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百分之多少人文盲

德國百分之多少人文盲

發布時間:2022-07-28 08:03:30

Ⅰ 德國人的性格特點是怎麼樣的

一、德國人的性格:

德國人的性格特點是:嚴肅、保守、自省,在做生意時小心謹慎。德國企業管理者和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極為相似,都很節儉,善於運用資源,所不同的是他們更懂得享受生活。

德國人在世界史上留下的筆跡總是那麼凝重而深刻。這個民族有著嚴謹、冷靜而內斂的民族性格。他們以樂於遵守自己制定的各種規章和制度並引以為豪。事實上,精確而合理的種種安排總是能讓德國社會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穩步前進。

即使在遭受外部環境的巨變之下,德國人仍然能保持著一種本能的坦然。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人們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於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歷史淵源的,與德國經典哲學文化傳統有著直接的關系。

二、並不是所有德國人都是這樣。

德國確實是個優秀的國家,卻並非像中國的某些段子手說的那樣完美。在德國長期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德國也有食品造假丑聞,房價也在上漲,大型活動後一樣會有垃圾滿地的情況,也一樣發生過踩踏事件。德國人的閱讀能力和習慣也並非像報道的那樣好。

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有近1/10的人是文盲。遺憾的是,這類信息雖然會讓畫面變得完整,但也讓其變得復雜,不便於講述,自然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於是,德國神話就這么誕生了,並被不知情的網民廣泛傳播。



中國人偏愛神化德國的原因:

一、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有這方面的心理需求。

1、首先,我國的歷史教育突出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所遭受的各種屈辱,這固然有助於培養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但同時也銷蝕了中國下一代的文化自信。

2、其次,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過程是一個不斷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偏重介紹西方的先進經驗。這讓中國社會取得巨大進步,但同時也將西方發達國家塑造為楷模,並深深嵌入中國人的深層心理意識,成為滋生崇洋媚外心理的土壤。

3、再次,製造和傳播德國神話既能宣洩對當前現實的不滿,還能通過指明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增強個體存在的現實感和社會參與感。

二、德國確實是個優秀的國家,符合喜歡尋找榜樣的中國人的口味。

1、德國沒有美國充當世界警察所帶來的政治累贅,也因為深刻反省二戰罪行清除了納粹歷史的包袱。嚴謹、認真、誠實、可靠、守時、講求秩序和原則等國民性格讓德國人深受歡迎。

2、德國人在哲學(康德)、文學(歌德)、社會學(韋伯)、科學(愛因斯坦)、教育(洪堡)、音樂(貝多芬)、運動(足球)等領域取得的成就,以及企業(賓士)在全球提供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等,幫助德國贏得世人尊重。在2014年BBC的全球民意調查中,德國被評為「對世界具有最積極影響的國家」。

中國固然需要自我批判的精神。但是,中國不應該繼續塑造甚至編造西方神話來自我矮化,這不僅不利於中國社會的進步和革新,反而容易讓國人繼續在心理意識上甘為西方的附庸。隨著中國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逐漸從邊緣走入中心,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拋棄西方比中國好,重建文化自信。

Ⅱ 發達國家的文盲率

確定一個國家算不算是發達國家的標準是: 1、人均GDP至少已達到1萬美元; 2、社會發展水平較高,也就是文盲率要很低,科技水平要較高。 科威特等因為石油蘊藏量高而富裕的國家文盲率太高[科威特的文盲率超過了30%]、科技水平太低,所以中東的石油富國都算不上是「發達國家」。 目前全球共有32個國家被劃入「發達國家」之列。 原有的發達國家(共24國): 歐洲(18國): 盧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愛爾蘭 (46,335) 丹麥(45,015) 冰島 (44,133) 瑞典 (38,451) 英國 (36,977) 奧地利 (35,861) 荷蘭(35,393) 芬蘭 (35,242) 比利時 (34,081) 法國 (33,126) 德國 (33,099) 義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臘 (18,995) 葡萄牙 (16,658) 美洲(2國):美國(42,076) 加拿大 (32,073) 亞洲(2國):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 大洋洲(2國):澳大利亞(29,761) 紐西蘭(23,276) 新增的發達國家(8國): 塞普勒斯 (19,008) 巴哈馬 (18,190) 斯洛維尼亞 (17,660) 以色列(16,987) 韓國 (14,649) 馬爾他(13,144) 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

Ⅲ 世界上文盲的人占人口的百分之幾啊

聯合國定義的文盲是不能讀和寫任何一種語言的簡單信息。1950年統計44%的世界人口是文盲,1978年降到32.5%,1990年降到27%,1998年降到16%。然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1998年的研究指出,21世紀文盲率將會增加,因為20世紀末只有四分之一的兒童在校。文盲率最高的地方是非洲、亞洲和南美洲的欠發達國家。最低的是澳大利亞、日本和北朝鮮,以及歐洲和北美。按聯合國標准,美國和加拿大的文盲率約1%,但其中的農村地區文盲率可能會高的多。

Ⅳ 據說德國是最早消滅文盲的國家是嗎

可以這么說,因為德國是最早實施全民義務教育的國家,義務教育是消滅文盲的最好辦法。
德國義務教育的歷史: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子女入學,否則政府得強迫其履行義務。此為義務教育的開端。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在19世紀70年代後實行義務教育。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有關統計資料,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已有近60個國家實施義務教育法。1763年,普魯士頒布強迫教育法令,這是義務教育的正式開端。19世紀下半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頒布了普及義務教育的法令,在全國確立和推行義務教育制度。 在實施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各國逐步達成共識,確立了義務教育的一些共同原則:強制性(義務性)、公共性、免費性、中立性、普遍性、平等性等。其中普遍性、平等性是義務教育的核心和本質,而強制性、公共性、免費性、中立性則是保障普遍性和平等性得以實現的具體要求。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掀起了義務教育改革的熱潮,義務教育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 A出現了允許選擇學校教育的傾向 強制性是義務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徵。國家為維護社會福利和社會秩序,避免社會分化和兒童受教育機會不均等,規定了適齡兒童「就近入學,不許擇校」的原則。到了 20世紀 80年代,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義務教育由於其質量無法滿足各方面的需求,選擇學校己成為發達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 從目前西方國家教育改革的實踐來看,教育選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允許人們在不同的公立學校之間進行選擇,以改變長期以未學生及其家長在教育方面始終處於被動接受地位的不利狀況,賦予他們主動選擇的權利。

Ⅳ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贊揚和肯定。英國歷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么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大學也許是觀察德國人最好的窗口。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國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政府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這種多軌、多類型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Ⅵ 求問德國教育在19世紀發展的特點德國之所以在19世紀迅速發展超越英法主要是靠教育與人才境況吧

19世紀,德國無論在教育理論還是在教育實踐上都令歐美各國矚目。這一時期,德國出現了洪堡、費希特、黑格爾、赫爾巴特、第斯多惠、福祿貝爾等一大批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的教育家。
一、學前和初等教育
1840年,福祿貝爾將他自己在1837年設立的學前教育機構正式命名為幼兒園,它標志著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的誕生。
這個時期,德國初等教育已經走到了歐美其他國家的前列。60年代,初等學校入學率達95%以上。1885年,普魯士施行免費初等教育。到19世紀末,德國初等教育的入學率達100%,文盲率不到1%。
為了提高初等教育質量,師范教育在本世紀得到較大的發展。19世界以前,教師主要由不具備教師能力的手工業者和退伍軍人擔任。1808年,洪堡派遣17名教師到裴斯泰洛奇那裡進。1809年首創培養教師的機構——柏林師范學校,後來又建立了其他師范學校。這些師范學校大多按照裴斯泰洛奇的精神和方法訓練未來的教師,思想上也比較進步。
二、中等教育
19世紀的德國中等教育分為文科中學和實科中學兩種。洪堡1808年被任命為普魯士教育部長,1810年離任。他任職時間雖不長,但是,他提出的「柯尼斯堡計劃」和「立圖尼安學校計劃」,被他的後任等付諸實施,對19世紀德國中等教育革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高等教育
1810年洪堡創建了柏林大學。柏林大學是在民族喪失獨立、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建立的。可以說一開始人們就對它給予了民族振興的厚望。洪堡認為,國家不能使大學僅僅為它的眼前利益服務,把大學看成高等古典語文學校或古典專科學校,而應從長遠利益考慮,使大學在學術研究上不斷提高,從而為國家發展創造更廣闊的前景。柏林大學具有充分的自治權。教授和學生享有研究和學習的自由。其次,聘請既有精神的學術造詣又有高超技能的教授。再次,重視學術研究和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Ⅶ 西方國家文盲多嗎,特別是19~20世紀時的情況

相對世界來說,受教育的普及還是比較高的,因為受到的重視比較高,最起碼初級的教育是免費的,這是上面願意教,而且一般的手工活著技術活都是需要一定的文化,所以地下的子民還是很願意學的。。。。所以相對來說一般的家庭都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所以文盲真的不多。。

閱讀全文

與德國百分之多少人文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