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私法》案例分析
本案中貝佛萊夫人的離婚、再婚無效。
國際私法中有「公共秩序保留」一說。公共秩序保留,又稱為公共政策,系指一國國家和社會的重大利益,或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原則。根據各國普遍的實踐和許多國際私法公約的規定,在一國依內國沖突規范的指定應對某一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適用外國法時,如其適用將於自己的公共秩序相抵觸,便可排除該外國法的適用。
⑵ 1939年德國柏林一條大街上的神秘夜總會如何變成納粹的情報基地的
1939年,在德國柏林的一條大街上有一家神秘的夜總會。其實,這不是一家普通夜總會,它是德國情報頭頭海德里希設下的一個溫柔陷阱。
海德里希通過威逼利誘,強佔了這家夜總會,把它改造成納粹的情報基地。
經過徹底的「整修」和「裝飾」,夜總會所有的卧室、客廳、走廊都偷偷裝上了竊聽器,通過一條電線與地下室的錄音器連接起來。
隨後,海德里希派人找遍柏林所有的夜總會和色情場所,挑選出了20名美女,送到一所秘密學校進行專門培訓,讓她們學習外語、政治、經濟等知識和徒手格鬥、射擊、破譯密碼等本領,還訓練她們如何從對方口中套取秘密。此後,這20名美貌女子先後登場,憑借她們的迷人美貌和高雅素質,引得「特殊顧客」蜂擁而至。納粹由此獲得了很多極有價值的情報。
⑶ 徐志摩有多少著名的情人,請列舉他們戀情的故事。
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
1、張幼儀,1900年出生在江蘇省寶山縣,祖父為清朝知縣,父親張潤之為當時知名醫生。張幼儀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讀於蘇州師范學校、德國裴斯塔洛齊學院幼師教育專業。1915年嫁給徐志摩,1918年生長子徐積鍇(阿歡),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與徐志摩簽字離婚,1925年痛失愛子彼得,遂歸國,1926年開展她上海的事業,在東吳大學教德文、接辦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經營雲裳服裝公司。
當人們都在為徐志摩的浪漫、熱誠、痴心和執著著「摩」時,回看當年,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對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是無情而殘酷的。由於是包辦婚姻,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徐志摩更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她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在英國倫敦、沙士頓,以及後來在德國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對待張幼儀並不友好,甚至有些殘酷。兩人在沙士頓住下後,不久張幼儀就懷孕了。此時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無暇顧及張幼儀,一聽便說:「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幼儀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徐志摩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張幼儀一人撇在沙士頓。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張幼儀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張幼儀的去向,卻沒有理睬。只是在要辦理離婚手續的時候,才找到柏林,逼著她簽下了離婚協議。
產後,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回國後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終於從小腳的陰影里走出,成為一個「穿西服」的,令人矚目的新女性。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回國後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認作寄女),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台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劃下編起的,為的是讓後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這些,在張幼儀女士的侄孫女張邦梅小姐,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在美國出版的英文著作《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里,都有詳細的記述。
然而,應該說,徐志摩與張幼儀的這種結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舊禮教塑成的。詩人有著他在人性上的缺點,但對張幼儀的殘酷「無情」也並非是絕對的。這是一首徐志摩送給張幼儀女士的詩(作於1922年3月徐和張在德國柏林離婚之後,與《徐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同時發表在1922年11月8日的《新浙江-新朋友》),相信看了之後網友們也會同我一樣對詩人的「無情」有另一個層面的了解。 張幼儀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名門望族之女,出身顯赫富貴卻不嬌縱,相夫教子,恪盡婦道。但受西方教育和現代思潮影響的徐志摩對於象張幼儀這樣的一個傳統女性卻很難認同,自她嫁入徐家,從沒有正眼看過她。
徐志摩對她的漠視,源於對封建禮教的厭惡,張幼儀深受舊式中國禮教的束縛,個性沉默堅毅,舉止端莊,料理家務、養育孩子、照顧公婆,打理財務都甚為得力。但是這些優點,在張揚獨立自我的詩人眼裡就是沒有見識,呆板乏味。
在男權社會,女人僅僅是一個點綴,一個裝飾。那些遊走在繁華奢靡,朦朧曖昧的氣息所彌漫的社交場合,艷幟高揚,風情萬種的女子,才能給予他們更為美好的幻想空間。張幼儀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秀外慧中,她追求的無非是朝朝暮暮的現實生活,江山有信,良人有靠,踏踏實實的和一個男人好好過日子。和這樣的女人在一起,不會有春花秋月的浪漫,不會有眼花繚亂的生活,也不會有你儂我儂的愛情。她不似林徽因高雅不俗,靈氣逼人,也不像陸小曼璀璨艷麗,令人無法自拔。她就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平凡的讓人心酸。
在徐志摩遇到的幾個女人里,最愛他的大概就是張幼儀。她的自立自強贏得了徐志摩的尊重,卻始終無法得到他的愛。可見愛不存在公平。所幸張幼儀晚年終於找到愛情的棲息地,經歷了愛與恨的艱辛,這個平凡的女人總算劃上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句號。
2、16歲的林徽因游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游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兩位才情橫溢的青年熱烈地相戀了,林徽因深愛著徐志摩,但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的影子在她心中總是拂不去,經過痛苦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志摩不辭而別……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詩是這樣寫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這是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
之後林徽因經過一番理性的考慮,同意了父親為她定的一樁婚事,嫁給著名學者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游學歐美主攻建築設計。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婚後梁對林呵護倍至,夫妻二人致力於他們所熱愛的建築事業,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像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致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築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築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
3、至於陸小曼和徐志摩相識的場合,大致的提法是在舞會上。他們兩個,一個是窈窕淑女,情意綿綿;一個是江南才子,風度翩翩;一個是朵含露玫瑰,一個是抒情的新詩,乾柴碰上烈火,怎麼會不迸發出愛情的火花?從此,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於王賡專注於工作和前途,小曼想去玩時,他就說:「我沒空,叫志摩陪你玩吧。」當徐志摩來邀請他們夫婦出去的時候,他就說:「我今天很忙,叫小曼去陪你玩吧。」王賡根本就不會想到這樣處理會產生婚姻危機。就這樣,徐志摩與陸小曼在王賡首肯的大好形勢下一起玩耍。他們游長城,逛天橋,到來今雨軒喝茶,去西山上看紅葉,忙得不亦樂乎!小曼喜歡打牌,志摩就陪她打牌;小曼喜歡聽戲,志摩就陪她聽戲;小曼喜歡畫畫,志摩就給她介紹北京畫畫的名家。這樣你陪我,我陪你,郎才女貌,心理斷層,難免產生情感。那麼,陸小曼與徐志摩相戀又是在什麼時候呢?徐志摩這樣描述當初他為陸小曼而受到心靈震動的事:「今晚在真光我問你記否去年第一次在劇院覺得你發鬈擦著我的臉(我在海拉爾寄回一首詩來紀念那初度尖銳的官感,在我是不可忘的)。」徐志摩是個大詩人,在與陸小曼戀愛的過程中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愛情詩句。如《花的快樂處》《春的投生》《一塊晦色的路碑》《翡冷翠的一夜》等等。這個時候,陸小曼幾乎成了徐志摩的詩源。徐志摩說:「我的詩魂的滋養全得靠你,你得抱著我的詩魂像母親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給他穿,他餓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愛他就不愁餓不怕凍,有你的愛他就有命!」小曼愛好文藝,對志摩這樣一位才情橫溢的詩人自然十分敬仰,因此常向他請教一些文藝上的事。兩人意趣相投,共同語言漸多,談話內容也豐富起來,漸漸產生情愫。王賡調任哈爾濱警察局長後,志摩與小曼接觸機會更多了,使他們感情越陷越深。陸小曼原來沉靜的心中掀起了波瀾,丈夫雖然也受過高等教育,但總體來說還是一個武夫,不懂女人心理,不會討其所好。親切的志摩為她打開了一扇美麗的窗———一個能寫浪漫愛情詩篇的詩人,一個風度翩翩的風流才子,更不容易的是他能讀懂小曼內心痛苦而深沉的世界。小曼震驚了,她想:「這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侶。可是,我們相識在不該相識的時候。」她陷入無限的傷感。
⑷ 第一次與第二次柏林危機的德國(柏林)人會過著怎樣的生活
望穿秋水的盼著團圓
⑸ 問個問題 東德人逃到西柏林後怎麼離開去西柏林到西德
西柏林和西德之間有正常的交通線路。
西柏林同聯邦德國之間,除通過三條鐵路、兩條公路和一條水路聯系之外,還有三條「空中走廊」(被規定的空中聯系通道,各寬32公里)與聯邦德國的漢堡、漢諾威和法蘭克福相通,保持著「特別聯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西柏林通道,這些通道都在民主德國的主權管轄范圍內。
⑹ 怎麼樣在柏林找人
如果是找中國人就找大使館或華人協會
找外國人就找電視台或登報,還有就是求助警察
⑺ 如何看待張幼儀與徐志摩的關系
一、 都是包辦婚姻惹的禍
我們知道徐志摩是有名的富家少爺,家境殷實;張幼儀也是家世顯赫,張家在江蘇地區有著龐大的政治經濟地位。按理說二人應該算是門當戶對,但結果恰恰就是因為家庭,才讓二人的婚姻生活如此悲哀。當時的傳統世家定親事都是這樣:雙方門當戶對,父母相互同意,便一拍即合,做兒女的不必相見,只有服從。
張幼儀的家成為了上海的一處社交場所,政界、學界、商界人物常常是這里的座上賓客。徐志摩對她的態度也發生了質的轉變,在上海時便讓她幫忙訂做襯衫、外套,在自己母親去世時,讓張幼儀以乾女兒身份與他和陸小曼夫婦站在一起致哀。
四、那我大概愛他吧
張幼儀後來與一個叫蘇記之的醫生結了婚,相敬如賓地過著平靜的生活。她的侄孫女曾問她,你愛不愛徐志摩。她說,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么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⑻ 2015德國柏林華僑家庭婦女生活怎麼樣
「為了生活,我們四處漂泊……」幾百年來,海外華人發展的歷史也是華人婦女的奮斗史,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為著一個夢想,在異國的土地上,她們以超乎尋常的頑強尋找自己的天空。
中國人不僅會開餐館
據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統計,在德的華人華僑只有8萬人左右,數量並不多,和在其它國家一樣,這里的華人華僑也主要從事餐飲業。據中國駐德大使館領事部主任湯文娟介紹,全德有6000多家中餐館,中國人從事餐飲業的比例曾經高達90%。
可是,10年前張昆芳來德國時,卻帶著一個不服氣的問題:難道除了開餐館中國人就不會干別的嗎?當時,張昆芳已經是中國國內一家大型國企的總經理,副局級。憑借著多年的經驗,學外貿的張昆芳在50歲的時候來到德國創建自己的公司。
盡管出國前已有心理准備,張昆芳還是難以面對巨大的落差。
「柏林的冬天,那麼大的雪,多冷啊!早上4點,我跑到柏林的食品批發市場,一個攤一個攤地問:你要中國的香菇嗎?人家說,我們不要中國的,要芬蘭的。我就說,中國的貨比芬蘭的便宜,比芬蘭的好吃,要不你嘗嘗?在批發市場賣香菇,我居然還穿著時髦的羊毛大衣……」
10年後的今天,張昆芳已經是高級國際商務師、德國鴻萬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她以北京人特有的幽默調侃著當年的艱辛窘迫,眼裡卻分明有淚光閃動。
為了幫助其它和當年自己一樣的姐妹盡快適應德國的生活,找到自己的位置,張昆芳發起創立了柏林中國婦女聯誼會。聯誼會定期開展活動,規模不大,卻有聲有色,在華人華僑中產生了較大影響。
融入德國不容易
事實上,和張昆芳一樣不甘於現狀的華人華僑越來越多,中國駐德大使館領事部主任湯文娟介紹說,現在華人華僑經營中餐館的比例下降到了70%。新一代的華人華僑學歷高、素質高,他們開始步入商貿、旅遊、醫療、行政、法律等領域,職業范圍不斷擴大,社會地位逐漸提高。然而,由於歷史、文化、政策等原因,中國人要融入德國社會仍然十分艱難。
聯邦德國聯邦議會科研員、德國官方公認中德翻譯、德國外交政策研究會成員、同濟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來自杭州的女博士孟虹有一大堆頭銜,因此常被認為是中國人在德成功的例證。
黃雨欣大學畢業後,跟隨搞科研的丈夫來到德國,丈夫事業的成功使她免於奮斗的艱辛,卻不足以抵消身在異國的孤獨和痛苦,因為語言不通,她曾經被人誤認為小偷。婦女聯誼會成立後,雨欣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積極投身於聯誼會的工作,組織幫助中國國內貧困兒童的公益活動,她目前的職業是華文媒體的專欄編輯、記者。
天津的劉領娣是經人介紹認識現在的德國丈夫的,兩人都有過不幸的婚姻,雖然語言不通卻一見鍾情。領娣認為這是上天的安排,很珍惜這段姻緣。到德國一年了,領娣最大的難題是語言,出門要人領,談戀愛還要由女兒做翻譯,趕緊學好德語--對領娣來說,沒什麼事比這更重要了。
「希望下一代過得比我們好」
異國的燈光下,采訪即將結束,最後一個問題是:「你現在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想加入德國國籍嗎?」
⑼ 柏林牆事件是怎麼一回事
柏林牆(德語:Berliner Mauer),東德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柏林牆約155公里長,約3至4米高。於1961年開始建造,一開始以鐵絲網為材料,後才被換成更為堅固耐久的磚牆。
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東德為了隔絕東德人民與西德的接觸與投敵,於是沿著邊界在己方的領土上建立圍牆,將西柏林整個包圍起來。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柏林牆倒塌,兩德重歸統一。
1945年同盟國佔領德國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首都設在波昂一直到兩德統一為止。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西德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是西德的領土,由於西柏林的領土完全在東德境內,蘇聯為迫使西德放棄西柏林,強迫西柏林斷水斷糧,此舉讓西方國家團結一致,每日有多班飛機把物資由西德運到西柏林,1949年4月更成立北約,而蘇聯於1949年5月解除封鎖。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抵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為了防止東德人逃到西德,造成東德嚴重缺少工人,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冒著被東德邊防射殺的危險逃入西柏林。
柏林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圍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禁止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在該牆建立後,有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牆,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1962年8月17日,18歲的東德人彼得·費查(Peter Fechter)試圖攀越圍牆,被東德士兵開槍射殺。當時,有西方記者在場,東西兩邊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槍,但沒有人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戰時期哄動一時。他成為第一個因試圖攀牆而被射殺的人。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里根在勃蘭登堡門發表著名的 "Tear Down This Wall!" 演說,建議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拆掉柏林牆。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整個德國陷入極度興奮狀態。此事件也稱為「柏林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被人為拆除。當時的柏林人爬上柏林牆,並且在上面塗鴉,拆下建材當成紀念品。11個月後,兩德終於統一,成為「柏林牆倒塌」後的最高潮。
柏林圍牆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方冷戰終結和東西德統一的標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東西柏林的道路、鐵道及橋梁在圍牆倒塌後迅速接連在一起。兩德統一後,雖然柏林牆不再存在,但仍有其他無數障礙存在,西德的資本主義席捲東德企業,導致數百萬的東德人失業。東德人認為西德人貪得無厭,西德人覺得東德人好吃懶做,此一現象並反映在德東與德西地區之間的社會及經濟現象,而此事亦導致共產政黨成員於90全年紛紛移居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地。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圍牆的遺跡以作為紀念和歷史見證,不斷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參觀。柏林牆的查哨站,原是東西柏林的通道,現在旁邊建了一座圍牆博物館。
⑽ 低調的柏林影後,高調的人生態度,詠梅的一生為何這么酷
一陣《小歡喜》風,成功把飾演劉靜的詠梅刮到大眾眼前。
愛搖滾的她在早期極其熱愛去看搖滾現場,追著追著,她就和當時黑豹樂隊的主唱欒樹結成一對,婚後生活和諧至極。
懂得收斂懂得綻放,她張弛有度收放自如的人生態度,配得上一個「酷」字。
如今的詠梅,演技越發精湛和純粹,在《小歡喜》中雖不是主角,在不多的台詞和鏡頭中,讓人忍不住為她喝彩,這樣的她,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