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製造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是多少2021
德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在09-01-2021達2.5%,相較於06-01-2021的9.9%有所下降。汽車、機械、化工、制葯、食品、電子是德國製造業支柱。機械、化工、石化、材料不是低端產業,電子和集成電路也不是高端產業。關鍵在於如何將各種產業朝高附加值方向轉化。
資料擴展:
一從產值規模看,2012年德國製造業增加值達5343.6億歐元,佔GDP的比重為20%。
二從產業構成看,德國製造業主要集中在汽車製造、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和化學等高附加值戰略產業。2011年,德國製造業總營業收入為1.956萬億歐元,其中汽車產業、機械設備製造產業、化學工業、食品製造、焦炭和精練石油產品製造、金屬製品業、電氣設備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等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751.49億歐元、2389.33億歐元、1639.49億歐元、1602.98億歐元、1380.8億歐元、1280.85億歐元、1167.61億歐元、1161.09億歐元,依次佔德國製造業總營業收入的19.2%、12.2%、8.4%、8.2%、7.1%、6.6%、6.0%、5.9%。
三從產業競爭力看,德國製造業是全球製造業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發布的《2012-2013年世界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中,德國製造業競爭力僅次於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美國、韓國分別位居世界第三和第四。此外,在德勤有限公司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發布的《2013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中,德國製造業競爭力僅次於中國,位居世界第二。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德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機電一體化」領域一枝獨秀;全球無與倫比的汽車製造能力;強大的創新能力;中小企業的成熟發展;擁有規模龐大的技術熟練的勞動力;高質量的基礎設施。
⑵ 德國工業概況
國家官方網站的介紹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經濟總量居歐洲首位。德國工業側重重工業,汽車和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部門是支柱產業,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是工業的中流砥柱,專業化程度和技術水平較高。主要工業部門的產品一半或一半以上銷往國外。2010年德國經濟強勁復甦,增長率達3.6%。
德國工業側重重工業,汽車和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部門是支柱產業,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工業結構及特點:(1)側重重工業。汽車和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部門是支柱產業,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其他如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2)外向型。主要工業部門的產品一半或一半以上銷往國外。(3)工業主要由中小企業組成。大約2/3的工業企業雇員不到100名。眾多的中小企業專業化程度較強,技術水平較高。(4)壟斷程度高。占工業企業總數2.5%的1000人以上的大企業佔有工業就業人數40%和營業額的一半以上。 魯爾工業區變身「歐洲文化首都」
⑶ 德國機械製造業概況及對華前景
機械製造業是德國傳統優勢產業之一,產品出口額及國際市場份額均居全球首位,在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我對德機械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將為其相關企業提供眾多商機,也有助於我減少對德貿易順差。因此,雙方在該領域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符合各自的經濟利益。本文在介紹德國機械製造業概況的基礎上,分析了該行業未來對華出口的前景。
一、德國機械製造業概況
(一)機械製造業在德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機械製造業是德國最大、最重要的工業部門之一,可與之相比的只有汽車製造和化工業等。但是,後者均為大公司佔主導地位,而機械製造業的主力則是平均擁有150名員工、年均營業額2600萬歐元的中小型企業。2006年,該行業實現銷售額1670億歐元,略低於汽車製造業。但是,其6000家企業聘用員工的總數達87.3萬,就公司數量和就業人數(均不包括供應商)而言,要遠高於汽車製造業。
(二)德國機械製造業的獨特結構
機械製造業的結構在德國工業界獨一無二,反映在德語的定義「Mittelstand」,它表示該行業由中、小型企業組成。國際社會一直稱這種結構為「典型的德國結構」,象徵著自主的企業文化,代表著德國企業家的獨立、創造性和自由主義哲學。外界曾有人宣稱這種結構已完全過時,特別是全球化趨勢更是助長了這種觀點。但是,事實是德國機械製造業在國際市場很少具有今天這樣強大的競爭力。即使美元繼續貶值,專家仍相信,德機械製造業2007年將連續第四年保持增勢,甚至會超過2006年的歷史最高紀錄。
(三)德國機械製造業的優勢和成功因素
1.創新實力。創新實力無疑是德國機械製造業現在以及未來在國際競爭中最為重要的資產之一。2005年,創新產品占該行業全部產值的三分之一。2006年,創新領域的投入高達100億歐元,為歷史新高。其創新實力來源於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和研發投入。據統計,過去的20年裡,每10年該領域工程師人數就增加一倍。在德國這樣的高工資國家,絕大部分的工業領域能夠保持世界領先地位,根本在於擁有眾多先進的專有技術,這是德國長期堅持參與研發領域國際競爭的結果。但是,2006年底至2007年初,德國工程師協會調查發現,全德工程師短缺數量達2.2萬名。2007年2月,聯邦勞工局的一份報告也指出,自1981年以來,德國首次出現機械和汽車製造業工程師空餘崗位數多於求職者的現象。工程師的短缺不僅威脅著機械製造業,同時也是德國整個工業基礎的致命弱點,它向德國的政治家和商界敲響了警鍾。
2.產品種類齊全。德國機械製造業向全球市場提供的產品種類之多,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其中,在機械製造業的31個部門中德國有17個占據全球領先地位,例如機械搬運、電力傳輸設備和印刷技術等;處於前三位的部門共有27個。這種產品的多樣性及現代化使得德國企業有能力避免許多本領域特有的風險。
3.重視特種用途機械的研發。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產業衰退期間,德相關企業被迫採取激烈的重組方式來應對困境,主要是大幅削減工作崗位。特別是標准化產品領域,價格因素的競爭異常激烈。此後,德國企業將產品定位於重點研發專有技術密集型的、昂貴的、一次性和小批量的產品。一般而言,特種用途機械的生產需要較大的工程投入,但利潤要比大批量產品高,所以在過去十幾年,德製造商總能通過提高其利潤來彌補周期性衰退的損失。根據德國機械設備製造商協會的調查結果,目前一半左右的德國機械製造企業在按照用戶的訂單生產小批量、特殊用途的產品,另外25%的企業則生產大批量和專用機械產品。目前,「德國製造」的競爭優勢在於非價格因素,包括質量、技術、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產品性能可靠性、供貨可靠性及售後服務等。
未來德企業將繼續從此產品定位中受益。首先,在全球范圍內,生產特種用途機械漸成趨勢。這些機械產品要求大量的系統專有技術,這正是德國企業的優勢;其次,市場對產品中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而德機械製造業服務收入已佔20%,且比例逐年上升;第三,單機重要性在下降,而服務密集型機械繫統的需求在增加,比如靈活的生產基站等;第四,將標准機械產品與量身訂做的服務(預約管理程序)相結合來提供專業化的解決方案也是發展方向。總之,德國的機械製造業將不斷從其在全球特種機械、服務、系統解決方案中的技術領先地位獲益,並進一步促使企業利用其優勢參與國際競爭。
(四)中國等新興市場對德國機械製造業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德國機械製造業傳統上主要向西歐和北美市場出口。但近幾年,德國企業對日漸繁榮的新興市場產生了濃厚興趣。德意志銀行分析認為,到2015年,德機械製造業重點關注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如中國、印度、俄羅斯、東歐及南美,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7月10日,德國機械設備製造商協會也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題目為「全球增長中心的機會在招手」,提醒德國企業要轉變思路,積極開發新興市場,以保證德國機械製造業長期穩定發展。
對德國機械製造業而言,全球新興市場將為其提供大量的商業機會。專家預計,中期內向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出口可望實現7%至12%的增幅。同時,東歐、南美市場也會有2%至4%的潛在增長機會。這樣,即使遇到美國和西歐傳統市場的周期性衰弱,仍可由新興市場需求增長來彌補,從而使德國機械製造業保持穩步發展。同時,不斷增加的穩定性也能夠提高該行業的利潤。此外,德國機械製造業也只有通過開拓新興市場,進一步擴大其市場份額,才能與在國際市場同樣活躍的美國和日本進行競爭。
二、德國機械製造業對華出口前景分析
(一)德機械製造業對華出口現狀
目前,中國是德機械產品在亞洲的最大市場,領先於日本、印度、韓國和伊朗。從2003年到2005年,在德國出口目的地排名中,美國始終是第一,中國居前三位。期間,法國在2003和2004年排在中國之前,但到2005年落後於中國。2006年,德對華出口機械產品100億歐元,占其機械產品出口總額的7.2%,中國超過法國,列第二位。2001年到2004年期間,德機械產品對華出口增幅達22%至44%。2005年增速略有下降,但2006年再一次上升至16%。2006年,德自華進口機械產品約17億歐元,占其機械產品進口額的3.8%,中國為德機械產品進口第九大來源國。
(二)中德機械製造業的戰略分工
德方認為,中德機械製造業之間互補性較強,雙方可以進行合作,實施戰略分工。在這樣的合作夥伴關系中,德國的重點是利用最新技術生產特種用途的機械產品,中方則借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服務於大批量生產的產品市場。這樣的戰略分工不僅對德國企業有利,中國企業也可通過不斷提高專有技術水平,有能力進入原先由德國佔領的中端市場。
德方目標是保持在高端市場的領先地位,挖掘潛力,爭取在中低端市場取得進展,即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來彌補勞動力價格的劣勢。因此,先進的生產技術註定是德國機械製造業要關注的重中之重,它包括自動化技術、激光技術等。其中,德國自動化技術領先全球。國際用戶希望通過自動化來節省生產成本、縮短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此外,為了實現產品零缺陷率、小型化、更短的生產周期等目標,也需要依賴大量的自動化機械。德國的自動化機械除廣泛應用於電氣、汽車、物流、醫葯、化工、消費品等傳統部門之外,目前更被推廣至太陽能、液晶顯示器和生命科學等新興產業。
(三)德國機械製造業對華出口潛力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並正在成為新的工業超級大國,但將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和問題,需要先進的機械產品和技術來加以解決。隨著擁有相當購買力的中產階級的崛起,中國的消費結構也將轉向服務和現代化的耐用消費品,例如汽車和棕色家電等。對德國機械製造業的各個部門來講,中國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市場,潛力巨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領域:
1.紡織機械。中國正在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預計每年德國機械產品對華出口名義增幅將達7%,保持原有增勢,中國也會繼續保持德機械產品在亞洲最重要的市場。其中,紡織業是典型的例子。作為世界紡織服裝產品的生產基地,到2015年中國將在全球市場佔有60%的份額,遠遠超過目前25%的比例。德國先進的紡織機械產品無疑將會在中國市場獲得巨大利益。
2.汽車製造機械。據預測,到2015年只有美國的新車注冊數和汽車產量(包括轎車和卡車)會繼續領先於中國。目前,中國的汽車銷售量全球排名第二、汽車產量位居美國和日本之後。然而中國1000名居民僅擁有汽車21輛,相對於德國的593輛,比例尚小,本身即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同時,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將國產汽車推向西方發達國家市場。近年來,汽車燃料的持續漲價使得減輕汽車車身重量和提高能效成為全球汽車製造的潮流,西方消費者更是看重這些性能。德國生產的高性能機械工具,例如先進的激光機械,已佔有全球25%的產量和15%的市場份額,能夠幫助中國汽車廠商在材料處理和加工、金屬板縫隙焊接及改善汽車性能(如改進車身設計來提高碰撞安全性)過程中,提高精確度、速度和費用效率,實現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目標。
3.建築機械。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民進入城市,不僅促進了工業的發展,也刺激了對辦公樓和住宅建設的需求。
工業和城市的擴張,加上民間資本的積累,使得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逐年增加,包括交通運輸道路、電力輸送線路、通訊網路、飲用水的供應及廢水處理等。盡管中國的勞動力相對便宜,但所有的建設項目離不開建築機械和建材機械等。此外,政府還面臨解決環境問題及保證能源供應安全的挑戰。德國在傳統能源和與環境有關的機械產品及廠房建設領域具有絕對優勢,而且在許多可再生能源領域也是全球領先者,例如在風能利用方面。
4.鋼鐵及化工機械。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中國鋼鐵和化工業在未來十年將進一步擴張,同時也導致能源需求將大幅上升。為了減少對石油、天然氣進口的依賴,中國需開發利用自身豐富的煤炭資源。德機械製造業可以提供相關的冶煉、軋鋼、鑄造、化工生產及采礦機械和技術。
⑷ 德國機械製造為什麼那麼發達
德國機械製造之所以是因為其內在的優勢所決定的:
(一)高科技創新戰略。去年,德國機械製造企業的研發投入達100多億歐元。
(二)生產專業化。比如,洗滌設備製造公司「溫特哈爾特」專門製造賓館和飯店的餐具洗滌機,而不生產其它用途的洗滌設備。這樣專一的結果是,該公司成為餐具洗滌設備製造行業的全球領先者。
(三)銷售全球化。在美英法日等國,都有這些德國企業的分公司,具體負責所在國的生產與銷售。
(四)與顧客聯系緊密。比如,生產五金配件的「烏爾特」公司,除了要求員工保持與客戶的良好關系外,所有高層人員每個月至少也要拜訪一個客戶,直接了解後者對產品的意見。
(五)德國嚴格、健全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
(六)職業技術教育是德國振興的基石,也是德國製造崛起的秘密武器
(七)"德國製造」的高品質包括高績效、耐用、少量維護、設計優異等特點。
⑸ 德國船舶行業動態
金海船業摘要之配件工業
德國造船配件業是德國造船工業最具競爭力的產業。2006年世界造船業的大好形勢推動了德國造船配件工業的快速發展。根據德國機械商協會統計,2006年德國造船配件業產值達100億歐元,其中四分之三是商船配件,20%是艦艇配件。由於遠東造船業的快速發展,德國配件業產值的三分之二用於出口。德國是世界造船配件的出口冠軍。
德國20%的配件出口是面向歐盟國家。25%的配件向中國和韓國出口,其中對中國出口是對韓國出口的二倍。德國2006年90%的新船訂單都交給了外國船廠,其中三分之二流向韓國和中國。
德國造船配件業得益於德國強大的機械製造業。德國製造的船舶發動機、輪舵系統、變速箱、甲板設備、空調技術及廢物處理設備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德國的船舶電子技術產品、導航系統、控制和調節設備也有很大的市場份額。
作為造船大國,德國每兩年在漢堡舉辦全球最大的造船展覽「造船、機械與艦船技術展」(SMM)。為德國造船配件業提供充分展示的機會。
金海船業摘要之德國造船業的問題和前景
造船是德國的傳統工業。德國造船業排名雖已降至世界第四,但德國造船業以其尖端的技術,高質量的產品和令人信服的服務在世界上仍然享有極高的聲譽。特別是德國的造船配件業向全世界的船廠源源不斷的提供船舶的關鍵部件。德國的造船技術能夠時刻跟蹤世界新的環保需求、節能需求和消費需求,不斷改進和研究新的技術,始終處在世界造船技術的前列。但德國造船業面對的困難卻有增無減。亞洲船廠的迅速崛起,製造能力的快速擴大,製造技術的不斷提高,加上人員成本的優勢,已經使德國造船業的世界市場份在不斷減少,這個趨勢還將繼續下去。另外原材料、能源和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以及歐元的升值更加重了德國的造船成本。特別是德國工業專業人才不足在造船行業表現的更為突出。船廠工程師數量不夠已經影響船廠目前的生產能力,但對德國造船業的技術研發還將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德國各界已經清楚認識人才匱乏的後果,正採取多種渠道進行解決。德國經濟的出路在於保持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德國造船業也是如此。
⑹ 德國工業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2008年GDP是38180億美元,經濟總量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日本和中國,且與英法的差距很大。德國作為西方七大工業國成員,對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起著重要作用。2007年德國貿易出口突破9000億歐元大關,貿易盈餘達1988億歐元,創歷史新高。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礦物原料(鋼、鋁土礦、錳、磷酸、鎢和錫)對外國的依賴特別大。德國擁有少量鐵礦和石油, 天然氣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國內滿足,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L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⑺ 德國工業以什麼為主
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魯爾區 聯邦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通常以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主體部分介於萊茵河及其東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作東西向延伸;還包括周圍邊緣地帶。面積497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2%。人口524萬(1983),約佔全國總人口9.2%;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174人。區內城市櫛比,為歐洲著名的城市集聚區。以單一職能中小城市為主。1980年全區10萬以上人口城市有19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萬以上。 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水、陸交通的要道,與歐洲各國主要經濟區相距不遠。地形以平原為主,上覆黃土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南北有緩丘和高地,東部為山區,森林較茂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1月平均氣溫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氣溫在5℃以上,生長期較長。常年盛行偏西風,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濕度大。萊茵河自南向北流經本區西部,發源於東部山區的魯爾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為東西流向,注入萊茵河,構成稠密的水網,為全區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以及航運之便。煤炭資源豐富,1200米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約佔全國硬煤總儲量95%。煤的埋藏較深,但品種多,煤質好,其中約3/5為適於煉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區內各地,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 中世紀時,本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13世紀末起已有原始採煤業,發展了初步的煉鐵和金屬加工,「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但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是當時德國的「谷倉」。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經濟的基礎,形成採煤—煉焦—發電—煉鐵—煉鋼—鋼鐵加工—機器製造和採煤—煉焦—煤化學兩大工業系列。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長期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現仍集中全國硬煤和焦炭產量的80%以上、鋼鐵產量的70%左右。鐵礦石全部從巴西、賴比瑞亞、瑞典等國進口。煤、鋼產地接近,產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費。全國年煉鋼能力 4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企業中有 6個位於本區。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本區重點發展的部門,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生產采礦、冶金、化工設備、建築機械、鐵路機車等;化學工業起源於煤化學,以煉焦和合成氨為基礎,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以及化肥、染料、葯品等。煉鋁、煉鋅和煉錫業是有色冶金工業的重要部門,礦石依賴進口。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總裝機容量約佔全國30%,發電量自給有餘。60年代以來,新興的工業部門有汽車、電子、電器、精密機械和儀表、煉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也有一定規模。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聖路」歷來是人口稠密、工礦業集中地帶,有多特蒙德(東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業中心。隨著採煤區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工業分布也相應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採煤和化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區工業又明顯出現由東向西,即向萊茵河沿岸集中的趨勢,以便利用廉價水運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區最大的鋼鐵和重型機械製造業基地,煉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沿岸。 農牧用地約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0%左右,東部和萊茵河以西地區較為集中,其他地區多為分散的小塊農田。主要種植燕麥、冬小麥和大麥等飼料及糧食作物,飼養乳牛、豬和家禽。農業生產面臨工礦、交通和住宅建設佔地日增的矛盾,環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陸交通發達。以萊茵河為主幹的4條天然河道,與多特蒙德-埃姆斯、萊茵-黑爾訥、韋恩爾-達特爾恩、達特爾恩-哈姆4條運河,組成稠密的水運網,溝通了魯爾區與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區共計74個,其中杜伊斯堡為全國和歐洲最大的河港。由 5條鐵路干線組成的鐵路網,通往國內和鄰國主要城市。鐵路總長9850公里,年貨運量1.5億噸,分別佔全國的1/3和2/5;鐵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當於全國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達,總長18900公里,有聯邦一號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線,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遍及全區的油、氣、化工產品的管道網。
⑻ 哪個國家機械製造工業強
這個國家應該是德國。德國在精密機械,比如說汽車,精密機床的生產技術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創新實力無疑是德國機械製造業現在以及未來在國際競爭中最為重要的資產之一。2005年,創新產品占該行業全部產值的1/3。2006年,創新領域的投入高達100億歐元,為歷史新高。其創新實力來源於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和研發投入。據統計,過去的20年裡,每10年該領域工程師人數就增加一倍。 德國特別著重於培養熟練的技術工人。在企業中,新工人必須經嚴格培訓,合格後才能上崗。堅持師徒相傳,傳授技藝。德國在發展工業自動化生產中,堅持強調「人」的作用,認為即使是計算機控制,管理整個生產過程、真正發揮創造性、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高素質的「人」。德國對產品設計、製造、使用技術精益求精,重視商業道德,處處為用戶著想,設計出最佳產品,滿足用戶多方面的要求。 在德國這樣的高工資國家,絕大部分的工業領域能夠保持世界領先地位,根本在於擁有眾多先進的專有技術,這是德國長期堅持參與研發領域國際競爭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