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義大利,日本人口有多少
加拿大和義大利,在三四千萬左右。
德英法在六千萬左右。
日本一億二千萬
美國三億多。
⑵ 哪個國家人口最多
人口最多的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人口:13.47億)
根據2011年的數據,中國仍然是人口最多的國家,總數為13.47億。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 ,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2018年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元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也是許多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被認為是潛在超級大國之一。
第二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印度
人口數:11.04億
第三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美國
人口數:2.96億
第四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印度尼西亞
人口數:2.22億
第五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巴西
人口數:1.84億
第六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巴基斯坦
人口數:1.62億
第七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孟加拉國
人口數:1.44億
第八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俄羅斯
人口數:1.43億
第九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奈及利亞
人口數:1.32億
第十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日本
人口數:1.28億
11墨西哥.
12菲律賓.
13德國.
14越南.
15埃及
16土爾其.
17衣索比亞.
18伊朗.
19泰國.
20法國.
可以說,老齡化就是人口結構不諧調導致的,那麼解決人口結構的不諧調因素也應該從人口政策上下手。人口政策(populationpolicy)是由政府頒布的,,目的在於影響人口增減、過程、規模、結構或分布。
人口政策的種類:
第一,從人口政策所的實時方式來看,人口政策可分為直接人口政策、間接人口政策和隱含人口政策。
第二,根據人口政策的實施目標可分為內部人口政策和外部人口政策。
第三,根據人口政策的內容可分為限制人口增長的政策和鼓勵人口增長的政策。
因此第三種類的人口政策與預防當代老齡化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聯合國資料表明,1988年,在131個發展中國家中,有68個國家國家決定不對生育率進行干預;有61個國家制定了降低生育率的人口政策,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國家決定增加或維持現有的生育率。
限制人口增長的政策是與20世紀50年代之後,60年代後得到普及,包括該改善死亡率政策、鼓勵遷移政策和計劃生育政策等。80年代後,世界上大約一半左右的國家明確表明了限制生育的人口政策。
世界人口,是指世界(地球)上在某一時刻的人口總和。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估計,截至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億人。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顯示全球人口在2012年3月12日突破70億;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則顯示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達到70億,2014年達到71億。2016年,世界人口達到了7,262,306,342人(72億6231萬人)。
世界人口在13世紀50年代的黑死病和歐洲大飢荒時期後就不斷地增長,當時的世界約有3.7億人。隨後由於戰爭等因素,增長速度時快時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1950年代起,由於導致人口增長放緩的因素(如戰爭和飢荒)的減少,世界人口增長速率明顯加快——每年超過1.8%。這一狀態持續到1970年。1963年世界人口增長了2.2%,達到了歷史峰值。隨後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生育觀發生改變,人口增長率逐漸下降。2011年,世界人口增長率約為1.1%。預計2040年前,世界人口將達到80億。
當前的預計都顯示世界人口將在未來數十年持續增長,但由於較難估計出生率下降等因素,無法得出具體數值,僅得出2050年世界人口將大約在75億至105億之間,取決於出生率下降的速度。長遠看來,估計2050年至2150年左右世界人口將停止增長並緩慢下降。與此同時,一些分析也對人口增長能否可持續表示擔憂。
⑶ 德國和日本相比,誰的綜合國力更強
對比軍事、經濟、科技,以及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日本要比德國更強一些。
德國和日本同為二戰的戰敗國,都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扶持。相比之下,兩個國家在經濟和領土面積上相差無幾,可以說在綜合國力方面二者非常的有可比性。綜合國力不單單是指一個國家的某一方面,而是這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考量。例如,這個國家的科技、軍事、經濟、文化,以及國際影響力等都包含在內。
在國際影響力上來看,德國背靠歐盟,而且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國,所享受的待遇也會更大。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正是由於歐盟的存在,所以德國的國際地位更高一些。
所以綜上所述,日本的綜合國力要比德國強,畢竟日本追求的是各個領域全面發展。而德國則更加註重經濟,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
⑷ 當今的德國和日本,哪個綜合國力更強
對比軍事、經濟、科技,以及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日本要比德國更強一些。
德國和日本同為二戰的戰敗國,都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扶持。相比之下,兩個國家在經濟和領土面積上相差無幾,可以說在綜合國力方面二者非常的有可比性。綜合國力不單單是指一個國家的某一方面,而是這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考量。例如,這個國家的科技、軍事、經濟、文化,以及國際影響力等都包含在內。
在國際影響力上來看,德國背靠歐盟,而且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國,所享受的待遇也會更大。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正是由於歐盟的存在,所以德國的國際地位更高一些。
所以綜上所述,日本的綜合國力要比德國強,畢竟日本追求的是各個領域全面發展。而德國則更加註重經濟,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
⑸ 德國和日本哪個面積大
日本面積更大。日本陸地面積:37.8萬平方公里,德國陸地面積:35.7121萬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1月,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陸地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日本東部和南部為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自然資源
德國是自然資源較為貧乏的國家,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約2/3的初級能源需進口。天然氣儲量約3820億立方米,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約1/4。
硬煤探明儲量約2300億噸,褐煤約800億噸;其他礦藏的探明儲量為:鉀鹽約130億噸,鐵礦石16億噸,石油5000萬噸。東南部有少量鈾礦。森林覆蓋面積1076.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約30%。水域面積8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2.4%。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德國、網路——日本
⑹ 德國和日本哪個經濟實力比較強
經濟實力比較強的話,這個需要在哪些方面來對比呢?今天拼音上對比的話,日本應該是更優勝一些的。
⑺ 二戰時各國人口排名
二戰時期,印度的總人口約 3.78億,再加上英國的其他殖民地,英國總人口超過4.4億。也就是說,在二戰時期,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應該是英國。其次中國,蘇聯和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實際上只有8個,分別是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以及德日意軸心國。而人口大國也主要在這些國家裡面。簡單分析下二戰各國人口。
德國的人口比較復雜,但由於德意志民族的單一性,一般以民族來算德國人口,1933年德國人口6603萬。奧地利被德國合並時有近700萬人口,蘇台德區有300萬人口,薩爾區75萬人口,梅梅爾區應該還有若干,波蘭200萬日耳曼人,羅馬尼亞90萬,義大利25萬,阿爾薩斯150萬。不算波蘭、羅馬利亞、義大利總人口人口一般認為是8000萬。
而日本和義大利人口分別為7200萬、4100萬。德國的標準是5個國民出一個兵,日本的標准時7個國民出一個兵,義大利動員力差,30個國民才出一個兵,最後德國動員了1700萬軍人,日本動員了900萬軍人,義大利動員了120萬軍人,合計2720萬軍人。
1939年的時候,英國人口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蘇聯人口超1.6億,美國人口超1.3億,日本人口7800萬,南斯拉夫有1300萬,中國1937年人口超4.4億。1939年蘇聯人口為16000萬,1940年吞並了波羅的海三國後,1941年戰前蘇聯人口達到了18000萬。名副其實的世界人口大國。
美國自1790年開始,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1940年末13216萬,1930年末12320萬,10年只增長了不到1000萬,平均1年一百萬不到,13300萬可以認為是1941年戰前美國的人口。
同盟國5國英美蘇中法,人口合計81000萬人口,最後英國動員400萬,美國動員了1600萬,蘇聯動員了3400萬,中國動員了800萬,法國動員了估計200萬,合計6400萬軍人。
然而,如果廣義地說,這個數據實際上也不準確。因為二戰時的英國依然是日不落帝國。英國本土只發動了400萬軍隊,但英國還擁有埃及、英屬印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印度仆從軍都有數百萬。
大英帝國崩潰,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依然是中國:
不過在二戰結束後,英國被兩次世界大戰打的已經沒有實力維護大英帝國,他的殖民帝國分崩離析。加拿大獨立、澳大利亞獨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區也全部獨立了出去。當今世界,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依然是中國。其次印度,而美國人口位居世界第三。然而,隨著中國生育率下降,不出十年,印度人口就將超過中國。
⑻ 當今天下,日本與德國實力對比,誰更強
日本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在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中是一個存在感很強的國家。日本不僅擁有世界第三高的GDP,而且工業體系相當完善,經濟發展充滿活力。目前日本綜合實力明顯強於德國。
軍事實力比較:和日本比德國好。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軍事發展受到限制,在歐洲的整體軍事實力弱於英法。雖然日本在二戰中也是戰敗國,但日本自衛隊的軍事擴張在近二十年來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裝備精良、經常參加維和行動、與美國軍事交流密切的日本海軍。德國雖然也有強大的軍事工業基礎,但德軍厭戰情緒十足,國防開支減少,使得很多軍事裝備陳舊,在北約作戰中往往無法發揮作用。
國際影響力比較:和德國是絕對的歐洲大佬,歐盟的創始成員國,以德、英、法為首的歐盟,甚至敢於挑戰美國。近年來,德國甚至在許多國際事務中與美國作對。可以說,德國作為歐盟老大,還是有很強的憂患意識的
民族凝聚力比較:是否強大與民族凝聚力密切相關。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經過明治維新的現代工業化,二戰的外敵侵略,以及戰後的恢復重建,日本人往往可以“擰成一條繩”完成大事。日本人工作一絲不苟,集體榮譽感強,是一個紀律性和服從性很高的民族。日本發展到今天的卓越水平,離不開他們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對比德國,二戰結束後,東西德差距持續,經歷了一段移民潮。今天的德國民族構成復雜,普遍安於現狀,缺乏比較危機感,更談不上民族凝聚力。如果你真的想做大事,日本人可能要比德國人做得更仔細更好。
綜合從各個方面來看,日本顯然要強於德國,日本與德國都是二戰戰敗國,都經歷過戰後重建,而且都接受過美國的援助,但德國在戰後經歷了四十多年的分裂(東德、西德),導致經濟發展東西不平衡。而日本則抓住機會,憑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奮力發展經濟,終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末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綜合實力來看,德國與日本的差距並不大,但由於日本近年來飽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低出生率的困擾,未來發展的前景,德國要好與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