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為什麼這么多

德國人為什麼這么多

發布時間:2022-07-26 06:25:05

① 二戰時期,為何那麼多德國人願為希特勒赴湯蹈火

德國人不是為納粹事業賣命,是在一個不幸的情勢下,被自己的夢想綁架到納粹戰車上,不小心把自己玩死了。在那個時代,有很多民族和個人有同樣的瘋狂念頭,只不過納粹黨用強大的執行力,和現代社會才有的動員能力,把那些夢想實現了。希特勒是組織起這場盛大煙花的人,有沒有他都要過年,只不過不會過得那麼熱鬧、那麼漫長。

但法國戰役後約德爾就成了希特勒的粉絲。而對專業知識不那麼了解的民眾而言,這樣的希特勒簡直是天神下凡,就像尼采口中的超人要為德國人顛覆整個時代。說實話,希特勒如果不是因為納粹太極端,他真的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卓越的領導人。








② 為什麼有很多德國人在上海

因為上海有許多德國企業或者中德合資、合作企業,因而有許多德國專家。

③ 烏拉圭原是西班牙殖民地,為何德國和義大利人那麼多

文/寂寞的紅酒

烏拉圭,地處南美東南部,拉普拉塔河河口處,與阿根廷隔河相望,是南美洲最肥沃的土地之一。歷史上,烏拉圭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長期受西班牙統治,但讓人奇怪的是烏拉圭國內有數量眾多的德國人和義大利人,義大利和德國後裔甚至比西班牙人都多。這在西屬殖民地是不多見的,這也是為什麼二戰後很多德國人逃往烏拉圭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為何烏拉圭會有那麼多德國和義大利後裔?

第一,烏拉圭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好,和歐洲非常相似。肥沃的潘帕斯草原,濕潤宜人的氣候,秀麗的風景,讓烏拉圭成為歐洲移民在南美的首選之地。由於義大利、德國與和西班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西班牙是16世紀中期從統治半個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分裂出去的),而當時的德國和義大利還是一盤散沙,經濟條件都很差,所以很多義大利人和德國人漂洋過海就去了烏拉圭。他們很快喜歡上了烏拉圭這個地方,就在當地定居下來。

第二,由於烏拉圭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和生活,因此西班牙將烏拉圭作為定居之地。烏拉圭沒有智利、秘魯那樣的金銀礦,也沒有加勒比海地區的種植園,但有肥沃的土地,西班牙人在當地主要推行種植和放牧,進行經濟生產活動。因此他們不需要印第安人,也不需要黑人,他們需要的是高素質移民。而高素質移民需要從歐洲引入,但西班牙的競爭對手法國人和英國人是不受歡迎的,西班牙殖民政府更樂於接受能幹、踏實的德國人和很少給自己惹麻煩的義大利人。事實上,當時義大利南部還屬於西班牙,所以當地義大利和德國後裔多就不奇怪了。

第三,烏拉圭獨立後,一直和德國、義大利走的比較近。一戰後很多德國和義大利人漂洋過海前往烏拉圭,烏拉圭也日益和軸心國靠近。1939年,德國軍艦「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被堵在了烏拉圭港口,烏拉圭拒不交船,但最終在英國武力威嚇下,烏拉圭頂不住壓力,德國軍艦無奈自沉。德國和烏拉圭的蜜月因此結束。二戰結束後,仍然有很多德國人逃往烏拉圭。二戰後,美國曾在烏拉圭海岸發現被遺棄的德國潛艇。

④ 為什麼這么多哲學家都是德國人

因為德國有較深厚的宗教情懷,而宗教的教義本身又是與哲學密切聯系著的。再加上近代科技的影響和某個偉大的哲學家(主要是康德)創建了影響巨大的哲學理論體系掀起了一個哲學風氣。在這幾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和發酵之下,德國於是產生了一系列的哲學家。

⑤ 二戰時,美軍中為何有那麼多「德國人」

美國有三位總統都是“德國人”,還有一位總統的母親是德國血統。現任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也是德國血統。


德裔是美國第一族群,美軍中的“德國人”能少得了嗎?

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美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與者,正是因為美國的干預,勝負的天平才發生了變化。



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日意就不會這么快被打敗,各國人民都要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二戰是軸心國和同盟國的生死較量,亞洲戰場是美日為首的同盟國的較量;歐洲戰場是以美國為首的盟國與德國的較量,或者說美國是德國法西斯的終結者。


有趣的是,在歐洲戰場上,美軍最勇敢的士兵是德裔美國人,最優秀的也是德裔美國人。


有人甚至開玩笑說,歐洲戰場是德國人打德國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後來的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將軍是一位德裔美國人。


因此,在美國的德國人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自己是美國人

⑥ 德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哲學家

有四種原因分析:

一、1、德國在沒有統一之前,一直都是動亂,三百多個諸侯國打來打去,而在戰亂時期人們最容易思考。延續千餘年的思考是多麼深厚的思想沉澱;2、善思考,嚴謹;3、在德國人的思維里,有更多的文化色彩,而不是英美的經驗主義,在德國的音樂、哲學、文學里略見一斑。德國藝術家不屑於創造繪畫這樣看得見的具象化的作品,而更願意創作音樂這樣流動的抽象化的作品,德國執著於文化,英法則更創造文明;4、古代的哲學思想用語主要是拉丁語、古希臘語,到了十八世紀為了傳播哲學思想,漸漸開始採用通俗語言,德語的嚴謹程度最接近古希臘語,發展較完善。

二、這和德國人的嚴謹、尚學以及尊重權威是分不開的。
要成為思想家,就要做學問,而且是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做學問靠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智慧,而是必須有一個「巨人的肩膀」——成熟的教育體制,尚學的社會風氣,對學術權威的尊重及信賴,以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任何偉人的成功都有歷史的必然性,德國能孕育出眾多偉大的思想家,絕對不是偶然的。而現在中國缺乏的,正是那些滋養百花盛開的土壤。從漢代的尊崇儒學開始,中國學術就一直處在一種霸權的陰影下,當然很難孕育出偉大的思想家。

三、地理的因素。德國位於中歐,天氣寒冷,有效的減少了戶外活動,導致德國人喜歡呆在家裡。德國人天性沉默、嚴肅,所以在家就靠看書和思考打發時間。這些有益的腦力活動,促進了德國人思辨能力的發展,寒冷的天氣有助於思維的活躍,這為哲學奠定了基礎。

經濟的因素。德國的主體是普魯士,而普魯士的經濟在中歐是非常發達的(最後統一德國的就是普魯士)。哲學是一種閑暇的享受,只有有閑暇時間的人才有精力去思考哲學。多數德國哲學家家境殷實,衣食無憂,所以能夠有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為了生存去學一門技術(德國的學徒制很完善,終身性的)。這也是一個基礎。
當然,上述因素只是表,而非體。錢學森先生在臨終前曾有一問:「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大師?」因為大師不會孤零的出現,大師的出現是有背景的。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又是德國人)說過一個世界歷史的軸心期,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人類的文明集中大爆炸,發出耀眼的光芒。其實,這可以用「國家不幸詩家幸」來概之。在哲學蓬勃發展的時候,多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這才是根本原因。
德國一直處在四分五裂之中,直到1871年才實現國家的統一。在分裂期時期,總有勢力想成就偉業,統一國家,這必然需要招延人才(所謂禮賢下士),所以政治環境相對寬松,社會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就會增強。這就為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和營養。中國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魏晉的玄學等等,都是絕好的例子。
經濟學講求供需,哲學亦是如此。只有社會有需要,才會有供給。德國社會的分裂,使得國家遭受不少的恥辱,所以他們需要一些理論來為自己指明道路,看到國家的希望(這就是為什麼納粹哲學在一戰後橫行德國的原因)。所以為了解答人們的疑惑,為了國家的統一和改造,哲學理論不斷出現。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不是單個因素所能決定的。當這所有的因素(我舉的因素可能不完整)匯集在一起時,事情的發生也就成了必然。這或許就是答案。

四、總的來說是因為日耳曼民族不夠統一所致,因此即使有許多的較小的專制地區,但一直到「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俾斯麥(十九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統一德國以前,德國一直是四分五裂的。這種情況便造就了德國人憂國憂民,同時可以在較寬松的國情下自由想像,要知道,一個比較小的地區,就算專制,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束縛人民的。

⑦ 發生什麼事情使希特勒掌權 為什麼這么多德國人變成納粹人

因為希特勒大肆吹鼓民族主義,使落入低谷的德國人看到了求生的希望,{我的奮斗】一書則宣揚了他的知名度,是通過德國全民選舉合法上台執政權的,所以掌權。而且,在納粹的統治下,人民失業率幾乎為0,經濟暴漲。人們認為納粹能給他們帶來好生活,所以加入納粹黨。

⑧ 上海是不是德國人特別多,怎麼回事,我看有許多德國留學小學生,中學生,什麼原因他們常駐中國

大部分來自德資機構,公司,使館,常駐上海的工作人員,他們可以帶家屬,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德國小孩子

⑨ 為什麼有很多德國人在上海生活

說到歷史,那都是過去了,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去回顧歷史,是因為我們想揭開那段塵封的歷史。從而用來警示後人,應該怎麼做,而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對於現在的德國人為什麼大量居住在上海,這裡面它是有一段讓人非常痛心的歷史。

記得記得高中上歷史課的時候,每次講到這里的時候,都會讓人特別的難受,那就是我們每一個都知道的猶太人大屠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沒有哪個人可以有選擇生的可能,每次歷史老師講的時候都會用大篇幅的板書給我們講解。從課本中我們所了解到的。

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所猜測的,其實現在我們可以澄清一個道理了,如今生活在上海的德國人,可能就是當時的猶太人為了躲避戰亂,而舉家前往現在的上海。

當時戰爭爆發了,國家的仁慈接納了他們。而對於那是的德國人,當他們來到這個國家生活是那麼的安逸,來到這里對於他們而言,雖然身處異國他鄉,但是來到這里之後他們可能與當地人之間,相互交流學習,而慢慢的適應了這里的生活,包括這里的氣候條件和文化。

其實在我看來,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與交流,他們來到這樣一個陌生的環境,適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都說世界上差別最大的差異就是文化上的差異,所以正是由於他們對文化的認可,才使得今天會有這么多的德國人在上海,一代一代的生活與繁衍已經使得他們更加適應了這里的生活。

戰爭雖然給他們的祖輩帶來了無盡的傷害和痛苦,但是卻為他們的後代創造了一個美好的生活條件,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現在上海這么多德國人,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的猶太人。但是這是需要用歷史去驗證的,只憑借我們的個人主觀上的判斷是非常盲目的,如今德國人在上海多,可能就是由於這樣的一個原因吧!

⑩ 德國人為什麼拿諾貝爾獎的那麼多。

現在也沒有那麼多了吧。大部分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德國人都是上個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很多猶太教的學者(比如最有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都從德國移民到美國去了。

教育的結果
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歐洲人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也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對於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經過漫長的探索和改進,德國提出千萬不要把幼兒園變成學校的理念。如何運用這4000個小時,是幼兒園面臨的一個問題,孩子們要快樂地成長,要學會游戲,要學會和小夥伴相處。在德國很少有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因為在幼兒園里,輕松自在又有很多小朋友,為什麼不願去呢。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為什麼這么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