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896年,德國人製造出第一台以煤氣味燃料的四沖程內燃機的人是誰
九年級歷史同步上題目可能出錯了,應該是「1876年,德國人___製造出第一台以煤氣為燃料的四沖程內燃機。」答案應該是 奧托。
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成了第一台四沖程往復活塞式內燃機(單缸、卧式、以煤氣為燃料、功率大約為2.21KW、180r/min)。在這部發動機上,奧托增加了飛輪,使運轉平穩,把進氣道加長,又改進了氣缸蓋,使混合氣充分形成。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發動機,其熱效率相當於當時蒸汽機的兩倍。奧托把三個關鍵的技術思想:內燃、壓縮燃氣、四沖程融為一體,使這種內燃機具有效率高、體積小、質量輕和功率大等一系列優點。在1878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被譽為「瓦特以來動力機方面最大的成就」。等容燃燒四沖程循環由奧托實現,也被稱為奧托循環。
可參考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101507344.html
⑵ 德國廚房用煤氣灶嗎
不用。
德國大部分家庭遠離煤氣灶而改使用電陶爐或者是電磁爐。電陶爐升溫慢降溫也慢使用的人數也越少,而電磁爐的火力不小於煤氣灶,且安全又好打理。
⑶ 煤氣灶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燃氣灶以煤氣為燃料也稱煤氣爐。最早研製煤氣爐具的是法國人菲利普·魯本,他於1799年9月21日獲得了用煤氣照明和取暖裝置的專利權。第二年,魯本在巴黎的一家飯店裡,自己花錢裝置這種設備。由於魯本的裝置會散發出難聞的臭味,所以不受人歡迎,沒有得到推廣。盡管如此,他仍以極大的熱情繼續研究和改進這種裝置。1804年,在拿破崙舉行加冕禮的那天,魯本在巴黎的一條街上被人殺害,煤氣爐具的研製工作中斷了。
上第一隻供廚房用炒菜的煤氣爐具是由英國北安普敦瓦斯公司的副經理詹姆斯·夏夫在1826年發明的。他將自己發明的煤氣灶裝在自己的廚房裡,用來烤肉做菜。這是一種立式爐灶,由吊在天花板上用來掛肉的鉤子和下面的圓圈形火口組成。沒有放鍋的爐台。
最早購買煤氣爐的是法國利明頓的巴士旅店。1834年,巴士旅店用煤氣灶給100人做晚飯,不但飯菜味道可口,而且沒有一點廢氣的臭味,是十分理想的爐灶。1836年夏天,在英國北安普敦開辦了一家35名工人的工廠,專門生產煤氣爐具。
1852年,象現在使用的將煤氣燃燒裝置與爐台合二為一的爐具開始出售。1915年,開始出現有恆溫器控制的煤氣爐具。
1855年,德國化學家本生發明了被稱為「本生燈」的氣體燃燒裝置,這是一種裝氧氣與可燃性氣體混合燃燒而產生高溫的裝置。在「本生燈」出現之後不到一年,英國的霍丁頓·安東·史密斯公司發明了上第一具用氣體燃料的家用取暖裝置。後來,煤氣爐灶的逐漸普及及煤氣的源源供應,便形成了今天的煤氣爐灶。
燃氣灶的分類
所謂燃氣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等氣體燃料進行直火加熱的廚房用具。燃氣灶又叫爐盤,其大眾化程度無人不知,但又很難見到一個通行的概念。一如柴禾灶、煤油爐、煤球爐等等。
按氣源講,燃氣灶主要分為液化氣灶、煤氣灶、灶。按灶眼講,分為單灶、雙灶和多眼灶。
現階段,我國最主流的燃氣灶是明火式燃氣灶,又叫大氣式灶。隨著技術革新和市場競爭的影響,大氣式灶又推出了直火、旋火等概念;從爐頭結構上講,又有同心爐頭、薩巴夫爐頭等概念。灶具競爭的主流是火力大小、節能與否。
近年來,紅外線灶具異軍突起,並且以節能、環保、火力強勁、不熏鍋等特點受到顧客的青睞。
回火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進行處理?
1、火孔內有污物,清除污物;火蓋沒放到位,重新放好;
2、壓力輸出低,調節減壓閥燃氣壓力;
3、膠管受擠壓,消除擠壓現象;
4、風門調得太大,將風門調到正常燃燒狀態;
離焰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進行處理?
1、一次空氣太多或風門調節不良,可通過調節風門來實現;
2、灶具適用氣源與用戶家的氣源不符、更換灶具或更改氣源;
3、部份火蓋孔堵塞,輸通火蓋孔;
4、氣源的壓力過大或減壓閥不良。
紅火的現象是什麼樣的?
火焰外焰為紅色的現象,嚴重時會熏黑鍋底。
紅火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進行處理?
1、一次空氣進氣量不足或風門調節不當,可通過調節風門來實現;
2、噴嘴、氣管、火蓋有異物,清理噴嘴、氣管、火蓋中的異物;
3、灶具適用氣源與實際使用氣源不符,更換灶具或更改氣源;
灶具有點火針放電正常,點不著火的原因?
1、氣源總閥沒打開;
2、點火針放電處的火孔堵塞;
3、噴嘴堵塞;
4、如液化氣的,可能是減壓閥壞;
5、點火針偏位
挑選燃氣灶「五步走」
首先,要清楚自己家裡所使用的氣種,是、人工煤氣還是液化石油氣。選購時,應注意包裝箱上的明示,也可以通過它的型號來辨別。例如型號為JZ12T2-A的燃氣灶,J代表家用,Z代表灶,2代表兩眼灶,T代表,如果字母是R則代表人工煤氣,如果是Y代表液化石油氣。
第二,要了解是否帶熄火保護裝置,帶熄火保護裝置的灶具安全性較高,當火焰被風或水熄滅時,可以自動切斷煤氣。
第三,看灶具表面面板,以不銹鋼面板最好。面板應該有一定厚度,有些灶具鋼板厚度較薄,容易變形。一些以鑄鐵、鋼板等材料製作的產品表面噴漆應均勻平整,無起泡或脫落現象。
第四,燃氣灶的開關旋鈕、噴嘴及點火裝置的安裝位置必須准確無誤,通氣點火時,應保障每次點火都可使燃氣點燃起火,點火後4秒內火焰應燃遍全部火孔,利用電子點火器進行點火時,人體在接觸灶體的各金屬部件時,無觸電感覺。如果灶具在調試後,仍然有脫火即火焰從燃燒器火孔全部或部分離開的現象、回火即火焰在燃燒器內部燃燒的現象和火焰發黃的現象,說明灶具有質量問題。
第五,看風門調節。進行點火試驗時,還應順便檢查一下燃氣灶的調風門是否調節方便,鍋支架的安裝是否適當等。
⑷ 在高中歷史,德國人發明了內燃機和發電機,具體是什麼時候呢
在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
⑸ 德國現在會使用煤氣嗎
德國:全面禁煤時代來臨
環境污染導致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之際,德國於近日宣布將於2038年全面進入禁煤時代。
據歐洲時報德國版報道,近日,一個由來自德國工業界、工會、環保組織、科學界的28人組成的煤炭委員會經過了長達21小時的連續會議討論,生成一份336頁的報告,並最終以27票贊成,1票反對的絕對多數達成「退煤」共識——德國最晚將於2038年底實現全面退出煤炭發電,而未來4年內將停止運行超過12.5兆瓦的發電裝置,相當於24個煤電廠。
早在去年12月21日,德國最後一座位於魯爾工業區的黑煤煤礦在經歷了150年歲月風塵後徹底關閉,宣告了魯爾區曾經的支柱產業走向終點。
據悉,德國全面退出煤炭發電後,將主要由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提供發電。目前,由於德國37.5%的電能來源於褐煤、硬煤發電,全面退煤在供電方面一定程度上仍需依靠進口來自波蘭以及捷克的核電、煤電。
根據德國此前公布的氣候行動目標,德國承諾將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1990年排放水平的40%,並在2030年實現55%的減排目標。
⑹ 天然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大量使用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
人類對天然氣的開發由來已久,早在魏晉時代,蜀人就用天然氣做燃燒煮飯。
而人類大量使用天然氣,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對煤的開發,使煤層氣的利用開始普遍,最早是用來點燈和作為燃料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汽車的發明促成了天然氣車的發展。這是因為二戰期間德國封鎖了佔領國的石油產業,以法國為首的國家開始用天然氣作為汽車燃料,維持必要的運輸設備。
新中國建立之後,同樣因為石油的短缺,大量使用天然氣作為機車燃料。直到二十一世紀,天然氣資源豐富的蜀滇等省份,個別地區依然開著「大包車」。好在現在天然氣壓縮技術已經成熟,天然氣車不用頂著大包,只用一個「煤氣罐」就能上路了。
所以答案是:天然氣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正式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大量使用,第三次工業革命後開始規范使用。
⑺ 人們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煤氣做飯的
煤氣則是十八世紀末英國人先使用的,液化氣是十九世紀開始應用的
⑻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德國工業革命有哪些特點
自從德國工業化後,它就可以模仿英國建造工廠,從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其資金。德國比英國在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特別是在化學,電機和電力方面。隨著1871年阿爾薩斯-洛林被德國吞並,其一些法國的工業基地也歸德國所有。
到了1900年,德國的化工業靠染料主導全球市場。當時三個大公司:巴斯夫,拜耳和赫斯特公司(Hoechst AG)和五個較小的企業生產出了上百種染料。在1913年,這八個公司幾乎擁有全球90%的染料供應,且其80%主要銷往國外。這三家大公司還集成生產基本原料並且往化學的其他領域擴展市場,比如醫葯,農業化學和電化學。其高層決斷由受薪的專業經理人作出。德國染料公司被稱為世界第一真正管理的工業企業。當時的研究還有許多分支,比如從化學研究引伸出的制葯業。
電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它由蒸汽或水力帶動,就能把機械能變為電能。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早在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成了四沖程內燃機,使用煤氣為燃料。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格·戴姆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電訊事業: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建立無線電通訊的任務,則是由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幾乎同時完成的。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⑼ 全世界哪一個國家先有燃氣的,是在哪一年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開發和利用天然氣的國家,這已是國內外所公認的。但是,對我國最早開發天然氣的確切年代,卻又眾說不一。學術界有人認為,中國最初開發天然氣的確切年代,應為西漢末或略前一些。持此觀點的人認為,我國最早在公元前11世紀時就發現了天然氣。西漢末年或略前的四川就已經開始開發和利用天然氣,「臨邛火井」很可能就是在這時鑽鑿發現和利用的。東漢末年,張道陵在四川仁壽開鑿了大型鹽井,也是「火井」的「陵井」。我國人民在開發利用天然氣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創造了小口深井鑽鑿法等先進技術。公元152年,在四川鑽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1821年鑽透1200米的地層,鑽出了「自貢古今第一大火井」——號稱「火井王」的「磨子井」。
1892年荷蘭首先利用天然氣進行試驗獲得液化甲烷;20世紀初葉,沃爾斯特林博士對汽油進行穩定試驗(發現汽油揮發出的氣體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刻凝結為液體,並成功地從天然氣中提取丙烷和丁烷。)隨後,德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和東歐一些國家也相繼生產和使用了液化石油氣。
⑽ 德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經濟: ①生產力,迅猛提高,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生產關系,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③經濟結構,重工業有長足發展,逐步佔主導; ④工業布局,形成西歐和北美兩大工業地帶 ⑤世界經濟格局,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美德實力超過英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⑥能源結構,人、畜、風、水、煤——-電、石油 (2)政治: ①政治制度,形成比較健全的以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特徵資本主義政治模式 ②社會主義運動,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誕生。 ③對外政策,列強加緊對外侵略擴張,瓜分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侵略方式的變化(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主)。 蒸汽火車
④民主民族運動:促進了新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⑤國際關系(世界政治格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 (3)思想文化: ①壟斷主義 ②思想觀念,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增強 (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觀念 (5)環境問題,汽車的出現,促進石油的大規模使用,使大氣中,氮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的濃度增加而產生光化學煙霧等大氣污染問題。
對中國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需要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開展殖民活動,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全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這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1.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邊疆危機到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從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瓜分狂潮到八國聯軍侵華,帝國主義展開瓜分中國的狂潮。《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3.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邊疆危機、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官兵英勇抗爭;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在華投資設廠合法化。列強競相對華輸出資本,加劇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這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5.中國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
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也傳播著進步和文明,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