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何德國死追英國海軍,到二戰結束都沒追上!為什麼
在歐洲大陸當中英國和德國始終都是競爭的選手,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候,德國的實力迅速大增,並且開始和英國進行軍備競賽。在此之前英國一直都是世界霸主,世界的致命地都被瓜分完畢,為能夠獲得新的致命地,那麼德國為何向英國發動挑戰便不言而喻。可是無論德國是怎樣的發展海軍,可是始終無法真正的趕上和超越,那麼為何德國的海軍始終無法趕上英國呢?
第三,海軍的復雜性。海軍是一個復雜的兵種,沒有數十年的磨練是很難形成有效的戰鬥力的。然而英國擁有悠久的航海歷史,海軍發展了上百年,這點是德國無論如何都比不上的。德國想要通過短時間的投入,便想要趕超英國是有點不太可能的,畢竟雙方無論是在航海經驗,還是造艦經驗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盡管德國的投入不在少數,可是就是追不上英國。以往內英國的航海底子太給力,哪怕是在二戰當中德國艦隊最著名的還是潛艇部隊,給英國的航海線造成巨大的損失。
第四,時間比較倉促。在德國參與進一戰的時候,自家的艦隊還未完全的磨合好便能進入到戰場中,在跟英國的教授當中,無奈落敗。
⑵ 日德蘭海戰中英國和德國海軍各自的失敗原因是
個人的看法。英國本來有優勢,但只會實在太大,判斷失誤,只是追殺德國的前衛艦隊。
接著,又沒有追擊德國逃走的艦隊,沒有在夜晚進行決戰的魄力。否則,是有可能一舉重創德國海軍。
德國海軍成功返回基地。
不過,從戰略上,英國卻沒有失敗,依舊將德國封鎖在港口中。
德國雖然擊沉了很多英國軍艦,但沒有打破封鎖,從戰略上,依舊不利。
同時,雙方都太看重主力軍艦的交鋒了,其實那個時期,比如潛艇,也能發揮出更強的作用來。
⑶ 一戰前德國國力暴漲,為什麼海軍始終追不上英國
戰前德國海軍確實增長很快
但是德國的主要努力方向在陸軍上
所以對海軍的投入仍是有限的,大約只是英國海軍投入的40%
海軍這東西,有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德國的情況,就是海權論里說的,無法在海陸兩個方面獲得絕對優勢
⑷ 為什麼一戰時德國軍艦比英國軍艦航行速度慢
1)兩國形式不同,在一戰時英德兩國的造艦比賽中,德國輸給了英國,那麼放在德國海軍面前這么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旦爆發海上決戰就必須以劣勢兵力對付英國的優勢兵力,為此德國的設計師盡可能加強防禦力以使戰艦可以以質量對抗數量(這也是二戰時德國海軍的造艦思想)而造成航速下降。而關於火炮口徑方面則在一定程度上歸罪於當時的德國高層,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對280毫米火炮有一種天生的好感,直到英國大范圍的使用305毫米艦炮相當長的時間後才在海軍的勸說下放棄對280毫米艦炮的偏愛。
2)技術原因,在當時英國和其它各國全面使用重油鍋爐時,德國海軍還在使用煤油兩用鍋爐,使得當時德國海軍戰艦的航速以及續航力都大打折扣,而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是因為德國國內沒有油田,石油主要依靠進口,因為擔心石油補給中斷而不得已為之(德國人的嚴謹)。
⑸ 一戰中,英國的戰列艦為什麼不敵德國的戰列艦
拜託啊,在日德蘭大海戰中,英國人損失的是戰巡,英國戰列艦,尤其是第五分艦隊的,四艘女王級一出來,德國人扭頭就跑
損失的3艘戰列巡洋艦(1.9萬噸的戰列巡洋艦「不屈」號,2.635萬噸的戰列巡洋艦「瑪麗皇後」號和1.7萬噸的戰列巡洋艦「無敵」)
根據之後的分析,認為是英國人為了追求速度,將大批彈葯放在炮位上(違反操作規章),結果被引爆了,產生了事故
⑹ 二戰德國為何不敢閃擊英國
德國不是不敢閃擊英國,而是戰略目標根本不在英國這邊,德國為了繼續支持自己霸業,需要更多的資源,因此很多戰略都是圍繞資源展開的,只要佔有了足夠的資源,打下英國只是一個小問題。
蘇聯一家獨大,把觸手伸向歐洲,那蘇聯和美國之間的形式就會逆轉,也許三次世界發展隨後就會爆發,然後美國的原子彈就會扔到蘇聯,然後核戰爭愈演愈烈,最終世界毀滅,可怕不,感謝德國先攻擊蘇聯,才讓地球得以保存。以上這一段純屬作者臆想,僅供參考。
⑺ 實力強大的德國在一戰的時候為什麼還是輸了
在一戰前,德國的老鄰居法國,被公認為是歐洲境內陸軍第一牛的國家。而英國的海軍,就不用多說了吧。在當時來說,把全世界的海軍力量加起來和英國海軍對比,能打得過英國嗎?再看看此時的德國。僅僅拿陸軍對比法國稍微有點優勢,但海軍實力雖然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但實力遠遠不如英國,但是德國是一個敢拚命的傢伙。為了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他們居然瘋狂地動員了五百萬德國人民加入了這場戰爭。還花費了一千六百多億馬克來作為這場戰爭的前期預算。而且他背後還有一個捅刀子的奸商,那就是喜歡躲在戰爭後面發橫財的美國。綜上所述:德國的海軍干不過英國,陸軍能夠和法國打個平手,而經濟上又不是美國的對手。即使這樣,一戰時德國依然能把這場戰爭打得如此驚心動魄。
在一戰結束之後,德國不但接受了令人發指的,各種苛刻的不平等條約,國土也支離破碎。搬起一戰這塊石頭砸的不只是自己的腳,連腦袋都被德國自己給砸傻掉了。而作為一戰的延續,德國如果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發展那麼好,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想,對德國了解更深的讀者會給出問題的答案的。
⑻ 一戰前,德國為何敢跟海軍第一強國英國叫板
英國,最早實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英國不僅有了更高的科技,並且因此爆發了一場革命,使得英國獲得脫胎換骨般的升級。這讓英國有了更多的實力去海外擴展殖民地。在一戰爆發以前,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英國也成為人類史上,有史以來,疆域面積最大的帝國。為了維護這些殖民地,英國又建設了一支世界水平最強的海軍。
圖中有顏色的區域,就是大英帝國控制過的殖民地
每當英國人提起這段經歷時,都是滿臉的驕傲幸福。面對這么強大的英國,德國為什麼沒有在一戰前將它拉攏為盟友,反而主動跟它叫板開戰呢?
這跟德國的一段歷史有關。德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經歷過一段非常分裂的時期。那時候的德國被稱作德意志邦國。最多的時候,一個聯邦內,由幾百個小公國組成。這些小公國互相征伐不斷。當時歐洲大陸都普遍認為,德意志邦國支撐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英、法等過蠶食干凈。可誰也沒想到,德意志邦國中,一個叫普魯士的王國開始以強硬態勢崛起,吞並了其餘的小公國,迅速將這些國家融合起來,成為後來的德意志帝國。
當時德意志帝國的首相俾斯麥考慮到德國實力有限,法國又對德國抱有極大仇恨。於是,便推出了聯俄、聯英的外交策略,主張不對外擴張,避免跟這些國家造成不必要的沖突。
圖為俾斯麥
當時的德國跟英國之間,關系非常友好。而德國也利用了這段發展時期,積蓄實力,成為在經濟實力上,歐洲最強,世界第二的優勢地位,僅次於美國。在工業上,德國依靠魯爾工業區這顆大心臟,完成工業輸血。再加上德國工業以嚴謹著稱。在國外訂單上,也比其他歐洲國家口碑更好。
圖為魯爾工業區老照片
俾斯麥下台,德國威廉二世上台後。這位新皇帝看到德國已經擁有的財富,開始想大展手腳。他甚至提出過,德國的首都柏林,應當成為「世界的柏林」,可見他的雄心壯志。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開始改變過去的策略,主張發展海軍,不斷對外擴張,以完成自己要達到的願望。
不過,這個做法很快讓德國跟英國之間的關系出現裂痕。因為英國的主要經濟命脈來自海外的殖民地。而當時全世界的殖民地開墾,已經接近飽和狀態。如果德國這時候強勢進入,必然會擠壓英國殖民地的空間。甚至可能奪走英國的殖民地。這讓兩個國家之間產生了利益上的裂痕。
更加火上澆油的是,德國在外交上,對英國還做了很多失禮的事情,這讓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開始漸行漸遠。雖然英國跟德國的皇室,有著特殊的血緣關系。威廉二世的表親,就是英國的國王。但依然無法挽回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
圖為威廉二世
前面講到了,當時德國的實力確實夠強,再加上德國對外擴張的願望。讓德國有底氣,也有理由的跟英國叫板。而英國在德國叫板後,會迅速回應,除了因為要保住自己的殖民地,還有以一個原因在於,英國「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這個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地位。具體做法就是,英國會跟其他較弱的國家聯合起來,一起對付能威脅到自己地位的國家。德國的叫板,英國的回應,其他國家為了挽回自己利益的參與,最終導致了一戰的不可挽回。
⑼ 歷史德國憑什麼挑戰英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德國實力大增,普法戰爭德國獲得巨額賠款和阿爾薩斯和洛林,礦藏豐富。而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資本大量輸出,設備更新慢,發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