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土耳其在一戰時是德國的鐵桿盟國,到了二戰土耳其做了些什麼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同盟國共同作戰,最終戰敗,結果遭列強宰割。土耳其民族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於一九一九年,今日之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民族抗戰運動,擊退外國勢力。一九二一年一月 ,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改國名為土耳其。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一日,廢蘇丹制,奧斯曼帝國正式滅亡。翌年十月二十九日土耳其共和國建立。二戰土耳其是中立國,但它與德國的關系類似西班牙瑞典和德國的關系,都是親德但卻拒絕捲入戰爭。德國二戰後重建時,由於缺乏成年男性勞動力,從土耳其「引進」了大量勞工,因此現在在德國到處可見土耳其人。
㈡ 為什麼有很多土耳其人生活在德國境內
鋼鐵洪流,是今天網友們對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恐怖戰鬥力的形象稱謂,後來也被引用到了在綠茵場上無往不利的德國足球隊身上。然而,這輛鋼鐵戰車,曾經在2018年世界盃之際遭遇了一場涉及政治敏感的風波。
當年夏天,厄齊爾、伊爾卡伊·京多安兩位德國國腳與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合影事件遭德國媒體曝光,一時間關於德國國內種族主義的風波甚囂塵上,厄齊爾這位曾經的德國前鋒也因此離開德國隊。實際上,厄齊爾事件不僅僅是一場偶然。
在今天的德國境內,已經有600萬土耳其裔(德國總人口8000萬),這一龐大的群體如何產生在與土耳其並不接壤的德國呢?
圖/德國當地的土耳其勞工
不過,土耳其人來到德國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首先,土耳其人的快速湧入使得這一族群能夠形成自己的規模化社區,從而產生群居與社團圈子。另外,土耳其人的宗教信仰畢竟與基督教格格不入。因此,久而久之,土耳其人在德國就形成了相對獨立與封閉的內環小社會,對於德國本身的文化同化能力產生了免疫與抵制。
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斷爭取自己的政治與經濟權利,甚至在要求社會福利的同時要求當地政府對自己文化習慣的尊重。在歐洲白人生育願望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土耳其人的生育率卻居高不下,在此消彼長的人口對比之中,「德意志斯坦」可能並不完全是個想像……
㈢ 一戰中,德國為何選擇羸弱不堪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盟友
眾所周知,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當中都是屬於戰敗國,而且兩次基本上都是以少數國家對抗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幾個軸心國試圖瓜分全世界的非正義戰爭,因此德國的盟友也自然是少的可憐了。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過是歐洲各國為了重新劃分利益而進行的一個戰爭而已,德國人的盟友還是少得可憐,甚至還有一個比較弱的奧斯曼帝國。
最後結果大家也知道了,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都是強強聯手,那麼德國只是選擇了不堪一擊的土耳其,最後也就只能是以失敗收場了。
㈣ 一戰時,為什麼土耳其僅僅為了兩艘戰艦,便和德國結盟
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再衰落也不至於那麼不開眼,只能後來德國把被英國地中海艦隊追逐的躲到當時還是中立國的土耳其的兩艘戰艦送給土耳其發揮了臨門一腳的作用。畢竟當時土耳其的政局控制在本來就很親德的青年土耳其黨的手裡。就算沒有那2艘軍艦,在青年土耳其黨的忽悠下,土耳其早晚也會倒向德國的。
㈤ 德國跟土耳其淵源怎麼這么深
德國二戰結束後,青壯年死傷大半,六七十年代經濟騰飛需要大量勞工,旁邊的東歐國家都在搞共產主義,跟當時的西德是完全兩個陣營的。德國人看了一圈發現就土耳其離得不遠,青壯年大把,就把人都招來當工人了,跟中國的農民進城務工一樣。來了么,人家就不想走了,拖家帶口,越來越多土耳其人來到德國。
㈥ 德國和土耳其為什麼關系這么近
德國崛起是非常近代的事情,在三百年前,統治現今德國領土的哈布斯堡王朝和統治現今土耳其領土的奧斯曼帝國是接壤的。
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奧斯曼帝國和西歐國家相比開始走向衰敗,國土也漸漸分裂,國內有識之士試圖從歐洲引入新的工業和軍事技術,想要重振國家。一開始是找法國人,無奈法國政局不穩,自顧不暇;而新興的德意志普魯士國家剛剛完成統一大業,國勢正旺,於是從十九世紀初,奧斯曼帝國不斷地從德國聘請軍官擔任軍事顧問。
一戰之後,許多本來明顯的地緣和軍事聯盟關系都隨著新興國家的出現而變得曖昧。二戰時土耳其並未捲入戰爭,但是在戰爭結束之後倒向美國以對抗蘇聯,隨後加入北約,和德國重新共處一個陣營。在重建德國的勞動力裡面,土耳其人固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這些勞工之所以最後要努力在德國留下,也許和德國歷史上對於土耳其的影響有所關聯。
㈦ 一戰中聯合德國對抗沙俄的土耳其,在二戰中卻長期保持中立,為什麼
一戰中聯合德國對抗沙俄的土耳其,在二戰中卻長期保持中立,沒有信心。因為打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負已經決定,雅爾塔三巨頭會議提供了最後的「懺悔機會」(1945年3月1日是土耳其參加戰爭的最後期限,否則它將不被允許參加聯合國)的壓力下,2月23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一致通過決議「立即」向軸心國宣戰,並宣布土耳其的「戰。
土耳其參與戰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了巨大影響。當時,如果英美盟國想向蘇聯提供物資和彈葯,基本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前往北冰洋,北冰洋速度很快,但有被德國空軍和潛艇攻擊的危險,另一種是很長的距離。他們從英國向南繞過好望角,將物資運往中東,然後進入蘇聯。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從中東進入蘇聯並不困難(最好在1991年之前找到一個,並且看清楚)。然而,如果土耳其加入軸心國陣營,將對中東產生巨大影響,即使沒有能夠招募優秀士兵的軍隊,它也可能發揮威脅作用。
720年前的1299年,奧斯曼帝國成立。它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它是以奧斯曼一世的創始人命名的。在最強大的時期,它的力量可以到達亞洲、歐洲和非洲三大洲。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消滅後,奧斯曼帝國建立了首都君士坦丁堡,並更名為伊斯坦布爾,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因此,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伊斯蘭文化,東西方文明融合在其中。16世紀蘇萊曼大帝統治期間,奧斯曼帝國日益繁榮。其領土在17世紀達到頂峰。
㈧ 德國與土耳其為什麼互撕
近日,土耳其政府與多個歐洲國家「互撕」引發全球關注。事情緣起3月初,德國連續取消兩場土耳其部長級官員前來參加的為修憲公投造勢的集會。隨後的3月9日,瑞士蘇黎世地方政府宣布,由於「安全不能保障」,取消土外長恰武什奧盧原定於12日出席的在瑞土耳其人集會活動。3月11日,恰武什奧盧計劃前往荷蘭鹿特丹與當地土耳其人會面,然而荷蘭政府以「公共安全方面的原因」禁止恰武什奧盧所乘坐的航班著陸。當晚,土家庭和社會政策部長卡亞·薩揚從德國赴荷蘭,也在土耳其駐鹿特丹領事館附近被荷蘭警察攔截,並被告知他已被列為「不受歡迎的外國人」。3月12日,土農業部長原計劃參加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一場拉票活動,但集會場地的業主臨時取消了這場活動。同日,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在新聞通報中說,鑒於當前土耳其和荷蘭及德國之間的矛盾升級,建議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推遲訪問丹麥。3月13日,奧地利總理克恩表示,出於「公共安全」考慮,將阻止土耳其官員在奧地利為土耳其修憲公投舉行政治活動……對此,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接連炮轟德國、荷蘭等國的行為是「納粹行徑」,引發了歐洲多國和歐盟的抗議和回擊。
去年7月15日土耳其發生未遂軍事政變後,在德土耳其人很快捲入其中。7月31日,「歐洲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同盟」在科隆組織了一場有4萬人參與的大遊行,以表達對埃爾多安的支持。德國對此十分警惕,因為在德土耳其人本來就因為融入不暢而成為德國社會的一大問題,如果這些人更深地捲入母國內政,可能給德國帶來更多的麻煩。因此,德國拒絕了埃爾多安向在科隆集會的支持者發表視頻講話的要求。德國總理默克爾還呼籲土耳其裔德國公民忠於德國,要求在德土耳其人「不要將土耳其境內的沖突轉移到德國」。但是埃爾多安政府反而加強了對在德土耳其人的工作。
今年1月21日,土耳其議會通過了極具爭議的憲法改革草案。若草案在今年4月獲得公投通過,土耳其原本的議會內閣制將改革為總統制,總統的權力將大幅擴張。理論上,即使實行總統制,總統最多也只能連任一次,但是新總統制下的總統選舉定於2019年11月舉行,總統任期也將根據此次選舉結果重新開始計算。因此,如果埃爾多安能夠連續贏得選舉,他就有可能一直執政到2029年。為了確保修憲公投順利通過,正發黨高層近期進行了一系列造勢活動,而能否爭取到在德土耳其人的支持顯得十分重要。但德國方面認為,土耳其國內選民在修憲問題上分化明顯,土耳其一些反對派也流亡到了歐洲,正發黨高層此時集中訪歐拉票,很可能導致在德土耳其人因修憲問題產生內部沖突,不利於德國的安全與穩定。尤其在歐洲國家穆斯林移民問題日益嚴重且又紛紛面臨本國大選的大背景下,土耳其政治家的活動加劇了歐洲國家的擔憂,更加不敢向強硬的土耳其讓步。在此情況下,德國等歐洲多國陸續抵制土耳其政客入境。
㈨ 一戰時的德國為何選奧斯曼作為盟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非常弱小,但對德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可靠,值得信賴的盟友。盟友不再弱,只要能夠發揮他的作用,在關鍵時候夠用就行了。奧斯曼土耳其很弱小,但是他卻很聽話。有這么一個強大的老大罩著他,他的國力也是會有一定的提升的。這樣在戰場上他也能夠發揮出一些屬於他自身的力量。而且又並不是需要他上場打主力,只需要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拖延一下英法兩國進攻的進度。為德國反映爭取足夠的時間。而這種側面騷擾的任務是相對而言比較輕松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可以非常輕松地完成這項任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