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一戰和二戰都是德國挑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發生變化,德國實力上升,英法下降,德國想要奪取其殖民地。另外,普法戰爭勝利後,普魯士在法國巴黎宣布德意志成立,導致德法民族矛盾激化。俄羅斯自農奴制改革後,農奴實際上仍受到壓迫,無產階級逐步覺醒。俄國為轉移矛盾焦點,故俄國參戰。日本為了重新劃定在華勢力范圍,對德宣戰。中國北洋軍閥政府為能在戰後從德國手中收回山東權益,所以加入協約國陣營。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婦(右圖)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
薩拉熱窩事件
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在得到德國的支援後,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徹底改變了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政治版圖,其中作為戰勝國的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希臘和羅馬尼亞獲得領土作為賠償,並且立即於這些領土上設立新的地方行政區劃以進行有效的管理,而戰敗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則紛紛宣告瓦解。另外一方面在1917年時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黨成功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奪取了俄羅斯帝國的政權,也讓原本作為參戰國之一的俄羅斯帝國跟著宣告結束。
盡管在戰爭結束後社會開始出現追求和平主義的聲音,許多歐洲國家仍充斥著民族統一主義和復仇主義的民族情節且越來越深化。特別是德國在簽署《凡爾賽條約》後喪失大量領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經濟優勢,使得德國社會對於領土收復以及復仇的思想更趨強化。然而由於《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德國仍然失去包括德國自身13%的領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過去德國在戰爭期間吞並的他國領土也被迫允許獨立,並以戰爭開銷與賠償為由徵收巨額賠款。條約中更進一步限制德國軍事力量的規模以及配備,包括了撤除空軍以及撤銷參謀部。而與此同時俄國內戰漸趨緩和,並且另外成立蘇聯掌管政權。
為了能夠抗衡德國不斷發展,英國、法國和義大利決定成立斯特雷薩陣線。另外蘇聯也懷疑德國的目標也包括佔領東歐的廣大領土,為此蘇聯與法國也簽署《法蘇互助條約》;然而盡管《法蘇互助條約》已經簽署,該協議仍然堅持必須要經過國際聯盟的討論才能針對入侵行為有所因應,這使得這一條約基本上並無威嚇力。而在1935年6月,英國甚至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更加緩和了先前《凡爾賽條約》的部分限制。而美國則於同年8月通過了中立法案,表示不會干涉美洲以外的國際事務。這也促使義大利於同年10月時入侵衣索比亞,德國是少數願意表態支持義大利入侵舉動的歐洲國家,這也使得義大利在稍後德國吞並奧地利並未表示反對。最終德國對波蘭的閃電戰標志著二戰爆發。
② 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由於德國等資本主義國 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軍事、經濟國力大大增強,一舉超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原有「均勢」遭到破壞,於是他們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這影響到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終釀成戰爭。
薩拉熱窩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ke Franz Ferdinand)夫婦在從軍演結束後在市區訪問途中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這次事件使奧匈帝國於7月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鑒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後,可是後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范圍。於是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雙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沙皇俄國得到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准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素質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素質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響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③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動的
因為德國想「利用軍事擴張的手段來緩解資本主義德國內部的社會危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軍國主義。 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利用軍事武力強行奪取國外市場,以便自己國內經濟體制能跟得上世界經濟的大方向。
世界大戰是指對立的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全球性戰爭,為帝國主義的產物,因此它是進入帝國主義時代以來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
在帝國主義時代初期,已經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分別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它們都是由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導致的。交戰雙方為了達成各自的戰爭目的,傾注國力,以武裝斗爭為主,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大搏鬥,戰爭規模、消耗與危害,都是史無前例的,給世界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④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一戰
德國發動一戰的原因是為了打破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英國依靠殖民地系統,取得了對世界秩序地掌控。與德國相比,英國的本土也可以被稱作小國,但是因為有著空前的廣袤的殖民地,在殖民地上有著英國資本主義的各種原料,殖民地的原料和人口將英國這個小國拖成了世界第一強國,曾經強大的日不落帝國。
19世紀下半葉德國實現統一後,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在工業化進程中,德國開始走在英國前面,國力大增,與英國形成激烈競爭。在海外殖民活動中,作為後來者的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英國也展開激烈角逐。德國要想擴大殖民勢力范圍,必須爭奪海上霸權。
(4)為什麼一戰都是德國發起的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總體上講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霸戰,從更深層次看是私有制佔主體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演變的產物。幾個世紀來西方列強大力推行海外殖民擴張,遵循的是資本主義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一戰正是這種叢林規則發展到極致的產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也就是帝國主義階段的產物,是西方國家長期殖民擴張和爭霸的必然結果。在世界近代歷史上,西方列強大肆進行殖民擴張,競相掠奪弱小國家和地區,瓜分勢力范圍,構建殖民帝國。
⑤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引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雙方都是非正義的。但是我們又總是認為,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實際上這是矛盾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確實處於一種上升的勢頭,但這與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兩個問題——處於上升勢頭的國家不一定是發動戰爭的國家,我們卻往往把這兩個事情混淆。說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是對的;說德國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可以討論的。
我在一位博士生剛出版的新書序言提到,翻開任何一本大學教科書,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們都會說法國想干什麼,俄國想干什麼,英國想干什麼,他們都是有想法的,並非是守成的態度。盡管他們在發展速度和世界地位上面臨來自德國的挑戰。但是我們在講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沒有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德國處於崛起的過程與它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二者是存在差別的,但好多人沒意識到這一點。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認識,應該說,跟凡爾賽體系的締造者背後的話語權是有關系的。因為凡爾賽體系強調戰爭責任,而當時世界的話語權又在戰勝國手中,於是,自然地認為戰敗國負有更多的戰爭責任。
另外一個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進行戰後世界安排。
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能發動
1.對於世界霸權的爭奪2.德國政府和主戰人士的大力煽動3世界資本主義間的矛盾矛盾: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系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沖突對於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爭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於成為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從實際情況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說」並不全面。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面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只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說」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沖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於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引起的,那麼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⑦ 為什麼說一戰也是德國打的
一戰是德國
奧旬帝國
土耳齊對英法俄以及歐洲的部分小國
嚴格的來說一戰只是把戰火控制在了歐洲和中東地區
而二戰卻是真正的世界大戰
一戰是為了利益而戰
二戰卻是真正的為了正義而戰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