。這里以林木資源為主,還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動物、土壤微生物等資源。林地包括喬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苗圃地和國家規劃宜林地。森林可以更新,屬於再生的自然資源。反映森林資源數量的主要指標是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是生物多樣化的基礎,它不僅能夠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種寶貴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夠為人類經濟生活提供多種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夠調節氣候、保持水土、防止和減輕旱澇、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還有凈化空氣、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時森林還是天然的動植物園,哺育著各種飛禽走獸和生長著多種珍貴林木和葯材。
『陸』 世界上綠地最多的國家
世界上人均綠地面積最多的國家是芬蘭,年造林人均達0.38畝。綠化最好的城市是波蘭首都華沙,人均佔有綠地達73.5平方米。森林保護最好的國家是德國。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國家是法國。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國家是非洲的埃及,僅十萬之一。
『柒』 德國或迎今年以來最高溫,森林火災風險上升!高溫為何會引發森林火災
德國迎來今年的最高溫,特別是西部和西南部的溫度已經達到40度。對於德國土壤問題已經嚴重缺水,所以德國部分有很多森林容易引起火災上升。為什麼高溫會引起森林火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太乾燥。目前德國的氣象局已經發布火災風險最高警報。包括黑森州,柏林州 ,勃蘭登堡州,梅克倫堡等這些地區,因為森林面積比較廣泛。
特別是這么炎熱的天氣,希望大家都應該做好預防。外出旅遊者更應該管好自己的行為,特別是在森林公園旅遊的時候要做到不亂扔垃圾。如果看到別人隨意扔煙頭也應該去阻止,因為環境是靠你我他共同來保護的。如果發生火災之後,大家也不要太過於驚慌,應該有序的離開,及時撥打救援電話。除了森林公園有很多地方都應該注意,炎熱的夏季應該做好防護要保證大家的安全。
『捌』 德國黑森林由來
民間的說法是因為黑森林地區樹木太多,陽關照射不進去,所以走進黑森林很陰暗,故取名「黑森林」
還有一種說法是經過考證的,在868年最先有了"Swarzwald"這個名字(沒有任何意思,只是名字),到了900年,德國一個詩人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約翰-沃爾夫岡-歌德)途經此地,這里光禿禿的,很多樹都被砍掉。人們需要木頭用於取暖和製造銅和玻璃。很多樹干還用於造船。雨水,雪和冰侵入光禿的山上,造成滑坡泥石流和山崩。所以人們又重新種上了樹,也就是雲杉,因為它的根淺,生長期快。年輕的雲杉針葉在白天看起來確實顏色很深,呈墨綠色,接近黑色,這樣就有了黑色森林的說法,加上原本此地就叫"Swarzwald",因為和德語的黑色schwarz很接近,所以就把它改成的Schwarzwald(黑色的森林,簡稱黑森林)。
現在因為有一種叫Borkenkäfer的齒小蠢科甲蟲在針葉林樹種的周邊繁衍的很快,森林管理人員近年在黑森林越來越多的種植了落葉林,所以黑森林的樹現在的顏色也五顏六色起來,特別是在秋天的日子裡。
『玖』 歐洲曾經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八十現在森林數量尖銳的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是隨著近代以來歐洲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經濟發展迅速,人類對木材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森林破壞嚴重。
『拾』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林業是什麼
(forestry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邵青還)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森林面積為683.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9%,林木蓄積量10.22億立方米,林木的年生長量3477萬立方米。大部分森林分布在南部和中部,針葉林佔2/3。主要樹種有歐洲冷杉、歐洲雲杉、北美白松、花旗松、歐洲落葉松、橡、楊樹、歐洲山毛櫸等。
森林經營管理
國有林、公有林和私有林的比例為31∶25∶44。森林因自然條件分成21個生長區。管轄林業的最高政府機構是糧食農業林業部。1945年以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林業趨向高度集約化。1949年著名林學家維特曼(E.H.K.Wiedermann,1891~1950)發表了主要樹種的收獲表,1957年一些林學家又補充了其餘樹種的收獲表。目前重要的森林立地都已確定了最佳的混交樹種結構和經營方式。1953年林業政策學家第坦利希(V.Diterich)提出了林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福利服務的理論,被認為是戰後最重要的林業政策研究成果。此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林業逐步趨向多種效益的協同化,即同一片森林既按照永續經營的原則生產木材,兼起保護自然生態和向居民提供休憩場所的作用。60年代下半期起在各州推廣使用《森林效益圖》。這種圖根據立地和環境條件繪制,具體規定了各片森林的效益目的和經營強度級別,並且根據森林的效益劃分了下列目的類型,即:水源保護林、氣候調節林、防空氣污染林、防噪音林、土壤保護林、休憩林及自然遺跡和文化遺跡保護林。
聯邦德國政府為發展林業實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①控制過伐,自1949年開始三年內在30餘萬公頃皆伐跡地造林,至50年代末更新了全部皆伐跡地。自1956年起開始規劃自然公園,至1981年共建立了62個自然公園(其中有兩個國家公園),共占國土面積的19.2%。②政府針對林權分散、林地交錯,阻礙集約經營和使用機械的症結,於1969年頒布《林業合作法》。為保證林業政策的實施,於1975年頒布《保持森林發展林業法》。③在提高森林的生產量方面採取了改造低產林,改良土壤,圍籬保護森林幼苗,加強森林保護等措施。聯邦政府數次修改了關於種子苗木的法律,並規定經營種苗必須標明種源,種源不明的苗木予以銷毀。由於苗圃作業全盤機械化後產量增加,商業苗圃的育苗面積減少到3000公頃左右,年產苗木約16億株。④國有林、公有林和大私有林都按施業案經營林木。但尚有幾十萬戶農民因佔有的林地面積過小,經營強度較低。對此國家以組織林業團體、提供咨詢和貸款、培訓林主等方式進行幫助。國家規定私有林必須繪制森林經理圖冊或繪有樹種、林相、齡級、採伐方式的林地卡片。林主選擇造林樹種、森林更新方式和森林的經營目的類型要進行申報。⑤森林採伐以伐區式作業為主。禁止大面積皆伐,國有林的容許皆伐面積為平均0.2~1公頃。林用機械多為中、小型。1974年國有林的林道密度平均為每公頃28.77米。聯邦德國由於森林經營目的向發揮多種效益轉化,林道的建設也隨之加快。林道密度最高的是巴登—符騰堡州,其國有林、集體林、大私有林和小私有林平均每公頃林地的汽車道路已分別達到47.7米、49.7米、45.5米和24.1米(1982年)。
森林工業
木材的年消費量保持在4000萬立方米以下。因遵循永續利用原則,嚴格控制採伐量,木材年產量長期穩定在2800萬立方米左右。國產木材只能滿足需要量的60%,其餘40%依靠進口。聯邦德國的木材加工工業發達,產品中以鋸材、紙和刨花板的產量為最大。主要木材產品的產量(1983年):鋸材938.1萬立方米,膠合板33.4萬立方米,刨花板580.7萬立方米,纖維板26.1萬立方米,木漿210萬噸,紙和紙板761萬噸。制材工業傳統以排鋸為主機。隨著小徑級木材的供應量增加,制材工業已於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普遍完成技術改造,安裝了適宜於加工小徑材的削片機和剝皮機。1980~1984年期間,小徑木製材廠的生產量從80萬立方米增加到250萬立方米;同時,白木片的產量驟增。現有1800個制材廠。刨花板生產起源於30年代的德國,戰後因木材短缺發展極快。1960~1970年刨花板的年增長率達15%,最大的設備日產量為1000立方米。由於價格競爭、生產規模過大,以及對刨花板的需求減少等原因,造成工廠倒閉。1970年有70家刨花板廠,1985年初只剩43個,其中4個大廠的產量占刨花板總生產量的40~50%。盡管刨花板的產量已有所下降,但在世界上仍遙遙領先,目前各國使用的刨花板設備大部分是聯邦德國生產的。其他木材加工機械設備和營林機械設備的出口量也很大。
林業教育與科學研究
慕尼黑大學、弗賴堡大學和哥廷根大學設林學系。漢堡大學設木材系。此外尚有林業專科學校5所、林業工人學校13所、木材研究學校1所、木材專科學校3所。70年代後期新建的兩所自然和風景保護學院,開設與林業有關的課程。
最高的林業科研機構為聯邦林業一木材研究院。全國共有72個林業和木材研究所,其中有6個設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