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英國相比,德國的政體有何特點
英國是君主立憲.有國王.
議會分上院和下院.上院是貴族,沒有實權.下院是選舉的議員,僅僅下院有實權.
英國主要是習慣法為主.
政黨為:保守黨,工黨,自由民主黨.
德國是議會制民主國家.
大陸法系.
有國家總統,但是沒有實權.
實權在德國總理手裡.
議會只有一個,不分上下院.
黨派比英國多,比法國少.基督教民主聯盟(黨首是 科爾)曾經長期執政.
2. 德國政體有什麼特點,這一特點給人類歷史帶來了什麼影響
君主擁有極大的權力,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休息色彩,是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德國積極對外擴張,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給世界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3. 概括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①聯邦主席由普魯士國家擔任,稱德意志皇帝」。是國家的元首,擁有任命官吏、創製法律、統率軍隊、決定帝國對外政策以及主宰議會等大權。
②宰相只對皇帝負責,在內閣中擁有絕對權力。
③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是帝國的最高機構,實際上是擁有權力的上議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人,其中普魯士代表17人,操縱著聯邦議會。帝國議會由普選產生,但作用很小。
德國君主立憲政體,使帝國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規定帝國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實質上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4. 德國統一後建立的政治體制的特點
德國,議會共和制.議會制民主共和制.是以議會作為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是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的結果.不設君主.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有一定的任期.國家元首(總統)的地位是象徵性的.只是虛位.沒有實權.議會是國家的權力中心.政府由議會產生.取得議會選舉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閣上台.政府對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時政府就要辭職或是呈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政府官員和議會可以相互兼任.
5. 英美法德四國的政體特點分別是什麼
英國,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
美國和法國都是總統共和制。國家最高權力由總統和議會按不同職能分別執掌和行使的一種政體形式。總統共和制下,總統和議會分別由選舉產生,任期限定,內閣由總統組織並對總統負責,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與議會之間有權力制約關系。
德國,議會共和制。議會制民主共和制.是以議會作為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是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的結果。不設君主.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有一定的任期.國家元首(總統)的地位是象徵性的.只是虛位.沒有實權.議會是國家的權力中心.政府由議會產生.取得議會選舉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閣上台.政府對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時政府就要辭職或是呈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政府官員和議會可以相互兼任.
每個國家由於各自的歷史原因,即使是相同的政體,也會有很多細微的不同之處(好吧,我承認這是屁話),比如同樣是君主立憲,光榮革命帶來的英國君主立憲,和戰敗後強行從二元君主制轉變過來的日本君主立憲,是有很多很大不同點的。所以想要真正了解一個國家政體的特點,我的知識水平也有限得很,很難清晰得解釋出來,只能給你介紹他們政體的整體特點了。
政體的釋義我是抄至各政體的網路詞條,你可以直接去網路里看詳細的,那才是前人總結出的精華啊。
6. 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什麼
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專制主義色彩濃厚、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宰相只對皇帝負責。
君主立憲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用共和政體。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君主雖然是國家元首,但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力范圍,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力范圍也各不相同。君主立憲制與一個國家的國情和文化傳統有著密切關系,它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同時也有一定的妥協性,局限性。
(6)德國政體有什麼特徵擴展閱讀
二元君主制的起源:
二元君主制是起源於近代歐洲現代化,從政府層面看來,在有兩個形式上矛盾的方向同時進行,便是民族國家的中央集權制的成立,和相對的自由民主的私有財產的確認,在後世理解是因為公民社會和理性主義發達的結果,所以可以接受政府以獨立於營利事業原則外運作,而專注於國防和外交事務。
但在較後才開始現代化的歐洲國家,為了擴張政府權力又為了吸納社會上不同的思想的人士,為了晉身政府層面加強其運作,於是一部分君主制國家在統一和獨立的同時,編成了憲法成立議會,但和「虛君共和」相反是「虛位議會」制度。
7. 德國政體有什麼特點
1、美國政體:總統制共和制「聯邦制」是美國的國家結構,而不是政體。2、英國政體君主立憲制3、德國政體議會制共和制
8. 德意志帝國的政體特點是什麼 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是什麼
(1)政體特點: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國的全部軍政要職被容克地主包攬,普魯土的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具體表現: ①帝國皇帝世襲,權力巨大,任命帝國宰相,有權召集和解散議會o ②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③兩院制議會中,聯邦議會權力巨大,負責法律審批,帝國議會具有較小的權力,雖有立法權,但必須經過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 (2)原因 ①德國資本主義發展起步晚,新興資產階級軟弱,而封建容克.地主和軍閥勢力強大。 ②德意志的統一不是「由下而上」地由人民決定;而是「自上而下」地由普魯土王國通過王朝戰爭實現,普魯士權壓群邦,諸國皆有新帝國「大普魯士」之感。 特點是一種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要從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德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途徑等方面分析。
9. 概括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行政權與立法權沒真正分開; 議會中,聯邦議會(上議院)權大,帝國議會(下議院)權小; 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性。 進步性: 局限性: 確立的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保留了君主制度和軍國主義傳統,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建立了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國,德國歷史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使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很快躋身於資本主義強國。
1871年至1918年的二元君主制聯邦制國家。其正式國號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並一直沿用至魏瑪共和國(1918-1933)和納粹德國(1933-1945)。
1864年-1870年間,普魯士王國先後通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三次王朝戰爭,完成德意志統一。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帝國誕生。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1882年,與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一戰時的三國同盟軍事集團正式建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作為同盟國一員參戰。1918年末,此時同盟國敗局已定,德國內部厭戰情緒高漲。11月3日,由於不滿海軍部對反戰水兵的迫害,基爾水兵起義發生,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11月9日,由於革命已蔓延至全國,皇帝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並連夜出走荷蘭,德意志帝國宣告滅亡。
依據1871年4月16日所頒布的由普魯士王國憲法為基礎所修改的帝國憲法,帝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22個州、3個自由市和1個直轄區組成。各州把軍事、外交、海關、刑事等權力交給帝國政府,只保留教育、衛生和地方行政等權力,同時保留自己的君主政府和議會。
但同時,帝國也是一個二元君主制國家。憲法規定普魯士王國的國王就是帝國的皇帝,普魯士王國的首相就是帝國的宰相。帝國皇帝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能任免帝國各級官吏,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帝國宰相則由帝國皇帝任免,且僅向帝國皇帝負責。
帝國的立法機構是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聯邦議會由各州君主任命代表而組成,主席由宰相擔任,設58席,普魯士佔17席、巴伐利亞佔6席、薩克森佔4席、符騰堡佔4席,只需14票便可否決憲法修正議案,因此普魯士在聯邦議會有很大影響力。
帝國議會的議員則通過秘密選舉產生,選民為帝國居民中年滿25歲的成年男性公民,設382名國會議員,1873年起增至397名。帝國議會所通過的一切決議須得聯邦議會同意後來能生效,以限制帝國議會的權力,因此實際功能並不大。
10. 德意志帝國的政體特點是什麼 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是什麼