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德國
德國是歐洲西部的一個國家。
Ⅱ 德國位置在哪裡
德國在世界地圖的西北邊,德國在歐洲的西北處;法國的東部;波蘭的西部;奧地利、瑞士的北部;挪威、丹麥、北海的南部。
德國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人口約8293萬,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氣候特徵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
屬於例外的是氣候溫潤的上萊茵河谷,以及經常可以感到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燥熱南風的上巴伐利亞和山風刺骨、夏季涼爽、冬季多雪,從而構成自己獨特氣候區的哈爾茨山區。因各地區地理條件的不同,德國最高溫度在攝氏20~30℃之間,最低溫度在1.5-﹣10℃之間。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德國
Ⅲ 高中地理——德國知識點整理
中文名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英文名稱:Germany
簡稱:德國
所屬洲:歐洲
首都:柏林
主要城市:柏林、波恩
人口數量:8211萬(2008年)
人口密度:231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德意志人
主要宗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
國土面積:357022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是歐洲西部鄰國最多的國萊茵河風光家。邊境線全長3758公里,從最南部的巴伐利亞州奧伯斯特道夫到最北邊濟特島上的里斯特,相距876公里;從東端的薩克森州泰斯特至西端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塞爾康特距離640公里。全國總面積為35702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12月至3月為冬季,阿爾卑斯山區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旅遊
勃蘭登堡門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Tor)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柏林市區著名的游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徵。公元1753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築共有14座城門的柏林城,因此門坐西朝東,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國王家族的發祥地勃蘭登命名。初時此門僅為一座用兩根巨大的石柱支撐的簡陋石門。1788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統一德意志帝國,為表慶祝,遂重建此門。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並於1791年竣工。重建後的城門高20米,寬65.6米,進深11米,門內有5條通道,中間的通道最寬。據史書記載,中間的通道在1918年德皇退位前僅允許皇族成員行走。門內各通道之間用巨大的砂岩條石隔開,條石的兩端各飾6根高達14米、底部直徑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為使此門更輝煌壯麗,當時德國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又為此門頂端設計了一套青銅裝飾雕像:四匹飛馳的駿馬拉著一輛雙輪戰車,戰車上站著一位背插雙翅的女神,她一手執杖一手提轡,一隻展翅欲飛的普魯士飛鷹鷲立在女神手執的飾有月桂花環的權杖上。在各通道內側的石壁上鑲嵌著沙多創作的20幅描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跡的大理石浮雕畫。30幅反映古希臘和平神話「和平征戰」的大理石浮雕裝飾在城門正面的石門楣上。此門建成之後曾被命名為「和平之門」,戰車上的女神被稱為「和平女神」。
無憂宮(SansSouciPalace)位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部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宮名取自法文原意「無憂」(或「莫愁」)。無憂宮及其周圍的園林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1745—1757年)時期仿照法國凡爾賽宮的建築式樣建造的。整個園林佔地290公頃,坐落在一座沙丘上,故也有「沙丘上的宮殿」之稱。無憂宮無憂宮全部建築工程前後延續了約50年之久,為德國建築藝術的精華。無憂宮前是平行的弓形6級台階,兩側由翠綠叢林烘托。宮殿前的大噴泉是用圓形花瓣石雕組成,四周用「火」、「水」、「土」、「空氣」4個圓形花壇陪襯,花壇內塑有神像,尤以維納斯像和水星神像造形最為精美、生動。據說,整個宮內有1000多座以希臘神話人物為題材的石刻雕像。正殿中部為半圓球形頂,兩翼為長條錐脊建築。殿正中為圓廳,門廊面對一座大噴泉。瑰麗的首相廳的天花板裝潢極富想像力,四壁鑲金,光彩奪目。室內多用壁畫和明鏡裝飾,輝煌璀璨。宮的東側有珍藏124幅名畫的畫廊,多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荷蘭畫家的名作。在無憂宮的花園內有一座六角涼亭,被稱為中國茶亭。茶亭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傘狀圓形屋頂、上蓋碧瓦、黃金圓柱落地支撐的建築結構。亭內桌椅完全仿造東方式樣製造。亭前矗立著一隻中國式香鼎。據說當年普魯士國王常在此品茶消遣。
科隆大教堂(CologneCathedral)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位於德國科隆市中心的萊茵河畔。東西長14科隆大教堂4.55米,南北寬86.25米,廳高43.35米,頂柱高109米,中央是兩座與門牆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這兩座157.38米的尖塔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蒼穹。整座建築物全部由磨光石塊砌成,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多平方米。在大教堂的四周林立著無數座小尖塔,整個大教堂呈黑色,在全市所有的建築中格外引人注目。
Ⅳ 德國的全稱叫什麼
德國的全稱叫德意志聯邦共 和國。
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 戰。1919年建立魏瑪共和 國。
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 戰,戰後被美、英、法、蘇四國佔領。1949年5月23日西部頒布《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聯邦共 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 和國。1990年10月3日,德國實現統一。
德國的自然地理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毗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陸地邊界全長3876公里,海岸線長2389公里。
德國位於北緯47-55度之間的北溫帶,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1月-5~1℃,7月14~19℃。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領事服務網-德國國家概況
Ⅳ 簡介一下德國的地理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5)德國位於什麼構件之間擴展閱讀:
德國的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氣候特徵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國
Ⅵ 德國 所在地球上的五帶
德國北於北溫帶。北回歸線到北極圈之間。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110萬人[1]
,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2]
,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Ⅶ 東德和西德的分界線,關於柏林牆的來歷是什麼
柏林牆(德語:Berliner Mauer英語:Berlin Wall)是冷戰期間民主德國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全封閉的邊防系統,以將其與聯邦德國管轄的西柏林市分割開來。
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67.8公里,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民主德國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德居民逃往西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納粹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佔領。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
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相繼成立。兩個德國的分裂對峙持續了41年。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成為東西方兩大陣營交鋒的最前沿,各為其主,各不相讓。柏林牆的出現,成為冷戰的符號和象徵。
(7)德國位於什麼構件之間擴展閱讀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政府開始沿著西柏林的邊界修建柏林牆。先是完全封鎖西柏林的邊界,民主德國軍隊和工人開始破壞道路使車輛無法正常通行,並安裝帶刺的鐵絲網和圍牆。柏林西側外圍共修築156公里,其中柏林市區43公里。
鐵絲網在修建時相對法定民主德國領土稍向內側,以確保能夠射殺已翻越柏林牆的東德人。8月17日後,開始放置混凝土構件,邊界被修建成真正的牆。在修建期間,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和工人階級戰斗隊得到授權,可以射擊任何試圖穿越的人。
之後又安裝了圍欄、雷區和其他障礙,從而清理出一個巨大的無人區來分辨逃亡者。到1961年11月20日,柏林牆基本建成。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得以實現。
東德領土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並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從此覆蓋德國全境,德國統一成一個國家。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和北約的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