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想自己加工軍刀
是大俠。下面的自己慢慢看吧
刃
420J2 :(Cold Stell公司出品) 由於其低碳高鉻的組成使這種鋼材成為製作堅韌抗震刀刃的絕佳選擇,同時還具有很好的抗腐蝕能力與不錯的刀鋒保持性。它是一種理想的刀刃材料,可以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使用,如高溫、潮濕,或海中空氣含鹽量高的環境等等。高量的鉻帶給它超強的抗腐蝕能力,也使它成為製造隨身攜帶的刀具和不需要怎麼保養的刀具的上好材料。
ATS-34:ATS-34是一種被手工刀和高端量產刀用得最廣泛的昂貴不銹鋼,版權由日本日立鋼鐵公司所有,在美國有與它相同的154CM鋼材,由著名製造商Bob Loveless生產。
AUS-8(也稱為8A):「不銹鋼」這個詞常常會令人誤解,因為事實上沒有鋼材是不生銹的,生銹會在刀上留下污點,並使刀具狀態欠佳。熔煉時在鋼材中加入鉻,並降低碳的含量,就可以使其成為「不銹鋼」。有些專家認為,不銹鋼的表現具有矛盾性:增多鉻減少碳能增強抗銹能力;但也使刀刃更難於打磨鋒利,甚至有人說刀鋒持久性也會降低。但我們已經發現多數的不銹鋼刀刃能夠與其他材料的刀刃一樣鋒利,且保持性也一樣。AUS 8A是一種高碳,低鉻不銹鋼,經長期實踐證明,它是一種在韌性、強度、刀鋒持久性和抗腐蝕性間取得一個很好的平衡點的優秀鋼材。
碳V (Carbon V):COLD STEEL的專利鋼材,一種經過精心冶煉的高級的碳合金鋼,是冶金學和實驗科學的傑作,它的成分和O-1很類似。在發明這種鋼材的過程中,Cold Steel公司將各種刀刃拿來作所謂的「Cold Steel 挑戰測試」,按結果將它們分類,以便檢驗其微結構組成。用這種方法,最後總結出了鋼材和冶煉方法的優劣排序,並製造出最好的鋼材。Cold Steel購買了大量高級的高碳刃材鋼來重新冶煉,這些高碳鋼含有少量其他的合金元素,在冶煉時,這些元素增強了刀刃的保持能力和彈性,使鋼材超出了其原來的品質極限,更適合用來製造刀刃。然後,將刃材在熔鹽中熱處理,再在溫控油中淬火,形成刀刃的毛胚。再經過專業的熱處理過程,包括嚴格控制的奧式體化溫度、預先設定的浸泡次數、特殊選定的淬火物質和精確的回火時間和溫度。這種生產流程使每把刀都有同樣的優秀品質,甚至比昂貴的手工刀更佳。
CPM-T440V:近來被吹捧為「超級鋼」的CPM-T440V,在不銹鋼市場上屹立不倒。但是,它過於堅硬而難於打磨(因此它具有空前的刀鋒保持性),但反過來,也就不需要經常打磨。CPM-T440V被手工刀廣泛採用,並慢慢地向高端產品刀具領域進軍。
水滴型 (Droppoint):一種刀刃形狀,其刀鋒切割面的頂點呈水滴形輕微流線型(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種風格)。用起來感覺很好,有很強勁的切割點。
GIN-1(G2):另一種低價鋼材,質地比AUS-8略軟。
高合金 (High Alloy):一種復雜的合金。
高速鋼 (High-Speed Steel):鋼材家族中被用來加工其它鋼材的鋼材。它們與普通鋼材的主要區別在於其在高速摩擦而產生的高溫紅火下刃口也不會受損,並具有很強的抗磨損能力。M2就是一種高速鋼。然而高速鋼具有易碎的缺點,所以不適於用來做大型刀刃。
高碳 (High-Carbon):含碳量大於等於0.5%的鋼材。有時也指非不銹鋼,嚴格來說不是很恰當。比較出名的高碳鋼有BG-42,CPM154M, ATS-34,440C等等。
高級美國高碳鋼(Premium U.S. High Carbon):COLD STEEL的高級高碳鋼被廣泛應用在各種低檔多功能刀具生產中。其化學成分和微觀結構由Cold Steel規定,並且每種成分在用於生產之前都經過嚴格的冶金學檢驗。所以,其生產控制的體系與Cold Steel最著名的碳V是一樣的。這種鋼材比較清澄,紋理美觀,含碳量較高,因此增強了強度,同時也適於熱處理。Cold Steel為這種鋼材設計了特殊的熱處理方法,使其達到堅韌度和刀刃保持性的最佳比例。
洛克威爾硬度 (Rockwell Hardnes):一種用於測量鋼材硬度的方法,其做法是用鑽石晶體劃壓鋼材。通常一把好刀的刀刃硬度應在洛克威爾硬度50s以上,60s以下。簡而言之,硬度越高,抗磨損能力也越高,但脆性也越大。非鋼合金,象鎢鉻鈷合金等硬度都較低,只有大約40s,但它們的抗磨損能力也很高。
三美III(San Mai III):(Cold Stell公司出品)一種非常昂貴的,傳統風格的日本碾壓鋼。以堅硬的高碳不銹鋼夾在中間作為刀刃的核心,上下各加一層韌性和彈性都很好的不銹鋼來輔助和增強,最後的成品具有兩種材料鋼的特性,這種碾壓出來的鋼材比特韌的AUS 8A堅固25%。三美III的特徵是刀鋒處的線渦紋路,遍及整個刀刃的邊緣,是由於打磨時各鋼層顯露出來而形成的。每把刀的線紋長度各有不同,因為每一片三美III都是獨一無二的。象AUS 8A不銹鋼一樣,三美III由現代精確傳送熔爐熱處理和零下低溫淬水流程,改進鋼材的微觀結構,去掉雜質。最後的成品刀刃比一般不銹鋼刀刃具有更好的彈性和保持性。
不銹鋼 (Stainless Steel):含鉻量高於12%的合金鋼。一般地,含鉻量越高,抗銹抗污能力越高,也越不適合做刀刃。沒有真正不銹的鋼材,如果不保養,所有的鋼材都會生銹。
鎢鉻鈷合金 (Stellite):更確切的名字是鎢鉻鈷6K合金。一種鈷合金,非常好的抗磨損能力,非磁性物質,也很昂貴,是比較有爭議性的材料。更多信息,查看其官方網站http://www.stellite.com。
Talonite (Talonite):另一種鈷合金,主要為鈷、鉻合金。它與鎢鉻鈷6BH合金有相同的成分,區別只在於淬水和碾壓工藝。Talonite具有很好的延展性,比鎢鉻鈷合金家族的其他成員有更好的抗磨損能力。
--------------------------------------------------------------------------------
手柄 鋁 (Aluminum):和鈦一樣,鋁也是一種非鐵金屬,通常被用在手柄上,具有輕便而堅固的特性。最常用的是T6-6061型的鋁材,可以作熱處理。鋁材最常見的表面處理方式是陽極表面處理。
骨 (Bone):源自動物屍體。通常有天然的紋路,經過加工和打磨之後更是如此。骨材可以被染成有光彩明亮的顏色(如綠色、藍色和黑色等等),也是一種很普遍的便攜刀手柄材料。
碳纖 (Carbon Fiber):由經環氧塗層處理和石墨壓織的碳化纖維製成。其優點是重量輕,抗張強度高,在所有密度低的人造合成手柄材料中,碳纖可能是最堅固的。其由碳引起的反光很引人注目,外觀很具有未來派色彩。碳纖也是一種高度加工的材料,因此一般也被用在高端產品上。
科爾迪尤拉 (Corra):很普遍的刀鞘材料。一種高韌性尼龍纖維,其優點是重量輕,抗磨損,耐用。
G-10:一種環氧填充的玻璃合成物質,纖維纖維以『E』形編織,具有異常高的強度和抗磨損能力,並且重量很輕,在高端折刀和直柄刀中被普遍使用。通常是黑色。
凱夫拉爾 (Kevlar):也稱為纖維B。是一種合成纖維,高硬度,高抗張強度,重量輕,很好的抗磨損能力。
克拉通 (Kraton):一種黑色熱塑膠橡膠聚合體,被用來鑲在把手上提高韌性。COLD STEEL在直柄刀中經常用它。
克迪克斯(Kydex):一種非常普遍的刀鞘材料。丙烯酸和聚氯乙烯的化合物,可以澆鑄或塑形。優點是硬度高,強度大,重量輕,並具有抗化學腐蝕性。
膠紙板 (Micarta):另一種很普遍的手柄材料。它是一種加入環氧樹脂碾壓的亞麻或紙織品,結構和G-10很類似。。其優點是重量輕,耐久性好。表面沒有紋路,觸感十分光滑,外觀悅目。需要經過手工加工才能做手柄,是一種相對比較柔軟的材料,如果使用不慎,會被刮花或擦傷。通常用在高端刀具上。
圓頭 (Pommel):指手柄後頂端,這是個老式英文詞。
柄片(Scales):夾或套在柄芯外面形成手柄的料件,象Zytel,G-10,玻璃纖維,不同的木材,鈦等等多種材料。
鹿角 (Stag):牡鹿的角,天然材料,在火光下看,會有淡淡的泛光。是一種非常典雅的便攜刀手柄材料。
柄芯 (Tang):是刀刃的一個延展部分,夾在兩片手柄片之間,或插入整塊式手柄的預留孔中來安裝手柄。「全芯式」是指柄芯與手柄等長,貫穿整個手柄到達後端。
鈦 (Titanium):一種非金屬合金,用得最普遍的是6AL/4V:6%的鋁,4%的釩,和90%的純鈦。重量很輕,並有比任何金屬材料都更好的抗腐蝕能力。手感溫和,可以進行陽極表面或珠光處理。除了手柄,由於其良好的彈性,鈦也被用作線鎖材料。
Zytel: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手柄材料,由Du Pont發明。是一種含玻璃纖維和凱夫拉爾(纖維B)的熱塑膠。在所有合成材料里,它是最便宜的,所以被各種工具刀具採用。具有號稱不可損壞的高抗沖擊和抗磨損能力,順便一提,很多人抱怨說Zytel用久了會變形。Zytel的表面有細微的紋路,但通常製造商用其做手柄時都會另外加上一層更粗糙的表面來增大這些紋路。
--------------------------------------------------------------------------------
打磨
鑿式打磨(Chisel Grind):是平面打磨的一種,鑿式打磨只打磨刀刃的一面,這樣打磨起來也比較容易。鑿式打磨的經典例子有Benchmade 970和Emerson CQC7。
凹入式打磨(Concave Grind):和平面式打磨很象,也是從刀背至刀鋒逐漸變細,但這個變化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內凹的曲線。
凸出式打磨(Convex Grind):也是和平面式打磨一樣從刀背至刀鋒逐漸變細,但變化直線是外凸的曲線,與凹入式打磨正好相反。據記載是手工刀匠 Bill Moran將這種打磨方法引入到刀具製造中。
平面式打磨(Flat Grind):平面式打磨的特徵是從刀背至刀鋒逐漸變細,從橫截面看是一個V字型,所以也稱為V型打磨。另一種戰術刀很普遍的鑿式打磨是平面式打磨的一個變種。平面式打磨的代表有Benchmade Mel Pare 850 和 Spyderco的C36軍用型。
凹式打磨(Hollow Gind):最普遍的打磨方法,形成於手工刀和單件產品刀生產中,從橫截面看象一個Y字形。凹式打磨的刀刃刀鋒很薄,並且是雙面打磨。由於刀鋒部分比較薄,所以切割時有一點危險。凹式打磨的例子有:Spyderco Howard Viele C42和Kershaw Ti-ATS-34。
--------------------------------------------------------------------------------
表面處理
陽極電鍍處理 (Anodizing):一種化學電鍍表面覆蓋處理方法,可以改變產品的外觀,改善表面顏色和紋理結構。最常見的是對鈦和鋁進行陽極電鍍表面處理。使用不同的電壓,可以產生不同的顏色(高電壓=深顏色,低電壓=淺顏色)。
珠光處理 (Bead Blasting):用於鋼材、鈦和鋁的表面處理方法,常在戰術折刀和直柄刀中被使用,其特點是使刀具表面100%的暗啞,完全消除反光。
黑色氧化處理 (Black Oxide):一種軍用刀具普遍使用的表面塗層處理方法,因其可以消除反光。
黑色鈦-碳處理 (Black-Ti):一種在表面塗上僅3微米厚度的鈦-碳物質黑色塗層的表面處理方法,可以抗腐蝕。
BT2:BENCHMADE專利的黑色特氟隆塗層處理方法。據BENCHMADE稱,其比目前對不銹鋼抗腐蝕能力的要求標准提高40倍。同時,特氟隆也提高了刀的切割能力。
--------------------------------------------------------------------------------
鎖
背鎖(Lockback):這種風格的鎖有一片彈簧載荷的鎖柵,鎖柵的頂端有齒,落下時卡入刀刃柄芯部分的槽中,並壓緊彈簧。在手柄背上有一個突出的地方,用來松開鎖定。這種鎖通常需要雙手來開合。
線鎖(Locking Liner):這種很特別的鎖定系統由刀匠Michael Walker發明,因其鎖定裝置與刀柄的襯線渾然一體而得名。線鎖的原理是:當打開折刀時,襯線金屬片會被彎屈,抵住刀刃裝在手柄中的那一頭,將它鎖定在這個打開的狀態下,當用手撥開這片襯線,就釋放了刀刃,使其可以向內摺合,關閉刀刃。分離的鎖使使用者用一隻手的大拇指就可以打開折刀,省卻多餘動作和時間,因此在戰術折刀、工具和手工刀中被普遍採用。
B. 瑞士軍刀那麼好是用什麼金屬製作的
看看是不是樓主想要的資料?!品質:瑞士軍刀的品質可以用三句話來說形容,就是鋒利、結實、耐用。我們都知道瑞士手錶的品質是世界一流的,同樣,這個民族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創造了人類刀具史上的奇跡。瑞士軍刀的鋼材選擇及在每種工具或其部位的應用上都是精心考慮和設計的。主刀的鋒利及韌性等是眾人皆知的,而一些小的工具同樣令人贊嘆。為使每一把瑞士軍刀都能讓人受用一生,製造商們不僅保留了一些手工工序,同時還應用了加工工藝,一把普通的軍刀其製作工序在200道以上,而象維諾斯(Victorinox)牌子中的瑞士冠軍這把刀,其工序就達450多道。正是這樣的質量保障工藝,才有正宗的瑞士軍刀。
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講,瑞士軍刀已經不再是刀了,而是以刀為主的多功能實用工具,這是從瑞士軍刀的誕生就具有的形態。1879的瑞士軍刀原形具有6種功能而今天的一把刀上可達30餘種功能(威戈的15403-超能太空刀和維諾斯的16795-瑞士冠軍)。多功能性成為瑞士軍刀的又一太特色。在一把小型刀具上賦予了許多的實用小工具,解決了人們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的種種難題。而且不論在何種環境下,瑞士軍刀都表現出它非凡的實用價值及相應的質量品質。瑞士軍刀的組合工具不僅表現在品種上,同時還在於巧妙的組合在同一種工具上,使有限的工具發揮更多的實功能。一把普通的瑞士軍刀,一般都有主刀、小刀、剪刀、開瓶器、木鋸、小改錐、拔木塞鑽、牙簽、小鑷子等工具。而在一些工具上還設計了多種功用,如開瓶器上,就具有開瓶、平口改錐、電線剝皮槽三種功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新興的電子技術也被引入瑞士軍刀中,如內藏激光、電筒等。
應用設計:瑞士軍刀在應用設計上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從長度(刀柄)大小上一般都有三種規格,以維諾斯刀為例,分別是5.8公分、9.1公分及11.1公分左右的小、中、大三種。小號刀在組合功能上適合女性、少年,和鑰匙鏈別在一起隨身攜帶,多用於家居生活,如童子軍、迷你冠軍等。中號刀由於其適中的長度,既可以做為常用工具帶到野外旅行,也是家居生及工作的好幫手。經典型,董事長等。而大號刀一般是握手型的刀柄,手感舒適,是野外旅行、登山探險及一些工作的好幫手,如獵手,工作冠軍等型號。除了在大小設計區別外,瑞士軍刀主要針對不同用途及使用組合了上百種型號,有針對野外旅行、探險登山的露營者、攀登者、登山家、等等,有適合釣魚的垂釣之王、漁夫等;有適合駕車者的愛車一族、工匠等;有專門為經理們設計的經理、老闆刀等甚至還有專為左撇子設計的適用刀型等等。
軍刀品牌:目前,國際上主要有兩種品牌的正宗瑞士軍刀,它們分別是產於1884年建在瑞士中部阿爾卑斯山下的維諾斯企業和在瑞士德勒蒙特成立於1893年的威戈企業。他們各自生產的瑞士軍刀大同小異,在商標上的區別是維諾斯是盾牌中嵌瑞士十字國徽,而威戈是圓角正方形中嵌十字,另外在其主刀下端都分別刻有各自的名稱Vivtorinostzerland 及Wenger Delemonttzerland,沒這些刻字的絕對不是正宗的瑞士的軍刀。談到瑞士軍刀價格,自然是不低的。一把正宗的瑞士軍刀就當在200元人民幣以上,而一把30多種功能的瑞士冠軍至少在500元以上,但如果我們想到,這是種可以讓我們一生受用的商品,自然就不會覺得它的價格背離了價值。
C. 瑞士軍刀的鋼材的製作工藝具體是什麼,有什麼過人的性能
瑞市軍刀的鋼材是北歐產的優質不銹鋼,具體成分記不清了,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一種不銹鋼而已,說頂級不銹鋼是嚴重誇大了
製作工藝也是標準的熱處理流程 淬火 回火,淬火溫度記得是1050度,回火多少度記不清了,在具體的流程屬於公司機密,每個刀廠的熱處理都有一些自己的特色 ,也談不上特別機密的,刀友有一篇專門的瑞士軍刀鋼材介紹,你可以去搜一下,說的很詳細
瑞士軍刀沒有特別國人的性能,只是他的產品設計科學,加工細致,防銹性不錯,品控好 個體差異小,在正常使用范圍內能夠勝任,且刀得保持性也是不錯的,但是別期望他有多強悍 多結實,他就是一個普通的日用小工具而已,稍微暴力使用一次性就可以報廢
在刀具製造行業來說 瑞士軍刀的優勢是 產量大 設計好,質量穩定,在這個類型的刀具里是最好的,但是和其他類型的刀廠比 他的技術還是差不少的,比如美國的一些刀具品牌
D. 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的軍刀哪國的質量相對來說好些
日本的好好吧。那時德國軍刀只是士兵用普通鋼材做的,再加上後期資源匱乏,鋼制更無法保證,反觀日本軍刀從日本武士刀上吸取製造工藝,都可以說是藝術品一般。現在很多收藏日本軍刀的從幾萬到幾十萬都有,你什麼時候見過收藏德國軍刀的?
E. 瑞士軍刀中的德國軍官刀與瑞士軍官刀的區別是什麼
樓主配的圖是德國jun刀款(或稱德國士兵)與新士兵款,兩者都是維氏公司生產的瑞士jun刀,叫法、市場定位、歷史傳承不一樣,外殼的加工方式不一樣。另外,維氏編號不一樣。
新士兵刀,全稱是新瑞士士兵刀,與德國jun刀或德國士兵款沒有一丁點兒關系!是提供給瑞士jun隊的士兵使用的,同樣品質的產品也對公眾出售。
德國jun刀款(或稱德國士兵)是對德國jun隊出售的,供德國jun隊的士兵使用,同時,同樣品質的產品也對公眾出售。
圖上兩者的功能是一樣的,新士兵刀有著125年的歷史傳承(1891),而德國jun刀最多隻有40年的歷史傳承(1976)。
新士兵刀用的是老式的維氏標志,與刀柄一體注塑成型的,「德國jun刀」款沒有維氏jun刀的盾形標志,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典型的德國鷹的圖案,也是與刀柄一體注塑成型的。新士兵刀的刀柄正反兩面各有五塊黑色防滑橡膠,並且在刀柄的邊緣也有一層防滑橡膠,防滑的效果很明顯。新士兵刀在主刀根部刻有生產年份的年號,德國jun刀不刻生產年號。
新士兵刀的編號是:0.8461.MWCH,0.84代表111毫米長的刀柄且有一個主刀和一個十字改錐的款式,6代表開罐器、一字小改錐、開瓶器、一字大改錐、電線剝皮槽,1代表掛環,M代表單手開刀,W在這里代表半齒刃,CH是瑞士的縮寫,代表瑞士。
德國jun刀的編號現在是:0.8461.MW4DE,前面同上,後面,M代表單手開刀,W在這里代表半齒刃,4是顏色代號,代表綠色。DE是德國的縮寫,代表德國。
F. 瑞士軍刀怎麼區別
國際上只有兩種品牌的正宗瑞士軍刀(我們通常所說的瑞士軍刀有兩種,一種是盾形標的維氏軍刀,一種是圓形標的威戈軍刀)分別為Victorinox和Wenger。Victorinox公司是目前歐洲最大的刀具製造商,位於瑞士中部群山環繞的施維茨州伊巴科小鎮上。1884年,制刀匠卡爾.埃爾森納在此地創建了一個刀具作坊,就是現今Victorinox公司的前身。1909年,埃爾森納的母親去世,為紀念她,工廠改以其名字維多利亞(Victoria)命名,1921年當地出現不銹鋼(Inox)後,公司名稱後面又加上了「不銹鋼」字樣,從而就形成了目前這個家喻戶曉的Victorinox品牌。經過100多年的風雨,該公司從一個最初只有20多人的手工作坊,發展成如今擁有1000多名員工的大型刀具廠,每天生產各種刀具10多萬把,90%出口國外。公司產品也由最初的1種發展到目前的800多種,現任董事長是創始人的孫子卡爾.埃爾森納三世。 維氏軍刀:問世於1884年。 維氏所製造的不單只是世界馳名的軍刀,更是一種被人們廣泛應用於旅遊.登山.潛水.航模運動.修理自行車.汽車及日常生活中的「多功能工具」。 瑞士維氏軍官刀(Victorinox)是送禮佳品,追求盡善盡美是瑞士維氏軍刀Victorinox的一貫傳統,多年的研製與創新使軍刀的每個組成部分都達到了最佳造型,具有最完善的功能;因此被美國數屆總統選為白宮禮品,刀柄刻上總統簽名贈送來賓。美國國家宇航局還將其列為宇航員隨身工具。此外許多世界跨國公司,銀行將其刻上其名稱或商標作為廣告宣傳品、會議紀念品贈送客戶。 威戈軍刀:純正瑞士軍刀誕生於1893年。 1900年,在迪歐.威戈(Theo Wenger)先生與總裁亨利.桑多斯(Henger sandoz)先生攜手合作下,瑞士威戈公司正式成立。一個世紀以來,瑞士威戈公司不斷豐富.充實.完善有著這百年悠久歷史的著名產品。今天威戈公司已成為世界刀具行業中的帶頭人,更是世界刀具行業的超競爭產品。而威戈純正瑞士軍刀也被人們譽為「使用鍾表工藝製造的高品質的刀具產品」。 如何分辯維氏瑞士軍刀的真偽: 首先,看主刀根部的英文 正宗的維氏(VICTORINOX)瑞士軍刀的主刀根部正面都會寫這樣幾排英文: VICTORINOX SWITZERLAND STAINLESS ROSTRFEI 一般來說是上面那四排,近來偶爾也見到過下面三排的款式。(58、74、84、91、111毫米的大多數軍刀都是上面這樣) VICTORINOX SWISS MADE STAINLESS 111毫米的,以0.84為編號開頭的軍刀基本上全是下面這三排英文: VICTORINOX SWITZERLAND STAINLESS 沒有最上面的那一排ROSTRFEI 大部分的維氏瑞士軍刀主刀根部的背面也有英文(58mm的、74mm的、0.6910、0.8710沒有): 84mm、91mm的軍刀主刀根部背面寫畫著一個小傘形狀的東西,在傘的左下方有一個「+」號,這個圖案的下面是兩排英文: OFFICER SUISSE 111mm的軍刀主刀根部背面有兩種英文,以主刀鎖定方式的不同,英文也不同,分別是: 刀背解鎖的軍刀在主刀根部的背面寫著: PATENTED 刀根解鎖的(俗稱線鎖)軍刀在主刀根部的背面寫著: DE-GM 9305297 這里還有一個特例,就是瑞士軍刀刀卡上的小刀是沒有任何英文的,所以不能說這個小刀是假貨。 近五年以來,正宗的維氏瑞士軍刀主刀的根部都會有上面說的這些英文字,不能滿足以上要求的基本上就可以斷定是仿品或是假貨了。別以為這些英文字很容易打上去,就國內的小廠而言想把這些字打上去,而又規規矩矩得是非常不容易的,造假在追求利益的時候不會在意這樣的細節,如果完全用好鋼來仿造瑞士軍刀,成本將相當高,在國內也不會有市場的,因為成本可能會超過進口的正宗瑞士軍刀。 其次,看瑞士軍刀的標致. 1、金屬鑲嵌式,這是大多數軍刀愛好者喜歡的製作方式,它是用光學技術將鉻金屬嵌入塑料手柄中,再以壓力緊固。這種標致分外好看,在太陽底下閃閃發光。編號為0.6系列、0.3系列、1.3、1.4、1.6系列的大多數軍刀都是這種標致。0.6系列帶燈的和某些1.4系列的例外。 2、熱壓式,是利用銅模壓、閉塞金屬箔、溫度和壓力進行刻印。刻印比較深,不會輕易磨擦掉。部分批次的1.4系列的軍刀如1.4733.72、1.3653.72、部分批次的0.6910的標致是這樣製作的。 3、鏤蝕式,基本上就是我們常說的經濟版的。也就是說用機器設備先將刀柄的正面制出一個盾形的凹坑,然後在裡面噴上一種特殊的銀色油漆,這種油漆天長日久會被磨掉的,最後就剩下一個盾形的凹坑。大多數有鏤蝕標致的軍刀都是磨砂面的,如3.3703、2.3803等等。2.6223是個例外,它的手柄是光面的,標致是鏤蝕的。細心的買家會發現,經濟版的標致與標准版的標致不是完全一樣的,標准版的標致中的十字與盾形外框是連著的,而經濟版的十字與盾形外框不是連接的,究其原因是因為金屬版的標致是一整塊金屬片鑲嵌在刀柄里的,如果「十字」與「盾形外框」分開,鑲嵌的時候就不容易對正,所以,標准版的十字標與盾形的外框是連接的。 4、輾壓式,就是我們常說的印上去的。111mm的軍刀絕大多數是這樣的。這種軍刀標致比較耐磨,但時間太長了或是用利器用劃它,它也是會掉的。刀卡的小刀標致也是輾壓式的。「德國軍刀」款是個例外,它的標致是個鷹與刀柄是一體的。 另外還有一種是迷彩手柄的,有的買家朋友說它為什麼不是金屬的標致?迷彩手柄與上面各款都不一樣,它是在制模的過程中先制好模具,在手柄注塑的時候直接注塑製造的,所以不是金屬的,我想還有一方面原因,維氏廠家想讓標致與手柄相配套,所以也將標致的顏色融入到手柄的主色調裡面了。 豪華刀柄與標致不在此貼討論范圍內,如高檔木質手柄、貝殼手柄、純銀純金手柄等。 看做工。大多數假瑞士軍刀成本只有幾元錢,甚至更低,材質一般來說是鐵的,很容易生銹,接合的部分對不齊,有很多金屬邊角或毛刺,外殼的材質一看就是低品質的塑料,從外觀及做工精度上來看一眼就能看出來,很容易分辯的。
G. 德國軍官刀的詳細說明
長度111毫米
手柄:灰綠色磨沙尼龍膠
主要功能:
1. 大刀(可固定)
2. 十字改錐
3. 開罐頭器,兼附
4. 小改錐
5. 開瓶器,兼附:
6. 改錐
7. 拆電線器
8. 鑽孔錐
9. 鑰匙圈
10. 木鋸
H. 瑞士軍刀的鋼的製作工藝是什麼
一把瑞士軍刀包含幾十個零件 每一個零件都有單獨的生產流水線 帶著特製手套的工人逐個檢查剛剛鍛造成型的刀片 然後放到流水線上 經過檢查,沒有問題的刀片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加工處理,提高韌性、硬度,同時要進行防銹處理 經過最終加工的刀片已經寒光閃閃,但仍然需要通過最後一道檢驗,有任何瑕疵的殘次品將被淘汰。正是因為經過重重關卡的檢驗,才能保證每一把瑞士軍刀的質量 每一種單獨的刀片通過最後的檢驗之後 會被集中在一起,送往組裝車間 製作完成的每一片外殼都需要經過專業檢驗員的嚴格檢查,確保沒有一絲裂紋和刮痕 經過檢驗的紅色外殼,可以看到上面印有熟悉的盾形Logo 所有的零部件檢驗完畢之後,最終將被送至組裝車間,在這里幾十個分散的零件將被巧妙的壓縮進一方小小的空間里。 在各種零件的簇擁之下,組裝人員只有手掌大的空間進行工作,正是在這里,通過他們靈巧的手,一把把瑞士軍刀將神奇的誕生出來
I. 日本軍刀是如何造的
首先聲明,此資料轉自網路關於日本刀的介紹
日本刀在製法上集合了相當高的技術,共分如下幾個步驟:
煉鋼
日本刀的材料鋼,被稱作和鋼(わこう,Wakou)或玉鋼(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玉鋼以日本傳統土法煉成。這是一種低溫煉鋼法,爐溫不超過1000℃。此法看似原始,但相比近代的高溫煉鋼法,能煉出品質純良的好鋼。不過高溫煉出的鋼材較軟,易打造成形,而低溫煉出的鋼材較硬,較難打造,可以說製作日本刀是人力密集型的工事,是以血汗換取的品質。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的流派,所用鋼材成分多少會有差異。大體上玉鋼所含成分如表所示。
玉鋼成分表(二戰時期:
鐵 98.12% - 95.22%
碳 3.00% - 0.10%
銅 1.54%
錳 0.11%
鎢0.05%
鉬 0.04%
鈦 0.02%
硅 不定
其他 微量
水減
即淬火工藝,淬火即所謂的熱處理,日本稱為水減(みずへし,Mizuheshi)。從現代材質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步驟算是刀匠控制鋼材含碳量的手法。
刀工將加熱後的和鋼錘打成扁平的厚度為約5mm的薄片。看似簡單的工序,其實不然,為了控制鋼材的含碳量 ,加熱次數有嚴格限制;而且和鋼的硬度在其續漸冷卻時會有所改變。只有有經驗的刀工才能准確把握施錘力度的變化,在限定的加熱次數下將玉鋼打煉成厚薄均一的薄片。
鋼片成形後,刀工會用水將其急速冷卻。可使鋼多餘的含碳部分剝離。使刀身具有良好彈性,刀口堅硬不易缺口。刀匠要對鋼片的溫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極准確的把握,才能夠得到含碳量合適的材料。
鍛煉
刀工將燒紅的鋼塊捶打鍛造,鋼塊捶打開後再折疊起來捶打,如此反復,追打到第10次,就會有1024層的鋼材,通過這一步驟,可將鋼中硫等雜質和多餘的碳素等清除,以增鋼材彈性與韌性。這就好比揉面一般,捶打的層數越多,鋼材中的碳和各種成份就會更加均一,鐵晶體也會更細致,最終鍛造出來的鋼材品質均一、達數千層,十分強韌。
鋼材搭配
日本刀的造形不論刀尖或整個刀身是以「圓」為基礎造型,刀身之所以為弧形主要是鋼材的搭配以及淬火所造成的。首先,刀工以碳素含量多而硬的刃金(はがね,Hagane)、皮鉄(かわがね,Kawagane),將碳素含量少而質軟的心鉄(しんがね,Shingane)包裹起來,日語稱做造込(つくりこみ,Tsukurikomi),這樣的雙重構造是日本刀的一大特點。外側的刃金和皮鉄使得刀鋒利而且有適當的硬度不至於彎折。此後的燒入階段以碳素量和焼入的冷卻速度控制刀尖和其他的部分的體積膨脹量的差,從而使刀尖產生強烈的壓縮應力,使得刀更不易破損,並且形成彎刀的弧度。
素延
將刀的形狀捶打延長成長條形,叫做素延(すのべ,sunobe),在這個階段基本出現刀的雛形。這一步完成後,刀工會將最前端部分切掉,來製作刀尖。
燒入
「淬火」最後一道火鍛工序。刀工先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調制出燒刃土(やきばつち,Yakibatsuchi) ,再將成形的刀身用燒刃土包封。刃的用土較薄,鎬地和棟的用土較厚。基本上,燒刃土的分布可以由完成品的刃文看出一些頭緒。不同的流派燒刃土的成份和調制方法亦有不同。封好的刀身會被放到 750℃ - 760℃的爐火之中。刀工憑經驗由火焰的顏色判斷爐內溫度,若溫度超過800℃以上,就會影響刀的強度。經過特定的加熱時間,刀匠就會刀再放到水中急速冷卻,進行另一道淬火工序。通過此步驟刀變得更硬更鋒利,刀身產生弧度,刀的表面生成一層非常堅固的「馬登斯晶體」或稱「麻田散體」 (Martensite)。所謂馬登斯晶體(麻田散體)簡言之,即是高溫晶體結構因為急冷的緣故,使得碳原子被鎖緊在晶粒中而產生「亞穩」(Metastable) 的狀態,所以晶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內在張力,造成"堅硬"的效果 。而經過此步驟在刀刃與刀面的邊界處產生出如同灑上銀沙般的顆粒狀紋樣,日語稱做沸(にえ,Nie)。整體來看,這些細小的白點形成白霧一般的線條,稱作匂(におい,Nioi),是鑒賞一把日本刀品質的重要依據。
由於這一步驟,技術要求非常高,稍有閃失,可能造成刀身崩裂,將對整把刀構成致命的損傷。另外即使勉強成形,也可能無法產生美麗的紋樣。為了減少失誤,現在刀工多用油來進行燒入的步驟。
收尾
此時刀已基本成型,需要開始轉入更細致的深加工。
鍛冶押
調整完成焼入的刀的彎曲度、刀工進行粗略的削制。此時檢查修整細小的瑕疵、刀體形狀等進入最終調整階段。
莖
為安裝刀把而留出的部分,日語稱為莖(なかご,Nakago),也可以寫成中心,中子。刀工調整莖的形狀、開一個鑲嵌刀柄時使用的目釘穴(めくぎあな,Mekugiana)。並且刻上鑢目(やすりめ,Yasurime)。這個部分容易生銹,根據銹跡可大致判定刀的年代。
銘切
一般刀工在最後將自己的名字、住所、製作年月銘刻在莖上。嚴格講,銘是被利器 "切" 在或 "鏨" 在莖上的。一般的,在表面銘刀工名和住所(佩刀時向外一側為表)、內側銘製作年月和持刀者名,但是例外也很多見。
以上步驟完成後,刀工的工作到一段落,研磨、造鞘、裝飾、卷柄等工序另有專人負責,不屬於刀工的工作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