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丘吉爾如何評價德國

丘吉爾如何評價德國

發布時間:2022-07-29 14:49:14

⑴ 丘吉爾在希特勒上台後,對於德國的動向和英國的軍事裝備現狀發表了哪些言論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總理,給德國以至歐洲帶來了嚴重的不安。他強烈反對共產主義,反對民主主義,反對猶太主義,並叫嚷著要把日耳曼民族統一在德意志帝國周圍。

與此同時,希特勒還在加緊擴軍備戰。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只准許擁有10萬陸軍。但是,1933年10月,希特勒退出了世界軍備會議和國際聯盟,繼而又廢除了凡爾賽條約中限制軍備的條款,他還明目張膽地以挑釁的姿態向全世界宣告,德國擁有36個師團計55萬陸軍。不僅陸軍如此,凡爾賽條約規定不得擁有飛機的德國空軍,也具備了英國空軍的2/3的力量,並具有很快超過英國的潛力。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後,丘吉爾越來越多地在思考納粹的威脅這個問題。他意識到,納粹分子上台後,德國軍國主義復活,這不光給蘇聯,也給英國利益帶來致命的危險。在日內瓦裁軍會議上,有些英國政治家要求給予德國以「平等的軍備」。丘吉爾反對說:「德國要求軍備平等是危險的。只要德國的怨恨和不滿尚未消除,它獲得與其鄰國完全平等的軍備,歐洲大戰的重新爆發就指日可待了。」

1933年,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使丘吉爾感到從此可以放手重整英國軍備。這方面,丘吉爾認為技術裝備在20世紀的戰爭中具有決定力量。他把注意力放在空軍上。他考慮到,巨大的水上障礙英吉利海峽把英國和歐洲大陸分開,這種情況使英國最擔心的是德國空軍。丘吉爾非常注意德國空軍的發展,並盡力促使迅速改組英國空軍。丘吉爾在下院發表的有關這個問題的演說是合情合理的,也是成功的。

丘吉爾的演說證明,他無論是對德國的動向還是對英國軍事裝備的現狀都了如指掌。丘吉爾在政府中沒有任何正式職務,卻能掌握確實可靠的現實資料,並能根據這些資料得出自己的結論,這些結論日後證實是正確的。

⑵ 丘吉爾為什麼認為德國是一個威脅

丘吉爾仍被排斥在政府之外。之後他和張伯倫的分歧越來越大。張伯倫是個智力有限的人,他自以為找到了一個一箭雙雕的辦法。他主張推動德國同蘇聯交戰,這樣既會消滅蘇聯,也可以使德國筋疲力盡,沒有能力為爭奪歐洲霸權而同英國作戰。丘吉爾則認為德國不僅對蘇聯是個威脅,而且對英國和其他國家也是威脅。

⑶ 二戰時丘吉爾是怎樣概括對德戰爭目的的

戰勝納粹德國,維護大英帝國的主權和利益,打敗法西斯。(個人看法)

⑷ 在二戰前夕,丘吉爾發表了哪些政治觀點和看法

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一些講話以《英國仍在沉睡》為題匯集成冊發表了。這個集子出版後,在英國人民中間產生了巨大反響。丘吉爾一再強調德國空軍的嚴重威脅。他說:「過去海軍是英國的可靠後盾,現在不能這樣說了。可惡的空戰方法的發明和改進,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地位。我們已經不是20多年前那樣的國家了。」

1934年11月,丘吉爾向國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英國國防中的空軍實力不充實,他認為德國不足一年將在空軍上趕上我們,甚至超過。鮑爾溫起初不贊成,但半年後他公開承認丘吉爾的看法是對的。

1936年3月底,丘吉爾在保守黨外交委員會闡述了他多年來所遵循的歐洲外交政策的原則。丘吉爾說:「英國四百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強大、最富於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特別是防止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落入這些國家手中。從歷史上看,在這四個世紀中,人和事,環境和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而這個目的卻始終如一。」

丘吉爾認為,「德國正在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擴充軍備,他們很快就不得不在經濟財政崩潰或者發動戰爭這二者之間作出選擇,而這個戰爭的唯一目的,如果取勝的話,其唯一結果,就是納粹統治下的德意志化的歐洲。」丘吉爾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必須再一次聯合歐洲的一切力量來約束、抑制,必要時挫敗德國的霸權。

丘吉爾當時不在政府,但他的演講影響了許多人,為日後英國做好戰爭准備產生了作用,也為他自己以後東山再起創造了條件。

1937年5月28日,鮑爾溫由於年邁辭去首相職務,繼任他的是內維爾·張伯倫。丘吉爾希望藉此機會進入政府。於是他一反常態百般奉承張伯倫。他在發言中稱贊張伯倫是傑出的議員和活動家。

然而丘吉爾仍被排斥在政府之外。之後他和張伯倫的分歧越來越大。張伯倫是個智力有限的人,他自以為找到了一個一箭雙雕的辦法。他主張推動德國同蘇聯交戰,這樣既會消滅蘇聯,也可以使德國精疲力盡,沒有能力為爭奪歐洲霸權而同英國作戰。丘吉爾則認為德國不僅對蘇聯是個威脅,而且對英國和其他國家也是威脅。

張伯倫對自己的外交能力估價很高,對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談判寄予毫無根據的希望。他認為只要同法西斯獨裁者坐下來談判,就能立刻說服他們接受符合英國利益的條件,並和德、意達成協議。實際上張伯倫正是這么做的。

1938年,國際問題的焦點是捷克斯洛伐克問題。希特勒要求瓜分這個國家,張伯倫打算滿足他的要求。9月28日,張伯倫發表演說中有人遞進來一張紙條,驚醒了他,他宣布希特協同意把軍隊動員令推遲24小時,並同英、法、意元首在慕尼黑會晤。

於是1938年9月底,內維爾·張伯倫前往慕尼黑,參加了四國首腦會議,最後簽訂了慕尼黑協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幾個月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很快被德國完全吞並。

丘吉爾一直反對和德國妥協,他反復地談論著同蘇聯達成諒解以中止德國擴張的必要性。

張伯倫到達慕尼黑的第二天,倫敦薩伏伊飯店舉行了一次午餐會,到會的有工黨領袖艾德禮和保守黨人丘吉爾等人。丘吉爾勸說他們立即聯名給張伯倫拍電報,要求不要破壞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可其他人一個接一個地表示自己不能簽名。當聚會者什麼事情也沒做就決定離去的時候,丘吉爾的眼裡噙滿了淚水。

張伯倫一回到英國就聲明:「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丘吉爾清楚,慕尼黑協定是英國和法國的失敗。他說,慕尼黑協定和保障和平毫無共同點,而且會對英國產生十分不利的後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了。戰爭爆發時,英國政府遲早要把能夠領導抗德的堅強有力的人吸收進來。隨著客觀局勢的發展,丘吉爾參加政府取得政權的希望與日俱增。

1939年春夏之際,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屢遭挫折,但他仍然希望同希特勒談判取得成功,這導致他在英國人民中威信掃地。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局的變化,促成了丘吉爾的政權陰謀日益成熟。

⑸ 二戰時丘吉爾是怎樣概括對德戰爭的目的 德軍入侵英國的企圖為什麼未能得逞

你好!
二戰時丘吉爾是這樣概括對德戰爭的目的:為了維護英國的利益和為了實現和平維護英國的尊嚴,還有就是為了英國在西太平洋的利益,還有就是打敗德國能有效的遏製法西斯實力的蔓延,將世界從戰火中拯救出來。

德軍入侵英國的企圖未能得逞的主要原因:1 登陸作戰 攻方最脆弱的是泅渡階段 當時 德空軍難以成功壓制英國皇家空軍 德國海軍力量跟英國比較 上來就武裝運兵泅渡 基本等於自殺。
2英國掌握信息優勢 有預警時間 突襲幾乎為不可能。
3 英法聯軍為主的英國國防力量強大 且本土作戰 就算德軍登陸成功 他們擅長的以局部地空優勢閃電突襲戰術不能在灘頭應用 面對百萬英軍甚至人民戰爭 不撤回來也只有投降。

⑹ 怎麼看待丘吉爾在評價二戰時說「這本是一場非必要戰爭

這主要是針對英法在二戰全面爆發前對德國的縱容說的。德國在挑起戰爭的初期,實力並不強大,英法聯軍擁有絕對的優勢。而在德國先後吞並捷克,奧地利,波蘭這一系列軍事行動上,英法都採取了被動的縱容。在盟國波蘭受到攻擊後,也是宣而不戰。如果在一開始英法就採取強硬的態度,德國是不敢挑起戰爭的。因為最初德國能戰之兵不過百萬,而法國陸軍有三百萬,這還不算裝備數量上的優勢,以及英國所能提供的幫助。因為一戰各國遭受了重大的損失,都不想再次捲入戰爭,所以英法妄圖通過縱容滿足德國的胃口。事實證明,狼是喂不飽的。

⑺ 丘吉爾是如何強調德國空軍的嚴重威脅力的

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一些講話以《英國仍在沉睡》為題匯集成冊發表了。這個集子出版後,在英國人民中間產生了巨大反響。丘吉爾一再強調德國空軍的嚴重威脅。他說:「過去海軍是英國的可靠後盾,現在不能這樣說了。可惡的空戰方法的發明和改進,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地位。我們已經不是20多年前那樣的國家了。」

⑻ 1911年丘吉爾對德國舉動提出怎樣建議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英德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1911年7月的一天,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乘坐「豹子號」炮艇來到摩洛哥漁港阿加迪爾,派了一些人登陸視察,接著又悄然離去。此舉不僅是警告法國在非洲的擴張,而且是表明德國覬覦非洲的強烈意向。此時,倫敦正沉浸在一片歡樂飲宴、歌舞昇平之中。一向愛管閑事的丘吉爾,慣於對本部職權以外重大問題發議論,提建議。於是,他給內閣成員送去了厚厚的一摞備忘錄。丘吉爾認為英國海軍蓋世無雙,不把後起的德國海軍放在眼裡。兩年前在議會中他曾把海軍大臣提出要造6艘裝備13.5英寸口徑大炮的主力艦計劃視為驚慌失措,並且因擔心實行社會改革計劃缺錢而激烈地反對增加海軍預算撥款。現在,丘吉爾猛轉180度,得出英德戰爭不可避免的結論,成為未雨綢繆的積極備戰派。1911年8月23日,帝國防務委員會舉行會議,聽取陸軍部和海軍部關於戰略計劃的報告。會議同意了丘吉爾備忘錄中關於戰爭主要將在法德兩國陸軍之間進行,戰爭一爆發,英國即向法國派遣遠征軍的意見。帝國防務委員會議還證實,海軍在保證英國遠征軍安全渡過英吉利海峽赴歐洲大陸與法國並肩作戰這一問題上,沒有作任何計劃。為此,首相阿斯奎斯決心更換海軍大臣麥克納。阿斯奎斯決定加強海軍部,擬調丘吉爾去接替海軍大臣麥克納。盡管丘吉爾行為有些古怪,過分熱心地對別人主管的工作評頭品足,引起比他年長得多的內閣成員的反感,但他在貿易和內政大臣崗位採取的積極行動,顯示出他是個富有堅強毅力、決心和組織能力的治國人才。

⑼ 如何評價丘吉爾所領導的頑強抵抗在二戰中的意義

不列顛之戰(Battle of Britai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而這次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英聯邦的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許多被納粹德國佔領的國家的流亡政府,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飛鷹中隊」(Eagle Squadrons)與英國並肩作戰。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以納粹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⑽ 張伯倫和丘吉爾對德國的態度有何異同

張伯倫對德國法西斯採取以妥協退讓和嫁禍於人為主要特徵的綏靖政策。他企圖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慾望,求得自身的一時太平即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框架下的既得利益,並盡可能把法西斯禍水引向蘇聯;同時,德國未直接進攻英國,而且德國打著反共產國際的旗號,符合英國仇視社會主義蘇聯的本能要求。於是,英國夥同法國與德意法西斯背著捷克斯洛伐克簽訂《慕尼黑協定》,在德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後英國沒有對德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即靜坐戰爭。這一系列的作法暴露英國自己的軟弱,助長了德國的侵略氣焰,接著德國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突襲波蘭,挑起「二戰」,英國自食其果遭到德國法西斯的進攻。
丘吉爾對德國態度強硬,採取堅決抗戰政策。這是因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法國的敗亡標志綏靖政策破產;英國已經遭到德國的直接進攻,英國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所以,在不列顛之戰中丘吉爾領導英國軍民堅決抗戰,粉碎了希特勒迫使英國屈服的陰謀;並且積極參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參加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用了貢獻。

閱讀全文

與丘吉爾如何評價德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