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戰時期各國武器裝備
1、一戰
新 式 武 器 裝 備
輕 武 器
⊙沖鋒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誕生[圖]
機 槍
⊙機槍從誕生到一戰發揮巨大作用的歷程[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馬克沁機槍[圖]
坦 克
⊙坦克的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鋼甲鐵馬
⊙坦克的外形與結構[上]
⊙坦克的外形與結構[下]
飛 機
⊙空戰的出現:從磚頭、刀子互搏到殲擊機的問世
⊙一戰中的戰斗機[圖]
⊙ 一戰飛機的速度和載彈量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武器趣談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軍事應用[圖]
潛 艇
⊙人類的潛海夢與潛艇雛形[上][圖]
⊙人類的潛海夢與潛艇雛形[下][圖]
⊙現代潛艇的誕生[上][圖]
⊙現代潛艇的誕生[下][圖]
⊙一戰前潛艇成為實用性武器
⊙潛艇一戰初顯身手不凡[圖]
⊙「水下幽靈」 ——潛水艇
化 學 武 器
⊙一戰違反國際公約的化學戰
⊙化學武器簡介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blade/yizhan/yizhan.html
2、二戰
二戰中的經典武器
http://..com/question/9551135.html?si=1
回答1, 1914年開戰時,英國現役戰艦包括:無畏艦20,戰列巡洋艦9,前無畏艦(也應該算為戰列艦)40,裝甲巡洋艦34,輕巡洋艦63,驅逐艦/魚雷艇250。
回答2,庫爾貝」級兩艘
「普羅旺斯」級三艘
「黎塞留」級一艘(在建一艘)
戰列巡洋艦:
「敦克爾克」級兩艘
重巡洋艦:
「阿爾及爾」級一艘
「迪凱.斯納」級兩艘
「絮弗倫」級四艘
輕巡洋艦:
「迪蓋.特魯因」級三艘
「聖女貞德」級一艘(訓練用)
「埃米爾.波廷」級一艘
「拉加利索尼耶」級七艘
布雷巡洋艦:
「普魯東」級一艘
回答3, 找了半個小時,實在找不到
回答4,
56-2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於1968年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現已退役。
該炮炮身由線膛身管、錐形擴大葯室、調孔環、炮閂座、炮閂、擊發機構組成,炮閂為斷隔螺閉鎖結構;炮架為可折疊三腳架,炮身和炮架可快速分解和結合,必要時可不用炮架,實施肩扛炮身射擊。
口徑:75毫米
戰斗狀態全重:52千克
炮身重:34千克
炮架重:16千克
炮身長:2124毫米
火線高:425-720毫米
全彈重:
破甲彈:6.58千克
榴彈:8.8千克
破甲彈破甲厚度:
150毫米/30度
180毫米/0度
彈葯基數:30發
初速:
破甲彈:285米/秒
殺傷爆破榴彈:310米/秒
射速:6-8發/分
最大射程:
榴彈:6500米
直射距離:
破甲彈:340米
高低射界:-5度-30度
方向射界:360度
炮班人數:7人
回答5,全長 : 42.97米
寬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噸
炮口徑 : 800毫米
炮長: 32.48米
炮重: 400噸
射擊角度: +53 度
炮彈重 :
7.1噸(穿甲彈)
4.8噸 (高爆彈)
1.8 - 2.0噸 (推進燃料)
炮彈射速:
720米/秒(穿甲彈)
820米/秒 (高爆彈)
射程 : 28 - 47 公里
回答5,
942年初,終於製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軍需部長斯佩爾出席的驗收儀式,它被700萬馬可被軍方購買,以工程師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稱「多拉」。它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斗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在試驗彈道性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梁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後,先用2台巨型起重視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1名少將指揮1400餘人奮戰3個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頓,一枚高爆彈重4.8頓,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巨炮製成後被命名為「多拉」炮,原計劃攻擊馬其諾防線,可是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蘇德戰場迫切需要重型火炮,於是「多拉」炮被運到黑海之濱,襲擊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運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國在此戰中慘敗,9月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運回,「多拉」列車炮又會同「卡爾」「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德軍在蘇聯重兵壓境,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為鎮壓波蘭人民的反抗,僅不顧彈葯吃緊,極其殘酷地有組織和分步驟的炮轟和爆破,將華沙全城幾乎痍為平地。
1945年4月,德國工程師為免被繳獲,拆除的「多拉」,盟國軍隊繳獲了這門巨炮的部件,在德國希爾雷本靶場發現過一根炮管和幾發炮彈。
回答6,http://hi..com/%C7%D8%CF%C8%C9%FA/blog/item/09987409f5da51ae2fddd402.html裡面有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驅逐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成為真正的「多面手」。一戰結束後,各國海軍均毫無例外地認為,驅逐艦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驅逐艦能夠佈雷、掃雷,能夠為運輸船隊和艦隊提供反潛支援,能夠搜索敵潛艇,能夠攻擊敵海上運輸線,能夠炮擊敵地面目標,而且驅逐艦還有魚雷攻擊能力,是艦隊作戰中不可缺少的防護力量。
驅逐艦的排水量進一步增大。英國海軍最早的「江河」級只有550噸左右,而後來澳大利亞、德國、英國和義大利的驅逐艦都增加到800-850噸。戰爭實踐表明,驅逐艦的艦體需要增大,武備要加強,航程也要提高。
沙皇俄國海軍吸取了1904-1905年日俄戰爭的慘痛教訓,在驅逐艦革新方面走在了世界各國的前列。1911年下水的「諾維克」號航速可達38節,裝有4門4英寸口徑火炮和8具魚雷發射管。爾後的改進型的魚雷發射管增加到12具。至戰爭結束時,英國建造的W級排水量已達1500噸,有4門火炮和6具魚雷發射管;而德國的S-113級排水量更是達到了2000噸,艦上裝有4門5.9英寸口徑大炮,其武備強度和排水量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某些巡洋艦。
根據戰爭實踐的需要,驅逐艦上增加了很多新型武器裝備,需要更多的水手來操作這些裝備。尤其是當驅逐艦裝備了深水炸彈或水下聽音器(美軍稱為「聲納」)後,就具備了極為有力的反潛手段。一些海軍武器設計師認識到,在反潛作戰中,驅逐艦的高速並不能佔到很大優勢。於是,他們就對擔任護航任務的驅逐艦進行了優化改造,稍稍降低了航速,但卻極大的增加了航程,更適於執行遠洋長途護航任務。
兩次大戰之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大部分國家都中止了海軍武器建造計劃,只有義大利和日本仍在執行戰時擴軍方案。美國海軍將其戰時建造的「平板」驅逐艦轉為預備役,而美國國會又不肯撥款建造新的驅逐艦。因此,除義大利和日本外,世界各國海軍在二戰中使用的驅逐艦大部分均為一戰結束後建造的。
1927年,日本建造了「吹雪」級特型驅逐艦,使驅逐艦的性能又躍上一個新的高度。該艦裝有6門(3座雙聯裝)5英寸口徑主炮,與當時驅逐艦慣用的單管、開放式主炮炮塔形成鮮明對比。而且該艦主炮仰角可達75度,能十分有效地實施對空射擊。艦上裝有9具魚雷發射管,火力十分強大。動力系統使用柴油發動機,最高航速達38節,即使是15年後,仍可保持34節航速。
當時美國、英國、義大利和德國海軍普遍使用直徑21英寸的魚雷,而日本海軍已開始裝備直徑24英寸的強力魚雷。日本方面一直對此守口如瓶,視為國家機密。1933年,日軍裝備了93式遠程氣動魚雷,航速為49節,最大航程達22000碼,為當時美國魚雷的3倍多。
在歐洲,由於受到20世紀20、30年代簽訂的海軍限制條約的影響,驅逐艦的建造走向兩個極端。法國一戰結束後繳獲了德國的S-113型驅逐艦,很受啟發,建造了一系列的「超級驅逐艦」。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建造了「莫加多爾」號驅逐艦。該艦排水量超過4000噸,裝有8門5.5英寸口徑大炮(4座雙聯裝)和10具魚雷發射管。通常被稱為「反驅逐艦驅逐艦」(Contre-torpilleurs)。該艦的火力甚至超過了英國同時期建造的「阿雷蘇薩」級輕巡洋艦。在二戰期間,美、英兩國經常將法國驅逐艦稱為輕巡洋艦。
當時訂立的海軍軍控條約對600噸以下的艦艇並未做出限制,義大利首先利用這一漏洞,開始建造600噸左右的小型驅逐艦。爾後,其它國家也紛紛追隨。二戰中的實戰表明,這種「增大版」的魚雷艇通常都有過載的弊病,很容易在氣象復雜的海面上傾覆,而且作戰效能也遠遠不如真正的驅逐艦。義大利的海軍武器設計師積極發揮其創造才智,想盡各種辦法減輕艦上武備的重量,比如將魚雷直徑縮小到17.7英寸。
美國的「平甲板」式驅逐艦已全部過時,但新型的驅逐艦直到30年代中期才開始出現。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將驅逐艦的排水量限制為1500噸,美國當時新問世的驅逐艦緊守這一規定,不敢有絲毫越軌。直到有關條款將上限放寬為3000噸後,美國驅逐艦的排水量才開始增加。
美國驅逐艦的設計思想比較強調航程遠,主要是為了准備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與日本海軍作戰。美軍在二戰前建造的驅逐艦裝有5門5英寸口徑主炮,魚雷發射管的數量逐漸從8具增加到16具。從1939年開始,美國開始大量建造驅逐艦,基本配置沒有什麼變化,只是魚雷發射管減少至10具。
『貳』 二戰德國法國通訊器材對比誰知道 誰知道 據說二戰前法國戰場上沒電報機靠摩托車去報信,這是真的假的
沒電報機肯定假的,摩托傳信是真得。另外說說,拿破崙後無法軍。二戰比義大利還垃圾的醬油法軍,戰後只知道對女人發威的垃圾國家
『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單兵裝備怎麼
平均水準
德國士兵裝備一隻毛瑟98步槍,隨身攜帶80發子彈和4枚手榴彈,沒有像老美那樣配備手槍
總體上和其他列強差不多,但德國士兵的訓練比較好。但弱於早期的英國軍隊
在機槍配置比率上,德國比法國和英國高
後期,為了打破塹壕戰,德國人搞出了滲透戰術,組成了專門的突擊隊,突擊隊裝備就好了
一般有MP18沖鋒槍、MG15機槍、毛瑟自動手槍和特別改進彈匣的盧格手槍
此外還有繳獲的劉易斯機槍和麥德森輕機槍
『肆』 一戰時期德國主要裝備什麼坦克!
一戰德國只研製過少量AV7坦克(第七交通處縮寫)。並於1971年10月正式投產。
A7V參數:
戰斗全重:30t
乘員人數:16~26人
火炮:57mm低速火炮
機槍:馬科沁7. 92mm重機槍
動力設置:2台直列4缸水冷民用汽油機,最大功率:2x100馬力。有螺旋彈簧式懸掛裝置。
最大速度:10km/h
車體為鉚接結構,最大裝甲厚度達30mm。
早期坦克車體高大笨重,車底距地高僅有200mm,容易托底,(現在看來它更像一輛裝甲輸送車);可靠性較差,加之生產數量少(第一批僅生產20台),在一戰中發揮作用並不大。但A7V整體優於英國I型坦克。從綜合火力來看一炮六槍的武器系統明顯優於I型甚至是IV型;從時速看,10km/h略高於I型坦克;從防護來看30mm無壓力。
世界第一次坦克VS坦克發生在德國A7V和英國IV之間,一輛A7V在擊毀一輛IV後被另一輛擊中,結果A7V還可以開回去…
『伍』 一戰時德國武器
大貝爾塔重型火炮
馬克1型(早期的坦克之一)
福克1型2型
德國還是最早用生化武器的
還有牛X的巴黎大炮...
感謝1L
差點忘了A7V....
鋼盔...不算吧
步槍
毛瑟經典
MP44
MG42
G43狙
『陸』 一戰中,德國、英國各用了什麼新式武器這是第幾次工業革命的產物
最主要的是坦克、飛機。不包括戰艦,早在大戰爆發20年前的中日甲午海戰,就出現了雙方多艘主力艦(戰列艦)大規模混戰的景象。
應該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
『柒』 德國mp18一戰時期的武器
MP18,是沖鋒槍的型號,MP18在當時的中國俗稱花機關
『捌』 一戰德國飛機是怎麼通信的
當時飛機很簡陋,沒有電台通訊,飛機之間只能通過簡單的搖晃機翼、打手勢來溝通,
而偵察機往往要將寫好情報的紙放在鐵皮桶中,然後扔到己方陣地上
『玖』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普遍的武器是什麼為什麼
一戰中最標志性的武器、也是到目前為止殺人最多的武器是馬克沁機槍,機槍的出現導致了塹壕站的出現和戰爭形勢的變革,軍隊不再是敲著鼓點集群沖鋒,而是偷偷的滲透了。同時一戰的進程也因為機槍的出現而出現了重大的變革,這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革命性的。
海軍方面有人說是潛艇,其實個人認為一戰時期最重要的海軍裝備是航空母艦。12年的競技神,14年的皇家方舟,乃至後面越來越多的航母不但是當時最新興的海軍裝備,而且也成為了後來二戰乃至現代戰場上海軍戰法的絕對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