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德國如何變成強國

二戰德國如何變成強國

發布時間:2022-07-30 03:11:42

① 戰敗後的德國為什麼能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強國

戰後,德國受到了制裁,因受美英法蘇的牽制,最終美國基本接管了德國軍事,失去了國家主權,德國在惶恐中度過。不過,很顯然,德國也不用再為那龐大的軍費買單,這是不幸中的萬幸。沒有了沉重的軍事開支,便可以集結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用於經濟發展中去。
1947年7月,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對二戰中被戰爭破壞的歐洲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而聯邦德國(西德)也在被援助者之列。從地里位置來看,德國地處歐洲核心區,又毗鄰這蘇聯,是美國對抗蘇聯的橋頭堡。美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遏制蘇聯向西躍進,將德國這個戰爭前線變得強大很有必要。受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影響,聯邦德國在金融、技術、設備等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援助,也堅固了西德經濟發展的基石。

② 德國經過二戰後,怎麼又重新崛起的

戰後被分裂成東德跟西德 東德在蘇聯的控制下經濟發展畸形 而西德戰後在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同時被限制發展軍事實力 得以把重力發展在經濟上 這也跟德國人的性格有關 德國人做事比較嚴謹認真。

③ 作為二戰戰敗國的日本和德國為什麼又成為世界強國

關於德國:
首先,作為中歐國家,他是歐洲的中心,對於東西、南北歐洲來講,它有承上啟下的地緣優勢,這方面就如我們的河南省一樣,地緣優勢決定了它不會弱到哪裡。然後底子好,德國是一個有工業傳承的國家,他的工業製造一直被世界認可著,這點沒辦法,看看汽車就知道了,好就是好,沒法子;最後,戰後德國統一後,能夠馬上崛起,說直接點,還是歐美體系希望他成為對抗東方社會主義陣營歐洲方面的橋頭堡/馬前卒,所以基於這個戰略需求,德國不能太弱不禁風。
關於日本:
首先,底子也行,作為近代史後期的工業強國,他們的工業傳承獨立一種風格,但也被世界接受,比如電子數碼類最為突出。之後,它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特別是朝鮮戰爭、越戰,它都成了美帝在亞洲的前伸基地,同時帶動了它的自身經濟發展。最後,它也是戰後歐美體系對抗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的在遠東的橋頭堡/馬前卒,同德國,戰略需求要求這個「卒子」不能太弱。
----------總之,作為二戰的發起國,他們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底子好、戰略需求」是最為主要的原因。

④ 德國原本是一個不太強的國家,為什麼能在二戰之後迅速崛起

說起二戰,我們現在都知道是因為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大法西斯國家挑起的,從而引發了人類歷史上最災難深重的一次戰爭。後來二戰的結束,當然也是伴隨著這三個國家的失敗而來的,作為戰敗國,這三個國家自然是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制裁。

原因二:有援助

前面說到第一個原因里,他們具備崛起的必要條件,但是還缺少一件東西,那就是錢。所以這第二個條件,就是錢,這時,一個重要的角色出場了,那就是美國。美國當時給日本和德國都提供了援助,而且一開始給日本的援助還是無償的。

⑤ 一戰德國戰敗後為何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呢

在世界歷史上,德國可謂是一個傳奇,因為德國這個國家,是幾次世界大戰的挑起者,每次都以失敗告終。而且國內被炸的稀巴爛不說,還要賠付巨額的賠款。但是,戰爭過後,德國的國家實力和軍事力量卻能夠迅速的恢復,並且很快再次成為軍事強國,這一點很讓人不理解,那到底為什麼呢?

⑥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贊揚和肯定。英國歷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么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大學也許是觀察德國人最好的窗口。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國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政府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這種多軌、多類型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⑦ 二戰時期德國是通過什麼條件強大起來的

一戰後,戰勝的英法等國為了討論對德問題曾經在巴黎和會上激烈爭吵,法國的主張是要盡可能削弱德國,而英國的想法是為了維持歐洲大陸的均衡,建立一個低檔蘇聯的屏障,不要太削弱德國,於是,有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

主要內容有:

重新劃分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十五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不得同它合並;承認波蘭獨立,把原屬波蘭的領土基本上還給波蘭;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限制德國軍備。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只能保留輕型水面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準擁有空軍。
德國支付大量戰爭賠款。
德國廢除皇帝制度,建立共和國
這個合約並沒有消除德國的軍國主義和封建傳統,反而給了日後的法西斯分子煽動民族仇恨的口實,
1918年爆發的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資產階級利用社會民主黨篡奪了政權。1919年2月6日,國民會議在小城魏瑪召開,討論制定憲法,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即魏瑪共和國,艾伯特當選為總統。

8月,魏瑪憲法生效。憲法規定了國家的議會制共和國政體和德國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以及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原則。在鎮壓下工人階級革命斗爭和平定了極右反動勢力的暴動後,共和國暫時得到鞏固。大力扶植壟斷資本,藉助外國資本特別是美國資本的流入,工業生產迅速達到和超過戰前水平,1929年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在資產階級民主范圍內竭力加強壟斷資本的政治統治,削弱工人民主權利。1925年軍國主義分子、前帝國元帥興登堡當選為總統。外交上通過合法途徑,簽訂《洛加諾公約》,加入國際聯盟並任常任理事國,重新取得歐洲大國的地位。1929年,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嚴重打擊。政府反危機措施不力,極力把經濟危機轉嫁到勞動人民身上,激起人民群眾強烈反對。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希特勒很快就除掉了自己的盟友。他利用各資產階級政黨都贊同的一項「授權法」為自己確保了幾乎是無限的權力並取締了除納粹黨外的一切政黨。各個工會均被搗毀,基本權利名存實亡,新聞自由被取消。執政當局對己所不悅之士進行肆無忌憚的恐怖鎮壓。成千上萬的人不經法庭程序就被關進了匆忙建立的集中營。議會的各級機構被取締或被剝奪了權力。1934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大權獨攬,身兼總理和總統,並作為最高統帥掌握了在此之前還有些獨立性的國防軍。

在魏瑪共和國的短暫年月里,對自由民主制度的認識還沒有在多數德國人心中紮根。首先是長期內政混亂、政敵之間的武鬥直至流血巷戰以及由於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大批失業等現象都極大地動搖了人們對國家權力的信任。而希特勒卻通過各種就業和擴軍計劃恢復了經濟並迅速減少了失業。此外,世界經濟危機的結束也為他提供了有利條件。

希特勒開始時幾乎能勢如破竹地達到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目的,也更加加強了他的地位:1935年,一直由國聯管理的薩爾地區回歸德國,同年,帝國恢復了國防主權;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從1919年以來就已非軍事化的萊茵河地區;1938年奧地利並入帝國,西方國家縱容希特勒吞並蘇台德地區。所有這一切使希特勒得以容易地實現其另外的目標,盡管社會各階層中都有勇敢地抵抗獨裁者的人士。

甫得政權,納粹當局立即開始實行它的反猶太人計劃。猶太人的各項人身權利和公民權利被逐漸剝奪。誰有辦法,就設法逃亡國外以擺脫迫害。

對政治上的反對者進行迫害和壓制言論自由同樣使成千上萬的人離開祖國。許多最優秀的德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和科學家逃亡國外。

由於英法困於1929年的經濟危機不能自拔,害怕引起戰爭,同時為了使德國成為反蘇聯的陣地,對德國的擴張
實行綏靖政策,使希特勒的野心和膽量更大。他一開始就在准備一場他藉以統治整個歐洲的戰爭。1939年3月他讓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就已證明了這一點。1939年9月1日,他進攻波蘭,從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歷時5年半,使歐洲的大片土地成為廢墟,奪走了5500萬人的生命。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德國如何變成強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